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中国画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2023-08-10孙崇凯姜鑫

高教学刊 2023年38期
关键词:定量研究隐性知识创新发展

孙崇凯 姜鑫

摘  要:从20世纪初西方教学模式引入中国后,中国画与其他学科共同接受现代教育转型至今,高校中国画教学依然处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而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量化数据统计分析已经渗透到工作、生活、教育的方方面面。该文的主题是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定量的数据统计分析来发展和改进高校中国画课程教学方法。打破以往仅仅以感性的个人主观分析就定性的研究形式,进一步采用通过理性的量化数据分析得出中国画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实施策略。同时该研究也关注如何将隐性知识更有效地融入到中国画学习过程中。最终给出六项具体的改进措施,为高校中国画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理性分析和指导建议。

关键词:中国画;大数据;创新发展;定量研究;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044-04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teaching model into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and other disciplines have jointly accep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So far,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pain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till in the old teaching mod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era, quantitative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has penetrated all aspects of work, life, and education.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paint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This study will break the previous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m of only perceptual personal subjective analysis, and further adopt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rational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also focuses on how to integrate tacit knowledge into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Chinese painting more effectively. Finally, six specific improvement measures will be given to put forward rational analysis and guidanc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hinese painting; big data; innovative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research; implicit knowledge

中國画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复杂而又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全国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当前高等院校中国画教学虽在大力改良,但在现代教育的前提下依然举步维艰,社会层面的全民通识认知程度也呈现乏力状态。本文将通过前期对中国画教育教学领域的积累和积淀,使用与前人普遍进行定性研究的不同模式的问卷调查、案例分析、量性研究等研究方法。量化获得必要的数据,再分析教学评价,结合隐性知识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提出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改良的若干建议。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  传统中国画

没有两种民族文化是相同的。同样,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化有着明显差异。在绘画方面,中国古人将中国画“既有形式又有精神”的特点留在了绘画卷轴中,具有线条清晰、描绘生动的特点。与其他绘画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西方油画不同,中国古人用画笔和墨水在丝绸或宣纸上充分发挥墨水技法的功能来实现艺术效果。颜色虽不像西方那样明亮,但墨色更柔和。尤其是融合其中的哲学思想更是发人深省。

(二)  高校中国画教学

中国画课程在高校中分为素质拓展类的选修课和艺术学院内的专业课。随着艺术教学受到西方现代教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加上教学制度的一视同仁,中国画也更加重视考试形式来界定成绩标准。中国画在教学中越来越模式化,越来越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古人所继承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越来越模糊。特别是非艺术专业的综合类高校中,在零星的选修课当中也通常是以欣赏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足以真正地将中国画的传统内涵传递给学生,很难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课程最终沦为修学分的工具。

(三)  隐性知识的影响

1958年迈克尔·波兰尼从哲学的角度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識。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 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心智模式等。很显然传统中国画教育已师承相授的形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正是以隐性知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言传身教于弟子,而在现代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中往往忽视了专业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忽视了中国画这类人文学科兴趣技能课程中隐性知识传递的重要性。

(四)  量化数据统计

量化分析是将一些不具体的因素用具体的数据来予以证实,来达到分析比较的目的。定量研究和数据统计是结合的。数据统计是为了实现定量研究的目的,定量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去解读数据背后的现象、意义、价值,这是统计的价值所在。

“现在的研究要尽量做定量,尽量用数据去说话。即使社会科学也是要尽量用数据去说话”。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术研讨中不断出现这种说法。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中国画教学该如何“用数据去说话”。

综合上述,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量性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国内几所高校的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课后与学生访谈交流分析必修和选修两个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质量来获得必要的数据。然后通过问卷、谈话记录来比较和分析学生的教学评价,再结合隐性知识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提出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改良的几点建议,为中国画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  基于量性研究下的中国画教学数据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主要探讨中国画教学在高校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调查他们对中国画的学习态度和喜欢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相关知识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科学精准地找出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对问卷的结果分析,为中国画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画,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  受访者

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且为受教育的主力年轻群体,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内5所综合类大学和艺术类院校的绘画专业和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分别是吉林艺术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鲁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受访者人数每校约200人,共计约1 000人。

(三)  调查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结合调查后的个别访谈为辅助调查法。

(四)  调查结果及分析

1  调查内容1:中国画的喜爱程度调查

如表1所示,约12.69%的高校学生非常喜欢中国画,约28.88%的学生表示喜欢中国画,遗憾的是近半数以上约51.42%的人群的选择是不在意,只是为了修学分而学习,另外还有约7.00%的学生甚至不喜欢中国画。

如表2所示,对于艺术学院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分别有约23.64%和50.91%的同学是热爱和愿意学习中国画的,约24.24%的学生表示不在意其发展,另有少部分约1.21%的学生不喜欢中国画。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调查中,半数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国画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自我和民族自信。他们不排斥中国画,有些人甚至喜欢它,尤其喜欢山水画居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地增加或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数据调查后的学生访谈还发现,少数不喜欢中国画课程的同学主要的观念并不是一味否定中国画的存在,这里面大部分同学是觉得单纯从中国画本身来说应该是中国画专业画家的专业领域问题,中国画应该是小众兴趣爱好群体掌握的一项技能。隔行如隔山,非本专业的同学甚至认为中国画只是一项技能爱好,并不算作是一项学术。但在访谈中谈到中国画是否过时了的问题时,当提问者提出如若将现代技术或现代设计与传统中国画融合,将中国画提升到应用设计领域与实际生活对接时,这部分同学又是一致表示认可的。

2  调查内容2:中国画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非艺术专业500份,回收489份;艺术专业200份,全部回收。

表3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设置的喜好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画理与哲学和绘画技法这两项课程内容的选择率明显偏低,尤其是从非专业的学生那里回收的问卷中的比重更是明显。很显然非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太感兴趣。大家更明确专才和综合素质提升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对与现代设计结合和其他传统中国艺术的向往也正是说明学生们对知识广度的探索欲望更强烈,这也正好符合我们对中国画学科中隐性知识更加影响学生的研究预设。

在表4学习方法的偏好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画课堂上,学生对户外学习更感兴趣,但对教师讲授、个人查阅分享交流和集体合作的兴趣不大。约35.12%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学习方法,约44.99%的学生喜欢集体合作学习方法,约32.95%的学生喜欢个人查阅分享交流的学习方法。建立兴趣组(工作室)、社会实践(外出走访考察探究学习)和参观展览的比重明显高于前三项。因此在艺术学习中进行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

三  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结合相关文献查阅和理性分析得出以下六项创新的中国画课程教学方法作为结论。

(一)  方法一:对比赏析教学

学生想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差异,仅仅通过老师对教科书的解释或对作品的简单欣赏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了解强调造型和色彩的西方绘画之美,也可以通过笔墨读懂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形式之美取决于点、线、面的构成和适当布局,以此赋予作品灵感和生命。墨水的厚度、长度、阴影都有不同的空间层次美,作者的灵感和感受也很好地反映在其中。人物、花鸟、风景中不同笔墨线条的灵活运用,使中国画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和魅力。在欣赏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作者的节奏,把我们的感受放在画中,并体验到生动和柔软的绘画魅力。

(二)  方法二:中国画的哲学意境

中国画蕴含中国古典儒释道思想。古代的画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哲学观点,绘画可以表达他们的理想生活和精神情感,因此融情于画,所以说古人的作品是有“情绪”的,“情绪”在中国画创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画家通常需要投入足够的笔墨,足够的思想,这也是中国画的内涵价值所在。如果有一个很好的艺术观念,那么欣赏者自然会深陷其中,被作品深深吸引。欣赏者在这种艺术境界中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能够很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意图。例如很多中国画讲求画面的留白,这些空白为观者留出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停留在“意境”中,从而达到美妙的效果。

(三)  方法三:提升教师知识广度

教育部新课标为高校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拓展的中国画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和全面的中国画素养。但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教师只修传统中国画理论或创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也有些教师的知识储备仅仅局限于中国画,对其他学科甚至现代艺术相关专业都知之甚少。这导致他们对课堂内容的选择较少,涉及的知识广度也不够丰富,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鉴于这种情况,教师不仅要提高中国画素养,而且要丰富古典文学、诗歌、历史,以及现代设计、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教师交流会议,各学科的教师可以利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交流和推广。

但中国画的教学质量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这需要美术教师长期的持续学习。只有当教师对中国画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受到感染。

(四)  方法四:注重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运用场景教学、信息化课堂等综合性手段来开展艺术教学。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刚接触中国画并没有直接的动手能力和兴趣。教师需要花些精力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学生有兴趣才能投入精力学习。尤其要注意的是区分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对中国画的认知层次来差別化开展课程。对于非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当下时代多媒体技术,切忌一味灌输绘画技法和理论。可以利用古今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现代动画技术与水墨画的结合,把一幅静态画做成一个水墨动画,然后慢慢地显示在屏幕上。在介绍山水画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演奏美妙的古典音乐,将视觉与听觉融合来品味艺术,结合山水视频欣赏融情于景。

教学的落脚点在应用,因此还可以将现代应用设计融入到课程中,把单纯的绘画转变为实用价值更强的现代设计,使中国画这一单纯的艺术形式更贴近于生活,比如结合环境设计将绘画装裱与装饰性地展现在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中,或将中国画元素融入到手机壳、服装、包装和玩具等的平面视觉设计上来,给学生以更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不是像传统艺术一样只能停留在画纸上的陈旧认知。

(五)  方法五: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单一的教师主导教学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处于中心。课堂上学生可分组进行线上搜索和探究性学习交流。然后,各组登台分享学习经验。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提高学习兴趣。当然,学生的审美品质不仅是为了欣赏作品,他们还需要不断地感受和体验。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探索作品中最好的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生活和自然。

要避免中国画只是教会学生“画得好”这一误区。要明白我们教授中国画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中国画名家,对于非本专业的学生,兴趣和理解才是关键,提升中国画在全世界范围社会认可度并有效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六)  方法六:思政融入,培养爱国主义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缺乏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只感受到简单的视觉刺激,无法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深层意义,不能产生情感共鸣。其实许多中国画反映了当时的民生或思想。特别是在拓展到其他传统艺术的部分,有许多代表性的艺术品,如陶器、青铜器、丝绸画等,都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情感教育的良好材料。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情。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符合现行的教学要求。

此外通过参观画展和社会走访实践,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国画的民族自信观念的熏陶,专业学生还可通过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倾听不同的批评和建议相互改进。通过中国画作品的展览,学生也可以收获完成中国画作品的成就。有了良好的中国画学习氛围,教师们在艺术教学中将充满活力。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国画教学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全国多所高校的实践数据调查统计和定量研究,从各个角度剖析了高校中国画教学现存的问题,用确切数据对中国画教学改进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得出以上六点创新方法,为以往中国画教学的单一性增添色彩,以助其达到更高品质的教学效果,并以此为中国画的传承发展及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通知[EB/OL].(2016-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 1603/t20160309_232631.html.

[2] 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N].人民日报,2022-12-21(009).

[3] 任兀.艺术管理者隐性知识管理探赜[J].艺术管理(中英),2020(3):153-160.

[4] 史建伟.教育研究应当坚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0):18-21.

[5]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183.

[6] 李德仁.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M].马来西亚芭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中心,1991.

[7] 郑勤观.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猜你喜欢

定量研究隐性知识创新发展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创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汉语词汇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述评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