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素养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2023-08-10芦晓丽

教育界·A 2023年18期
关键词:初中教育人文素养道德与法治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阶段,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渗透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得以全面发展。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现实生活;在课堂上展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将课堂延伸至课外。

【关键词】初中教育;人文素养;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芦晓丽(1986—),女,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绚丽多彩、充满幻想的花季,身心尚未成熟,所以这个时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三观是非常重要的。人文素养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是一个人内在的本质,人文素养越高就越能正确辨别自我与社会、他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同时,人文素养也是新一轮教育改革明确要求的学生培养目标之一,它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培养方向[1]。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地将人文素养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提升自我。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枯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存在不足,教师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互动讨论、做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理解。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与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做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上的引路人,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教学环节中体会人文素养,提高个人修养。

例如,在教学“家的意味”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家庭和父母的感人新闻,或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视频等,并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为学生展示,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将课文内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图片与视频带来的视觉冲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再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家庭对一个人的作用,加深其对家人的情感。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如“你认为家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的春运文化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文因素?”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过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小组观点。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与讨论互动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与理解,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再例如,在教学“做守法公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小法院”的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提前准备好剧本和道具,并分配好角色,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书记员、代理人、陪审团等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容易混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所以被告这一负面角色最好由教师扮演,避免学生之间产生不必要的摩擦。“班级小法院”可以以校园盗窃案件或校园暴力事件为主题模拟真实法庭流程,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本内容与法庭程序。游戏教学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了解并感受到真实的法庭流程,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与敬畏,使其在往后的生活中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二、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现实生活

要想更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人文素养,就必须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向学生讲述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学以致用。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带入生活中的场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思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學“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教师不仅需要对课文进行讲解,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现实生活场景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社会热点。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诚信考试,向学生提问:“如果你的同学在考试过程中要求你传递答案,你应该怎么做?”教师还可以结合食品安全事件向学生提问:“你怎么看待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欺骗消费者的问题?”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还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可以更容易了解教材中所传递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便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再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不遵守社会秩序的不文明现象,如闯红灯、公共场所吸烟等,并以此引导学生遵守秩序,做文明公民。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模拟这些不文明现象,由教师扮演在公共场所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比如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的人、在教学楼里吸烟的人、在地铁上外放视频的人,让学生对其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劝说。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会将自己带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而对社会不文明现象产生自己的判断,并从中得到启发,加深对社会规则的认识,逐渐养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2]。

可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链接日常生活,探究学生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基于此,人文素养的渗透应该作用于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并对学生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即使脱离课堂也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良好的判断与约束,从而自觉提高人文素养。

三、给予人文关怀,改善课堂氛围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在于能力的高低,而是应该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其核心就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因此,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在教师和课堂氛围的熏陶与感染下,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关爱、团结友善,营造出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温暖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会亲师信道、友爱团结,在体会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也给他人送去关怀[3]。

例如,在教学“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自己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调节的。待到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做出总结,并为学生分析每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回答:“每一次考试失利时,我都会感到失落和伤心,自信心受到打击。”这时候,教师需要表示出对学生考试失利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的充分理解,并鼓励学生:“一次失利并不代表什么,将失利转化为动力,下一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提出调节失落情绪的方案,如找同学和教师诉说,吃一顿大餐,看一部励志电影等。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消化不了的情绪时,随时都可以来寻求教师的帮助。通过对学生情绪的理解与分析,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在温暖的课堂氛围里得到感化与感情的升华,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

再例如,在教学“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你的同桌有什么优点?他在集体生活中给你提供了什么帮助?”由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同桌之间的点滴,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感受到来自同学的人文关怀,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在课堂结束前,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引导学生关爱同学,相互尊重,学会感恩。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我最想感谢的同学”为主题给自己的同学写一封感谢信。在写信的过程中,学生会回想起某个同学带来的温暖与感动,这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集体和同学的感情。环境与氛围会影响人的性格,在温暖的氛围下学习,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感情的表达和性格的塑造[4]。

可见,学习环境与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丰富课后实践,加深课堂感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对人文素养的感受更加真切,对课本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生活经验也得到了丰富。他们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自己对人、事物和人文素养的认知,自觉进行自我约束与提升[5]。

例如,在教学“积极奉献社会”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社会上无私奉献的感人新闻,或者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通过他人无私奉献的事迹感化学生,呼吁学生学习这些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并组织学生周末参加公益活动,例如为社区打扫卫生,在当地旅游景点无偿为游客进行讲解,去敬老院给老人送温暖等。这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对课堂进行有效延伸,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对自我价值产生认同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养。

再例如,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舞龙舞狮、刺绣、剪纸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我国传统的艺术表演,如京剧、木偶戏、皮影戏等,或者让学生学习一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书法、围棋、国画等。通过观看传统艺术表演、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 ,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传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观看传统艺术表演与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课本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在實践中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文素养[6]。

可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结语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做好人文素养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还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对提升民族以及国家竞争力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耐心、坚守初心,像艺术家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对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当作自己的责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双双.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J].试题与研究,2022(18):85-86.

[2]韩天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9):103-104.

[3]袁娟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17):116-117.

[4]顾茜.人文素养教育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0):45-46.

[5]李路萍.关注人文,有效感悟: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人文素养[J].新智慧.2019(11):34.

[6]王纪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2020(41):222-223.

猜你喜欢

初中教育人文素养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