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8-10徐荧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更注重数学本身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教会学生数学中所蕴含的思维理念,让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文章以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展开论述,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徐荧(1989—),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白甸镇中心小学。
数学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逻辑思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重视数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学习特点的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中来,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的环境中感悟数学的存在,发现探究数学的乐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推理和实践,找出关键所在,并将所学的知识引入实际的生活实践中,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用生活去检验学习成果,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将集体作为自己探究的基础,在团队中展现自己的优势,在团队中学习,在团队中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总之,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体现了尊重学生本位的课程要求,也符合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观,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将自己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协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1]。在日常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都是依据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课程目标的设置开始,将学生置于课堂的首要位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不同环节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較”时,教师在目标设置上可以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通过练习来掌握如何为小数排序;也可以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出发,让学生通过交流、猜想、验证、对比等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思考探索;还可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来进行目标设置,让学生通过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能力。在本节课程的教学中,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将学生的自主探究置于首要位置。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小数的大小。比如,在比较9.3和9.5的大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字扮演。首先,教师需要各找出两名扮演整数“9”和小数点的学生,再找出九名学生依次扮演0.1~0.9,这九名学生需要根据数字大小依次进行站位。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扮演0.3的学生和扮演0.5的学生的站位,从而判断0.5大于0.3,因而9.5大于9.3。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的大小比较,所以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只需要通过对比小数的大小来判断哪个数字大。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每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往往较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教师需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自主投入数学探究学习中。小学数学课程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将生活元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积极对数学进行探究,并将数学应用于生活[2]。
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与“角”相关的词语,比如墙角、桌角等,基于此,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与“角”有关的词语和句子,并让学生指出其中的“角”指的是什么。等学生找到“角”之后,再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在教室里找到的“角”基本都是立体物品的角,比如三角板,所以学生能够发现这些“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搜集到的这些物品的角的大小,找出判断角大小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开口的大小决定着角的大小,而边的长度与大小无关。在本节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将生活中关于角的描述引入课堂,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里展开“角”的探索活动,并进行角的大小比较。在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发现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奥秘,不断激发自身对于数学探究的兴趣。
小学生思考问题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转换,给学生创设适切的情境,引导他们用擅长的思维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使他们逐步走向思维的纵深处。
(三)以问题为驱动,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要想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需要有一定的探究动力,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地思考,不断地辨析,通过多方的验证进行检验。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
比如,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教师可以用常见游戏的组合方式来进行提问。如大部分学生都会玩“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基于此,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两个人玩‘石头剪刀布,会出现多少种情况?如果三个人玩‘石头剪刀布,又会出现多少种情况?”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玩“石头剪刀布”进行探究:每个人每次出不同的手势并进行记录,最后统计数据得出答案。在这个问题的探究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主食类、饮品类、蔬菜类、蛋白质类的食物卡片,让学生探究所有可能的食物组合,每种组合都必须包含这四个类型的食物。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学生就需要自己动手将不同的食物进行搭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既要思考该如何进行探究活动,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记录,又要排除掉重复的排列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验证。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四)巧用实践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教学以书本知识为主,在课堂上将知识以传统的讲授法展示给学生,导致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硬背,通过做题来不断巩固,一旦脱离书本,学生很有可能不会应用知识,这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脱节,失去了它原本的应用性。对此,教师可以开展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中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以此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完“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将生活实践活动引入课堂中,组织一场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需要为每位学生分发一定数量的模拟货币,同时将教室按照超市的样子进行简单的装饰,设置收银员、导购员、顾客等岗位,学生们可以轮换着做不同的岗位。在购物过程中,“顾客”需要使用有限的货币买到自己最想要的一些商品,“收营员”则需要对不同“顾客”所购买的商品进行计算,并且根据所收“货币”来找零。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顾自己在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自己又是如何解决的,还可以让学生找找活动中应用到了哪些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程中,教师引入的购物实践活动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在熟悉的场景下,学生可以将货币知识应用于购物环节,通过模拟购物、收银,体会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将实践与所学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实用性,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五)合作学习,增强团队协作探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发挥特长,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探究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并针对每个小组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积极的互动沟通,这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学习收获更多。可见,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通过团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由于学生刚刚学习乘除法,对于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还不够熟悉,很容易弄错计算的顺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熟悉混合运算的法则。教师可以先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性格和学习特点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都能进行良好的配合,再给出几个式子,比如“11×13+14=”“15-112=”“69÷3×2-7+8=”“5+18×45-16÷2=”,让学生讨论这几个式子都包含了哪些计算方式,在计算时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前两个式子比较简单,只有两种计算方式,后两个式子包含四种计算方式,容易出错。对此,每个小组需要选出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先单独进行计算,再汇总大家的计算结果,对比结果是否有所不同。如果组内出现不一样的计算答案,则需要让该名组员重新一步步推算,由此找出问题的关键。待到小组统一答案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并为学生演示正确的计算方式,即先计算乘除再进行加减。算错的小组需要对自己算错的地方进行修正,并思考要如何才能减少计算中的错误,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在本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和深入学習,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学习他人的思考方式。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协作学习的高效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利用团队展开探究的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同时在教学环节中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思考。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应用知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中调动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团队力量展开协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镇水.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驱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2(29):17-19.
[2]徐小军.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6):131-133.
[3]于祺.探析“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2(2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