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结合激励式心理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
2023-08-12宁洁
宁 洁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内一科,江西 萍乡 337000)
中风病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的脑组织软化或坏死,临床表现为步履不稳、眩晕和肢体抖动等,严重时出现偏瘫或吞咽困难[1,2]。偏瘫是中风病最常见主症或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和工作,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3]。循证医学和众多临床实践表明针刺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中风偏瘫患者对针刺疗法的抵触心理小,非常易于接受[4]。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但基于临床实践的积累和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发现中风偏瘫患者的个体存在差异,如采用针刺治疗时,由于中风偏瘫患者长期的运动障碍,且该病的恢复时间长,有些患者容易积聚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从而进一步刺激患者,造成病情加重,影响针刺治疗效果[5,6]。激励式心理护理是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帮助被激励对象树立治疗信心,并且提升其对治疗的积极性[7-9]。该方法在产妇分娩的临床护理中应用较为广泛[10-12],关于针刺疗法结合激励式心理护理在中风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中还较少。为此,本文尝试研究针刺疗法结合激励式心理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心理的改善情况,旨在为以后深入研究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供参考,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50 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 组,实施针刺护理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在针刺护理基础上实施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1 例,女性14 例;年龄57~69 岁,平均年龄(63.23±6.71)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 例,女性10 例;年龄57~67岁,平均年龄(63.19±6.69)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3]中的中风偏瘫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2)均经头颅CT 或MRI 检查,以及临床分析等被确诊,符合中风偏瘫标准[14]的患者;(3)患者愿意接受针刺疗法和激励式心理护理,并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4)无精神障碍的患者;(5)无沟通障碍的患者;(6)患者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正常,生命体征稳定。
1.3 排除标准(1)影像学诊断为脑肿瘤或血管畸形等引起中风的患者;(2)患者运动障碍是由非中风因素引起的;(3)合并严重肝、肾或血管等功能患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针刺疗法。针刺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等,以补法为主,每日1 次,每次30 min,7 d 为1 个疗程,总共治疗4 周。除此之外,还告诫患者注意饮食健康,以清淡为主,补充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饮食。另外,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干净、整洁,以及温度和湿度适宜。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激励式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压力和恐惧心理。在第1 周时,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该病的治疗效果,并询问他们的忧虑,针对此进行一一解答。其次,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若存在,则和家属一起对患者进行疏导,并给予适当的鼓励。通过上述措施,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知,减轻他们的压力和恐惧心理,稳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起治愈偏瘫、早日康复的信心。最后,在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时,告诉患者针刺治疗偏瘫具有很好的效果,并和家属一起,引导患者将注意力从患侧转移。(2)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信心。在第2 周时,经过1 周的治疗,部分患者有些效果,护理期间,对这些患者的良好表现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增加他们对后期治疗的信心;针对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鼓励有疗效的患者与他们交流,传递他们对治疗此病的信心,减少他们的悲观、失望、焦虑情绪。(3)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在第3 周时,经过上一周的集体交流后,组织该组患者集体听音乐,一般选择轻松、愉快、欢乐、舒畅的曲目;同时组织患者在家人的帮助下适当的活动,如双手十指交叉。对于表现良好者,奖励一朵小红花。通过上述方法,帮助患者放松心情。(4)激励患者。在第4 周时,经过上一周的活动,以及长时间的相处,开始多与患者交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绪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措施。如当患者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多多倾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给予安慰,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并向患者讲解中风偏瘫的原因以及治疗和护理方案,减轻患者的忧虑,并向他们讲解治疗以来所取得的结果和进步,进一步激励患者战胜中风偏瘫。
1.5 评价指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4 周后,对2 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进行评估。SDS 量表包含20 个条目,得分越低,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轻,当分数≥53 分时,表明存在抑郁;SAS 量表包含20 个条目,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焦虑程度越轻,当分数≥50分时,表明存在焦虑。
1.6 统计学方法基于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2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患者SDS 评分、SAS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中风偏瘫患者护理前后SDS和SAS评分比较(± s,分)
表1 2组中风偏瘫患者护理前后SDS和S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1)P<0.05。
组别例数SDS评分护理前61.45±5.24 59.82±4.78 0.974 0.397护理后40.87±3.071)52.27±2.861)11.201<0.001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护理后43.83±1.571)49.21±2.761)12.750<0.001 25 25 SAS评分护理前66.79±2.98 67.02±3.07 1.382 0.786
3 讨论
中风病,也称为脑卒中、脑梗死或脑血管意外,全球每年大约有3300万人患此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将近200 多万的新发中风患者,发病率以平均每年8.3%的速度增长,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该病是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致死和致残的疾病[15-17]。
中风在中医表述中包含有外风和内风,外风指感受外邪(风邪),可夹杂寒、热等形成外感风热、风寒;内风指内伤病症,多为脏腑的风、火、痰、虚、瘀等导致的疾病,如肝脏上亢之肝阳化风、痰热、气虚血瘀、风痰瘀血等[18]。现代医学所描述的中风指中医所说的内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到劳累、疲倦或内伤、嗜食厚味等诱因进而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所引起[19]。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患病轻者仅为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等,该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20]。其中半身不遂被现代医学称为“偏瘫”,大约有80%的中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发生障碍[21]。目前,西医治疗中风偏瘫多采用药物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但西药的药物治疗主要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具有不良作用大、依赖性强、价格昂贵、康复训练周期长、总体效果不显著等缺点,制约了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针刺疗法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疏通患者患侧肢体的经络和血运,具有无不良作用、无依赖性、操作简单、经济安全等优点,对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非常有利。但由于中风偏瘫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有些中风偏瘫患者在运动障碍的状态下,产生了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进而对针刺疗法产生消极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而激励式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中风的认知水平,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22,2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对中风偏瘫患者应用针刺疗法结合激励式心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DS 和SAS 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医角度,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刺疗法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如针刺疗法选取患者上肢的穴位: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的穴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其中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里、丰隆、解溪为足阳明胃经,这些穴位多气、多血,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达到活血化瘀、补中益气的作用。外关其意为三焦气血在此膨胀外行,外部气血被阻碍不得入于三焦经,针刺该穴具有疏通气血、通络止痛的作用[24]。环跳穴其意为旋转、跳跃,针刺此穴,可以促进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阳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针刺该穴具有疏通脉络、解痉止痛的效果[25]。最后,再结合激励式心理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提升针刺的疗效。
综上所述,在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时,在针刺疗法基础上,应用激励式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对治疗的积极性,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