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俄乌冲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2023-08-11曾位强汪军罗斌郑家勇

粮食问题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建议

曾位强 汪军 罗斌 郑家勇

摘要: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但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常导致粮食危机。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运输受阻,粮食价格上涨。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粮价继续上涨,饥饿热点增加到20个。就我国来说,粮食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人多地少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本文主张再开发2-3亿亩荒地,推广海水稻,促进农业组织创新,加大农业投入,探索就地现代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关键词:俄乌冲突 粮食安全 粮食危机 对策建议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1] 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便会产生粮食危机。从原因看,战争、能源价格上涨、极端天气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粮食危机;从范围看,有个别国家粮食危机、洲际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危机。二战以来,已经爆发了五次全球粮食危机:第一次发生在1972—1974年,由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导致;第二次发生在1978-1982年,由两伊战争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第三次发生在2000-2004年,由伊拉克战争和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导致;第四次发生在2007-2008年,由次贷危机及南奥塞梯战争导致;第五次发生在2010-2012年,由气候危机和后金融危机导致。

目前全球有80个国家出现粮食短缺,饥饿热点地区增加到20个,经济衰退风险及政治动乱在增加。这次全球性粮食危机可以算是第六次,主要由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毫无疑问,这场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造成当前粮食危机的因素

(一)新冠疫情引發粮食危机

新冠疫情爆发后,供应链打断,2020年5月全球粮食价格开始上涨。部分品种价格翻番。全球饥饿人口增加,达到7.2-8.11亿。[2] 粮食安全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许多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全球通货膨胀埋下隐患。

(二)俄乌冲突加剧粮食危机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西方对俄极限制裁使冲突外溢至全球。加上信息战、金融战,投机炒作盛行,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全球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超过6%,是2010-2020年10年间平均通货膨胀率2.9%的两倍多。粮食价格创历史最高水平。反映粮食价格的重要指标——全球谷物价格指数达到173.4,创下1990年以来的最高值。食品价格指数同样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最高点达到159.3。全球性通货膨胀使得世界经济秩序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粮食安全再次成为焦点。

冲突双方都是粮食出口国,对全球粮食安全影响大。如2021年俄方出口小麦4249万吨,占全球比重21.99%;乌方出口小麦2036万吨,占10.54%。两国合计占全球小麦出口32.53%;俄方出口玉米527万吨,乌方出口3136万吨,两国合计占全球玉米出口19.6%。两国出口的粮食足以支撑20个中小国家的粮食安全。

俄罗斯是全球第一大氮肥和第二大钾肥出口国。制裁致全球化肥价格飙升。冲突发生第二个月,全球化肥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3倍。化肥价高导致有的国家农民罢工,种粮成本显著增加和粮食减产。2021年4月,斯里兰卡因外汇短缺停止进口化肥,当年全国粮食减产60%。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预测:“2022年将是几十年难遇的灾难之年”。[3]

(三)极限制裁放大粮食危机

美国和北约对俄罗斯上万项制裁挠乱供应链,殃及全球。大宗商品供求矛盾加剧,凸显维护粮食安全紧迫性。反映最快的是期货市场,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期货挂牌价格相比两年前的5月,大豆上涨100%,小麦上涨120%,玉米上涨140%,植物油上涨200%。面对严峻局势,世界粮食计划署与粮农组织2022年6月6日发布了“饥饿热点”报告,称20个饥饿热点地区的突发性饥饿状况将恶化。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苏丹、加勒比地区等都是饥饿热点。冲突导致1100万乌克兰人挨饿,也加入饥饿热点名单。需要通过应急响应解决人道主义危机,以拯救生命、防止饥荒、改善生计。

(四)贸易保护主义加大粮食危机

乌克兰首先发出小麦出口禁令,埃及、印度尼西亚、印度等20余国宣布实行粮食出口管制。有的国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以保证本国供应。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若全球粮食短缺,价格高涨,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食品短缺可能直接饿死人,也可能因食物缺乏导致营养不良,并使很多人感染疾病。

(五)国家间博弈造成粮食危机

霸权主义是全球粮食危机最重要的根源。一些国家控制粮食运输进度、价格,甚至发动粮食战,2003年,中国就遭遇大豆战争。在我国,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到2005年,全国80%榨油工厂破产,仅剩1043家。粮食危机与金融霸权交织,投机炒作大幅度推高粮食价格。粮食危机与能源霸权交织,大量玉米被加工成燃料加入汽油。大多数粮食危机都与地缘政治博弈有关,博弈的突出标志是战争。因此各国都应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不搞新冷战。在和平条件下发展经济,消灭贫困,消除每隔几年就爆发一次粮食危机问题。

(六)极端天气带来粮食危机

2021年全球气候异常,高温致北半球发生森林大火,强台风横扫菲律宾。2022年拉尼娜现象继续带来干旱,全球粮食总产量下降,人类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做得很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描述的那样:“人类在解决气候恶化问题方面的一桩桩败绩”。人类热衷于地缘博弈,在气候危机方面不作为或少作为,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二、中国的粮食生产与储备现状

在突如其来的全球粮食危机影响下,中国这个全球人口大国的粮食生产情况如何,库存够不够,供给有没有保障,中国粮食进口是否影响世界粮食安全?这些问题都足以引起世人关注。

(一)中国粮食总产量世界第一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关系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们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本世纪前20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

1. 粮食产量创新高。俄乌冲突爆发后,我国遴选出128个优良品种,主推114项技术,持续增加稳产措施。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中央和地方、产区和销区,共抓粮食安全。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8653万吨,创历史新高。粮食部门加快新粮收购,小麦收购价格同步创历史新高,达到3100元/吨,比去年同期高600元/吨。

2. 长期保持粮食稳定增长。1978年全国总人口9.63亿,2021年达到14.13亿,43年人口净增4.5亿;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30476万吨,到2021年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多,且增长十分稳定。表1反映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发展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都有大幅度增长,豆类及薯类仅有一定波动。

3. 总产量居世界首位。以2017年为例,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为617930千吨,居第一位;美国为440117千吨,居第二位;印度为313610千吨,居第三位。分品种并按优先序看,中国稻谷、小麦产量居第一,口粮自给率超过100%,玉米总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大豆没有进入前三名。把玉米、大豆加进去,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实现了国家制定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表2是世界糧食总产量及分品种排名前3的国家,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中美印三个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外,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也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毫无疑问,这些粮食生产大国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国际社会应当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大国。实际上,俄乌冲突爆发后,主要粮食生产大国都在抓紧粮食生产和管理。从全球粮食总供需看是安全的,即使有缺口,库存也能弥补,本次粮食危机主要是“疫情+战争+制裁+气候危机”导致的。

(二)中国粮食储备总量世界第一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1961-1962年曾经遭遇过严重的国内粮食危机。痛定思痛,我们认真吸取教训,高度重视粮食储备。

1. 粮仓仓容世界第一。要储藏粮食,首先需要仓库。到2018年,全国共建成标准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不仅要有仓库,还必须提高储粮性能。2022年在成都市建成的全球首个气膜粮仓,具有保温隔热、防水防潮、氮气气调、低温储粮等优良性能,可进一步提高储粮质量。

2. 库存居历史高位。中国库存粮食主要是口粮,可满足全国人民一年的需要,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粮食库存量一半以上,居第二位的印度库存粮食仅占全球的8%。我国库存粮食基本由农民自己生产,不是在国际市场采购囤积的,不仅不会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恰恰相反,成为了世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关键时刻能给处于粮食危机状态的国家以援助和支持。

3. 实现了14亿人“零饥饿”。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提前10年达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零饥饿”目标。联合国粮农组织高度评价中国在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方面的显著成就,称赞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三)中国粮食供给保障有力

我国高度重视社会和谐稳定,而有力有效保障粮食供给可为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1.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大。为保障日常粮食供给,我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了组合化的粮食供给体系。国营、民营、混合、股份合作、个体都可注册经营粮食。销售网点多、数量充足、品种多样,居民购粮方便。2022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4]

2. 粮食价格相对平稳。受俄乌冲突及中国南方大面积干旱影响,我国2022年粮食价格也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小麦比上年上涨20.3%;玉米上涨0.59%,但稻谷价格震荡偏弱,全年粮食价格综合上涨2.8%。2022国际小麦同比上涨15.8%;玉米涨24.8%,对比之下,我国粮食保价稳供成效显著。

3. 应急供应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现有应急粮食加工企业5000家,应急供应点40000多个。我国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六纵两横粮食物流通道已建成,公路、铁路、水路实现联运,年度粮食跨省物流能力超过2.5亿吨,能保证把粮食及时送达灾区。应急粮食供应体系在应对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粮食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过去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居民的食品种类丰富多样,动物性食品、瓜果等非粮食物消费增加,饮食更加健康。无论猪肉、牛羊肉、水产品,还是蔬菜、水果,市场供给都较充足,中国的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俄乌冲突对中国玉米、大豆、油料冲击较大

1. 冲击最大的是玉米。2022年5月中旬,全球玉米价格比年初上涨90%,加上运费上涨,如果进口量不变,要多花一倍外汇。因此,要加强汇率管理,若无法控制本国汇率,将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容易出现粮食危机。

2. 其次是对大豆的影响较大。2021年中国进口大豆近亿吨,进口依赖度高达87%。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大豆也是中美贸易战的主要粮食品种。据海关统计,2022年1-4月中国进口大豆2836万吨,均价每吨3979.7美元,较上年同期涨22.7%,冲击较大。

3. 油料冲击居第三。我国油料自给率较低。进口油料费用大幅上涨。如葵花籽油,2021年进口依赖度79%。俄乌两国是主要进口来源国。据海关统计,2022年1-3月我国进口葵花籽油20.59万吨,均价1225.29美元/吨,比上年同期涨37.71%。食用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等的进口也都受到冲击。进口价涨,在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必然上涨。

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接轨,必然受到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影响。国际上,ABCD四大粮商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市场。而我国国际大粮商少,跨国领军农业企业也较少,国际竞争力、话语权都有待提高。对国际市场上粮食定价能力不足,粮食市场购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依然存在,还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国际粮食贸易秩序遭冲击,价格、汇率波动剧烈,对国内市场传导可能性上升,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处于上升态势。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当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好生態环境,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应对俄乌冲突及世界变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国家战略。

我国粮食稳产保供存在短板弱项。从长远看,粮食需求刚性增加,自然条件趋紧,人多地少,农业机械存在短板,粮食生产成本比发达国家高1/3。建议再开垦2-3亿亩土地,推广海水稻。不仅如此,还要促进农业组织创新,加大投入,探索就地现代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开垦2-3亿亩土地

我国人均耕地1.3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世界上仅仅排在126位。粮食已保持多年稳产高产。如果不新开垦土地,主要粮食产地已接近天花板。就目前情况看,要保证农产品供求平衡,需要35亿亩农作物种植面积。现在只有25亿亩,差10亿亩。2021年我国进口粮食1.65亿吨。如果这些粮食在国内生产,也需要10亿亩。两个数据吻合,说明中国需要开垦土地。

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勘察,寻找适合大规模种植的荒地。开垦的土地必须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种植,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如果开垦出2-3亿亩土地,就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为粮食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推广海水稻

1. 利用盐碱地。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长期以来,盐碱地给人的印象是不毛之地。当年焦裕禄为解决有地不养人的问题,带领全县人民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梗躲碱,引进耐碱作物,使盐碱、内涝、风沙三害得到有效治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到目前为止,我国盐碱地中还有大约1.5亿亩适合机械化大规模耕种。为确保粮食安全,有必要开垦这些盐碱地。

2. 寻找耐盐粮食品种。利用盐碱地关键是要找到耐盐碱的粮食品种。1986年11月,我国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发现了一株可抵抗盐碱的野生水稻。他以获得的522粒种子为起点,开始了长期的海水稻培育工作。经过29年辛勤选育,最终定型为海稻86。种植面积从最初3-4平方米扩大到2万亩,亩产从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2014年,海稻86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认可,随后获得专利。陈日胜教授被誉为“海水稻之父”。海水稻发明是继杂交水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革命,又一次伟大创新。

3. 推进海水稻种植标准化。海水稻发明引起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高度重视,2012年袁隆平团队开始研究海水稻。经过上千次田间试验,选育出一批可用于大田种植的耐盐水稻,其中8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这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在试验过程中,海水稻产量逐步提高,2020年最高亩产达到860公斤。海水稻深受农民欢迎,原来颗粒无收的盐碱地,现在亩产上千斤。2021年,袁隆平团队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发布了《“海水稻”良好产业规范》等系列标准。自此,海水稻完全有条件面向市场。有了标准引领,可以科学规范地推广应用,可以加快盐碱地的改良利用。[5]

4. 扩大海水稻种植范围。袁隆平院士以其巨大的声望,精湛的杂交水稻技术,身体力行,为海水稻产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到2021年底,海水稻种植达到60万亩。2022年我国推广100万亩海水稻 。不仅在海滨滩,而且在全国10多省推广。建议从2023年开始每年推广200万亩,到2035年扩大到4000万亩。加上中国积极在世界其它国家推广,就可把袁隆平院士推广1亿亩海水稻的遗愿变成现实。海水稻的推广,将有效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5. 开发其它耐盐碱粮食品种。海水稻虽有36年选育研发,但从历史的长河看是很短暂的,还需国家投入,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开发和改良,也需要开发海水麦、海水玉米、海水豆等。

(三)探索就地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年轻人不断进入城市,乡村人口逐渐减少。2022年末,我国农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比上年减少731万人。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儿童,老龄化严重。而农业劳动强度大,于是出现土地撂荒,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乡村空心化,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就是探索就地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建设和美乡村过程中,农民就地就业,收入多元,发展空间更广阔。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使农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不必涌入城市就能过上现代生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四)促进农业组织创新

有研究表明,农民人均种粮达到18亩,才能与进城务工收入相当,而目前耕种3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总农户数5%。因此,中国农业仍然具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征,农业生产成本高、规模效益差。必须深化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粮食产业组织创新。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发展。到2022年末,我国有农民合作社200多万家,家庭农场超过310万家。此外,还出现了“合作社十企业”、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食品科技园、物流产业园等组织形式。如果开荒2-3亿亩和1亿亩盐碱地利用,可创建几百个新型农工综合体。

在粮食产后服务方面,要完善多层次粮食收储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确定粮食收购配额;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粮食在全国范围内调配效率;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全国范围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作用。

(五)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对农业的投入相对较少。以2018年为例,我国农业投入占农业总产值17.8%。而经合组织国家2018年对农业的投入为3352亿美元,占农业产值29.2%。农业投入不足,各方面都有表现:农田水利建设欠账,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种业投入不足,山地机械化有短板,土地成本不断增加,化肥农药贵,人工成本高,比较效益差。与美国相比,我国小麦、玉米、水稻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分别于1995年、2011年、2013年超过美国。2014年以后,我国三种粮食成本均超过国际市场,这就导致粮食产量增加、进口增加、库存增加的扭曲现象。[6]因此,必须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我国已经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2022年底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只要持续增加投入,我们就能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培育出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综上,这次全球粮食危机已是战后第六次危机。导致这次粮食危机的原因是新冠疫情、俄乌冲突、气候危机等。其本质是贫富差距大,穷人缺钱买粮食。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下转第44页)(上接第20页)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比较成功地应对了这次粮食危机。中国也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应有贡献。中国自身的粮食是安全的,產量稳定增长,库存充裕,供应有保障,消除了本国的贫穷与饥饿。我们仍然处在一个动荡的世界,必须居安思危,积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EB/OL](2019-10-14)[2023-03-01].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0/14/content_5439410.htm,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R].2021-07-12.

[3]联合国粮食计划署.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R].2022-05-04.

[4]杜志雄.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需要战略思维[J].中国发展观察,2022(04).

[5]袁隆平团队创新成果“海水稻”产业团体标准发布.中国科技网[EB/OL](2021-01-16)[2023-03-01].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1-01/16/content_1071482.shtml.

[6]杜鹰,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2020,11(22).

(作者单位: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四川省工业贸易学校)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对策建议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