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酒歌在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比较
2023-08-10杨梅吴紫静
杨梅 吴紫静
内容摘要: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对酒有各自的特色和见解,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各自民族专门的酒歌,并有酒桌上無歌不欢的饮食文化传统,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饮食文化特点。本文以藏彝走廊上藏羌彝三个民族的酒歌为例,分析了酒歌在饮食文化中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藏羌民族 酒歌 饮食文化 审美
藏彝走廊是我国民族文化灿烂的宝地,有着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讲“仅就藏彝走廊而言,这条走廊中的人口,我统计过一下,共有1000余万人,530万是少数民族,其他是汉族。其中,彝语支民族有293万,藏语支民族185万,羌语支民族48万,共526万,其他是讲壮侗语和苗瑶语的民族共3万人。”[1]藏彝走廊上各民族几乎都形成了一整套符合饮食文化审美心理的酒歌文化,充分展现了藏羌彝走廊民族的文化特色、民俗事象和审美思想,其中藏羌彝民族的饮食文化和酒歌文化颇具代表性。
藏族、羌族和彝族是藏羌彝走廊上分布地域较广、人数较多的民族,因地域、物产、历史、民族审美、民族性格等差异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酒歌。其中,地域和物产是藏羌彝饮食文化和酒歌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历史是藏羌彝饮食文化和酒歌文化形成的内在条件,民族审美和民族性格对酒歌文化的风格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饮食文化的显现
与世界上许多民族相比,我国饮食文化传统更热爱共食聚饮和歌舞仪式,早在代表中国南北方诗歌文化的《诗经》与《楚辞》里就有对酒食与聚会交融共生的描绘。如《诗经》中的《小雅·楚茨》记录用酒祭祖,诗云“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豳风·七月》云:“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丰收后,人们杀羊宴飨,饮酒庆贺。《楚辞·招魂》云:“魂兮归来!何远为些?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梁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我国古人认为饮食来自于天地的馈赠,必须通过歌唱才能达到天地的灵魂,以致受惠者的敬意。通过集体饮食和集体歌舞,达到全民身心的愉悦和实现群体交往的愿望。著名学者徐新建认为“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类的饮食范畴里,最能体现文化本质的,其实不是满足基本需求的‘粮食,而是把粮食再加工酿造后使人‘至醉的‘酒。另一方面,在经由酒所体现的文化中,我们又可由此推知,人类所同时追求的,其实是理性与灵性的统一,即‘醒与‘醉的双向满足与和谐。在中国文化的本源阶段,当人们把这样的企求扩展到礼乐与社会之中,便衍生出与之对应的‘酒歌与‘酒宴。”[2]藏羌彝民族的酒文化同样建立在民族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藏羌彝酒歌是藏羌彝民族饮食文化的反映,‘酒歌与‘酒宴共同促进了藏羌彝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藏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藏族主要生活在高海拔的高寒地区,牦牛、青稞、松茸、虫草、蕨麻、沙棘等动植物是藏区特有的食材,也是藏族设宴待客饮酒之佳品,常见的饮食有手抓牦牛肉、萝卜炖牦牛肉、牦牛肉包子、风干牦牛肉、奶渣包子、糌粑、虫草松茸鸡、酥油果子、酥油炒青稞、酸奶、酥油茶等等,酒品以青稞酒为主。藏式的进餐非常考究。主客各自坐在自己的卡垫上,前摆藏桌分开进食。
藏族饮酒的礼仪习俗内涵丰富,按传统礼仪每逢新酿青稞酒或接待宾客,必先以“酒歌”敬神,敬酒者用左手托住酒杯,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祥的祝词。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规矩,敬酒者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在藏族酒歌中对这一饮酒习俗多有反映,如《三杯酒》:“第一杯美酒,献给神圣的三宝,祝愿三宝吉祥如意,扎西德勒。第二杯美酒,献给辛劳的父母,祝愿父母健康长寿,扎西德勒。第三杯美酒,献给各位朋友,祝愿朋友吉祥如意,扎西德勒。”藏族喝酒的第一杯讲究“三口一杯”,首先将酒杯斟满,请客人先喝一口,斟满;再喝一口,再斟满;一直到喝了第三口,斟满才全部喝完。宴会敬酒时还要唱敬酒歌,如藏族《酒歌》:“啊,朋友,尊贵的朋友,今天我们相聚是有缘,请斟满青稞美酒,唱一首真情酿成的酒歌。祝朋友事业有成,祝愿友谊长存。”再如藏族《酒歌》:“这吉祥洁白的哈达是雪山人的见面礼,献给尊贵的朋友,愿您心想事成,象征幸福的瓷碗里倒满甘露的青稞酒,献给尊贵的朋友,愿您心情愉快,醇香可口的牛奶茶在福祉的灶上滚烫,敬尊贵的朋友,愿您身体健康。”
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无文字。羌族生活在川西北群山之颠,羌族地区产青稞、玉米、野菜、猪、牛、羊等,饮酒以高半山的特有作物青稞为主料,或和以玉米、大麦、小麦精心酿制出青稞咂酒。羌族人民的饮食制作精细,主要有腊肉、凉拌山核桃花、玉米搅团、刀片子馍馍、酸菜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洋芋糍粑等。羌族人民热情好客,给客人敬酒时必唱酒歌,如羌族《酒歌》:“今天是个非常好的日子,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们唱起来跳起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生活的美好。”再如羌族《酒歌》:“火塘的火哟为什么?格外明亮,为什么?青稞咂酒为什么?格外芬香!哎,是因为全寨人欢聚一堂,火才这样,酒才这样醇香芬芳!”
我国彝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人口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彝族地区盛产山羊、猪、鸡、牛、荞麦、燕麦、马铃薯、玉米等,彝族口味偏酸、辣,但坨坨猪肉、鸡肉却喜原汁原味。彝餐菜品丰富,主要有苦荞粑粑、手抓羊排、辣仔鸡、风味血大肠、 坨坨肉、坛子牛肉、香肚、全排牛宴、烤乳猪、彝族射地(冻肉)、火烧洋芋、石磨豆花、锅巴油粉、荞麦粉、酸菜汤、连渣菜、清蒸火夹乳饼、苦荞饼等。彝族酒有涝渣米酒、杆杆酒等,酒在彝族饮食文化中是尊贵的化身。“凉山彝族日常食俗中,特别注重待客礼仪,客人为上,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文明用餐,以酒待客,正所谓:‘汉区重视茶、彝区重视酒。”[3]在彝族饮食文化中酒歌是迎接客人的必备环节,如《敬你一碗彝家酒》:“来来,客人来,客人到来了,美酒端上来。来来,客人来,客人到来了,客人不喝酒,家里不喜庆。来来,唱一调,不唱一调么,怎么表情意?”再如《彝家敬酒歌》:“好大姐们好大哥,敬上一杯请你喝。彝家酒香不醉人,你喝酒我唱歌,喝酒你就慢慢地喝呀,等你来唱歌,敬上一杯彝家的酒,请你们来喝喝喝。”
二.民族音乐审美的表现
藏羌彝民族的饮食文化带来了不同类型的酒歌文化,酒歌里歌唱了不同类型的酒和不同类型的音乐审美。“同时民族酒歌音乐的形成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就决定了酒歌音乐的不可复制性,因而尊重并传承好酒歌音乐,就是保护民族饮食文化的完整性。”[4]因此,研究酒歌需要先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民族饮食文化。
藏族酒歌悠扬悦耳、典雅隽秀、动听欢快,以四二拍子居多,也有四四拍子或四五拍子,通常用扎木聂等乐器伴奏,曲调以商调式、羽调式为主。藏族酒歌的内容多为祝福、庆祝、欢迎之辞。小型酒宴男女主人都会唱酒歌依次为每一位客人敬酒。盛大宴会则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身着华丽的藏族服饰,唱着高亢抒情的酒歌,轮番倒酒,直到客人开怀畅饮,不醉不归。如藏族《酒歌》:“尊贵的客人,欢迎您的光临,因为您的到来,点亮了整个宴会。我们欢聚在这儿,祈愿福聚满堂。”如藏族《酒歌》:“美酒那里甘甜的美酒,索呀啦请你干一杯,这酒中有我心中的祝福,我们欢聚一堂。祝各位朋友吉祥如意,祝各位朋友一帆风顺。”再如藏族《酒歌》:“嗦,飞来了一只吉祥的鸟,嗦,吉祥的鸟儿来自天堂,从幸福的地方出发,去到那幸福的地方。如此欢快之际,大家玩儿得开心,大家喝得尽心。”
羌族喜饮咂酒,在节庆仪式上有隆重的开坛仪式,由释比唱念开坛经,向天、地、神供奉后,人们方可享用美酒。宴会上如果有释比在场,释比通常会在酒宴开始前口念祈祷词,用一支筷子蘸酒向天、地、神洒一次,同时同场喝酒的宾客用筷子蘸酒向天、地、神洒一次并祈祷,然后主宾把酒言欢。传统羌族礼仪酒歌曲调以羽调式和商调式为主,自由拍子居多,风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欢快爽朗,如羌族《清凉凉的咂酒》:“清凉凉的咂酒哎,依呀嘞松嘞,哦依呀嘞松嘞呀,请喝请喝 请呀喝哎,咂酒哎依呀再也喝不完的咂酒吔。远方来的朋友嘞,请喝青稞酒,咂酒哎再也喝不完的咂酒哎。”另一类风格古朴,悲壮苍凉。如羌族《酒歌》:“让我们端起吉祥的酒杯,再次歌唱,天神啊!请保佑我们,保佑我们的族人,保佑我们的山川,为了我们的族人,我们再次出征!出征!出征!”
彝族喜喝玉米酒、大麦酒、高粱酒、粟米酒、啤酒等,喝酒用鹰爪杯为讲究,象征民族英勇无畏。彝族酒歌音乐风格欢快奔放或深情婉转,歌词直白泼辣、诙谐爽朗。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集体唱。彝族喝酒的形式主要有敬三道酒和喝转转酒。敬三道酒是彝家待客的最高礼仪,第一道酒为拦门酒,即彝家人在村寨门口或家门口列队迎接贵宾,吹响长号,弹起月琴,男女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如彝族《敬酒歌》:“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阿老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客人须当场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彝家人在酒宴上向客人敬上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如彝族《敬酒歌》:“彝家敬酒你要喝,不喝你要唱酒歌,欢迎你到彝家,不喝你傷我的心。小锅酒倒给你,无论如何你要喝。彝家酒端给你,不喝一口不尽兴。甘甜的酒端给您,高高兴兴端酒喝。”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时,主人手捧酒杯敬客人,挽留客人并唱酒歌,内容为祝福客人以及对客人的牵挂与不舍。如彝族《喝杯祝福酒》:“远方来的贵客哟,请你歇歇脚。好山好水好地方,请你走一走哎。我们彝家多美酒,美酒敬宾客,一首彝歌酒一口,不喝你莫走。啊嘞嘞,阿嘞嘞,你不喝哎你莫走哎。远方的客人,今天到彝家,彝家待贵客,美酒端上前,咱们彝家人,四海亲兄弟,欢聚在一堂。”唱罢,客人必须把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老一辈彝族喝转转酒,按长幼次序依次共饮一碗酒,喝完再添。
三.民族文化审美的展现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劳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语言、文字、文学、思维、建筑、服饰、艺术、仪式等的集合,各具特点。通常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需要数千年的孕育期,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离不开民族的审美偏好,同时,民族文化形成的审美定势也会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藏羌彝酒歌的旋律和歌词内容反映了藏羌彝民族文化审美的差异。藏族文化讲究含蓄隽永,文辞优美,其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反映在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体现藏族人民文化审美心理的酒歌中,也常常运用寓意深刻、吉祥如意的语言来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对佛的赞美礼颂。如藏族酒歌《美妙的歌声》:“美妙的歌声,藏历十二月已到。新年的歌声已响。亲朋好友已聚,吉祥的预兆满堂。美妙的歌声,上座的是金童,下座的是银童。如此的盛宴之上,怎少得了歌声。美妙的歌声,祝愿老人们长寿,祝愿青年们勤奋,祝愿小孩们聪明,吉祥的祝福满堂。”如藏族《酒歌》:“四柱八梁的豪宅如此富丽堂皇,好比德庆格桑宫殿,福运吉祥之山,长满名贵药草,牛马体壮毛亮。”再如藏族《酒歌》:“丰收香甜的美酒, 好似丰收的甘露,端起杯把酒满上,开怀畅饮把歌唱。今天欢聚在一起,共饮甘甜的美酒,请喝一杯青稞酒,我们把幸福畅想”。
羌族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手工技艺、建筑、歌舞文化、祭祀文化等等。其中羌族人民善于营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筑堰就有羌族人民的智慧。在羌族《五匠吃酒歌》这首酒歌,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豪放欢乐的音乐反映了羌族人们引以为傲的手工艺人喝醉酒的情景。“木匠吃酒醉,木码做枕头,手上拿起锛锄睡。砌匠吃酒醉,泥巴做枕头,手上拿起泥掌睡。铁匠吃酒醉,铮镫做枕头,手上拿起手锤睡。石匠吃酒醉,石头做枕头,手上拿起錾子睡。蔑匠吃酒醉,竹竿当枕头,手上拿起蔑刀睡。五匠吃酒醉,酒罐做枕头,手上拿起酒罐睡。”羌区的“五匠”:他们是木匠、砌匠、铁匠、石匠、蔑匠。这“五匠”是羌族人民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匠,羌家“五匠”创造出的物质,受到羌族人民赞许,“五匠”们为羌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献出精湛的技艺,为羌族的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彝族拥有灿烂的歌舞音乐文化,其著名的歌舞上菜形式“跳菜”是歌舞与饮食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地区彝族民间宴宾时的最高礼仪。由此可见,彝族对歌舞文化的重视和喜爱,甚至到了无歌不酒,无酒不欢的地步,也侧面印证了歌舞在彝族饮食中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如彝族《敬酒歌》:“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我们不常聚难有相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请喝一杯酒呀请喝一杯酒呀”。
综上所述,藏羌彝酒歌各具特色,我们从藏羌彝不同的饮食文化入手,犹如寻根溯源,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藏羌彝酒歌背后的民族文化。藏羌彝民族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和也再次印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源远流长饮食文化的国度,中国人擅长因地制宜,用材讲究、注重口味,利用食物本身的特性创造性地制作食物,不仅有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相辅相成的烹饪文化,同时“礼乐之邦”也不是浪得虚名,与饮食相映成辉的是一套套对应的礼节和音乐。
参考文献
[1]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5(4):5-8页.
[2]徐新建.《“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9-17页.
[3]丁木乃.“同类不相食”:基于凉山彝族食俗的饮食人类学阐释[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21(1):48页.
[4]才让措.民族酒歌音乐在民族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评《民族饮食文化》[J].中国酿造,2019(38-12),第217页。
基金来源:“四川省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酒歌与饮食文化的关系研究(编号:CC22W17);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藏羌彝走廊”民间音乐老艺人口述资料抢救整理与研究(编号:20YJA760111)。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