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2023-08-12黄秀丽何琼霞林晓燕
黄秀丽 何琼霞 林晓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主要病因是心肌缺血缺氧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管腔狭窄等[1]。该病的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治疗,否则可引起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闭塞的动脉再通,使冠状动脉血流再灌注,继而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症状,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但术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如心肌再梗死风险、心绞痛风险、心律失常风险等[3]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故此,术后加强护理干预以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非常必要。临床常规护理较为单一化,以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等措施为主,导致护理效果受限。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是以促进病情康复和预防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为主要护理目的的一种系统化护理模式,旨在通过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等康复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4]。基于此,本次研究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就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在该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行分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PCI术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分组参照随机数字表进行,二者均为40例。对照组中,男性共有22例,女性共有18例;年龄:最小为40岁,最大为82岁,平均年龄为(58.49±6.73)岁;梗死血管:前降支16例,右冠状动脉14例,回旋支10例。观察组男性共有23例,女性共有17例;年龄:最小为39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为(58.36±6.83)岁;梗死血管:前降支17例,右冠状动脉14例,回旋支9例。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和比较,差异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于2021年1月前我院伦理委员会经开会商讨后同意开展本次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急诊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均符合相关指南[5]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发病12 h内接受PCI治疗。③患者在听专人讲解研究详情后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伴心源性休克、未能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预计寿命<12个月。③精神状态异常,无法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评估。④合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疾病。⑤合并急性肺栓塞或心脏瓣膜病。⑥四肢功能异常。⑦合并恶性肿瘤。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详细告知患者药物的用药剂量、服用频率、相关不良反应等,并嘱咐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为其解答疑惑,宣教疾病相关健康知识和护理知识,并给予适当安慰和鼓励,鼓励其积极进行呼吸训练和运动康复训练,指导其出院后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实施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康复护理评估:护理人员在医师的协助下系统化评估患者病情及康复情况,评估的内容包括精神心理状态、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表现、睡眠质量、临床病情资料、运动能力以及营养状态等方面。汇总各项评估结果后,以此为依据协助医师为患者制订康复策略。②康复健康宣教:接受宣教对象包括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由护理人员负责进行宣教,宣教内容,分别为心脏康复知识、疾病危险因素管理、疾病基础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危险症状与自我救治措施5个方面。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宣教期间,不仅需要宣教上述知识,还需注重评估患者及其家属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活行为方式的调整情况等,及时结合其行为优化健康教育方案,全面提高其健康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③康复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通过询问的方式初步了解患者病情、情绪变化等情况,初步判断其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使用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6]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系统化评估,结合评估结果,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认知行为干预、五情相胜法、暗示疗法、情绪宣泄法、正念减压疗法、转移注意力法、叙事疗法以及接纳承诺疗法等为其提供心理支持。HADS包含焦虑、抑郁2个亚量表,每个亚量表共7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每个亚量表总分均为21分。评分在8~10分为可能存在抑郁或焦虑症状的界线,<8分则为无相关症状,>10分则为肯定存在相应症状。④饮食的康复护理:针对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告知其摄入盐量≤2 g/d,禁食盐水渍菜、酱、油条等含盐量高的食品。同时告知患者过多摄入盐水会增加心脏和肾脏负荷,不利于病情康复。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而且宜将食物切成小块食用、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并少食多餐。保持就餐环境安静舒适,注意营养平衡,防止发生便秘。⑤呼吸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弯腰、扩胸、四肢活动等锻炼呼吸功能,指导其坚持练习以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为主的呼吸操,并详细告知其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对其病情康复的益处。腹式呼吸训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指导患者随时进行训练,每次训练前先自然呼吸3~5 min,每次训练10 min,训练时间选在10:00~16:00为宜,每日2~3次,告知其训练过程中需放松心情和身体,禁止勉强扩张腹部,避免憋气或在饥饿时或饱餐后进行训练,若训练时感到呼吸困难需随时停止。⑥运动康复: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耐受情况为其制订循序渐进的运动康复方案,内容包括运动种类、运动时间、运动量等。在运动前需充分热身5~20 min,运动种类包括床上坐位训练、床旁站立训练、床上被动运动训练、步行训练、床上踝泵运动训练、坐位双脚悬于床边训练以及上下楼梯或踏车训练等,以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及平衡功能训练为主。在运动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症状、Borg指数[7]评分及生命体征。此外,嘱咐患者清晨3:00~8:00是病情危险期,此阶段血压相对较高,不宜进行运动康复锻炼,否则容易发生意外,建议在10:00左右进行锻炼。⑦康复安全管理: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如胸部不适、头晕或头痛、声音嘶哑、心律失常、反复背痛、腹痛、吞咽困难等,指导患者准确识别上述康复训练风险,做到根据其运动情况佩戴心率监测设备,必要时佩戴血氧饱和度监测设备,以便及时了解其生命体征异常情况,并告知医师紧急处理。⑧出院随访:出院前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订出院后的康复运动方案,包括康复运动计划、注意事项等内容,便于其出院后运动。告知患者若出现心绞痛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检查复诊。
两组均持续护理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水平:分别于护理前后检测3项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水平,检测仪器为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瑞华公司,型号RG-3200)。②6 min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8]:分别于护理前后让两组患者在平直的走廊上以最快速度行走6 min,共试验2次,其间休息30 min,记录2次运动长度(m),计算平均值,距离越长提示患者运动耐力越强。③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yocardial infarction dimensional assessment scale,MIDAS)[9]:分别于护理前后对患者进行评估。此表包含7个亚量表,分别为情绪反应、躯体活动、依赖性、安全性、饮食、担心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条目总数量为35个,单个条目分值区间为0~4分,量表总分值为140分,填表者生活质量越好时所填量表分数则会越低。④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两组发生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总概率。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 22.0,心功能、6MWT等符合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描述方式为(),检验值为t;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他计数资料的描述方式为[n(%)],检验值为χ2,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心功能水平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LVEDD水平、LVESD水平以及LVE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LVEDD水平以及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心功能水平比较()
表1 两组的心功能水平比较()
2.2 两组的6MWT、MIDA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6MWT、MIDAS评分比较结果为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再次进行比较,结果为观察组6MWT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ID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6MWT、MIDA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的6MWT、MIDAS评分比较()
2.3 两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不仅会造成患者心脏功能和形态发生改变,降低其生活质量水平,还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0]。目前,PCI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等优势[11]。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仍需进行康复护理,以改善心功能,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目前临床常规护理尚未形成统一的康复体系,用药指导、观察生命体征、健康宣教等护理形式和体系较为单一,导致护理效果不理想。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是以心脏功能康复和病情康复为主要目标,通过康复评估、饮食指导、健康宣教、运动康复等干预措施为其提供系统化康复护理服务[12]。本次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护理中应用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LVEDD、LVESD水平更低,LVEF水平更高,由此可见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可改善其心功能。分析原因: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可以通过规律、系统的呼吸训练、运动康复训练等措施扩张其冠状动脉,调节血管张力,改善梗死血管血液循环,提高动脉顺应性,进而有效缓解心肌缺血,提高心脏供血,恢复其心功能[13]。此外,该护理模式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健康饮食方案、科学的康复运动训练、健康的日常生活行为,这些均有助于增强其心功能[14]。王方方与李华蕊[15]的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护理后,其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分为(86.45±8.37)分,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68.29±7.46)分(t=11.453,P<0.001)。在本次研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系统化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后,其6WMT距离长于常规护理的患者(t=3.232,P=0.002),且其MIDA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t=2.413,P=0.018)。这进一步表明,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水平。究其原因,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在确保患者运动训练安全的基础上,指导其循序渐进地进行呼吸训练以及各种有氧运动训练、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对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有重要作用[16]。心功能异常是导致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该护理模式通过改善其心功能水平有效提高其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水平[17]。此外,该护理模式还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情绪,消除和缓解消极情绪,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有一定的效果[18]。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说明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析原因发现,这与实施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后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有密切关系,即通过改善心肌血液循环继而预防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9]。此外,该护理模式还较为注重患者的饮食和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包括健康运动、健康饮食、呼吸训练安全等,力求降低因不良生活行为引起的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继而提高了护理安全性[20]。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系统化心脏康复干预护理可改善其心功能水平,增强其运动耐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较少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