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怀“国之大者” 全面落实“大食物观”

2023-08-11丁声俊

粮食问题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之大者

摘要:本文探索和阐述“国之大者”的重大意义和深厚情怀。“国之大者”的内涵和本旨伴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全局和发展的视角观察、认识和把握“国之大者”的时代内涵和粮食底蕴。面对国内外的新环境和新变局、新挑战和新矛盾,要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稳推进。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致力于推进“大农业”“大食物”与“大健康”,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全面落实“大食物观”的战略部署。为此,必须辩证认识与牢牢把握“大食物观”的特质与精髓,即目标远大、视野广大、思路阔大、格局宏大、责任重大。

关键词:国之大者 确保粮食安全 落实大食物观

一、“国之大者”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文论中的高频词

“国之大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它的中心意义是指“国之大举”或“国之大事”。早在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子就阐述道:“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錯险则危”(见《荀子·王霸》)。用现代白话表述就是,治国是极为重大的事,一定要认真选择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来担当如此重任。一旦这个大事上出了差错,国家就有可能产生危险。由此可以深层理解,一个国家选择正确的国策和由杰出人才来掌管这个国家,便是“国之大者”。这一理念,后来被政治家、思想家、理财家及先贤哲人所发扬,把关乎国家和民众利益的要事,统称为“国之大者”。由此可得出结论:凡关乎国家兴亡、民生祸福、民族命运的重大政务要事,就是“国之大者”,也就是治国理政的要务。

深入学习和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著清楚可见,“国之大者”成为高频词出现在他一系列讲话、批示和报告中:2020年10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中,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2021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说道,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2022年3月,在看望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上述重要谈话,都彰显“国之大者”的意蕴,也洋溢着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即保障人民生活幸福、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粮食安全。这些紧紧联系着“人民”二字,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与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国之大者”的理念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粮情,殚精竭虑解决14亿多人口“端牢饭碗”这项课题。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这次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深思远虑地提出一个新命题:“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一论断,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实践价值,把加强国家粮食安全和“大食物安全”提高到新高度和新境界,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农业和粮食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致力解决革命与建设、治国与理政、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不断取得创新性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加强粮食安全根基,以及实施“大食物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视为头等大事,列为“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明确要求: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强调牢牢把握粮食主动权;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健全农民种粮保障机制;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树立大食物观;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二、“国之大者”的时代内涵和粮食底蕴

“国之大者”的内涵是伴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国”不同,“大者”也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内涵与底蕴也各不相同。这一客观规律提供了深刻启示: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全局和发展的视角观察、认识和把握“国之大者”的时代内涵和粮食底蕴。当今,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即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粮食产业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粮食安全,推动高质量持续发展。从我国所处的时代方位和面临的新战略任务出发,必须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情怀,砥砺奋进,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关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落实“大食物观”的战略部署与要求。

(一)“大食物观”之目标远大

树立“大食物观”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民众福祉。“民”为国基,“粮”为民命,“食”关天下苍生。党和国家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源泉也在人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决定,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社会经济科技愈发展,民众对更美好、更健康、更文明生活的向往就更热切。与此相契合,实施“大食物观”的目标正在于,把“初心”变为“使命”担当,坚持人民主体和中心地位,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大食物观”,首要的使命就是确保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让人民群众的饭碗装上更多元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的食物,满足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包括满足对食物品种、品质、品牌、品味、品级等方面要求,确保广大民众“舌尖上的安全”。通过落实“大食物观”,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农业粮食要素资源,促进提高“三大效应”:扩大粮食和“大食物”安全的广阔要素资源基础;改善粮食和“大食物”的供给结构;提高粮食和“大食物”供给质量,从而把大国粮食安全提升到更高水平,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大食物观”之视野广大

实现“大食物观”需要有大视野的眼光,就是看得远、看得广,怀有开放、包容的心态,着眼开拓更广阔的未来。这正是落实“大食物观”所必须的基本条件,是实施“大食物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包括面向整个国土面积、放眼全部食物资源,运用新理念的“金钥匙”打开食物资源宝库的大门。首要是充分合理利用和严格保护18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与此同时要把视野扩展到全部国土资源,致力于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综合开发利用全部要素资源,包括草原、山岭、森林、沙漠、海洋和江河湖泊等。这就是说,要加大开发“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种要素资源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注重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因地制宜、有声有色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建好“海洋牧场”,发展“林下经济”,扩大“绿色粮库”和“绿色油库”,收“一举多得”的效能:(1)增加优质多样化食物的有效供给。通过开发利用各种要素资源,可大幅度增产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和绿色化食物,有效增加食物供给,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升级的需求。(2)发挥稀有资源的替代作用。通过开发草原、山地、林地、丘陵以及江河湖海的广袤水域,增产广大消费者青睐的特色食物。(3)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以辩证方法处理好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节约资源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有效保护,实现资源开发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这样,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推进“大食物观”的进程中,必然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大食物观”之思路阔大

树立“大食物观”就是树立和推进“大食物”的新观念和新思路。从粮食安全到“大食物安全”,体现出创新观念、创新思路的新发展理念;也充分体现出从传统“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思路。它的基本特征是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农业,致力于实现农业粮食生产组织管理现代化,包括农业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致力于实现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现代化,包括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经营形式;致力于探索创新智慧模式、精细模式、生态模式、信息模式等现代农业粮食新模式。这意味着,树立和推进“大食物观”,就是要在建設农业粮食现代化与保护生态化之间均衡发展,要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面向整个自然生态资源,全方位开发并获取数量庞大的粮食等多种食物资源,不仅确保“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而且还可改变以往仅依靠耕地种植、草原畜牧养殖的传统生产与生存方式,推动食物来源多元化、食物品质优良化,促进广大民众食物结构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及促进生态环境更优美、绿水青山长存。

(四)“大食物观”之格局宏大

谋划建立“大食物”产业发展格局,必须树立大局意识,把实施“大食物”方略置于大局中进行思考、定位、安排和落实。包括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特别是粮食安全与“大食物安全”的关系。同时,应以“国之大者”的情怀,既要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又要扎根本土、切中现实,构建大格局,以更大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谋划“大食物”产业发展方略。近年来,全国大规模实施“大农业”“大食物”“大健康”三大战略。其中,着力推动“大农业”发展是基础;增产优质“大食物”是核心;提高民众“大健康”水平是目标,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实施以上“三大战略”的重中之重的聚焦点有二: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二是全面实施“大食物观”。在实施“大食物观”的过程中,必须创新驱动“三大工程”,即“大农业”“大食物”和“大市场”,以及统筹协调“五链耦合”,即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制度链。

这里着重阐述两个要点:其一是,统筹协调、精准推进“五链”耦合。实施“大食物观”是涉及全产业链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切实以“链式思维”全力抓好实体经济,尤其是必须抓好新项目、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精准有力推动“五链”深度耦合,营造起良好的粮食和“大食物”产业生态。其二是,勇于探索创新、着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五链耦合”密切相关,特别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三链同构”、以实现粮食产业和“大食物”产业深度融合化发展:包括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延伸;打造平台载体,普及现代业态;增强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价值链提升;打通产业间联结点,促进供应链贯通,形成产业持续发展的大格局。

(五)“大食物观”之责任重大

“国之大者”,各级责任重大。全面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是粮食产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以及确保粮食安全和落实“大食物观”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当前,坚持和加强党对粮食领导的重大措施就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也就是“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断提升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端牢“中国饭碗”。为此,必须履行以“粮食安全”为重点的“大食物安全”的责任担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全面忠于职守。

一是,依靠科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必须全方位加强粮食安全的根基,包括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同时,要采取严格措施,有效节约耕地,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推动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坚持“稳”字当头,稳面积、攻单产、多增产。在总体上,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字当头,稳定政策、稳定总面积、稳定总产量,确保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粮食安全不只是中央责任,也不只是某省、某区的责任。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需要主产区、产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党政部门一起共同端饭碗、共同扛责任:粮食主产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增产优质粮食,扩大优质产能,继续为加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必须因地制宜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面积,稳定或稳中有增本区域粮食产量,保持或稳定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三是,加强和规范统一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流通具有更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现已建立庞大的粮食市场体系,具有巨大优势。为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作用,仍然需要加强市场“软件”和“硬件”建设。各地应采取必要措施:(1)从目前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把统一大市场纳入法治轨道。(2)必须加强市场“硬件”功能。包括市场场所、网络平台、货物存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邮政通讯等设施。(3)规范各类市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其遵法、诚信等意识,切实规范交易行为。(4)健全粮食现代物流系统。各地要加强粮食物流重要节点设施建设,把孤立分散的物流运输节点连接为有机结合的物流系统。与此相配合,推广粮食“四散”物流方式,以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高粮食经营效率。

四是,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机制。政策和制度是农民收入稳增的保障。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农民种粮能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由我国农情粮情决定,当前必须坚持和完善以下举措:(1)继续坚持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并适当提高保护价格。(2)继续巩固和深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和完善“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政策。(3)继续提高大豆补贴力度,扩大大豆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4)继续坚持和健全农业粮食综合保护补贴措施,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规模。

五是,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在优化本地粮食储备,提高信息化、智能化储粮水平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加强各级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着力强化粮食统计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确保粮食收储,保障粮源充足;加强粮食市场流通,保障市场稳定供应;保障饲料粮供应,支持饲养业发展、特别是养猪业稳定发展;抓好科学防灾救灾减灾,严格遏制其爆发成灾,确保农业粮食丰产丰收。

三、怀“国之大者”情怀,谱写“大食物安全”新篇章

“国之大者”是重如泰山的责任,也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怀。它关乎各行各业的发展全局、事业兴旺、民生福祉。粮食产业使然,广大粮食职工只有对“国之大者”的精髓了然于胸,才能够找准干大事、创新业的前进方向,才能采取开拓性、创新性大举措,有力深入实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健康观”的战略决策。如是,一方面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辩证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大食物安全”的关系,使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谱写粮食安全和“大食物安全”的新篇章。

(一)加强粮食在食物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加強粮食安全和全面落实“大食物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和供给、流通和消费、城市和乡村、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诸多方面,必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辩证思维和“两点论”的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六大关系”: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与落实“大食物观”的关系;二是落实“大食物观”与农业粮食“两侧”结构性改革并相向适应的关系;三是落实“大食物观”与改善人民群众营养水平的关系;四是落实“大食物观”与构建粮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系;五是充分开发利用与严格保护节约的关系;六是落实“大食物观”与农业粮食对外开放合作的关系。这里,着重阐述保障粮食安全与全面落实“大食物观”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攸关粮食安全与“大食物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重要问题,必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两点论”方法,阐明粮食在食物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所谓食物系统,由来自客观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和生物的多样化食物资源的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制备和消费等整个产业链条所构成。根据食物构成的主要成分及其功用不同,大体可划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谷类、薯类及杂豆。它们是人类的首要食粮,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第二类是动物性食物。包括猪牛羊禽肉、禽蛋、奶类、鱼类等动物性食品,是动物蛋白食品最主要的来源,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等。第三类是油脂类食物。包括大豆、油菜籽、花生、芝麻以及木本油料,是油脂、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的来源。第四类是果蔬和菌藻类食物。包括蔬菜、水果以及食用菌等,是矿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第五类是木本粮油和坚果。包括茶子油、橄榄油、核桃油、板栗、大枣等,营养全面丰富,有养生之宝的美誉。

综合分析上述五大类食物,其特点清楚可见,粮食即谷物、薯类和小杂豆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总量,在整个食物体系中高居首位。与此相应,居民从这类食物中摄取的能量、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居多。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粮食还是必须的军用战略物资,也是抵御严重自然灾害、防灾救灾的重要后备物资,以及粮食作为特殊商品是防范市场风险、稳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稳定器”。所有这些充分表明,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在食物系统中占据主体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有效开发要素资源,让民众餐桌更丰美

实现“大食物观”大目标的先决条件,要以远大的眼光和有效的行动,开拓更广阔的资源,增产更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特色化食物,满足民众食物结构升级的需要。这正是实施“大食物观”的题中之义。开拓更广阔的资源,首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国土中的精华耕地资源。同时要致力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的综合开发利用要素资源,注重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开创保障粮食安全和“大食物安全”的新局面。

基于上述可得出以下重要结论:一是禾本科粮食同属于“大食物”家族的范畴。粮食也是食物,是生产其他食物不可缺少的第一性食物,在食物系统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作用。二是多样化食物(即“大食物”)对改善和充实膳食结构作用重大,让居民吃得更丰富、更营养,更有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落实“大食物观”是提高粮食安全质量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大有可为。为落实“大食物观”,加强粮食安全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不仅不可缩减粮食,而且更要加强粮食安全“压舱石”。同时,要在辩证处理“粮食安全”与“大食物观”关系的前提下,深刻认识树立“大食物观”的基本依据和深远意义,辩证处理好二者关系,使之相互促进、泽被后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

[2]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06).

[3]关于“国之大者”,习近平这样说[D].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0-20(06).

[4]唐仁健.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历史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2021(05).

[5]肖春阳.国有粮食企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6]丁声俊.中国木本粮油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7]薛滨.我国湖泊与湿地的现状和保护对策[J].新华文摘,2021(15).

[8]谭琦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22(0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猜你喜欢

国之大者
心怀“国之大者”筑牢国家安全基石
从“国之大者”高度认识和把握首都工作
心怀“国之大者”,步调一致向前进
心怀“国之大者”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放管服改革要心怀“国之大者”
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重任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习近平强调的“国之大者”是什么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
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两个大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