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女性作家对延安讲话精神的当代阐释
2023-08-10王娟文
王娟文
内容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70后”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是对《讲话》精神地当代阐释,具体体现在其辩证性、审美性、人民性和实践性是对《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文艺写作应当歌颂光明并暴漏黑暗”,“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以及“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精髓的当代阐释。研究“70后”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不仅能引导文艺家能动地继承《讲话》精神,同时也可以反向促进《讲话》精神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讲话》 “70后”女性作家 当代阐释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集中表述,鉴于当时在党内和革命队伍中出现的经验主义、机会主义、激进主义、小资情调等问题对文艺工作的影响,毛泽东试图通过与文艺创作者座谈的方式总结过去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并提出未来文艺创作的方向及方法问题。自1942年后,《讲话》既被当作纲领性文件又被看作文艺理论指导性著作。“十七年”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以及后来的“70后”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从某种程度上都可视为《讲话》精神的传承。
“70后”女性作家的代际命名是媒体、报刊以及消费语境的共同作用力结果。尽管如此,近年来,一批坚守纯文学写作的”70后“女性作家写作日盛,由于女性作家独有的敏锐力、观察力以及感知力,她们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尤其独到,她们是用自己的“身”和“心”在写作,这本身就是对《讲话》精神的身体力行。因此,论文立足于中国当下语境,鉴于“70后”女性作家对《讲话》精神的独到阐释,有意促进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同是也期许“70后”女性作家能拿出更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作。
一.《讲话》精神的思想精髓
(一)座谈会的缘起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一次集体会议上发表的,要想全面、准确理解《讲话》的精神,势必要了解座谈会召开的特殊背景。
1.政治背景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时,正值全党自上而下地开展整治党风、学风和文风的整风运动。与整风运动相联系的,是毛泽东在进驻延安之后,以一系列重要著作,探讨了从哲学到经济,从社会到政治,从军事到文化的重要理论与战略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体系,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全新成果,经过政治上的斗争检验与理论上的不断升华,已被抗战以来的革命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此需要通过整风运动的学习和教育,使之得以贯彻落实,从而达到统一全党的思想,强化精神的修养,提高理论水平的目的。
2.文化背景
当时延安的文艺界,在总体活跃的情况下,在群众文艺方面出现了一些切近现实、服务大众的文艺追求,但在专业的文艺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满现状、远离群众的文艺倾向。而来自根据地、国统区、大城市、部队和陕西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因为带着不同的经历与立场,观念与观点,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争论很多,相持不下。一些意见通过报纸反映出来,一些意见经由几位文艺工作者直接反映给毛泽东。延安的文艺界存在一些问题,发出的不和谐声音,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切实解决。
座谈会的直接缘起,主要在于毛泽东于4月中旬征询文艺界党内人士意见时,几位党内文艺工作者建议开个座谈会,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好好交换思想,然后请毛泽东集中讲一下,以统一认识,集中思想。因此,座谈会从1942年5月2日下午开始到1942年5月23日结束,共五次子会议,其中毛泽东发表的引言和结论部分,最终整理形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讲话》的思想精髓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1942年5月22日的引言部分,二是1942年5月23日的大会结论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讲了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是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毛泽东提出要解决以下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结论部分具体提出目前阶段的中心问题应该是解决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在以这两个问题为核心的基础之上,《讲话》同时也讲到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
1.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
《讲话》的引言部分毛泽东在谈到学习问题的时候,首先批评了党内一些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却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存在决定意识都不知道,这些唯心主义知识分子总是强调一切从“爱”出发,却不知道在阶级社会里根本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其次,《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这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們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讲话》中他时刻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历久弥新性,具有实践性,它要求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出发,任何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义的、古板的做法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都是错误地继承马克思主义。
2.文艺工作者应当歌颂光明并暴露黑暗
在谈到文艺工作者的态度问题时,毛泽东指出在面对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物事时,暴漏和歌颂这两种态度都需要。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对于敌人应当暴漏其黑暗的一面,对于工农兵应当歌颂其勤勤恳恳、为人民贡献的一面,而对于一些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还存在一些落后的思想,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注意引导其走向抗日的一面。文艺应该描写他们的这个改造过程。只要不是坚持错误的人,我们就不应该只看到片面就去错误地讥笑他们,甚至敌视他们。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 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反。
文艺是时代的传声筒,即使《讲话》发表的时代背景大不同于当下,文艺工作者的态度应当是懂得审美的同时也应当懂得审丑,审美的目的是为了歌颂光明,而审丑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暴漏黑暗,暴漏黑暗只是一个手段,最终要达到引导整个文艺界,甚至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3.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1942年的战时背景下,毛泽东将工人,农民,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称为“人民大众”。一方面反映出《讲话》战时文艺的性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毛泽东作为领导者、文艺家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关注。
上古时代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路不拾遗,随着阶级社会的到来,男女分工、家庭私有制的不断演进,社会阶层开始分化,阶级社会里,一切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如果没有人为底层民众发声的话,他们只能淹没无声,最终世代相传又反哺了阶层分化的程度。《讲话》强调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对于启发文艺工作者替人民发声,对于引导社会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4.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谈论完文艺为工农兵群众的问题后,《讲话》开始谈及“如何为?”的问题。也就是普及和提高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提高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普及是在提高的前提下普及。也就是说既要普及又要提高,普及是为了提高,提高要在工农兵自身的基础上进行,即要沿
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而这里也就提出了学习工农兵的任务。只有从工农兵出发,我们对于普及和提高才能有正确的了解,也才能找到普及和提高的正确关系。
存在决定意识,说到底工农兵的思想、精神、心理最终都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的。因此一切文艺的活的、唯一的源泉就是生活。为此毛泽东强调“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①既然人民的社会生活如此生动丰富,那为何人民还要求文学艺术呢?这是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②也就是说文艺应当是人民群众通过阅读后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文艺首先是对社会生活的提炼总结,其次又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化启迪。
二.“70后”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
(一)“70后”女性作家的总体创作倾向
“70后”这一群体最初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文学概念被提出的,但在文学期刊的参与过程中这一概念不断地被演泽与替代。如“70年代以后”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南京民间刊物《黑蓝》上,紧接着《小说界》在1996年第3期推出了“70年代以后”专栏,随后《作家》在1998年推出了卫慧、棉棉、周洁茹、朱文颖等7位“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由此以十分感性的方式创造了一个“美女作家”的概念。
无论是“70后”、“70年代以后”还是“美女作家”的称谓,都是将“70后”作家当作一个群体来研究。群体研究的方法虽然有忽略作家的创作个性之嫌,但有助于从整体上、宏观上关照一群作家的总体创作倾向。相比“50后”的红色记忆、“60后”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等宏观历史视野的书写,“70后”这一代际作家的总体创作特色是倾向于微观日常生活的书写。而其中相比“70后”男性作家,“70后”女性作家由于其自身的敏锐、细心对于日常生活的书写内容更深、更广、更多。她们或通过回忆的方式,或通过即时记录的方式将自身成长、生活以及工作的场景一一呈现在文本中,读这些文字似乎是在读作家的心灵史,又仿佛是在读自己的成长史,她们悉心提炼生活又生动呈现生活,最终成为当下人民大众反观自身的优秀范本。
此外,无论是新世纪前以卫慧、棉棉、周洁茹等为代表的“70后”女性作家还是新世纪后以付秀莹、黄咏梅、魏微、金仁顺等为代表的“70后”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都不约而同地倾向于日常生活的书写。
(二)世纪前与世纪后的日常生活书写比较
“70后”女性作家所处的时代是文革后期或文革刚结束,因此她们对文革只有着模糊的记忆,文本中自然少了一些沉重的、宏大的叙事基调。等到青少年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的到来,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得她们亲身体会了思想大解放与西方各种思潮竞放异彩的“快感”,因此新世纪前,最先出道的卫慧、棉棉、周洁茹等“70后”女性作家的笔下塑造了诸多市场化、消费化语境中的人物形象。90年代,当这批“70后”女性作家跨入大学门槛之时,我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轉变为市场经济,国家不再分配工作,需要自立更生获取谋生之路。因此文本中又塑造了很多在大城市融而不得的人物形象。
具体而言,新世纪前卫慧、棉棉、周洁茹等的日常生活书写更多倾向于个人心灵变化、隐秘情绪的诉说。他们的文本中充斥着很多灯红酒绿的网吧、酒吧、迪厅、摇滚、时尚杂志、西餐、吸毒、逛街、染发、演唱会、酒店、商场等消极化元素,这些消极元素实质上就是她们个人隐秘情绪的外在表征。如卫慧《上海宝贝》中主人公的任性、时尚;《像卫慧那样疯狂》中个人传记式地欲望表达等都是个人日常思绪的表述。这恰恰说明身处消费化、市场化语境中的她们还没来得及深入思考市场化、消费化时代的到来带给人的负面影响,就急匆匆地迎合市场,进而被市场裹挟的感性化写作。于是酒吧、咖啡馆、吸毒、摇滚、酗酒、性爱、超短裙、春药等各种城市病态符号,虚无、孤独、痛苦,对婚姻、爱情、家庭的不信任成为她们表现的重心。诚然这些日常生活内容的书写也是一种文艺思潮的记载,但是文艺若沦为迎合市场的消极化载体,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使命将不复存在,这也许就是新世纪前一批“70后”女性作家被点名、整改的主要原因吧?
说是新世纪后,却并不意味着以付秀莹、魏微、金仁顺、黄咏梅等为代表的“70后”女性作家在新世纪后才开始展露头角。实际上,她们在新世纪前就开始默默耕耘于文坛了,不过由于市场化浪潮的涌起以及卫慧、棉棉等的过度造势隐没了她们的身影,这种被隐蔽又进一步给了她们深入思考、悉心研究文艺创作的机会。整体来看相比世纪前“70后”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的感性化,世纪后“70后”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呈现出一种平和的、轻逸化的倾向。
具体来说,由于她们相似的成长经历、受教育经历以及工作经历,在书写日常生活时候,大多通过回忆式的方式书写童年时候的乡村生活,包括邻里之间、亲戚之间以及亲人之间的日常生活流,如付秀莹的《故乡到处流传》塑造了诸多童年乡村记忆,这些记忆无论是灰色的还是美好的,通过回忆的方式记述,都给人一种雾里看花般的朦胧感,没有对抗,只是浅浅的、客观的记忆。此外在书写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面貌时,她们大多给予人物一种理解、平和的姿态。如魏微《大老郑的女人》從最开始对“外来人”目的的怀疑到中间因为看到女人和大老郑和睦相处而对女人的热情友好再到最后得知女人的“妓女”身份而表现出讶异之余的唏嘘。文本自始至终充满着对人物经历、心情和职业的理解。给人一种平和的、和谐的叙事美感。最后,新世纪后的一批女性作家,“不仅专注于日常生活中小人物、小事情、小 感受的书写,还在叙事形式上努力追求轻逸化的审美格调。”③而“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这种轻逸之美,或体现在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微观化处理上,或体现在作家对重大命题的背景化设置上,或表现为作家对日常生活内在诗意的发掘之中,从而使叙事渗透了某种人本主义的理想气息。”④
概而论之,同为“70后”女性作家,世纪前的日常生活书写题材是狭窄的、个人的情绪变化,世纪后的日常生活书写主体是广泛的、亿万万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历;世纪前的日常生活叙事特点是感性的、张扬的、凌厉的、人物和周遭环境是对抗的,世纪后的日常生活叙事特点是理性的、平和的、轻逸化的,人物和周遭环境式和谐共存的;世纪前的日常生活书写方式是即时的、记录式的、独白式的,世纪后的日常生活书写方式是回忆的、理性节制情感式的。
三.“70后”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对《讲话》精神的当代阐释
“50后”作家经历过文革,并且对文革有完整的记忆,他们的文本题材主要是反思文革中的错误或者书写文革给人的身心造成的伤害,于是有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等。“到了60年代出生的这批作家,我觉得他们是在‘文革的废墟里面成长起来的一代人。”⑤因此,童年的创伤记忆使得“他们眼前是一个政治的信仰的激情的大废墟,一个破碎了的世界,一个断裂了的历史,从这个起点来进行写作,他们就成了真正的怀疑主义者。所以他们也比以往的作家更自我,更关注欲望,也更个人化。”⑥于是有了新写实主义对生活毛茸茸的书写,以及以童年视角书写人性恶的余华等。而“80后”作家一出生就可以接受最完整的,或最全面的各种门类的知识,并且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于是有了面向中学生群体的青春文学写作。比较而言,“70后”作家的记忆中既没有文革的完整记忆,也没有遇到像“80后”作家网络化写作、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契机,他们对宏大历史的了解都是从课本上的来的。因此,于他们而言最熟悉的、能付诸最大热情的写作题材自然是日常生活。“70后”女性作家大多时重点院校毕业的中文系学生,她们自然深知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甚至文艺写作的原则。
(一)辩证性视域下的当代阐释
《讲话》可以说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即要坚持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则。面对同样的市场化、消费化时代背景,同为“70后”女性作家,世纪前的一批作家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制约,却没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她们只是单纯地或是不知不觉地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操纵,文本中主人公的生活空间总是在室内,环境逼仄、阴暗。这本质上反映的就是消费主义时代,人物内心的畸形、极端和欲望化。诚然,消费主义本身没有错误,人类面对消费主义的行为才会出现错误。而世纪后的一批作家只是将市场化、消费主义的时代背景作为文本人物的生存背景,主人公的生活空间大多在室外,亲近大自然,空间广阔、呈现出暖色调,这某种程度上就是文艺创作者思维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总之,从世纪前和世纪后“70后”女性作家的分道扬镳更能看出毛泽东《讲话》精神的实践性、历久弥新性,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讲话》精神才能屹立于文艺写作之林。
(二)审美性视域下的当代阐释
毛泽东《讲话》强调文艺创作者的态度应该是歌颂光明与暴漏黑暗。作为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审美意识形态,文艺应当追求真、善、美的写作标准。只有歌颂人类真、善、美的内容才能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只有积极的、向上的创作旨归才能引领整个时代更好地发展。
虽然是女性作家,世纪后一批“70后”女性作家在书写日常两性关系时,往往注重揭示爱情与婚姻最本真的状态。一些女权主义者在书写两性关系时往往强调女性地位、权力,痛斥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总是极端化的。女性形象要么是弱小的、男性形象是伟岸的,女性是受害者,男性是加害者;要么女性是极端张扬个性的,和男性同处于一个天下,男性形象是阉割的,甚至缺失的,如世纪前棉棉《糖》中的男性形象总是缺失的、被阉割的。这些极端化的写作是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事务存在规律的。
任何一种两性关系中,男女应该是平等的、和睦相处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毕竟是劳动分工导致了男女关系的不平等,从源头来看,男女本应和谐相处,互帮互助。这就像世纪后一批“70后”女性作家笔下对两性关系的理解、从容、平和书写,“真正的力度不在于针尖对麦芒,中庸是一种强有力的内敛的力度。”⑦“70后”女作家日常生活书写的男女两性关系、城乡书写等等都呈现出一种平和的姿态。在她们笔下,城市与乡村是一体的,并非二元对立的。男女两性是和谐共处的,并非男权主义或者女权主义式的。这种中庸思想,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既要有政治的内容又要有艺术的形式;既要歌颂光明又要暴漏黑暗的精髓是遥相呼应的。
(三)人民性視域下的当代阐释
一提起爱,现代的人容易把爱理解为狭义的性爱,但在“70后”女性作家笔下,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整体来看,新世纪后一批“70后”女性作家的创作主体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人物,无论是回忆童年时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的文字,还是书写当下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她们对人物的书写都体现出一种理解的、平和的态度。
封建时代文艺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文艺题材大多由统治者的喜好所决定,即使有一些表现农民的作品,也是不入主流的;而五四时期虽然提倡“平民文学”“人的文学”但这种文学也是知识分子自上而下启蒙式的主题。而“70后”大多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城乡改革、经济建设,因此她们的童年生活场景多是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乡镇。此外,大学毕业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时期,毕业后,她们都不约而同地经历过自主择业、应对职场压力。凡此种种表现在文本中就是生活中的众生相。例如金仁顺的《众生》“以简省的笔墨,精准地勾勒了身边的各色人等,打量着埋伏于平凡生活表层之下的激流,在冷静平和的叙事中展露了生活的裂隙与裂痕。既有一个历经世事的作家看人观物的知性与豁亮,也饱含着她对人生深沉的尊重与懂得。”⑧
比较而言,一批“70后”女性作家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自觉地融入大众,记录大众的日常生活,为文艺界塑造了更多的人物形象,发挥了文艺工作者为人民群众发声的担当作用,是对《讲话》强调的“文艺要为最广大工农兵服务”精神的当代阐释。
(四)实践性视域下的当代阐释
提到日常生活的书写转向,不得不提及“60后”作家的新写实主义,他们注重对日常生活中庸常、繁琐人生的如实记录用,注意力在于对日常生活原生态的直接临摹。诚然,新写实主义懂得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却拘囿于社会生活地泥潭无法自拔,没能从日常生活的活的源泉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的写作没有很好地考虑读者的感受以及文艺对读者心灵的塑造作用,文学接收者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对自己所处生活环境的理解,毕竟作家“本人”也有这样的经历,两者虽然产生了共鸣,却没有解决彼此对生活的困惑。
与此相反,新世纪后一批“70后”女性作家写童年乡镇生活,写大学恋爱经历,写入职后的日常生活题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其创作旨归却是对日常生活的理论化总结、规律化认识。如魏微的《姐妹》一文通过写两位女性一辈子的交集都是在争夺父亲的爱,直至父亲的背叛使得两位女性最终殊途同归,相互理解,表达了所有女性人物对于爱的共同理解——爱是独一无二的,忠贞的这一主题。又如金仁顺的《人说海边好风光》描写了一群员工集体去海边旅行,途中一对夫妻不约而同出轨,在彼此知道事情原委后又不约而同地相互隐瞒的事情,写出了作者对婚姻真相的理解——婚姻需要履行义务,婚姻是即使没了喜欢依然能够相互扶持着走下去的一段人生之路。
总之,在“70后”女性作家眼中,日常生活只是客观存在的原野,只有融入了她们的视野并且进行了消化理解才能诉诸文字表达,“70后”女性作家对于日常生活的取舍、书写态度与《讲话》强调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艺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目前处于互联网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共处同一熔炉中,世界信息交流的隔阂不断被打破,我们的思想势必受到外界的冲击,如何避免外来错误观点对我国优秀精神文化、思想的冲击,是当下文艺界以及所有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具有历久弥新性,研究“70后”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不仅能引导文艺家能动地继承《讲话》精神,同时也可以反向促进《讲话》精神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01(860).
[2]洪治刚.论新世纪小说的轻逸化审美追求[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04).
[3]兴安 胡野秋.90年代以来的文学事变——兼说“60后”“70后”“80后”作家的写作[J],文艺争鸣,2009(12).
[4]傅小平.当代文学对话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1(143).
[5]金仁顺.众生[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12(1).
注 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01(860).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01(861).
③洪治刚.论新世纪小说的轻逸化审美追求[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04).
④洪治刚.论新世纪小说的轻逸化审美追求[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04).
⑤兴安,胡野秋.90年代以来的文学事变——兼说“60后”“70后”“80后”作家的写作[J],文艺争鸣,2009(12).
⑥兴安,胡野秋.90年代以来的文学事变——兼说“60后”“70后”“80后”作家的写作[J],文艺争鸣,2009(12).
⑦傅小平.当代文学对话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1(143).
⑧金仁顺.众生[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12(1).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