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教材新学考新评价的教学思考
2023-08-12曹信芬
曹信芬
(浙江省舟山教育学院)
从2020 年9 月浙江省高中历史开始使用人教版全国部编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以来,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新学考”)已历经两次评价,但就目前来说,除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可以参考之外,现在与老师“见面”的只有一份官方公布的“2021 年7 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以下简称“浙江省第一份新学考卷”),所以,对于新教材新评价及其所导向的新教学,不免有许多困惑与盲点,诸如新教材内容如此庞杂,会考什么,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自主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内容在试题中会出现吗?会怎么考,题型和分值与往年相比会有变化吗?会考到什么程度,平时教学的难易度如何精准把握,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有用吗?而在新学考后,体现出来的问题则主要表现为缺乏研究与总结,出现了反思盲点,诸如这第一份新学考卷究竟是如何体现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的考核的?教学指导意见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又给以后的新学考教学带来了哪些实质性指导意义及启示?所以,深入分析这份至今唯一“面世”的官方新学考试卷,有利于更好地为老师解惑和消盲,使其重新审视教学侧重点,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就以浙江省第一份新学考卷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判断,以期对现在的新教材新学考乃至新选考教学有所助益。
一、审视整体结构,了解测试框架
(一)试题分析
与浙江往年历史学考卷相比,试卷结构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如下表:
表1
在考试时间依旧是60 分钟的情况下,卷面总分由70 分变为100 分,试卷总题量(27 道题)保持不变,但是分值发生了很大变化,选择题由每道2 分变为每道2 分+每道3 分的组合,且3 分题占大部分,非选择题由每道10 分变为1 道17 分+1道18 分的组合,而且因分值增加,每道小题的设问也由原来的6 个增加到现在的9 个。
(二)教学思考
1.题目更“贵”了,如15道选择题已是每道3分,相同题量的非选择题已由往年的20 分变成了现在的35 分,所以,如何精准得分变得更加关键,这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譬如,基础知识如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如记忆迁移能力、基本方法如解题方法、学习目标如五大核心素养等教学与涵养的精准度要求。
2.非选择题的设问数增多了,这意味着考查的知识点和覆盖面可以更多更广,难度也有可能加大,那学生得分或失分的机会也更多了,如何把握这些机会同样也是师生必须面对的课题,譬如,教与学应该根据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科学把握教学广度与难度,着眼基础,摒弃侥幸与猜题意识,稳扎稳打。
二、关注内容分布,了解测试范围
(一)试题分析
内容考查分布统计表(表2)
由表2 数据可知:
1.新学考卷以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称《纲要》)为本,上下两个模块的考查均有涉及,所占分值基本相同(《纲要》上略多),而且,绝大部分单元均有命题,内容覆盖面较广。
2.但有例外:《纲要》下的第二、第六单元没有命题。为什么?因其绝大部分内容,都属于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自主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内容,而且纵观整份试题,没有一道题目是出自自主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内容的。
3.整份试题都涉及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考查,但这其中还是有所侧重的:中国史分值约占56 分,明显高于约占44 分的世界史。再从横向比较看,中外近现代史又明显高于中外古代史,这应与加强近现代史教育有关,而且,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地位相对突出,各有1 道非选择题和若干选择题,合计分别是30 分和22 分,其中的中国现代史又与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四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热点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凸现历史学科价值引领的作用,引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思考
1.以教材为本,不自作主张,擅自增删教学内容。这份试题中虽然没有考查到自主学习和项目化内容,但须注意的是:如果与主干知识密切关联的,那还是需要酌情融通教学的。
2.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如分值高位的中外近现代史部分,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在强调培养学科能力、核心素养的今天,知识教学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学习与落实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因为它是万本之源,而且关注“教”的同时必须关注“学”,所以“落实”这一关键环节绝对不可忽视。
3.加强中外近现代史和“四史”教育,加强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联系。不避时政热点向来是浙江卷的一个特点,关注国家、人类命运是历史学的重要使命,所以应自觉关照现实,多加挖掘,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三、对照教学指导意见,了解测试目标
(一)试题分析
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广度、学分认定、学业评价和升学考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所以将浙江省第一份新学考卷与之相对照,就很有必要。下面就以其中的1~10 道选择题和第26 题非选择题为例,把它与教学指导意见中“单元教学实施建议”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对照与深度分析。
与“教学指导意见”中“单元教学实施建议”涉及内容的对照统计表(表3)
那为什么设计了表3 中的这些栏目来进行比较呢?
首先,因为课标第59 页明确规定,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是:
嫁接应该选择在晴朗的下午进行,将砧木3片以上部分切掉,保留2片真叶,取茄子幼苗一心一叶,确保切口与砧木接口相近,然后将插穗紧贴在切口上,用嫁接夹固定好,放在营养钵中灌溉透水,移入高温小拱棚内密闭培养。
1.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具体包括2 点:
(1)学考命题的评价目标应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相一致;
(2)测查的内容及评定标准均应与本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相对应。
2.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具体包括6 点,其中第3 点是:测试梯度能反映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层次。
所以,就根据这两个原则,在表3 中设定了“课标规定”“考查的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前三个栏目,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对照,帮助老师了解在他们看来既宽泛又抽象的课标条目、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是如何在新学考试题中考查和体现的,以期对以后的教学方向有所启示。
其次,那为什么还有最后一栏呢?这是源于教学指导意见,在“单元学习目标”中设有“水平1-2 学习目标、水平3-4 学习目标”。而这个水平1-2 或3-4,其实就是对应着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的相应等级,只不过它把课标中相对抽象的学业质量水平具体化了,也就是结合本单元内容,描述成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供老师在备课时参考。
所以,又设定了“与学业质量水平对应的学习目标描述”这一栏目,认为将学考试题与教学指导意见中这个“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进行对照,有助于老师更好地理解这个学习目标,理解其如何在学考试题中考查和呈现,以期对日后教学有所启发。
1.新学考试卷完全依照课标来命制,符合规范要求。而且,具体题目的命制,也严格依据课标的条目要求来设置问题的角度,恰当把握问题的难度与切合度。如第26 题第(2)小题,要求写出改革开放的标志、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课标的“1.14 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考查的是《纲要上》P169 学习聚焦: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成就”的要求完全符合。
2.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同样是新学考试卷的方向。唯物史观直接入题,如26 题第(1)小题第2 个设问: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参考答案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里,体现了生产关系调整(社会主义改造)对生产力发展(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促进作用,以及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或全民所有制)对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的决定作用,从而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这显然渗透了唯物史观,而且同时也侧重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层次是学业质量水平3-4。同时,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处处呈现,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也都有很好体现。这说明,学考命题的评价目标,确实定位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养上。
3.新学考试卷完全依据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来命制,而且都属于水平1-2。这与课标中的“高中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考)和等级性考试(选考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2 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的规定完全吻合。
4.新学考试卷也同样体现了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学习目标”的相关描述,而且除了第26 题第(1)小题属于水平3-4 之外,其他都是水平1-2。
(二)教学思考
1.依标施教,把握教学方向。课标是教学的宪法。在新教材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依据,严格依照课标的要求把握教学方向。课标如果没有具体规定的,那在学科指导意见中的“学习要点”中就有更具体的补充与说明。为此,必须深入研究课标条目和“学习要点”表述中的关键要求,并在教学中切实加以落实与实践。如26 题的第(2)小题中涉及的改革开放的进程,课标条目中只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但在“学习要点”中就补充了“改革开放的主要进程”。可见,“学习要点”就是教学重难点、教学问题链、教学重构的重要依据。
2.聚焦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如何培养?首先,要明白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努力培养,这是大方向;其次,要改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误区,并认清它与学业质量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大部分老师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抽象的层面,总认为它们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与平时的教学很难关联。然而,纵观表3,学科核心素养还真不是空中楼阁,它已被具体描述在课标的“学业质量水平”中,且分别有不同要求的5 个等级规定;所以,其三,如何让教学内容来体现这些不同等级的学业质量水平。前提当然是认真研读“学业质量水平”的具体描述,然后就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努力去呈现学业质量标准。或者,去剖解学考真题,研究其如何用教材内容来考查学业质量水平中描述和体现的核心素养,并在平时教学中努力践行。浙江省第一分新学考卷就是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参照其水平1-2 的相关表述,选择恰当的内容与情境,重点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再或者,去研究学科指导意见提供的“学业评价示例”,其设置初心就是要从材料选择、问题设计、核心素养考查点等方面,为教师命题评价时提供参考。这种沉浸式的研究,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揣摩学习目标。它是与课标的学业质量水平相对应的具体化的学习目标的描述,也就是把抽象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成本单元具体的学习目标,所以它才会成为编写时最费时费力的部分。因此,可结合学业质量水平,依据学习目标,或遵循或调整,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以及有质量的问题链与练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里,特别要琢磨1—2 水平和3—4 水平的界线,因为浙江省第一份新学考卷命制的重要依据就是水平1-2(除了第26 题第1 小题属于水平3-4 外),所以教学难度和重难点更应定位在水平1-2,可能或可以的情况下才去涉及水平3-4。
4.“抱紧”教学指导意见。本文中提到的课标条目、学习要点、学业质量水平、学习目标描述、学业评价示例等,在学科指导意见中都有明确表达,老师没有理由把它搁在一边,然后自己去闭门造车或苦思冥想。“抱紧”教学指导意见,既可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及深广尺度,也可精准地把握新学考甚至新选考的定位和方向,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