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主题教学

2023-08-11姚锦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姚锦

摘 要:在一节公开课中,笔者选择了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进行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教学。文章结合“三国鼎立”的教学主题实施,展示教学过程中间的三大环节,就初中历史的史料实证教学做一些粗浅探讨,史料实证教学要研读课标、确立教学目标,也要创设情境、凝练教学主题,最后要以生为本、尊重主体地位。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三国鼎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史料实证”素养纳入五大核心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初中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一节历史公开课中,笔者依据初中课程标准和参考高中课程标准,执教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进行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教学。

一、史料实证与初中历史教学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也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年龄较低、认知水平尚浅,因此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具体学情有针对性地将培养目标加以细化分层,在史料实证教学中,做到层层推进、拾级而上,教师对史料要有筛选,同时科学合理地解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渠道搜集史料,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筛选分类,辨析史料的信度和效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史料达成对历史的认识,努力重现历史真实,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初中学生养成实证意识和求真方法。为将来高中阶段进一步落实“史料實证”核心素养培养做好铺垫,也为最终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主题和主要环节实施

教学主题既是教学线索,也是教学逻辑体现。教学主题可以帮助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课程设计思路,关联建立历史课文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历史基础知识结构体系。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学生深入研读史料,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遵循主线,层层递进,挖掘、思考、理解与解释历史材料和问题,在教学主题的推进中去实现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贯穿于课堂教学的主线。本课设计以曹操的一生为主线,设计三大环节,以他写下的两首诗《嵩里行》和《龟虽寿》为整篇课文的衔接点,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史实,提到了三国建立后对当地的开发,理解三国时代的割据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一)环节一: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1. 场景一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片,提问: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接续,提供材料,提问:军阀割据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当时的社会状态下人民最希望得到怎样的局面?又是谁促进了这样的局面形成?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析图片,回答:乱,军阀割据;人口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等;结束战争,安定的局面;曹操促进了这样的局面形成。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曹操与袁绍势力图,提问:曹操要结束战乱局面,首要的对手是谁?他的对手实力强不强大?袁绍在199年就战胜了公孙瓒,占领了现在的河北、山西一带。找出相关史事栏目中的信息,冷兵器时代,要打赢战争,主要取决于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回答:对手是袁绍,实力强大;靠军队数量,但也不一定。袁绍军队10万,曹操1万。

2. 场景二

教师活动:学生基本都能判断是军队数量以及人数。教师展示两段材料: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瓚,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

教师解读史料,曹操的兵力明显不如袁绍,下面的将领都说打不过袁绍,我们就来看看这场战争的情况。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图片,完成学案内容。

3. 场景三

教师活动:我们快速核对一下,同时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最后能以少胜多?或者说,曹操是如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结合教材“相关史事”栏目的内容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口头补充材料):

袁绍的谋士建议:

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三国志·袁绍传》

曹操的谋士:

毛玠(jiè)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毛玠传》

教师活动:回到课本,同学们找出官渡之战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最终统一了北方,北方的其他军阀割据势力都被曹操消灭了。就在得胜回来的时候,写下了豪情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再思考一下这几句诗文,文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此刻他有什么样的抱负?他的对手又是谁呢?

学生活动:阅读古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统编教材的各个辅助学习资源非常丰富,重视利用“相关史事”栏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迁移已有知识回答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材料,初步学习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以曹操统一北方为起点,重点介绍官渡之战的前后过程,衔接课本“官渡之战”,又通过补充材料,特别是“绍不从”让学生感受到袁绍的骄傲心理,了解袁绍失败的原因。

(二)环节二:赤壁之战:曹操壮志未酬

1. 场景一

教师活动:展示割据形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曹操的主要对手是刘备和孙权。提到刘备,曹操评价他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认为刘备是可以与他争夺天下的人。提到刘备,大家会想到谁?想到诸葛亮,又会想到哪个典故?

学生活动:刘备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诸葛亮提了一个重要建议。

2. 场景二

教师活动:这就是隆中对,里面说到了要“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大家再看地图,天下三分势力,谁的势力强大?面对曹操的大军,此时刘备和孙权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孙权听从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起来对抗曹军。这就是后来发生的赤壁之战。我们结合课本的内容,再看看赤壁之战示意图,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

3. 场景三

教师活动:请学生阅读课本“问题思考”栏目,同时出具《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原文,结合课文和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思考: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如何看待《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记载的不同?

学生活动:阅读“问题思考”栏目和《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原文,再次分析赤壁之战示意图,了解三方的军事地理区位,结合材料阅读并小组合作讨论。

【设计意图】结合典故了解诸葛亮的建议,是史料实证的重要表现,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取材于史料与传说,而《三国志》是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史书。启发学生认识到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历史发展趋势。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行自主讨论学习,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和材料,对比归纳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胜利,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初步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环节三:三国鼎立:曹操逝三国始

1. 场景一

教师活动: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争是什么?是赤壁之战。但是注意,三国时期并没有开始。在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势力基本上势均力敌,处于一种相持阶段,没有一方能够基本完全统一全国的条件,于是就逐渐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汉朝灭亡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开始形成。大家看一看这个三国形势图,像个什么?我们结合课本内容,自己动手画一下。(见下页图)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问题,同时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三国空间分布的了解。

2. 场景二

教师活动:从汉末军阀割据,群雄并起,到现在的三个局部统一政权,是不是历史的进步?我们看一看三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相关图片和三则史料:

材料一:赐天下男子爵二级,鳏寡孤独谷。——《三国志·魏书·明帝本纪》

材料二: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三:(吴)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的讲解和材料分析,了解三国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归纳的基本方法。在时间上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进程,在空间上通过示意图直观感受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趋势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象,又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全面了解三国的历史特征,为其辩证评价三国时期做好准备。

三、史料实证教学的思考

本课设计的思路明晰,以曹操的一生为主线,以他写下的两首诗《嵩里行》和《龟虽寿》为整篇课文的衔接点,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史实,提到了三国建立后对当地的开发,理解三国时代的割据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本课的课堂容量偏大,对初中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需要提前设计学案预习,同时学案设计以三国志等历史材料为主,学生阅读有一定难度,配备了白话翻译。具体到史料实证的教学,有如下思考。

(一)史料实证教学要研读课标、确立教学目标

关于史料实证教学,要研究课程标准,同时进行教材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为:“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描述为:“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我们在依照初中课程标准和参考高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和相关教学重难点。通过大量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形成对三国鼎立一课的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的全面认识,史料实证要注重逻辑性,这样才能具备实证精神。在初中中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改进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彰显学科人文教育功能的需要,历史教师要重视初高中学段贯通,历史教学要从历史叙述中发掘历史的底蕴、探索历史的意义、发现历史的价值,在史料实证教学中,要分析学生的实际需要,带领学生从史实中求史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史料实证教学要创设情境、凝练教学主题

史料在歷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情境体验,观察史料表面信息,挖掘史料的深层含义,激发学习动机与兴趣,生发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与理解史料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历史的求证求实的实证精神,进而将之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本课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思考,以曹操这个人物作为贯穿全课的核心人物,从曹操统一北方,曹操壮志未酬,曹操去世三国开始,最后又以评价曹操结束,全课的教学主题线索十分明晰,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真实历史不同于文学作品,更不同于电影或电视剧,了解二者的本质区别。学生能够认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理解三国表面上是分裂割据,实际上是局部统一,理解三国时代的割据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全面了解三国的历史特征,为辩证评价三国时期做好准备,进而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史料实证教学要以生为本、尊重主体地位

史料实证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得到深度参与,教学的最终结果是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正向的变化,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合理遴选与使用史料是开展史料实证教学的基础,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根据学情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补充形式多样的材料,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针对具体内容做适当的纵横拓展,以使学生在更广的视域中认识具体知识的面貌和价值。做到精选多样史料,挖掘内涵信息,所选材料要契合教学重点,通过生动形象的细节让学生感知历史,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课堂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实证思维,历史课程的目标就得以达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历史(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大概念视域下初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YQJK015),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数字故事提升高中生历史核心能力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YQJK050)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