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绕家服饰纹样的系统性识别与文化蕴意研究

2023-08-10许栋樑任珊杨建红

丝绸 2023年7期
关键词:识别纹样服饰

许栋樑 任珊 杨建红

摘要: 黔东南绕家属于一支独特的民族支系,其民族服饰代表着民族文化和视觉语言符号。本文从数字化保护传统服饰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绕家服饰纹样,首先通过田野调查法对当地服饰中的纹样进行系统化的收集,然后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纹样素材进行提取、分类、研究与整理,按照纹样题材将绕家服饰中的纹样分为六大类二十五种小类,并采用访谈法对其纹样进行文化寓意解读及最终命名。通过研究系统性地梳理清楚了绕家服饰纹样的题材类别、组合方式和文化表达,对于完整保护和研究绕家服饰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绕家;服饰;纹样;数字化;识别;文化蕴意

中图分类号: TS941.12; K875.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3)07-0116

作者简介:

许栋樑(1989),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生态体系研究。

贵州绕家属于特别的一支民族支系,位于清水江上游的两条支流河谷当中,绕家分为上绕家和下绕家,上绕家位于黔南都匀平寨,下绕家位于黔东南麻江县河坝村,相距65 km。两个聚居区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环绕,树林茂密,绕家人在长期在这一地区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上绕家和下绕家联系十分频繁,族内通婚并保持长期交往。河坝绕家妇女世代传承手工种棉、纺纱、织布、染布、刺绣、织锦等技艺,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符号,并以民族服饰为载体传承至今。研究绕家服饰纹样就是研究其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1 绕家服饰纹样的研究现状

关于贵州绕家服饰的记载,民国《贵州通志》对绕家服饰描述较为详细[1-2]。绕家服饰纹样丰富技艺多样,色彩艳丽与素雅为一体,具有绕家民族文化烙印,体现着绕家的民族文化和认同。其中,绕家女盛装体现得最为集中和丰富,主要由绣花鞋、绑腿、额帕、头帕、银圈、上衣、百褶裙、围裙、织锦花带组成(图1)。

关于绕家服饰纹样的研究和记载并不多见,汉声[3]实地调研了绕家张世兰姐妹并对部分纹样做了解读;邹登顺等[4]介绍了河坝绕家枫香染图案的特点;周莹[5]分析了绕家服饰纹样的题材、造型、色彩配置等方面的规律及审美特点等。对于麻江县河坝绕家服饰的研究少之又少,并且大多集中在对工艺流程的梳理和对图案题材、构图形式的研究,对于纹样的研究不多,有也都停留在表层,没有系统性地对纹样进行研究和整理。因此,通过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绕家服饰纹样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提取、分类、命名并进行文化寓意解读,对于研究绕家族群文化十分重要。

2 基于扎根理论的绕家服饰纹样的类别确定

2.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1967年美国两位社会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和Barney Glaser在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中首先提出,是一种系统的归纳方法,用于进行以理论构建目标的定性研究[6]。扎根理论主要关注尚未被解释的、有趣的、新的现象并从数据中去发现理论并建构理论[7]。扎根理论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是研究者与数据的交互过程[8]。扎根理论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主要在系统性手机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力求梳理出反映现象本质的基本规律和核心概念,进而围绕这个概念构建相关的理论[9],需要在事物现象具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提炼新理论方法[10]。操作程序主要分为从数据资料中提炼概念,然后对概念和资料进行比较和发展理论性概念,进而进行理论性抽样,对数据资料进行编码,最后构建理论。其中,对资料进行三个级别的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11]。

2.2 绕家服饰纹样的类别确定

目前关于纹样的研究主要以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为主,王娇等[12]通过文献、实物和复原的方式对土家数纱花纹进行了研究;孔伊凡等[13]通过工艺分类捶草印花纹样;许雅娟[14]通过实地分析将裕固族剪纸分类为动物类、花卉类、抽象类和配饰类。还有很多专家采用地域划分、工艺划分和题材类别划分,其中以题材划分较为多见。贵州绕家服饰纹样具有题材类别多、同纹不同技的特点,加上原始纹样受到外来文化影响逐渐发生文化基因变异,因此系统性地梳理清楚纹样类别需要实地走访、人物访谈和专家判别综合确定,扎根理论作为一种从下往上系统性的归纳研究方法能够从文化主体视角归纳整理研究纹样的类别、来源、命名和寓意,尽可能减少客体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绕家服饰纹样进行不同题材分类和判别,力求通过创新性的方法完整梳理清楚绕家服饰纹样的类别。

通过对200多件绕家民族服饰进行实地调查拍摄,然后分别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女盛装、头帕、围裙、额帕、绣花鞋、背心、背扇七类共计30件服装作为访谈实物,根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分析过程进行提炼、整理和归纳确定范畴。首先通过实物观察法和二手文献资料辅助分析法获取绕家服饰纹样的数据资料,进而采用半结构访谈法访于2020年9—10月对河坝村比较熟悉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的20位手艺人进行深入访谈,每个人访谈时间为20~30 min,对每一位访谈者内容进行独立编码形成文本;然后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編码,主要通过对访谈后的文本资料进行初步概念化,并对得出的概念进行提炼归纳形成范畴,获得19个范畴;最后对开放式译码中的范畴进一步抽象概括提出主范畴6个。经过与贵州民俗专家反复沟通后,最终将绕家服饰纹样划分别为植物类纹样、动物类纹样、鱼虫鸟蝶类纹样、自然星辰类纹样、几何类纹样和复合型纹样。

3 绕家服饰纹样的数字化识别与提取

纹样是直观反映民族服饰文化的元素符号,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研究和提取纹样元素可以分门别类研究其文化符

号。根据前文扎根理论研究确定的绕家服饰纹样类别,为了系统性地研究不同类别的纹样造型、题材来源和文化表达,笔者通过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图书馆、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苗侗服饰博物馆、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枫香染博物馆、当地家庭、文献书籍等渠道,走访搜集拍摄获得河坝绕家服饰实物200余件。首先对服饰实物进行数字化还原,按照服饰类别进行款式绘制和尺寸精确测量,根据测量实际数据运用计算机制图软件Adobe Illustrator进行款式数据和纹样色彩的真实还原;再运用软件Illustrator和Photoshop对服饰上的纹样进行分类切割提取,根据不同的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图2、图3);然后通过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纹样的文化寓意和命名方式进行深入研究[15],进而对纹样进行系统化的命名并建立纹样数据库,最后确定了绕家服饰纹样六大类二十五种小类(表1)。

4 绕家服饰纹样的应用及内涵解读

通过扎根理论确定纹样的题材类别并数字化还原提取了绕家服饰纹样,进而通过深入访谈研究了纹样表面的符号所指和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

4.1 植物类纹样

植物类纹样是绕家服饰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通过对植物类题材纹样进行提取归纳与整理,将其分为花卉纹、树叶纹、草叶纹和绕家花四小类。绕家头帕有两种风格,主要以纹样元素和构图形式区分:一种是绕家风格,纹样受绕家世代影响较大,以太阳花、鸡、泥鳅、绕家花、树等纹样居多,构图有一定的讲究且相对固定,其中植物主要表现为绕家花和杉树纹;另一种是客家风格,纹样受汉族、苗族等外部影响较大,以飞鸟、花草为主要纹样,构图相对自由随意,其中植物纹样表现题材较为多样,以花卉、草叶、树叶、树纹等多见。植物类纹样中花卉纹主要有牡丹花、菊花、荷花、向日葵、石榴花及叫不出名的山花野卉,其中向日葵、牡丹花较为多见,花卉纹样形象逼真、生机饱满,常见于绕家服饰的围兜、家纺用品、客家风格头帕产品中。

绕家服饰纹样中的“绕家花”,在服饰上中随处可见,也被称为“叶子花”,绕家语也叫“头里花”,是绕家人喜爱的民族之花,极具民族代表性,是绕家民族标志性纹样。绕家花是绕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花,据说绕家人在历史迁徙和生产生活中用来充饥的草根植物,是绕家人生命延续的生命之花,流传至今,一直成为绕家人世世代代用以纪念祖先传颂的经典图案[16]。绕家花源自鱼鳅菜、车前草和黄鹌菜等植物形态[11],绕家花纹样形态似草叶,花纹卷曲,自然灵动,常以多个纹组合而成,构成形式或独立纹样或适合纹样,常见于绕家花组合或绕家花与其他题材组合。在绕家服饰上随处可见,可以说该纹样是绕家服饰中最具代表性和使用最多的纹样。

4.2 动物类纹样

动物纹样有具有代表性的公鸡纹和猫头鹰纹。鸡纹是绕家服饰纹样中表现较为多见的纹样之一,公鸡纹样是绕家人十分喜爱的主题纹样之一,常见于盛装、背扇、背心、头帕等服饰中。而猫头鹰纹属于绕家传统纹样中延续至今的题材,常见于猫头鹰的头与其他植物题材组合出现或者纹样变形抽象提取,很少见其完整表现。

其他动物纹样如兔、猫、鼠、蛙等纹样在绕家服饰中也有出现但主要在非传统民族服装中有所表现。可见这些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纹样是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过程中从生活中汲取的新纹样,其形态逼真,在绕家服饰中尤其是现代制作的儿童服装中偶尔出现。

4.3 鱼虫鸟蝶类纹样

鱼虫鸟蝶类纹样也是绕家服饰中较为常见的题材,也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元素。根据纹样的提取和归类将其分为鱼纹、泥鳅纹、鸟纹、蝴蝶纹和龙蛇蜈蚣纹五类。

在河坝地区,鱼常见于河塘和稻田中,常见于绕家头帕中,鱼纹形态逼真,鱼鳞清晰,或单独出现或组合出现。组合纹样主要为鱼鱼组合和鱼草复合,有年年有余之意,又因其产子较多也有多子多福之意。

泥鳅是绕家服饰纹样中最为常见和代表性的元素之一,也是绕家人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与写实的具体表现。泥鳅等鱼虫自然成为当地人常用纹样,表现在盛装、头帕、背扇、围裙、围兜等服饰品中,或枫香染或刺绣,造型逼真,形态各异,或独立出现或与花草组合出现。泥鳅纹样独具特色,在贵州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纹样中极少见到,可见绕家人对于泥鳅有着特殊的喜好。通过笔者实地访谈得知,绕家祖先视泥鳅为生生不息之物,寓意乃繁衍生息、长长久久。

在苗族服饰中鸟纹较为多见,鸟纹也有祖先崇拜的寓意,苗族人对鸟有崇拜和感恩之情[17]。在汉族纹样中,鸟是自由快乐的象征,喜鹊与梅花组合有喜鹊登梅的说法,寓意喜上眉梢。而在绕家服饰中,鸟纹常见于客家风格的头帕中,形态逼真,动态唯美,以展翅飞翔之势与花草植物元素组合出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蝴蝶纹在绕家服饰中并不多见,在客家风格的头帕中或有出现,蝴蝶造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有的写实形态逼真,有的写意精简抽象。但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较大,承载着绕家人对于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绕家服饰中龙的纹样主要体现在被面和儿童背心。在绕家人看来,传统的龙图腾逼真,龙头龙身比较完整,是在龙图腾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蛇、泥鳅、绕家花等传统题材元素进行变化融合设计的,可以说龙纹除了龙图腾崇拜的原始内涵之外,还有祈求纳福迎祥、消灾免祸之意。

蜈蚣纹是神圣、恐怖、威武的一种象征。在苗族神话传说中,蜈蚣和虎、龍、雷、蛇为五兄弟,蜈蚣小弟负责盖房开荒种地,体现了对祖先创业的崇拜[18]。由此可见,蜈蚣在苗族文化中审美形象之价值和悠久的历史[19]。蜈蚣纹也是从自然中提炼变形的纹样,在绕家服饰中体现不多,但形态逼真,身体圆润细长,从头到尾长满须足。绕家人也称蜈蚣为龙,可见对于蜈蚣的称呼与周边民族有相似之处,蜈蚣纹的使用可能受到苗族文化的影响。

4.4 自然星辰类纹样

在绕家服饰纹样中自然星辰类纹样有太阳纹,其外形与周边其他民族苗族、布依族服饰中常见的铜鼓纹在造型上有相似之处。根据笔者实地调研走访发现,绕家民族日常活动中没有使用铜鼓的习俗,但周边苗族布依族较为常见,绕家人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源,万物向着太阳才有生机。在绕家服饰中太阳纹又称团花,常出现于整体图案的中心位置,尤其是绕家头帕、背扇、床单被面中最为常见。太阳纹形态圆形似太阳,并以太阳纹为中心向外辐射和变化出不同类型的团花纹样(图4),造型相对固定但是细节表现差异明显。

4.5 几何类纹样

几何纹样是指由几何图形构成的有规律的纹样,绕家服饰纹样中常见的几何纹有“卍”字纹、回形纹、链子纹、螺丝纹、锯齿纹、木头纹、寿字纹、喜字纹。在额帕上作为主要纹样出现,其他服饰品上主要作为装饰纹样出现,且以四周装饰为主。

“卍”字纹绕家人又称链子花或链链花,有“卍”和“卐”之表达,“卍”称左旋,“卐”为右旋。《辞海》记载,“卍”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者火的象征。在梵语中意为吉祥万福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中国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采用为汉字,读作“万”[20]。在民间,万字纹因其形式上向四周不断延续形成花纹,故有福寿不断、富贵不断头之意。据了解,该纹样在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中均有运用,有的应用于服饰上,有的应用于建筑上,有的应用于祭祀仪式上等。在不同地区对其称呼和表达也不尽相同,如贵州苗族纹样中称之为水车纹,是生产生活的象征,河坝绕家人认为该纹样是对银链子的写实表达,故称之为链子花或者链链花。绕家“卍”字纹样有的独立出现,有的排列以连续性纹样出现,有的与其他纹样组合出现。绕家人也有将“卍”字纹比喻成延续生命的河流,代表着祖先维系其族群生存发展不断迁徙的漫长之路[15]。

回形纹绕家人又称拉链花或抽链花。回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如同“回”字形的一种传统几何装饰纹样,是从古代青铜器、陶器上的云雷纹衍化而来一种几何纹样,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形如“回”字故称回纹,回纹与“卍”字纹在民间都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根据其纹样的特性,人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绕家人认为,拉链花是拉链拉上的时候两边的齿咬合后呈现凹凸交替印迹的写实表达,当地人对这种取代传统盘扣固定衣物的新材料充满兴趣[21]。拉链花在绕家服饰中盛装、背心、背扇、头帕中较为常见,其主要作为边缘装饰纹样出现,呈现二方连续,效果整齐,连续性强,常被用作区块图案间隔或局部图案锁边出现。

漩涡纹因造型像螺丝纹(绕家语ga gui),绕家人称为螺丝花,在绕家服饰中主要出现在枫香染额帕和背扇中。螺丝纹又称为水纹在绕家服饰中主要出现在枫香染额帕和背扇中,是人们对水的崇拜。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于漩涡纹的称呼和形式表达不尽相同,苗族有的也称为涡妥,有的称为霞,即汉语中旋转的水车,代表着永远流动、繁衍生息、滋养万物、生生不息之意。

锯齿纹因造型像狗的牙齿,绕家人也称为狗牙板(绕家语nei hui),整圈排列也称为狗牙套。锯齿纹在绕家服饰的背扇、额帕和头帕中较为多见,常以二方连续整齐排列于组合纹样四周作为装饰呈现。木头纹又称木头花,是绕家建筑门窗上的开关木头块造型的写实表达,笔者出于好奇对当地多人询问均得以一致解释,花纹常见连续性纹样出现,一般在额帕的两邊以四条组合出现,形如折线。喜寿纹较多出现在儿童背心和背扇中,该纹样在传统绕家服饰中不常见,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偶尔在儿童服装中出现,更多的是对于儿童寄予美好的表达,寓意长长久久、健康长寿、幸福美好之意。

4.6 复合型纹样

复合型纹样作为多种题材组合形成的纹样类别,属于绕家服饰纹样中较为典型和常见的纹样题材合租形式,主要组合的形式有同一题材元素的复合和不同题材元素复合。同一题材元素复合常见如鸡与鸡、泥鳅与泥鳅、鱼与鱼、太阳花与太阳花,由于统一元素的组合使得其构成形式以对称性为主,主要形式表现为左右对称式、上下对称式、上下左右对称式、斜向对称式、三角环绕式和圆形环绕式六种形式。

绕家纹样中不同题材元素的复合主要表现为植物与植物组合、动物与动物组合、植物与动物组合、几何元素与太阳花组合,具体题材有鸡与泥鳅组合、鸡与绕家花组合、泥鳅与绕家花组合、花草与绕家花组合、万字纹与链子花组合、太阳花与绕家花组合、鸟与绕家花组合、鱼与绕家花组合等。其中,“绕家花+”纹样组合形式是绕家服饰纹样中最为经典和常见的(图5),也是能够体现绕家祖先文化记忆的直观反映。

5 结 语

绕家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中独特的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完整性。纹样作为民族文化最显现的视觉语言符号,是民族身份的象征,也传承、延续和记录着祖先记忆和文化脉络,是绕家人长期生产生活和历史迁移过程中,以大自然为灵感将生活化的题材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延续至今,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本文创新性地将绕家服饰纹样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和数字化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还原、提取、整理、归类和命名,并通过其造型特征、组合形式、分布位置、应用产品、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期全面准确地讲好绕家故事,系统化地梳理清楚绕家服饰纹样元素,对于保护绕家服饰文化与研究族群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有助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并进行产品形态的时代语境转化。

参考文献:

[1]周莹. 蜡去花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手工艺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3.

ZHOU Ying.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Batik Handicrafts of Guizhou Ethnic Minorities in Wax Removal and Flower[M]. Beij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13.

[2]任可澄, 杨恩元. 贵州通志: 土司土民志[M]. 贵阳: 贵阳文通书局出版, 1948.

REN Kecheng, YANG Enyuan. Guizhou Annals: Tusi Tu Min Zhi[M]. Guiyang: Printed Edition of Guiyang Wentong Book Company, 1948.

[3]汉声. 蜡染上采访篇、论述篇[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HAN Sheng. Batik Interview and Discussion[ M].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7.

[4]邹登顺, 沈凤霞, 符德民. 蜡染[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ZOU Dengshun, SHEN Fengxia, FU Demin. Batik[M]. Chongqing: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5.

[5]周莹. 贵州省麻江县绕家枫香染工艺[J]. 纺织学报, 2015, 36(3): 83-87.

ZHOU Ying. The Fengxiang dyeing process of Raojia in Ma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5, 36(3): 83-87.

[6]米歇尔·刘易斯·伯克, 艾伦·布里曼, 廖福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百科全书:第2卷[M]. 沈崇麟, 赵锋, 高勇,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BURKE M L, BRIMAN A, LIAO Futing. Encyclopedia of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s: Vol.2[M]. Translated by SHEN Chonglin, ZHAO Feng, GAO Yong.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7]许春晓, 胡婷. 旅游研究方法[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XU Chunxiao, HU Ting. Tourism Research Method[M].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2018.

[8]梁学成, 宋晓, 赵丽慧. 基于扎根理论的我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 中国旅游评论, 2021(3): 63-71.

LIANG Xuecheng, SONG Xiao, ZHAO Lihui. Research on driving mechanism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China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China Tourism Review, 2021(3): 63-71.

[9]孙国强. 管理研究方法[M]. 3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SUN Guoqiang.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M]. 3rd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3.

[10]唐娟, 周海荣, 朱靖华. 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研究[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7.

TANG Juan, ZHOU Hairong, ZHU Jinghua. Research on Informatization of Enterprise Economic Management[M]. Changchun: Jil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ress, 2017.

[11]郭泽德, 白洪谭. 质化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质化研究论文精选集[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GUO Zede, BAI Hongtan.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 Selected Collection of Chinese Qualitative Research Papers[M].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12]王嬌, 李正, 钟苡君. 土家数纱花纹样特征及造物美学新探[J]. 丝绸, 2022, 59(3): 141-149.

WANG Jiao, LI Zheng, ZHONG Zhijun. New investigation of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ional aesthetics of Tujia Shusha[J]. Journal of Silk, 2022, 59(3): 141-149.

[13]孔伊凡, 郑喆, 石伟红, 等. 豫西捶草印花工艺调查及纹样分析[J]. 丝绸, 2021, 58(11): 121-126.

KONG Yifan, ZHENG Zhe, SHI Weiho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technique and pattern analysis of the dyeing and printing with beaten grass of process of western Henan[J]. Journal of Silk, 2021, 58(11): 121-126.

[14]许雅娟. 裕固族剪纸纹样及文化内涵探析[J]. 美术, 2021(7): 136-137.

XU Yajuan.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Yugur’s papercut pattern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J]. Art Magazine, 2021(7): 136-137.

[15]许栋樑, 任珊, 杨建红. 贵州绕家枫香染工艺特征及造物思想研究[J]. 丝绸, 2020, 57(7): 85-90.

XU Dongliang, REN Shan, YANG Jianhong.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ion thoughts of Fengxiang dyeing process of Raojia, 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7): 85-90.

[16]陆晓群. 民美正荣马正荣蜡染作品及文献集[M]. 上海: 程十发艺术馆, 2018.

LU Xiaoqun. Minmei Zhengrong Ma Zhengrong Batik Works and Documents Collection[M]. Shanghai: Cheng Shifa Art Museum, 2018.

[17]王蕊, 侯小庆. 黔东南河坝瑶族枫脂染工艺调查和传承研究[J]. 大舞台, 2015(8): 220-221.

WANG Rui, HOU Xiaoqing. Investigation and inheritance research on Fengxiang dyeing process of Yao nationality in Heba county of southeast Guizhou[J]. Great Stage, 2015(8): 220-221.

[18]杨军昌, 李小毛, 杨蕴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卷[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8.

YANG Junchang, LI Xiaomao, YANG Yunxi.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M].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2018.

[19]余学军, 潘选. 蓝与白的艺术交响: 中国民间蜡染文化[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YU Xuejun, PAN Xuan. Art Symphony of Blue and White: Chinese Folk Batik Culture[M]. Harbin: Heilong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20]惠水縣文体广电旅游局. 惠水布依族枫香染[M]. 宜昌: 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3.

Tourism Bureau of Huishui County. Huishui Buyi Nationality Fengxiang Dyeing[M]. Yichang: Three Gorges Electronic Audio & Video Publishing House, 2013.

[21]张国云, 李薇. 黔东南麻江县河坝村绕家女头帕考察研究[J]. 装饰, 2015(6): 111-113.

ZHANG Guoyun, LI Wei. Investigation on Raojia female headscarf at Heba village of Majiang county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J]. ZHUANGSHI, 2015(6): 111-113.

猜你喜欢

识别纹样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