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纺织品洗涤老化研究进展:洗涤因素及失效模式

2023-08-10邹颖孟粉叶王浣雨杨旭东胡吉永

丝绸 2023年7期
关键词:可靠性

邹颖 孟粉叶 王浣雨 杨旭东 胡吉永

摘要: 电子纺织品是将电子功能融入纺织品得到的混合产品,通常需要经受老化测试,以确保其可靠性。由于目前缺乏较为完整的电子纺织品可洗性和可靠性评估协议,因此不同电子纺织品的相关性能难以比较,也无法按照统一的可靠性特征判定电子纺织品是否失效。同时,电子纺织品洗涤测试中常见的弱点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这就很难针对性地提高电子纺织品的可靠性。本文首先对不同的洗涤标准进行了比较,重点更新公布实施的洗涤测试标准,其次列举洗涤过程中影响电子纺织品耐洗性的洗涤因素。接着,综述由洗涤测试引起的电子纺织品常见失效模式,涵盖失效行为及失效原因。最后,指出电子纺织品的洗涤老化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电子纺织品;功能老化;老化测试;可靠性;耐洗性

中图分类号: TS157.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3)07-0074

作者简介:

邹颖(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纺织品功能老化。通信作者:胡吉永,教授,hujy@dhu.edu.cn。

电子纺织品是将导电结构与纺织品结合得到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电子纺织品在能量收集与储存、个人热量管理、可拉伸应变传感器、柔性心电电极及电磁干扰选择性屏蔽材料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2]。但是,电子纺织品的应用仍存在许多挑战,诸如在日常穿着时因疲劳而寿命较短、可洗性差且没有统一的洗涤标准、在日常穿着和储藏时因加速老化而性能变差。因此,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来开发可靠和高性能的电子纺织品。

电子纺织品的专用导电和非导电材料、设计方法及老化测试方法都会影响电子纺织品的可靠性。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基底[3]、保护涂层[4]、导电材料[5]及加工参数[6]等对电子纺织品功能的影响,对老化及人工加速老化的相关研究有限。电子纺织品老化测试的参考标准主要有IPC 9240《印刷电子产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测试指南》、IEC 63203-204-1《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技术:休闲和运动服电子织物系统的电子织物-可洗涤耐久性测试方法》及IPC WP-024《智能织物结构的可洗性和可靠性白皮书》。由于老化测试标准较少,且不包括测试后可靠性的评价方法,目前电子纺织品的老化测试方法差异性较大,测试结果无法用于比较同类电子纺织品的可靠性。其中,由于洗涤老化包含机械老化、化学老化等,能够对电子纺织品可靠性进行综合评估。因此,洗涤测试是重要的加速老化测试方法[7]。洗涤测试中电子纺织品的失效行为对改善电子纺织品的结构有重要意义,同时认识失效原因可为电子纺织品投放市场后的洗涤方法进行建议。此外,标准的洗涤测试可用于比较不同电子纺织品的可靠性,进一步推进电子纺织品行业的规范化。

目前电子纺织品的老化综述报告仅从洗涤测试方法、失效行为等单一角度概述了电子纺织品的洗涤老化现状,缺乏对电子纺织品失效模式(测试方法、失效行为)及失效原因的综合分析。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纺织品洗涤测试标准,重点补充了新发行的洗涤标准,此外对洗涤过程中影响电子纺织品耐洗性的洗涤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详细阐述电子纺织品洗涤测试后的变化及常见的失效模式。这些工作将为制定电子纺织品的洗涤测试方案与研究各种老化测试和功能失效关系提供指导。

1 电子纺织品洗涤标准

目前公开的电子纺织品洗涤测试规范主要有IPC WP-024《智能织物结构的可洗性和可靠性白皮书》、IEC 63203-204-1《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技术:休闲和运动服电子织物系统的电子织物-可洗涤耐久性测试方法》。IPC WP-024白皮书适用范围为使用镀银聚酰胺纱线的电子纺织品,该白皮书主要对现有的洗涤测试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总,包括洗涤测试中机械损伤的模拟、电子纺织品洗涤周期的建模与仿真等,对深入研究洗涤测试过程中失效原因具有重要意义(表1)。2021年发表的IEC 63203-204-1标准则是对休闲服和运动服电子织物的洗涤耐久性测试方法进行了说明:休闲服和运动服电子织物应按照ISO 6330 A型洗衣机对应的洗涤模式4H(洗涤温度40 ℃,洗涤1 min,漂洗4 min,脱水2 min)进行洗涤,按照EN 16812:2016对洗涤前后电子纺织品的电阻进行测量。同时该标准指出替代方法(手洗)对产品的损伤较小,一定程度保护了电子纺织品集成电路元件,因此也建议对电子纺织品进行手洗。

由于IPC WP-024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且新发布的IEC 63203-204-1尚未普及,现有的电子纺织品洗涤测试标准主要来自传统纺织行业,ISO 6330《纺织品纺织品试验用家用洗涤程序》是电子纺织品洗涤测试使用最多的标准,该程序最新为2021年版本,所查阅的文献中大多使用2012年修订版本。但是,该标准未对洗涤周期数及洗涤测试后如何评估可靠性进行建议,同时该标准洗涤条件相对比较严苛。大多数文献在洗涤试验方法设计时参照了该标准[8],但具体的洗涤方式截然不同[1]。此外,由于AATCC 135和ISO 15797包含洗涤及干燥程序,一定程度上能模拟实际的洗涤环境,少部分学者[9-10]也将其作为洗涤测试的参考标准。

2 影响电子纺织品耐洗性的洗涤因素

Zaman等[11]认为洗涤周期可分解为4种不同且可能相互作用的破坏作用:机械应力(弯曲、扭转、摩擦等)、热应力(温度)、水应力和化学影响(洗涤剂)。Rotzler等[12]提出影响清洗过程的作用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化学作用、机械作用、洗涤温度和洗涤时间,并且这些因素之間是相关的。综合这些研究,本文将影响耐洗性的洗涤因素分为4大类:机械作用、化学成分、洗涤温度、洗涤时间。

2.1 机械作用

提升筋是滚筒洗衣机洗涤过程中机械作用的主要来源,内筒壁的提升筋将织物提起,织物随着滚筒转至顶端再落下。运动过程中机械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织物与提升筋和内筒壁之间存在摩擦,这是一种类似手洗的揉搓力;另一方面织物与水、洗涤液及滚筒之间还存在撞击作用,这类似于手洗的棒打力和摔打力。在这两种机械力的作用下,达到洗涤去污的目的[13]。为了模拟洗涤过程中的机械力,实现免洗即能预测电子纺织品洗涤寿命,Zaman等[14]进行了马丁代尔和起球箱试验,结果表明,马丁代尔产生的磨损效果和起球箱产生的摔打效果能有效模拟洗涤中机械损伤。

滚筒洗衣机洗涤时,织物材质、织物数量、织物尺寸及滚筒转速都会影响织物运动,随着织物数量、织物尺寸和滚筒转速的增加,织物有沿滚筒壁向上运动的趋势[15]。其中,滚筒转速对电子纺织品的可洗性有重要影響,Zaman等[14]的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滚筒转速的增加,镀银导电纱线的损伤增加。Hardy等[16]的研究结果表明,滚筒干燥比洗涤会产生更强的损害作用,温度传感电子纱在洗涤及滚筒干燥7次后即出现功能失效,采用悬挂晾干则在洗涤25次后仍能正常工作。洗涤与干燥过程中滚筒的转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滚筒转速也被认为是造成机械损伤的重要原因[4]。转速会影响织物在滚筒中的运动,如图1所示。其中,a为起始位置,b为投射至最高位置,c为织物撞击滚筒壁位置。转速增加至66 r/min,织物随滚筒一起运动,这进一步解释了高速洗涤产生的损伤小于滚筒干燥。但是文献[17]仅研究了滚筒干燥速度17~66 r/min时织物的运动,未涉及洗涤过程中高速旋转对织物运动的影响,因此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洗涤时织物运动是离心力(mrω2)、摩擦力和重力(mg)共同作用的结果(图2(a)),包括滑动运动、下降运动和旋转运动(图2(b))。随着织物尺寸、织物数量和洗涤转速的增加,洗衣机的离心力(mrω2)也随之增加,织物运动也由滑动变为滑动、下降和旋转交替的复杂运动模式,当离心力足够大时,织物为旋转运动[15]。

2.2 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洗涤过程中影响电子纺织品耐洗性的第二大因素,洗涤过程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洗涤剂(主要成分为表面活性剂)、漂白剂(氧漂剂)及水中的杂质,其中对可洗性影响最大的是洗涤剂和漂白剂。Zaman等[18]将不同金属化的皮肤电极浸入40 ℃水和洗涤剂溶液中72 h,结果显示,镀银皮肤电极电阻无变化,镀铜皮肤电极的电阻增加。这主要是电极镀铜层在水和洗涤剂溶液的化学作用下被降解,从而降低了聚酯纤维和铜层之间的附着力,如图3所示,在机械作用下铜层逐渐脱落,电极被严重破坏。Ismar等[19]发现水对银涂层纱线的损害高于洗涤剂溶液对银涂层纱线的损害,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降低了损害的强度。相比于粉末洗涤剂,Gaubert等[20]发现不含漂白剂的液体洗涤剂更加适用于洗涤集成镀银电极的智能服装,因为粉末洗涤剂中的漂白剂易氧化银层,使其更容易受到机械作用的影响。对涂层织物来说,由于导电涂层直接与洗涤剂接触,洗涤剂的浸润、乳化、分解和增溶作用不仅可以分离污垢与织物,同时也可以去除基材表面的导电涂层。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涂层类电子组件,化学成分与机械力的协同作用往往大于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损伤。

2.3 洗涤温度

在洗涤过程中,随着洗涤温度的增加,织物上的污垢更容易溶解在水中,同时温度升高还会影响洗涤剂的活性,有助于提高织物的洁净性能。但是温度增加会对电子纺织品造成影响,Virkki等[21]探究了工业洗涤、家庭洗涤、洗涤剂浸泡对RFID标签读取距离的影响,发现在工业洗涤条件下的高温处理对RFID标签的影响最大。这一点也在文献[22]中得到验证,即洗涤中高温和高湿条件造成纸基丝网印刷RFID标签读取距离下降。这是由于在高温清洗过程中纤维膨胀使织物表面印刷天线产生裂缝,天线导电性能下降,芯片与天线间阻抗匹配程度恶化,最终导致标签读取距离下降。RFID标签由天线、基底及芯片组成,读取距离主要取决于天线的增益和阻抗。洗涤温度对电子纺织品的影响往往与各部分热膨胀系数差异密切相关,对于各部分热膨胀系数差异较小的电子纺织品来说,洗涤温度的损伤作用似乎不明显。Uzun等[23]的研究表明,Mxene涂层棉纱在30~80 ℃温度下洗涤45次后,线性电阻仅增加3%,同时水洗前后Mxene涂层棉纱SEM图也显示出,即使高温水洗45 h后导电材料几乎无损失,如图4所示。

2.4 洗涤时间

洗涤过程可分为洗涤、漂洗及脱水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滚筒有三种运动状态——静止、低速旋转、高速旋转。图5为不同洗涤程序洗涤时间配置及洗涤过程配置。传统认知里,洗涤时间越长织物洁净度越高,但是,在洗涤过程中,洗涤效率往往与滚筒运动状态持续时间和洗涤转速组合密切相关[24]。Zaman等[18]的研究表明,铜涂层电极电阻随着洗涤周期增加而增加,其中丝绸洗涤模式下洗涤50次铜基电阻增加了15倍,得益于铜的优异导电性能,铜基电极仍有良好的ECG(心电图)信号,但快速洗涤10次后铜基电极损坏,无法获取ECG信号。与快速洗涤程序相比,丝绸洗涤程序低速旋转持续时间更短,由此产生的机械损伤更小。

根据ISO 6330标准,洗涤阶段主要包括洗涤、漂洗及脱水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各个洗涤因素的破坏作用不同,本文总结了这些因素的破坏程度,如表2所示。

电子纺织品的耐洗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洗涤程序,洗涤程序不同则洗涤过程中机械作用、化学成分、洗涤温度及洗涤时间产生的损伤程度不同。根据现有的研究,机械作用似乎是洗涤因素(化学试剂、机械损伤、洗涤时间、洗涤温度)中最具破坏力的,但是这很大程度上与电子纺织品材料与结构有关。对于由聚合物嵌入导电织物制成的电路路径,高清洗温度会比高机械作用产生更强的洗涤破坏,这归因于纺织长丝、金属化织物和聚合物层之间热膨胀系数的不匹配[12]。值得注意的是,洗涤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对电子纺织品耐洗性有重要影响。单独来看,无论是机械作用还是化学成分,短期内(<30次洗涤)都不会对镀银尼龙纱线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化学成分与洗衣机内部机械力的协同作用会使得镀银尼龙纱线失效[20]。由于洗涤因素对不同电子纺织品的影响不同,为了解不同洗涤因素对电子纺织品的影响,还应按照电子纺织品类型单独研究。

洗涤因素与电子纺织品耐洗性的关系是合理制定电子纺织品标准化洗涤测试的基础,也是建议电子纺织品洗涤护理方法的依据。目前很少有文献详细研究洗涤因素对电子纺织品耐洗性的影响,因此不同洗涤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洗涤因素对电子纺织品耐洗性的影响机理,是未来研究主题之一。

3 电子纺织品失效模式

电子纺织品导电材料的多样性及结构设计的复杂性使得不同电子纺织品的失效模式迥然不同,失效模式包括失效行为、失效原因及故障模式等,与电子纺织品的可靠性密不可分。根据老化测試常见的失效点,本文从涂层织物和纱线、复合导电纱线、互连点、封装4个方面深入分析电子纺织品的失效模式。

3.1 涂层织物和纱线

导电涂层织物是将金属颗粒、碳基材料或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通过涂覆(印刷、沉积及黏合)的方式附着于织物表面形成的织物[25],常用于制备柔性织物传感器(柔性电极)、电加热服装与电磁屏蔽电子纺织品等。与涂层织物类似,也可利用喷涂印刷法和浸渍法[26]将金属颗粒、碳基材料或导电聚合物附着在普通纱线表面,从而形成导电涂层纱线。由于导电材料与基底附着力差,涂层织物和纱线存在不耐摩擦和洗涤、伸长性能差的问题[27]。

对于涂层织物和纱线来说,老化测试后涂层的脱落及裂纹的产生,是其最直观的失效模式。均匀分布的导电涂层决定了导电织物的导电性能,裂纹与涂层的损失都会使涂层织物电阻增加。李雅芳[28]发现镀银纱线加热织物经水洗试验后,镀银纤维表面出现裂纹和片状脱落,导致在水洗后纱线电阻增加。在石墨烯油墨涂层机织物中,Afroj等[6]观察到洗涤后石墨烯涂层有脱落,这导致电阻增加(图6(a))。由于老化测试的复杂性及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裂纹与涂层脱落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Cai等[29]测量了金属涂层纺织品在洗涤后废液中的银含量,观察到在几个循环之后银含量增加,表明银涂层逐渐脱落。涂层的脱落主要来自洗涤程序(不同洗涤程序对织物的机械作用不同)及洗涤过程中织物之间的摩擦作用。Zaman等[11]推测,机械磨损是洗涤后银涂层棉织物中涂层剥落和磨损的原因,如图6(b)所示。当清洗镀铜纱线时,Schwarz等[30]观察到涂层存在裂纹和脱落(图6(c)),且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而增多,也推测机械作用是主要原因。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机械作用与涂层产生裂纹及脱落有一定关联性,但是无法确定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同于涂层产生裂纹和脱落的直观性,洗涤剂对涂层物质的作用往往不容易被察觉。Schwarz等[30]认为铜与洗涤液反应会导致镀铜导电纱线电阻增加,铜在溶液中容易形成六水合铜离子,六水合铜离子与洗涤液中的碳酸钠沉淀形成碳酸铜。同时,当洗涤液含有钠皂时,六水合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也有可能形成铜沉淀。随着铜沉淀的形成,纱线上的铜含量将减少,因此导电纱线横截面积减少,电阻增加。

3.2 复合导电纱线

电子纺织品的制备离不开导电纱线,由于导电纱线兼具导电性和柔韧性,在电子纺织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电纱线进行排布或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以赋予织物电阻或电容等传感特性,另一方面也能用于传感信号的传输。复合导电纱线是以不锈钢、铜、铝等为代表的金属丝与普通纱线加捻混合得到的[31],其中不锈钢丝和铜丝也是纺织电路中常见的互连线。复合导电纱线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但是抱合困难、捻度不匀,在拉伸过程中导电纱线滑移会引起电阻改变[32]。

金属的有限拉伸性,使得复合导电纱线耐久性较低。在机械循环测试中,复合导电纱线的电阻增加直至失效。复合导电纱线的失效模式在外观上表现为复合导电纱线的包覆度变化,包覆度是指在单位长度芯纱表面外包纱缠绕的圈数[33]。在拉伸过程中,随着应变的增大,金属丝会沿着芯纱轴向发生滑移,过度拉伸会导致金属丝变细甚至损坏,电流流动受阻[34],电阻也随之增加,纱线出现断丝现象。Hardy等[16]清洗了成分相似的不同电子纱线——缠绕在纺织芯上的电线,发现在纱线的整个长度上都有断丝现象,如图7(a)所示。Li等[9]深入探究了针织电路板(FCB)的失效模式,发现电气故障是由金属纤维的机械断裂引起,如图7(b)所示,失效原因是洗涤中拉伸、弯曲、压缩和摩擦等机械作用导致其变形断裂。

与涂层织物相似,复合导电纱线也存在不可视损伤,这种损伤大多来源于洗涤过程中洗涤剂的腐蚀作用。Schwarz等[30]发现不锈钢复合导电纱线的电阻在洗涤后增加,但是外观上无明显损伤,如图7(c)所示。猜测电阻的增加是由于不锈钢表面防止氧化的氧化铬在洗涤后被破坏,洗涤液的碳氢化合物渗透到受损的区域,将碳固定在受伤区域,并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金属纱线被腐蚀,这也叫缝隙腐蚀。

3.3 互连点

电子纺织品互连是指通过导电纱线或由其形成的电路将传感器、执行器、微控制器、通讯、电池等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回路,从而实现传感、执行、控制和通讯等功能[35]。这些电子元件间的互连点处于力学性能过渡区域,是电子纺织品常见的弱点。Komolafe等[36]对不同的长丝电路进行了洗涤测试,洗涤五个周期后,在铜导线与焊垫间过渡区域出现了树枝状裂纹,在其他地方不明显,表明在机械应力作用下铜导线与焊垫之间应力过渡区为主要的故障点,如图8(a)所示。在Vervust等[37]的洗涤测试中,针织物的铜丝与柔性电路板的焊接互连处出现断裂,但电路板上附加的LED仍然显示功能,表明电路板本身及其功能组件确实能经受清洗,只是焊接连接不够稳定,如图8(b)所示。Gui等[38]对由液体金属制备的柔性电路进行了洗涤测试,液体金属导线和电子元件均用PDMS进行封装,在机洗与自然风干后,LED及电阻互连处发生了断裂,但液体金属导线与其他元件互连点未发生断裂。Hardy等[16]发现电子纱洗涤后封装区与铜丝互连点断裂,如图8(c)所示。显然,互连点通常处于电子纺织品中几何突变区与元件连接处,前者易应力集中而疲劳断裂,后者连接不牢易松动,这些使互连点是电子纺织品常见的失效点。

3.4 封装层

封装是指采用热固性或热塑性材料将电子元器件覆盖固定在基底上,封装能够有效地避免外界环境的污染和远离其他一些不利因素,达到保护电路或电子元器件的目的。好的封装材料及封装设计不仅能保护电子元器件,而且能提供散热通路,以免电子元件因温度过高而失效[39]。由于机械作用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封装层在老化测试中可能会出现损伤,一旦封装结构出现损伤,封装层所保护的电子元件将受到损坏。Tao等[5]对硅胶封装的心电监测装置进行了洗涤测试,由于水的毛细管作用,洗涤5次后封装的电池被氧化,电路失效,但是除电池外的其他部件仍能正常工作,如图9(a)所示。Ojuroye等[4]发现在洗涤过程中的机械作用导致电路被折叠、弯曲及扭转,从而电路的导线从焊点处被拉出,随后洗涤液透过被撕裂的PDMS封装层到达内部电子元件,破坏电路,如图9(b)所示。显然,机械损伤是引起封装后的电路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但仍需进行循环扭转和循环弯曲测试进一步研究具体失效模式。

電子纺织品常见的失效模式如图10所示,涂层、金属丝导电纱线、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互连点、封装层都易受到损伤,最终导致电子纺织品功能故障。根据电子纺织品的类型和部件,这些故障可能发生在设计的特定点或全部。不同材料和部件之间的互连点是电子纺织品常见的弱点,在弹性模量梯度较高的情况下,互连点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因应力集中效应而破裂或脱落。此外,在没有某种形式保护的导电纱线或织物中,整个结构都可能发生损坏。

洗涤和日常使用过程中的机械作用被认为是导致电子纺织品失效的主要原因,拉伸外力作用时涂层织物的裂纹[6]、机械作用时复合导电纱的金属丝断裂[40]、外力作用时互连点的分裂或脱落[41]、洗涤过程中封装层的裂纹[4]都会导致电子纺织品的电阻增加直至失效。电子纺织品的失效模式往往不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虽机械损伤最直观,但其他因素真实存在,如洗涤剂特定成分与导电材料的反应导致电阻增加[34]。目前关于其他因素(如洗涤剂、洗涤温度等)对电子纺织品可靠性的影响、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对电子纺织品失效的影响研究较少。当常见的失效模式无法解释电阻及功能变化时,大多文献仅对可能造成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假设[31],并没有实际验证这些不易观察的损伤作用是否存在。因此,电子纺织品失效模式的探究仍是未来电子纺织品研究的主题之一。

在所研究的文献中电子元件大多被封装或以其他方式保护,它们比电气互连纱线或互连接触点更少发生故障。涂层织物封装后有效减少了裂纹的产生[42]、封装后的互连点比未封装的互连点更耐洗涤[38],表明封装是目前提高电子纺织品可洗性和可靠性的有效途径。

4 结 论

通过对比电子纺织品老化相关标准,发现由于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洗涤测试方法,因此导致洗涤结果不具备可比性。本文进一步深入比较不同洗涤因素对耐洗性的影响,明确了它们对不同电子纺织品作用的差异性及不同洗涤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归纳了电子纺织品的典型失效模式(涂层结构、复合导电纱线、互连点与封装结构的损坏)和主要失效原因(机械老化、化学老化及热老化),这对建立电子纺织品老化测试与失效模式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关于电子纺织品的洗涤老化已取得一定研究进展,但在以下三方面还存在挑战。

1) 不同洗涤测试方法之间可比性差,体现了开发各类电子纺织品专用标准的必要性。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电子纺织品老化评价标准,使用的标准都来源于一般纺织品领域,缺乏对电子纺织品的导电和电子元件及可能出现潜在问题的充分考虑。电子纺织品的洗涤测试标准,应该根据电子纺织品的种类及使用条件合理制定,包括不同电子纺织品可靠性评价方式与洗涤周期建议。

2) 机械作用、化学成分、洗涤温度、洗涤时间都会对耐洗性造成影响,但是不同的洗涤因素在不同电子纺织品上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因此仍需进行针对性研究。后续研究也将为建议某一类电子产品的洗涤测试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3) 电子纺织品失效行为通常发生在涂层、复合导电纱线、互连点等易损结构处,而合适的封装结构能有效降低失效行为产生的机率。由于不是所有文献都对失效点及电子纺织品失效模式进行了说明,现有结论仍有一定局限性。对于研究某一类电子纺织失效模式时,还要进行针对性的探究。

参考文献:

[1]ROTZLER S, KRSHIWOBLOZKI M V, SCHNEIDER-RAMELOW M. Washability of e-textiles: Current testing practices and the need for standardization[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21, 91(19/20): 2401-2417.

[2]LIMAN M L R, ISLAM M T, HOSSAIN M M. Mapping the progress in flexible electrodes for wearable electronic textiles: Materials, durability, and applications[J].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2022, 8(1): 2100578.

[3]LEE J C B, LIU W, LO C H, et al. Laundering reliability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abrics for e-textile applications[C]//2019 IEEE 69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ECTC). IEEE: Las Vegas, 2019: 1826-1832.

[4]OJUROYE O, TORAH R, BEEBY S. Modified PDMS packaging of sensory e-textile circuit microsystems for improved robustness with washing[J].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2019(7): 1467-1484.

[5]TAO X Y, KONCAR V, HUANG T H, et al. How to make reliable, washable, and wearable textronic devices[J]. Sensors, 2017, 17(4): 673-688.

[6]AFROJ S, TAN S, ABDELKADER A M, et al. Highly conductive, scalable, and machine washable graphene-based e-textiles for multifunctional wearable electronic application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0(23): 2000293.

[7]BIERMAIER C, BECHTOLD T, PHAM T. Towards the functional ageing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and sensing textiles: A review[J]. Sensors, 2021, 21(17): 5944.

[8]ANKHILI A, ZAMAN S U, TAO X, et al. Washable embroidered textile electrodes for long-term electrocardiography monitoring[J]. Textile & Leather Review, 2019, 2(3): 126-135.

[9]LI Q, TAO X M. Three-dimensionally deformable, highly stretchable, permeable, durable and washable fabric circuit board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4, 470(2171): 20140472.

[10]JIN H, MATSUHISA N, Lee S, et al.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stretchable conductors for e-textiles by controlled ink permea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2017, 29(21): 1605848.

[11]ZAMAN S U, TAO X, COCHRANE C, et al. Market readiness of smart textile structures-reliability and washability[C]//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EECE: IOP Publishing, 2018: 012071.

[12]ROTZLER S, KALLMAYER C, DILS C, et al. Improving the washability of smart textiles: Influence of different washing conditions on textile integrated conductor tracks[J]. 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2020, 111(12): 1766-1777.

[13]耿園媛. 公共用纺织品耐洗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评价[D]. 北京: 北京服装学院, 2017.

GENG Yuanyua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Washing Influence Factors of Public Textiles[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17.

[14]ZAMAN S U, TAO X, COCHRANE C, et al. Launderability of conductive polymer yarns used for connections of e-textile modules: Mechanical stresses[J]. Fibers and Polymers, 2019, 20(11): 2355-2366.

[15]YUN C S, PARK C H. The effect of fabric movement on washing performance in a front-loading washer Ⅱ: Under various physical washing conditions[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15, 85(3): 251-261.

[16]HARDY D A, RAHEMTULLA Z, SHAHIDI A, et al. Wash testing of electronic yarn[J]. Materials, 2020, 13(5): 1228.

[17]BAO W, SHEN J, DING X. The influence of mechanical action on felting shrinkage of wool fabric in the tumble dryer[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20, 90(21/22): 2367-2375.

[18]ZAMAN S U, TAO X Y, COCHRANE C,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washing damage to textile ECG dry skin electrodes, embroidered and fabric-based, set up of equivalent laboratory tests[J]. Sensors (Basel), 2020, 20(5): 1272.

[19]ISMAR E, ZAMAN S U, TAO X Y, et al. Effect of water and chemical stresses on the silver coated polyamide yarns[J]. Fibers and Polymers, 2019, 20(12): 2604-2610.

[20]GAUBERT V, GIDIK H, BODART N,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washing cycles on silver-plated textile electrodes: A complete study[J]. Sensors (Basel), 2020, 20(6): 1739.

[21]VIRKKI J, BJOERNINEN T, KELLOMAEKI T, et al. Reliability of washable wearable screen printed UHF RFID tags[J].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 2014, 54(4): 840-846.

[22]MERILAMPI S L, VIRKKI J, UKKONEN L, et al. Testing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printed passive UHF RFID tags on paper substr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14, 101(5): 711-730.

[23]UZUN S, SEYEDIN S, STOLTZFUS A L, et al. Knittable and washable multifunctional mxene-coated cellulose yarn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9, 29(45): 1-13.

[24]YUN C S, PARK C H. The effect of fabric movement on washing performance in a front-loading washer Ⅲ: Focus on the optimized movement algorithm[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16, 86(6): 563-572.

[25]陈毓姝, 唐虹, Natalia Jones, 等. 柔性织物传感器的制备工艺[J]. 棉纺织技术, 2022, 50(增1): 77-80.

CHEN Yushu, TANG Hong, JONES N, et al.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flexible fabric sensor[J].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2022, 50(S1): 77-80.

[26]吴雨曦, 王朝晖. 柔性导电纤维在智能可穿戴装备中的研究进展[J]. 纺织导报, 2018(9): 61-66.

WU Yuxi, WANG Zhaohui.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flexible conductive fiber in wearable equipment[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18(9): 61-66.

[27]孙嘉琪, 于晓坤, 王克毅. 柔性织物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发展[J].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20, 26(1): 16-23.

SUN Jiaqi, YU Xiaokun, WANG Keyi.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fabric sensor[J]. 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Devices, 2020, 26(1): 16-23.

[28]李雅芳. 基于镀银纱线的加热织物制备及其热力学性能研究与仿真[D]. 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 2017.

LI Yafang. Study and Simulation of Heating Fabric Preparation and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Based on Silver Plated Yarn[D]. Tianjin: Tiangong University, 2017.

[29]CAI L L, SONG A Y, WU P L, et al. Warming up human body by nanoporous metallized polyethylene textil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 1-8.

[30]SCHWARZ A, KAZANI I, CUNY L, et al. Electro-conductive and elastic hybrid yarns: The effects of stretching, cyclic straining and washing on their electro-conductive properties[J]. Materials & Design, 2011, 32(8/9): 4247-4256.

[31]繆旭红, 刘青. 针织应力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纺织导报, 2020(5): 26-30.

MIU Xuhong, LIU Q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knitting stress senor[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20(5): 26-30.

[32]马建华, 毛莉莉, 李宁, 等. 针织结构柔性传感器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J]. 针织工业, 2021(5): 72-76.

MA Jianhua, MAO Lili, LI Ning, et al. Desig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lexible sensor for knitted structures[J]. Knitting Industries, 2021(5): 72-76.

[33]董小龙. 包覆度对包缠纱应变传感器机电性能的影响及优化[D]. 上海: 东华大学, 2020.

DONG Xiaolong. Effect of Wrapping Density on Electromechannical Performance of Wrapped Yarn Strain Sensor and Optimization[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20.

[34]BARIBINA N, BALTINA I, OKS A. Application of additional coating for conductive yarns protection against washing[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8, 762: 396-401.

[35]莫崧鹰, 何继超. 崭新电子纺织品技术的发展[J]. 纺织导报, 2019(5): 34-41.

MO Songying, HE Jicha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electronic textiles[J]. China Textiles Leader, 2019(5): 34-41.

[36]KOMOLAFE A, TORAH R, WEI Y, et al. Integrating flexible filament circuits for e-textile applications[J].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2019, 4(7): 1900176.

[37]VERVUST T, BUYLE G, BOSSUYT F, et al. Integration of stretchable and washable electronic modules for smart textile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2012, 103(10): 1127-1138.

[38]GUI H, TAN S C, WANG Q, et al. Spraying printing of liquid metal electronics on various clothes to compose wearable functional device[J].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7, 60(2): 306-316.

[39]周穎. 基于硅通孔的三维电子封装热机械可靠性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ZHOU Ying. Research on Reliability of Through Silicon Via (TSV) in 3D Integration[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40]LI M F, CHEN J X, ZHONG W B, et al. Large-area, wearable, self-powered pressure-temperature sensor based on 3D thermoelectric spacer fabric[J]. ACS Sensors, 2020, 5(8): 2545-2554.

[41]CUI J S, ZHOU S X. Highly conductive and ultra-durable electronic textiles via covalent immobilization of carbon nanomaterials on cotton fabric[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8, 6(45): 12273-12282.

[42]LEE W J, PARK J Y, NAM H J,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ly stretchable, durable, and printable textile electrode[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19, 89(19/20): 4104-4113.

猜你喜欢

可靠性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合理使用及正确测试以提升DC/DC变换器可靠性
GO-FLOW法在飞机EHA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论如何提高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的设计值法
高可靠控制系统中直流电源的可靠性分析
UPS供电系统可靠性问题的分析
基于可靠性跟踪的薄弱环节辨识方法在省级电网可靠性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数控机床可靠性技术”专题(十六) 可靠性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