APP下载

关于听障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2023-08-13赵叶

科学咨询 2023年11期
关键词:同学大学生老师

赵叶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024)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方统计,我国现有2 000多万名听障人士。随着社会进步、政策完善及听障人士意识的觉醒,听障学生的受教育比例逐年上升。202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部、班)117个,在校生11 847人,其中,听障学生7 274人。在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中,听障大学生的数量也位居五类残障人士之首。

目前,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听障大学生的残疾等级多为一级,属于中重度听力障碍。在日常交流方式的选择上,超六成学生首选手语。受限于言听交流障碍,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士缺乏了解,容易产生隔阂。听障大学生恰值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快速发展却尚未成熟,自我意识觉醒但思辨性欠佳。听障大学生还受到自尊心和求胜心的影响,很多学生把握不好判断是非的标准,常常被“时尚洪流”裹挟。学生的价值观念、身心健康、生活态度存在诸多问题,而关于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特教教师的工作重点[1]。

一、坚守理念:残障是生命个体的不同形态

认识指导实践,正确的理念是指导行动的关键。教师要明确:残障是生命个体的不同形态。不同生命会显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而个体的一生也可能经历多种形态。社会代价理论就曾提出:残障的发生是人类文明必然付出的代价。例如,交通发展的另一面是车祸,而它可能造成肢残形态;医疗进步的另一面是疫苗过敏,而这可能导致听障形态;甚至科技发展的另一面是近四成的人拥有了轻度视力障碍——近视。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理念:不把各类残障视为健全的下等,而是把它当作无数可能中的一种。

在以往的听障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常会见到“社会标签”现象。教育管理工作者会把数量多的健全一方视为强势群体,数量少的听障一方视为弱势群体,然后强势群体会给弱势群体贴标签,划分有利与不利因子,强调弱势群体的局限性,明确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这在主观上当然是为了凸显帮助,却在事实上导致弱势群体游离于强势群体之外。在这种“标签现象”的影响下,部分强者会对弱者另眼相看,进而演变成轻蔑和嘲笑。或者由于强者的照顾行为表现得过于急切,部分弱者会把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当作同情和怜悯,进而认定自己真的是“无能、无力、无为”。

针对这些弊端,当今的听障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更加提倡“社会支持”。所谓社会支持,指强调问题的社会性,即残障人士的问题源于他们对社会的不适应,他们现有的条件无法获得能够充分满足自身需求的资源。我们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整合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并教会他们如何从社会支持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解决自身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由此,在听障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将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本着“人人平等”的观念,采取理性的态度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构建各类社会支持网络,以支持实现听障大学生的赋权与增能。

承认残障是生命个体的不同形态,不将有问题的群体看作不正常的群体,努力寻找这一群体在当下环境中的合理性,这才是听障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二、树立原则:帮助有度、尊重无止、助人自助

以往,我们对听障大学生的关爱角度、关注方式、管理方法存在偏颇。家长、老师、学校以及社会大众多注重经济和物质层面的帮助,强调保证其生活。这种重物质补助轻精神需求、只讲帮而未谈扶的方式,其实是把“帮扶”演变成了“供养”。

很多人潜意识里就认定听障大学生能力欠缺,比不上普通学生,于是不断降低对他们的期望与要求,仅仅是希望他们“乖乖的,不要出事,安全毕业”。学校在学习管理方面也实行最低标准,加上学分制下“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理念,导致听障大学生“混及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其实,听障学生迈入大学就跨进了成人阶段,他们的语言能力不断提升,情感体验也变得丰富而深刻。他们很快就能发现“供养”行为带来的“舒适和便利”。久之,他们不再追求努力上进,而是放纵自己,心安理得地享受社会对他们的优待。

某校的S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S同学家境贫困,自己和妹妹都存在听力障碍,靠父母务农为生。新生入学时,S同学常向老师询问学习事宜,怕自己起点低、跟不上进度、完不成学业。老师同情他的家庭际遇,又欣赏他的上进态度,特意帮他申请多项帮扶资金。此外,学校还减免了S同学的学费,并每月给其发放生活补助。S同学的大一生活舒适而优越。在学习方面,老师也是倾力相助,帮忙改笔记,为其讲重点,酌情降低考核难度。起初,S同学还曾为挂科伤心,主动询问补考事宜,后见补考内容简单、凡补必过,他就愈发忽视学习,一度颓至“凡考必挂”的地步。成绩下滑严重,消费水平却不断攀升,换新手机,S同学买新装备,通宵游戏,周末逛街。此时,S同学再找老师,只有一句“什么时候发钱”。老师不禁感叹:“无度的物质供养、压线的学习标准,没有换来他的进步,反而滋生了人性的惰性。”

当然,这种极端的事例确属罕见,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老师都不知不觉地上演“放着我来”的桥段。怕学生领错书,班主任亲自上阵;怕学生搬宿舍受伤,辅导员派人协助;怕学生表达不清,老师帮忙报修;就连写申请表,都有老师怕学生写不好影响评审,从而亲自代笔。殊不知,这种无度的帮,终究扶不起学生。更可怕的是,曾有一名听障人员讲述:“健全人会给我们很多同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就是利用这种‘待遇’去动员更多的聋生从事不法活动。”[2]这种痛心的局面是我们绝不愿意看到的。

由此,我们提倡“助人自助”原则,致力于对学生心灵的支持,提升学生的领悟力、自觉力和创造力,减少学生的依赖,杜绝包办。在适度帮扶中,教师要启发听障学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实现由“依赖他助”向“依靠自助”的转变,做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帮扶讲究适度,尊重追求无止。以往的教育管理工作倾向于物质帮助,缺乏对学生精神情感的探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其心思求新尚奇,其情绪敏感易变,倘若老师总是“以己度人”“按经验办”“为你好”,学生不仅不买账,反而误会老师“缺乏尊重”。

某老师曾见到校园内汽车、电动车数量较多,往来穿行间,车主常与听障学生发生误会,就提倡为听障学生发放特制红色外衣,希望提醒后方来车,不要过度鸣笛。本以为是件好事,却遭到班内一名女生的坚决反对,女生的理由也很简单:“为什么我要穿上这种衣服告诉所有人我是聋人?为什么要把聋人单独划分出来?我不要区别对待,我要和大家一样。”老师这才发现自己在无意间触碰了学生的敏感之处,让学生产生了误会。

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他们的生命形态,而且要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倾向。作为特教老师,尊重学生要学会“同感”,即感同身受。老师要敏锐地感知学生的情感,并将感受传递给他们,表达感同身受的态度,既不能居高临下,也不能过分同情。正所谓,不歧视也不怜悯才是真正的尊重[3]。

三、精准着力:自我接纳、学会思辨、融入社会

(一)自我接纳

提到接纳,我们常理解为“对健全人的要求”,希望他们接纳、尊重残障人士。而这里,我们强调听障人士的自我接纳。在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嫌弃、讨厌自己”,并表现出偏执,经常有“你要是个聋人你就知道”的言论。这源于他们不接受现实、不接纳自己,他们深陷于“为什么偏偏是我”的泥潭。纵使外界和谐友善,他们却不肯原谅。这种学生比较自卑,刻意放大悲愁而忽视欢乐,易走极端,有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可能。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接纳自己,传递“残障是生命个体的不同形态”的理念,让学生自我理解、自我尊重、发现美好、珍爱自己、拥抱世界。

当然,接纳并不是妥协。接纳自己是对真实自我的尊重和关照,妥协只是无可奈何的纵容。部分学生在描述自己的身体时,提到“没办法,改不了”,这表示他并非接纳,而是无奈妥协。若有一天,学生谈起“听障”这一话题,从容不迫、积极坦然、不再胆怯、不再逃避、没有焦虑、更无羞耻,这才是学生真正接纳自我的时刻[4]。

(二)学会思辨

与浩瀚宇宙相比,人如蒲苇,微小孱弱,唯有思考才能使其强大。倘若于思考中增加批判性、反思性,便做到了思辨。决定一个人获取知识多寡的是学习能力,而决定一个人发展潜力的则是思辨能力。听障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模仿”,他们在专业实践中复刻老师的动作,在基础理论上硬背参考答案,这让他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呆板。听障大学生缺乏个人判断,喜欢跟风,过度依赖他人。

近几年,网络直播兴起,很多学生参与其中,若是作为副业爱好,本是极佳的。但个别学生轻信高收入的骗局,不顾劝阻,执意放弃学业,签约公司,最终因完不成业绩,赔钱解约。更有学生贪图一时享乐,被人迷惑,选择退学、离家出走,待几年后,心生悔意。这都表明:听障大学生初入社会,缺乏思辨性、判断力,看不清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更分不清谎言与真理的差别。因此,老师应教听障大学生学会思辨,帮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明辨善恶美丑、判断是非对错、把握取舍抉择。

(三)融入社会

残疾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其融入社会,实现生命“康复”。具体来说: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提高沟通能力;提高自我照顾、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听障大学生而言,最后一点极为关键。

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多采取封闭式教育管理模式,本意是加强保护、减少伤害。但狭小单一的环境容易让听障学生自我封闭,逐渐形成了“偏信聋人、远离健全人”的心理。学校的特殊管理、学生的自我封闭、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欲让听障学生的社会融入呈现弱势。

F同学的父母担心孩子上当受骗,总说孩子“胆小内向,不懂社会生活,不会为人处世”,不愿让孩子进入陌生的环境,更拒绝让孩子融入同学中。在顶岗实习之初,F同学的家长坚持让他在校内实习或回家随父母实习,后经劝说,家长才答应让孩子去公司试一试。没想到,F同学在实习公司适应良好,与领导同事关系融洽,并对职业生活产生浓厚兴趣。为期一年的实习结束后,F同学更是得到了公司的留任邀请。F同学的父母这才相信:孩子真的长大了,能自己生活了。

众多顶岗实习、假期打工的事例证明:在真实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工作,与健全人充分相处,能促进听障学生的快速成长。听障学生通过劳动恢复生理能力,提升成就感,与健全人建立互信支持关系,做到了真正地融入社会。

听障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向来是困难重重,听障大学生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所必备的人生技能需求,让难题变得更加复杂、紧迫。特教工作者应在个案管理中探索综合服务模式,以更新、更恰当的理念与原则精准着力,促进听障大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实现全社会和谐共融。

猜你喜欢

同学大学生老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学生之歌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