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佛学思想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2023-08-10张云逸
张云逸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然后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后就是: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以及民俗等。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富足,文化艺术的种类也不断丰富,传统文化艺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是一种融入人们生活,人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精神食粮。中国之所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精髓,与佛教思想传入中国有着密切联系。印度的佛教思想自我国汉代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对抗与融合,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文化动荡之后,佛教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趋势越演越烈,自然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也在所难免。本文就唐朝时期佛学思想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从诗歌、小说以及散文三大主要领域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唐朝 佛学思想 文学创作 影响
佛教本就倡导一种身心性坦然,魂归自然,与世俗不相容。做人做事违背自己的真实本性,这对于世俗利益本来就是玷污了人的心性,灵魂遭到扭曲,心感惭愧,伤心惆怅。一旦醒悟过来,就明白了往事已成历史,不可改变,但未来可期,选择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脚下。犹如大梦初醒,彻底醒悟,心生佛门皈依之意,在其领悟之中为之前的种种选择皆感悲痛、自责与后悔。佛教思想的渗透,对于我国古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影响了诸多文人墨客笔下作品创作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成熟。
一.唐朝时期佛学思想对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中国小说的萌芽期为先秦两汉时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基于佛教经籍贯内容的影响,“志怪”与“志人”这两种文言文的小说题材诞生;接着发展到唐朝时期,唐传奇的产生正式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小说从发展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皆与佛教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近现代文学大家鲁迅老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当中提到:中国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渐翻译了一些佛教的经典经文,或者是描述了一些关于天竺的故事,这是故事逐渐流传到世间,文人墨客喜欢故事的新颖、奇特,在有意或者无意之间将其用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之间将其发展、完善,最中锐变为国有文化内涵。处于小说萌芽时期的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一般的创作篇幅都比较简短,基本上都是一个故事篇幅描述一个志怪小故事。六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佛教恰恰迎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的思想需求,佛教思想更是受到了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将佛经中出现的志怪故事应用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也就是这一时期的佛教志怪故事的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发展迅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断壮大,小说在我国唐朝自前期局限于对佛经故事的摘取,逐渐发展到后期的成熟,逐渐转变为一种传奇,至此佛教思想开始在唐朝传奇小说中开始流行。佛教思想对齐国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佛教的传播使得我国文学创作领域小说这一体裁得以进一步拓展。佛教传播到我国唐朝的时候,大量有关佛家的经文的译文不断涌现于世,佛门中人为了使得佛经文化与佛家思想更好的传播给世人,根据世人对于文学的喜好,开始采用讲唱的方式,将佛经中的内容编排成人们喜爱的歌曲或者调子。基于此,佛教僧侣们所宣讲的佛经底本成为我国小说创作的丰富体裁。例如,李隐的《冉遂》,从作品内容可以看出,背后的故事情节明显带有佛教变文《目连救母》这则故事的影子。随着沸佛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唐朝时期的小说在内容创作上出现了诸多有关转世、轮回以及再生等神话情节。例如,陈玄祐的《离魂记》等。随着此种神话故事情节的演变,中国叙事体小说的发展逐渐形成,中国至此以后的小说发展受其影响十分深远。
其二,佛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象。中国唐朝前期在小说创作的内容与结构上依旧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佛教僧侶本人以及他们的经历作为小说叙事的主体。唐朝中期的时候,中国小说的内容出现了夜叉、龙族等佛经中存在的人物。例如《太平广记》第三百五十七卷中,有关“夜叉”相关人物等都有一个专门的记载,资料撰写较为详细。《博异志》当中的《薛淙》内容中,讲述的就是一个有关天帝使者,手握神兵利器,对飞天夜叉一路追拿的故事。此外,还有一部讲述民间传奇故事的《古镜记》,小说中的鹦鹉是能够幻化为人类的,其中也不乏有内容记载关于龙可以变化为人的故事情节。
其三,佛学思想在唐朝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当代文学中小说这一体裁的结构越加完善。佛学译经或者是讲经文当中,一般都是以一个故事作为撰写的主干,在主干故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小故事,这种小说的创作手法对于整个唐朝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朝之前我国的小说代表作为《世说新语》,讲述的是关于六朝当中志人志怪的故事,不足之处在于很多情节片段化、不完整。由于唐朝时期的佛教思想深受广大群众的认可,人们对于因果报应这种完整的故事架构十分喜爱,由此唐朝小说的结构发展更加成熟与完善。
小说中的故事主旨思想奉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唐朝的小说发展的有头有尾,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已经具备成熟、完善的小说架构。例如唐传奇作品中的《李娃传》、《柳毅传》。
在唐朝之后,小说这种体裁的发展越加完善,但内容受佛教内容影响依旧颇为深刻,小说发展到我国明代,出现章回体长篇小说,其代表作《西游记》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小说整个故事都围绕佛家思想展开,有着三教合一背景,《西游记》中所崇敬的宗教思想是我国明代的“三教合一”思潮兴起与发展的产物。小说中讲到的“三教合一”并不是说儒、释与道这三种宗教之间平分秋色,在实际发展中是有所侧重的。具体的“三教合一”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小说整体采取的是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来批判社会中的人和事,以儒家思想为本;道教主要为修炼,小说虽然塑造的孙悟空这一形象超越了自然现象,却不是修炼的极高境界,而是一种刚刚步入宗教之门开始为修炼做准备,成佛是小说中人物毕生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正所谓,佛法无边,同时统摄世间的一切诸法,其中的佛教思想实际达到一种极则。《西游记》的“修心”主题也源于佛教思想。《西游记》这部小说,其实只是一个凡人修心养性的过程,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本就是一人身。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体,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则是人的坚强意志力。孙悟空乃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指的就是“心”,一颗骚动不安的心,在天地之间、善恶当中自由穿梭。在《楞严经》中说人心有七十二相,孙悟空也有七十二变,而世人的心也是非常善变的,心情更是瞬息万变。修炼心性可以让人的心眼明亮,酌亮人的心眼,因此,在八卦炉当中孙悟空非但没有死,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孙悟空的眼睛亮了,也象征着修炼之人的心眼明亮了,心眼明亮,“修心”自然更近步调。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于唐朝之后的文学创作影响也不小。
二.佛教思想对于唐朝诗歌文化的影响
(一)对诗歌创造人的影响
《般若》跟禅宗的思想对于唐朝李白、杜甫、孟浩然、柳宗元、王维以及白居易等诗人的创作思想影响较大。基于唐朝诸多诗人当中,当属王维对于佛教思想最为推崇,王维早年时期就对佛教思想有所了解,且信仰佛教的教化主义,曾亲自俯伏于道光法师座下受教,长达十年之久。与慧能大师座下的嫡传弟子神会直接沟通与交流,王维的佛家名字都是取自于佛教史记中的维魔诘居士,选取名号“魔诘”。在王维的晚年时期,更加信奉佛家思想,常年吃斋奉佛,焚香独坐,以佛家禅经咏诵作为每天的主要事情。王维的名号取自于《维魔诘经》,同时还未佛门弟子慧能撰写碑文,所创作的诗歌充满浓郁的禅味;李白推崇道家思想,创作“金栗如来”名句;杜甫推崇儒家思想,留下“白首重闻止观经”的佳句;白居易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佛家、道家的思想都有所涉猎,但最终皈依佛教,自号为“香山居士”,就好比诗作《赠杓直》当中提到:“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
(二)对诗歌格律的影响
我国诗歌受佛教的影响十分漫长,唐朝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唐朝很多文人学士开始艺术创作的手法将佛教禅义理悄然渗透到诗歌创作中,例如,有着诗佛之后的著名诗歌创作者王维,其诗歌作品受佛家禅宗思想影响颇深。在其送别友人的时候创作一首《送别》。基于唐朝统治者对于佛教思想的认可与推崇,佛教的思想逐渐传入大唐国土,与此同时印度的声明论也逐渐走进中国疆土,推进了中国音韵学与诗歌格律的衍生,将唐朝的格律诗题材的发现与昌盛推向了高潮。中国的反切与音韵的发展就是受到梵文拼音的影响逐渐衍生出来的。在六朝的时候,“华严字母”等翻译出现,开始步入萌芽阶段,发展至唐朝的时候我国的切音学得以完善。汉字就是一种以拼音作为基本单位得到的象形文字,用来表达思想的文字。南朝的时候,人们基于佛教梵文声音之下,将字音的声调区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并将其用在唐诗格律的创作中,因此唐朝律体诗就此诞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对诗作创作思想的影响
在唐朝佛教思想中,般若空观与禅宗禅理的佛门思想对于诗歌的内容创作带来了强大冲击,并不断渗透到诗人诗歌的创作思想党中,使得诗歌的创作意境更加开阔,诗歌的面貌也更加绚丽多彩。佛教思想为唐朝的诗歌创作拓展了创作的内容与境界,同时随着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了解佛教思想,这也就使得诗人们的诗歌创作中不乏禅道,蕴藏着深刻的佛理,含蓄隽永、神韵超然。例如,王维的诗作《终南别业》中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再如诗作《过香积寺》中写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等多部作品中字字充满了禅道之意,是唐诗中以禅喻诗的代表作品。王维有时也会创作一些田园山水,花鸟树木,恬静闲适以及河边垂钓的诗歌,诗歌表面上看似在描写自然风光,实则是在表达自己处在一个圆满自在,和谐空灵的一种“真如”境界。王维的诗歌写山写水,但是不局限于山水景物的单纯描述,而是将自己对于禅境的感受,参透的禅意植根于山水景物之中,将心中的禅意与天地间空灵的山水景物融为一体,并未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对于佛教禅道的推崇,却在诗歌表意之外将禅意泄露出来。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语,难以领略”。再如,孟浩然创作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其中的“无”与“空”就来源于佛家思想常讲到的“大无为”与“四大皆空”的佛家理念,表明诗人心中“有形亦是空,空中亦有形”,表达出诗人心中由矛盾到放空的一种变化,充满佛教的“舍得”精神。
三.佛教思想对唐朝散文创作的影响
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曾经说过:在我们中国,自古代起就是散文创作,散文作品众多以及散文发展成绩最为辉煌的国家。散文是中国文学领域中丰富多彩而又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国外著名散文家郁达夫也说过,中国自古以来的文章,通常都是以散文作为主要文体。通过对中国散文发展的深入研究,追溯到唐朝散文的发展,我们从中发现,很多散文创作中皆透露出佛教的禅道思想,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唐朝散文创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唐朝之前,佛教思想就已经传入中国,随着轰轰烈烈的译经运动,在其发展到唐朝的时候,译经已经成为唐朝文化创作建立在古文基础上,汲取印度梵文的创作有点所得到的一种质朴、通俗、简单且奇句单行的一种优美散文,由此一来,散文的观念逐渐形成。基于本事而言,我国的散文可以说是佛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相撞之后的产物。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后来译经运动的出现,导致当时的中国出现排斥佛教思想,推崇儒家文化的“古文”运动的发生。但是在数代佛教大师译经完成的基础上,佛教利用自身的优势创立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唐朝大大小小的文化运动催生的散文这种体裁,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发生,这让散文这种文化题材与中国的古文正式分开,成为文坛的独立个体。
诗歌作家王维可以说是我国唐朝文学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创作大家之一,在其三百多部诗歌作品中运用到佛经词汇表达的有400多处。王维诗歌中的“清净、空寂、灭相”等多种词汇都体现出浓郁的佛教思想。虽然王维一生的作品中诗歌占有绝对比重,但是王维创作的散文作品也有一些,这些散文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佛教的思想与教化主义。例如,在散文作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及《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当中,佛教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综所述,基于唐朝的诗歌创作、小说创作还是散文创作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佛教思想的存在,不可否认佛教思想对于我国唐朝的文化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处于唐朝的诗人处于这种大环境之下,作品创作中受其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在所难免。佛教自从传入我国至唐朝繁荣时期,在其不断发展中逐渐壮大起来。唐朝时期,佛教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唐朝统治者对佛教给与了高度认可,兴建了很多寺庙供佛教僧侣讲解佛教经文,度化世人。随着佛教发展的本土化程度越来越高,佛学思想对唐朝时期儒家、道家文化思想之间实现了高度融合,基于此,还与当时绘画、书法以及诗歌等文学领域实现了一个广泛融合,逐渐渗透到唐朝文化发现的各个领域当中,尤其是佛学思想对于唐朝文人学士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唐朝佛学思想对于整个唐朝时期,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參考文献
[1]陈氏贤(Tran Thi Hien).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2]谭立.白居易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9.
[3]郝文婧.佛教文化对王维、杜甫的影响及原因[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4]宋光明.柳宗元的佛教思想与其文学创作研究[D].华侨大学,2012.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