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治疗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临床观察
2023-08-12韩明华
韩明华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康复科,江西 抚州 344000)
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及睡眠质量下降,会引起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甚至引发心悸、胸闷等,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1]。对于失眠,临床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西医常使用抗焦虑、镇静催眠类药物,可在短时间内缓解失眠症状[2],但长时间服用易产生依赖性,甚至对肝功能造成损伤,存在应用局限。中医学依据失眠的症状表现,将其归结为“不寐”范畴,心脾气血两虚证是其常见证型,治疗应以补益气血、安心定神、镇静催眠为原则[3]。归脾汤始载于《正体类要》,为补益剂,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经典方剂,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之效[4]。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归脾汤治疗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旨在探究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 年6 月—2020 年11 月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62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31例。其中研究组男14 例,女17 例;年龄23~68 岁,平均年龄(45.58±3.60)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03±0.74)年。对照组男16 例,女15 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5.60±3.57)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14±0.76)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5]中失眠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伴有易醒、多梦、入睡困难、困倦、晨醒过早等症状,每周失眠发作次数≥3次,持续时间≥1个月等。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心脾气血两虚证的诊断标准:多梦易醒、睡眠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肢体倦怠、面色不华、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年龄≥20 岁;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肝、肾、心、肺功能异常者;对本次药物过敏者;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者;病历资料不全者;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口服艾司唑仑片(广西大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1556,规格:1 mg),每次1 片,每天1 次,于临睡前服用,连续服用4 周。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归脾汤治疗,组方如下:木香6 g,远志8 g,茯苓、当归、人参、白术各10 g,黄芪、龙眼肉、熟地黄、酸枣仁各12 g,炙甘草6 g;痰热盛者,加黄连5 g,栀子6 g,竹茹8 g;血虚严重者,加熟地黄8 g,阿胶15 g;每日1 剂,水煎煮,取汁200 mL,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4周。
1.5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患者深度睡眠比例偏高,睡眠时间基本恢复正常,夜间睡眠时间>6 h 为治愈;患者夜间深度睡眠比例增高,睡眠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增加>3 h,睡眠质量明显好转为显效;患者睡眠质量好转,夜间睡眠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增加<3 h 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多梦易醒、睡眠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肢体倦怠、面色不华、腹胀便溏等症状,用0、2、4、6 分,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重度,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睡眠质量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PSQI)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的睡眠质量,满分21 分,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4)睡眠质量:分别评估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夜间觉醒次数。(5)不良反应:头昏、口干、恶心呕吐、腹泻等。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7%(30/31),高于对照组的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睡眠质量治疗后,研究组入睡时间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夜间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 s)
表2 2组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 s)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1 31入睡时间/min治疗前73.68±10.24 74.02±10.03 0.132 0.895治疗后31.22±8.64 52.43±8.97 9.482 0睡眠时间/h治疗前4.97±0.43 4.89±0.51 0.668 0.507治疗后7.83±0.92 6.21±0.86 7.162 0夜间觉醒次数/次治疗前4.50±0.48 4.53±0.50 0.241 0.810治疗后1.57±0.84 2.76±0.85 5.544 0
2.3 中医证候积分及PSQI评分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PSQI评分比较 (± s,分)
表3 2组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PSQI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例数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13.68±3.58 13.72±3.60 0.044 0.965治疗后1.21±0.53 4.69±0.68 22.474 0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31 31 PSQI评分治疗前18.79±2.76 18.80±2.73 0.014 0.989治疗后4.63±0.69 8.76±0.72 23.226 0
2.4 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口干及腹泻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2/31);对照组出现头昏3例、口干及腹泻各1 例、恶心呕吐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03%(9/3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15,P=0.020)。
3 讨论
中医学将失眠归结为“不寐”的范畴,其发生与发展与思虑及精神刺激等因素相关;脏腑、气血功能失衡、神失所养是该病病机所在,同时又与心、脾等脏腑联系最为密切。心主血,故能主神,而脾为生血之源,故当心脾两虚,则阴血不足,机体阴阳失调,引发失眠[7]。由此可见,治疗失眠应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安心定神为基本原则。
艾司唑仑为催眠、抗焦虑药物,可影响边缘系统,发挥其抗焦虑、催眠的作用。失眠患者服用药后,短时间内便可入睡,但长期服用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类药物,易出现成瘾性,影响失眠症状的改善[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入睡时间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夜间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归脾汤在失眠治疗中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高。究其原因,归脾汤组方中木香健脾益气,远志安神益智、祛痰消肿,茯苓健脾养心、渗湿利水,当归补血活血,人参补脾益肺、复脉固脱,白术补脾和中,黄芪补中益气,龙眼肉养血安神、补益心脾,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酸枣仁镇静催眠,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奏理气醒脾、养心安神、健脑益智之效[9]。且有研究[10]表明,酸枣仁中的有效成分可抑制神经中枢系统,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白术中的挥发油,具有镇静效果;龙眼肉中的阿糖腺苷可抗焦虑。中西联合治疗,可标本兼顾,尽早改善失眠症状,并能调节五脏及生理机能,预防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归脾汤在治疗心脾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失眠症状,延长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