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皮内针疗法干预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
2023-08-12宋晓玲
宋晓玲
(大庆市中医医院护理部,黑龙江 大庆 163000)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为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炎性病变可能侵犯一个部位,也可能同时侵犯多个部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该病的遗留病变,以前也称慢性盆腔炎,多是PID 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造成的,迁延难愈;临床以炎症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痛、不孕、异位妊娠为主要表现,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有极大影响。临床研究[1]显示,中医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中药灌肠、中药热敷、灸法、耳穴压贴等。中药保留灌肠作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使中药汤剂直接作用于盆腔,将瘀滞消散于无形;皮内针疗法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消瘀止痛,达到治疗目的,具有无不良反应、效果稳定等特点。大庆市中医医院妇科运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皮内针疗法干预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 年2 月—2020 年11 月大庆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的86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 例。观察组年龄20~55 岁,平均年龄(33.5±2.8)岁;病程最短6 个月,最长5 年,平均病程(2.6±0.7)年。对照组年龄21~57 岁,平均年龄(34.1±4.2)岁;病程最短8 个月,最长6 年,平均病程(2.7±0.5)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妇产科学》[2]第8 版中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妇科学》[3]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3)患者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可独立阅读并理解调查问卷内容。
1.3 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中药成分过敏者;(2)存在中药保留灌肠禁忌证者;(3)合并其他妇科疾病者。
1.4 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药内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结果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皮内针疗法。(1)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灌肠药物组方为大庆市中医医院经验方:柴胡15 g,当归10 g,白芍20 g,红花10 g,路路通15 g,大血藤15 g,醋三棱10 g,莪术10 g,醋没药10 g。每剂加水800~1000 mL,浓煎至100 mL 左右,药液温度控制在39~41 ℃,护士告知患者于操作前应排空大小便,体位一般选择左侧卧位,插入深度为30 cm 左右,保留1 h 以上,每日1 次,7 d 为1 个疗程,共2 个疗程。(2)皮内针疗法。选择耳穴盆腔、子宫、卵巢、内分泌、神门、交感,辅以三阴交、八髎、阿是穴。皮内针选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揿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66,规格:0.22 mm×1.5 mm)。单耳取穴,两耳交替,每次埋针48~72 h,每隔3~4 h 按压1次,即点按20下,以患者能承受为度,3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1)症状改善时间。记录2 组患者下腹胀痛、带下增多、神疲乏力症状的改善时间[4]。(2)临床效果。显效:临床症状及腹痛基本消失,经妇科及B 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子宫附件属于正常状态;有效:临床症状及腹痛减轻或者基本消失,经过相关检查显示患者的盆腔炎性包块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以及检查结果无变化[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干预后症状改善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下腹胀痛、神疲乏力及带下增多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 s,d)
表1 2组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 s,d)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3 43下腹胀痛6.37±1.53 11.05±2.98 8.054<0.001神疲乏力5.85±2.06 12.56±4.21 8.003<0.001带下增多7.21±2.25 10.95±4.03 5.745<0.001
2.2 2 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3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33/43),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手术的增多和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升高,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本病在中医学中无明确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癥瘕”“月经不调”“带下病”“妇人腹痛”“不孕症”等范畴。多是湿热之邪侵袭,气机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内阻,瘀血与湿热胶结,病势缠绵难愈,进而正气受损,病情虚实夹杂而见气虚血瘀证。《济阴纲目·调经门》:“戴氏曰:经事来而腹痛者,经事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也。欲调其血,先调其气”。中药保留灌肠法不仅减小了传统服药带来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而且能充分接触和渗透病变部位,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直肠与盆腔,有效改善水肿、充血、局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起到缓解症状、消肿散瘀的功效[6]。大庆市中医医院中药保留灌肠的自拟方主要由柴胡、当归、白芍、红花、路路通、大血藤、醋三棱、莪术、醋没药组成,运用具有养血功效的生当归、生白芍、柴胡,辅以路路通、红花、大血藤,起通络活血止痛之效,醋三棱、莪术、醋没药起破瘀散结止痛之效。上述组方相辅相成,共奏活血养血、化瘀止痛之效。埋于皮肤表面的皮内针(揿针)为中医传统疗法,指通过金属针具微弱但持久地刺激表皮穴位,达到缓解、消除疼痛的目的。耳穴是与人体生理、病理有关的部位,是脉气所发和所聚的地方,是耳廓与经络、脏腑相通的反应点。故本病选用的耳穴为盆腔、子宫、卵巢、神门、内分泌、交感,起到调经止带、消炎止痛的作用;再辅以体穴阿是穴、三阴交、八髎穴,则更好地起到健脾益血、通络止痛的功效。耳穴配合体穴通过皮内针对表皮进行有效刺激,以达疏通气血、温经散寒之目的,促进阴阳平衡,改善临床症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7]。
综上所述,大庆市中医医院妇科通过整体调护,运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皮内针干预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全面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