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研究
2023-08-12王梅峰
王梅峰
摘要:该文结合我校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了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特点,并浅谈了对本课程进行分层教学方面的一些设计和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第一门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课程。近年来,随着中职教育的普及,中职学生学生招收比例不断增加,层次差异性也是越来越大。而分层教学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属于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层次教学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欲望等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进行教学活动,使基础较弱的学生学有所获,学有进步,掌握最基本要求;让基础好的学生不觉得简单乏味,乐于探索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主要是对学生、知识内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现状分析。于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中职新生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来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已经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从来没有碰过计算机。这些学生被编入同一个班级,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要大打折扣, 基础较好的同学则感觉很容易,太简单;基础较弱的同学感觉难,有点跟不上,久而久之,越来越跟不上,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厌学情绪等。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在中职新生的非零起点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
(2)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我校所有专业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对该课程实行分层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收到以下几点益处。①兼顾到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基础好的同学能学有余力,多学一些较深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使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不至于出现畏难情绪,最终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教学内容难度不同的课堂,能共同提高基础较好和基础较弱同学听课的有效性。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的分层。学生分层工作是分层教学方法实施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其中最基础的一个工作,离开了这一个工作步骤, 其他的各项工作都会失去针对性,当然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做好学生的分层工作至关重要。我们依据入学测试考核或者问卷调查等方法来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欲望及动手能力等来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优的学生、基础中等的学生和基础较弱的学生。基础优的.学生层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端正,理论知识及操作水平都很好,基础扎实,能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等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对学过的内容有一定记忆,但还不够熟练。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太大兴趣,而且平时接触计算机较少,操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师依据课程大纲、教材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对基础优的学生,我们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宽教学知识,增进教学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个性特长。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我们一开始安排一些难度适中的知识和技能要点,后期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安排一些浅显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注重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3)教学目标分层。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为相关的教学活动指明方向,提供指导性意见。分层教学的目标就是联系学生具有的差异性, 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下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编制可行性的、各种层次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基礎较好学生班级可以根据全国和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或三级要求编制教学目标; 基础一般的班级能够联系全国和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要求编制教学目标;基础较弱的学生班级,则以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为要求,做到尽量通过校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期末考试,不挂科为要求。
(4)教学评价的分层。为了教学分层的实施,考核和评价方式也应该分层, 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实施有差异、重鼓励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上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严格要求,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则使他们稳中有进,夯实已有知识掌握的熟练度;对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努力发现其进步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体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