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民族文化?感悟诗词魅力
2023-08-10黄元梅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发展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大作用。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历代文人志士的智慧结晶,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发展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职责,通過多种方式向学生普及和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章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文化传承途径、营造文化传承氛围三个方面提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优秀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优秀文化
作者简介:黄元梅(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深化文化育人,倡导各个学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宣扬。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在教学中渗透我国的诗词文化,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这样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是需要传承、发扬的。要想促进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诗词知识,更要让学生领略传统诗词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学生对诗词文化的认同感,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1]。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渗透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教育元素,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文化的魅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育人功能分析
文化育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文化育人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明白,那么教师在追求文化育人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盲目的。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有必要弄清楚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育人功能。
(一)修身正己的德育功能
与学校设置的德育课程相比,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隐形的德育。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其重要特征就是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从古代学者的处世智慧、人格修养上汲取智慧,发挥先哲的感染、示范作用,渗透德育,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成为严于律己的人[2]。
(二)格物明理的智育功能
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而是对其语文思维的训练和启发。教师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会格物明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往往蕴含丰厚的内涵,现行教材中也有许多开启学生智慧的优秀古诗词,教师要加强对这些作品的挖掘和利用,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知识要点、深层内涵进行深度解读,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经典作品中汲取道理,渗透智育。
(三)怡情养性的美育功能
阅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主要途径,现行教材中很多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怡情养性,具有美育功能。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美育的角度来鉴赏古诗词,学会欣赏古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等。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小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浸润,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认知。教师要系统引领学生领略古诗词的语言,赏析古诗词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升华体验的情感功能
古诗词往往通过简短的句子来传达或浓烈、或含蓄、或悲壮、或高亢的情感。要想真正把握古诗词中的深层情感,学生要在品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振[3]。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阅历不是很丰富,难以真正体会古诗词中的男女之情、热爱自然之情、家国之情、山河之叹。所以教师需要在课上以情境为引领,通过创设情境来唤醒学生相似的情感,让他们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真实感情,最终升华小学生的主体体验。
(五)发展品质的素质功能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激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优秀文化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1.教学目标设定需要具体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与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从以往的“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的总体规律来设定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设定具体、清晰的目标,不能设定模棱两可的目标,同时要保证目标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这样在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2.目标要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师在设定古诗词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诗词大致意思等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意境以及文化底蕴的渗透,力求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知识、技能以及文化素养的综合性人才[4]。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对诗词知识的获取,也要关注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来开展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咏柳》这首古诗时,在目标的设定上,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会碧、妆、绿、丝、剪五个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并能运用生字组词,还关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体会古诗中春天的美,同时感受作者对自然、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逐步强化低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空泛地要求学生描述诗中的情感,而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内化于心。
(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文化传承途径
1.延伸古诗词历史背景
在开展具体的古诗词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要寻求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拓展古诗词相关的历史背景,尽可能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过程以及历史脉络,与古人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这有利于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文化底蕴。在延伸历史背景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诗词中的文化价值进行多方位的挖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比如引导学生搜集与作者、诗词有关的历史知识或资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历史文化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想要了解更多的愿望,促使学生探究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村居》这首古诗时,教师及时给学生渗透了诗的创作背景:“同学们,在写这首诗时,高鼎正避乱于宁波乡间,以教书为生,诗中写的是战火不曾波及的宁波乡间的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對历史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知人论世,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把握古诗词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根基,也是作者传达感情的重要基石,对文化意象的正确把握是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前提。要想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和韵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韵味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了解诗词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池》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可以找出泉水、树荫、荷花、蜻蜓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作者也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热爱自然生活的感情。分析意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真挚感情,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
(三)更新教学方法,营造文化传承氛围
1.诵读诗词,感受文化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重复提到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加强对朗读法的学习和运用,在课上通过诵读来强化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反复品读、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本内容,理解作品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诵读诗词也是学生把握诗词内容和深层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开口读的同时能够感悟作者的情感与智慧、诗词的意境等,同时还可以了解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进一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诵读方面指导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学生根据诗词描述的不同场景,选择适合的语调进行诵读的能力,语感的形成和强化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所以,教师要以情境为重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语感。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教学为例,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被贬后闲居江西上饶时期,是一首优美、恬静,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虽然这首词创作于遥远的宋朝,但是其中所描写的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稻香、蛙声,在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依然十分熟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感受这首词蕴含的魅力,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呈现与词相关的动态图片,并播放蝉鸣、蛙叫的声音,把学生带入夏夜美好的山村风光中。在此情境中,学生通过一遍遍诵读这首词,能够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陶冶心灵。
2.开展活动,感知文化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依据现行教材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定期开展一些趣味性、实践性的诗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体验。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诗词学习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诗词诵读比赛、诗词情景剧表演、诗词书法展示等丰富的活动,利用这些形式新颖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感知诗词的文化内涵[5]。
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场景,比如在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组织学生进行诗词诵读活动,让他们自主挑选并诵读与节日相关的诗词。比如有的学生在重阳节诵读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写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习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诵读完之后分享自己的体会,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古诗词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诗词书法比赛,让学生在书写诗词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更要让学生了解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使他们从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轻文化教育的错误观念,在古诗词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引领学生体会、思考并探索传统文化,使他们热爱诗词并树立文化传承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佳莹.锤炼经典,传承文化:古诗词深度学习的教学探究[J].作家天地,2021(10):51-52.
[2]钟艳萍.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0(36):90-91.
[3]潘昕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0.
[4]马喜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2020(8):218.
[5]秦晶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