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性新闻视角下帮办类民生新闻的实践逻辑

2023-08-10孔翔李艳红

新闻爱好者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

孔翔 李艳红

【摘要】建设性新闻是新闻界在数字时代应对技术变革和“负面偏向”报道而产生的,以提供积极情感引导和解决问题为目标,旨在重塑新闻业的权威性。通过具体的个案探讨帮办类民生新闻的“建设性”实践如何开展,研究发现栏目以“帮”和“办”作为行动的主线,遵循政治、文化、技术和运营四重逻辑,通过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全面、动态地展示了在融媒时代帮办类民生新闻或可成为媒体、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平台。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帮办类民生新闻;实践策略;行动逻辑

一、作为建设性新闻样式的帮办类民生新闻

建设性新闻是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应对技术变革和重塑新闻角色价值而进行的实践和理念创新。建设性新闻的理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西方新闻理论的“社会责任论”,二是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1]建设性新闻倡导者认为当下新闻应引入积极的情感,加强正面报道,在向受众告知信息的基础上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理念与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因此,学者们从建设性新闻的历史与发展、生成逻辑与现实困境、适用性与操作性、实践与效果等面向探讨中国新闻的建设性发展,有学者认为,中国新闻实践的“建设性”探索或可为建设性新闻研究提供一种样本或范式。

帮办类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切入,通过记者介入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为民众解决问题,以积极的报道引导观众情绪,与建设性新闻所倡导的理念高度统一。本文正是在建设性新闻的视角下通过个案分析探讨这一新闻样式如何在融媒时代进行“建设性”实践,其运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二、帮办类民生新闻的建设性实践策略

凯伦·麦金泰尔认为,建设性新闻仍然需要坚持新闻核心功能,比如“看门狗”“瞭望者”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心理学等策略的运用以生产更加全面深刻的报道以影响公众情感、谋求公共福祉和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2]因此,作为一种新闻实践的探索,建设性新闻的基础仍然是坚守新闻媒体固有的专业性,比如在议题设置上的基本价值准则。有学者认为,建设性新闻强调的两个重点是“积极”和“参与”,“积极”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带给受众向善的价值观念,“参与”则指媒体和记者身份角色的转变,成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闻的介入者。[3]

《生活帮》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2006年6月1日开播,每天17:45播出。栏目以地域内的民生新闻为报道主体,以“帮”和“办”为行动主线,通过搭建公益和服务平台联结政府、媒体、社会和公众,帮助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栏目在山东省内有极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栏目重视大屏和小屏的深度链接,成为最早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民生栏目之一,目前在短视频平台粉丝累计超过2000万,打造了电视端和新媒体端的立体传播矩阵。

帮办类民生新闻作为建设性新闻的样式之一,实践的首要策略就是“帮”,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媒体角色的转变。首先表现在报道者成为参与者,记者不仅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者,而且要参与和介入到整个事件之中。其次,媒体角色由叙述者变为讲述者。前者强调故事是什么,重视传播的内容,后者强调如何把故事讲得有趣,重视传播的效果。第二,议题设置的转变。《生活帮》为了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泥淖,避免陷入民生新闻“鸡毛蒜皮”的内容选择困境,栏目主动策划选题,将“公益”定为常规的议题,以突出媒体“帮办”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帮办类民生新闻的建设性还体现在“办”上。具体来看“办”也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搭建公共对话平台。《生活帮》改变了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观念,从传播者转变为组织者,把栏目打造成一个公共平台,为观众提供了探讨民生问题、交流观点的空间。第二,提供民生服务渠道。在为公众提供公共讨论的基础上,栏目进一步组织和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帮办类民生新闻的四重行动逻辑

作为建设性新闻的一种样式,帮办类民生新闻通过媒体角色转变、主动策划选题、搭建公共对话平台和提供民生服务渠道,在保证民生新闻报道的前提下,形成了一整套的民生“帮办”整合机制,而实践操作上栏目以何种内在逻辑实现了新闻的建设性报道,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政治逻辑: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统一

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提出是应对当下新闻业明显的“负面偏向”报道而产生,运动倡导者们普遍认为目前西方严肃媒体存在恶意挖掘、曝光揭丑、放大冲突、过度批判的报道倾向,而由此产生的破坏性可能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有学者认为“建设性”是根植于西方新闻的历史传统,当下的建设性新闻运动是对这一传统的“重返”。[4]

虽然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和运动起源于西方,但中国主流媒体始终倡导着“建设性”的新闻理念,有学者认为建设性是党媒必须遵循的新闻理念。[5]首先,黨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中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媒体一直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6]其次,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帮办类民生新闻的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既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建设性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根本政治立场的遵循。此外,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证,强调两者不是对立的,新闻媒体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受众心理预期,以推动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为舆论监督的目标。[7]

第一,《生活帮》行动的政治逻辑体现在坚持正面宣传,栏目在重要节点推出系列主题报道,“重大事件不缺席,主题报道有亮点”是栏目正面宣传的工作要求。例如,栏目在宣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专题推出系列主题报道。开设《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新答卷》《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两个专栏。栏目播出了《党支部引领致富路 馒头合作社“蒸”出好生活》,在烟台龙口市东江街道中智家村,“党支部牵头+农民入股+合作社销售”的产业模式,成为村集体增收新路径;播出《远近闻名“苹果村”轮茬种上致富草莓》,菏泽市定陶区半堤镇曲庄村,曾经是省定贫困村,这几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让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再如,庆祝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国庆期间策划了《纪念碑后的故事》《红色村庄》《走“醉”美公路 看山东变化》,其中《纪念碑后的故事》,通过电视短纪录片 网络短视频的融媒体方式,系统展现在山东大地上矗立的一座座“丰碑”,通过挖掘“丰碑”背后的故事,讲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村庄》和《走“醉”美公路 看山东变化》,各推出电视端 新媒体作品10期,在全网形成关注热点,有效地宣传了山东的良好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这些节目不但得到宣传部门领导的肯定,也在社会和网络上获得了较高的关注,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和网络的点击率。

第二,栏目积极引导主流舆论,激发受众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例如,2021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当天栏目推出了《为了74年的牵挂》融媒大直播。栏目联系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烈士家属等各方策划了该期节目。自9月25日开始,电视端持续推出节目,新媒体端推出短视频 朋友圈海报。9月29日13组烈士家庭的家属们,历时4小时,到达鲁西南烈士陵园,捧土归乡,迎烈士回家。返程途中交警铁骑一路护送,市民夹道相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相关融媒报道多次登上社会热榜,总观看量2319万 ,其中,视频号出现点击量268.2万和96.4万的两个爆款短视频,转发量3000 ,点赞数7万 ,评论2100 ,正能量留言刷屏,菏泽、新泰、曹县等地领导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文化逻辑:地域文化和情感倾向的联结

民生新闻有明显的地域化、本土化特点,省级主流媒体拥有良好的政治资源和地域背景,也更容易发掘区域内的民生新闻,而帮办类民生新闻旨在为受众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既依赖也受制于地域的资源。

第一,儒家文化和梁山文化结合的地域文化特色。山东是儒学的发源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仁”和“礼”,形成了当地人淳朴厚道、勤劳善良的性格特点;同时,重视集体主义,倡导团结和谐的群体氛围。此外,山东也是梁山文化的发源地,深受水浒文化的影响,重视“忠”和“义”,形成了当地乐善好施、扶贫济弱的侠义精神特征。有学者从传播的仪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民生新闻通过“召唤”特定地域内的受众形成了“地区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从而将民生新闻视为一种“世俗生活仪式”和“共享文化仪式”。[8]儒家文化和梁山文化在山东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基础,这为《生活帮》在山东扎根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栏目在取名时用“帮”字就体现了这一地域文化特点,栏目负责人解释“帮”既是动词有“帮忙、帮助”之意,又是名词有“帮派、联盟”之意,节目的主持人取名為“帮主”,参与新闻报道的记者称为“帮办”,这些有意的设定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江湖侠义之气。17年来栏目在山东同类节目的收视率排行中稳居前位,与栏目对地域文化的深度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看热闹”和“同情弱者”结合的个体情感倾向。如果说儒家文化和梁山文化形成了栏目地域共同体的群体文化基础,那么引发受众持续关注栏目并付诸实际帮扶行动的则是观众个体的情感倾向。首先,“看热闹”的情感需求。“看热闹”本身与人作为群居动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交属性有关,在中国社会,“看热闹”又与几千年来民众形成的社会心理有关。民生新闻往往以平民视角,关注老百姓身边的事,报道中出现的张三李四可能就是观众自己社区的居民,帮办参与解决的事情往往具有普遍性,可能是某一类有相似经历的受众关注的问题。根据频道提供的受众分析数据,该频道60%以上的受众是中老年妇女,而这一受众群体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其次,“同情弱者”的情感倾向。如果“看热闹”是使受众看到苦难,那么“同情弱者”的情感倾向则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帮扶之中。栏目创办17年来始终坚持策划大型的公益活动,与日常的民生新闻相比,栏目公益报道的主体往往具有特殊性,他们承担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往往是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如罕见病患者和突发事件遭遇者。例如,2010年栏目报道了山东滨州12岁女孩璐璐的不幸遭遇,璐璐妈妈因为一场车祸成了植物人,而璐璐的爸爸在去买药的路上,又出车祸不幸身亡,接连遭遇不幸后,璐璐年仅三岁的妹妹又查出患有脑瘤,她以稚嫩的肩膀撑起一个破损的家庭。节目播出后,不少爱心企业及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仅一天半的时间由《生活帮》栏目组为璐璐设立的爱心账号就收到了爱心善款高达20万元。

(三)技术逻辑:大屏造势和小屏引流的融合

学者们普遍认为,从技术变革的角度看传统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性新闻运动出现的原因之一。在数字时代,新闻不再是单一媒介的产物,而具有跨媒介性,弥散在各类媒体和平台之中。在国家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顶层设计推动下,各级媒体积极改革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依托在技术之上的栏目行动逻辑也体现了新闻的建设性,媒介技术的发展可以使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同时通过技术媒体又可以作为平台把更多的社会资源联结起来共同推动帮办行动。《生活帮》栏目通过完善新媒体平台,建立了电视、微博、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头条号、闪电APP、齐鲁网等多层次立体化的媒体传播矩阵。

第一,栏目实现融媒直播的常态化。《生活帮》不断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打造从海报、短视频预热到直播及电视端播出,再到爆款短视频分发的融媒传播模式,增强大屏和小屏之间的互动。例如,栏目策划千万粉丝云查酒驾系列直播,抖音和快手两个平台的实时在线人数近10万,单场观看总量110万人次、单场增粉1.6万人,以大屏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赋能小屏直播,又凭借小屏的流量反哺大屏的收视率。

第二,大小屏联动,打出融媒组合拳。2023年4月起,《生活帮》持续报道00后“折叠”男孩姜延琛,他因身患怪病,颈部和腰部两处“折叠”让他行动艰难,几乎是用“跪”着的方式上课,但是他凭借乐观的态度克服困难最终考上了大学。选题的来源出自大屏,小姜妈妈拨打栏目热线向记者寻求帮助,在大屏首发后栏目组察觉到选题的价值。4月27日,栏目在小屏端推出第一条短视频,单平台点赞23万 ,多位网友在评论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宇医生(曾治愈过多位“折叠人”),王宇医生在评论区回复“尽早治疗,还能恢复”再次将全网力量汇聚在一起,记者多方联络迅速联系医院、患者、基金会和社会组织,全程记录小姜的医治过程。报道被新华网、《人民日报》等百余家媒体转发,形成全网讨论话题,5月25日,生活帮账号微博发布了近20条原创内容,话题全网阅读近2亿,《生活帮》抖音单平台的视频合集,发布作品19条,播放1.5亿。在这个报道中,栏目利用大屏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首发新闻,再通过短视频、直播、话题讨论等小屏端不断推进,引发了大量关注,记者通过协调各方资源,最终实现了“帮办”的目标。

(四)运营逻辑:平台建设和公关服务的整合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运营,特别是盈利模式成为媒体数字化转型中最重要的面向之一,也是考量媒体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

第一,搭建专业化的民生服务平台。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栏目积极调整团队运营结构和民生报道方向,以老百姓关注的“汽车”“房产”作为重要议题组建“汽车组”“房产组”两个专业化小组。在大屏端,房产组每年平均播出房产类重点选题200余个,产生了较大社會影响力,联合省和各地市住建部门、职业验房师团体等机构为群众解决买房、收房、验房等方面的难题。在小屏端,房产组开发“验房团小程序”,可以为省域内的住房提供服务。汽车组以节点活动为契机,通过大屏端和小屏端联动举办汽车博览会、汽车嘉年华、汽车展销会等大型车展活动,运营新媒体账号联合车企发布相关政策信息。

第二,提供多元公关服务。首先,栏目聚焦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打造山东境内第一融媒维权平台,如每年举办的3·15大型全媒体直播报道已成为栏目的重头戏。其次,针对合作对象策划多元的公关形式,实现宣传推广、产品策划、活动方案、危机公关等全链条服务。此外,栏目依托频道新媒体部门,主动培养和打造网红,实现带货常态化。

四、结语

帮办类民生新闻作为建设性新闻的一种形式,通过“帮”和“办”作为行动的主线,以政治、文化、技术、运营作为其实践的四重逻辑,体现了新闻的建设性作用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建设性新闻在中国语境下的实践探索。建设性新闻发起于新闻业界,在学术界得到迅速回应后又反馈回各国业界的实践之中,有学者也对其产生了质疑,比如“介入性”是否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建设性的边界何在等。帮办类民生新闻作为建设性新闻的一种样式,在其发展中也需警惕可能存在的隐患。首先,帮办不是包办,媒体不是万能的,从业者需要对选题有高度的甄别能力,切莫让投机者稀释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受众的善心。其次,平衡新闻监督、正面宣传和情绪引导之间的关系,媒体既要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又要激发受众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切莫为博流量而使栏目陷入庸俗化、琐碎化、情感化的泥淖之中。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职业权威转移视角下自媒体‘类新闻生产研究”(19CXW0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Mcintyre K , Gyldensted C . Positive Psychology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ve Journalism[J].Journalism Practice,2018:1-17.

[2]晏青,凯伦·麦金泰尔.建设性新闻:一种正在崛起的新闻形式——对凯伦·麦金泰尔的学术访谈[J].编辑之友,2017(8):5-8.

[3]唐绪军.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9-14.

[4]Bro P.Constructive journalism:Proponents,precedents,and principles[J].Journalism,2018,20(6):504-519.

[5]吴湘韩.建设性是党媒必须遵循的新闻理念:中国青年报的探索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81-86.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1,184,186,188.

[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1,184,186,188.

[8]姜红.“仪式”“共同体”与“生活方式”的建构:另一种观念框架中的民生新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6(3):68-76.

(孔翔为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李艳红为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困境与实践策略研究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市场导向下汽车维修教学创新发展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