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视频的小学语文教师回音话语分析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为例
2023-08-09郑东辉
● 罗 倩 郑东辉
一、引言
在课堂话语研究领域,回音(Revoicing)这一术语首次被提及是在奥康纳(O’ Connor, M. C.)和迈克尔斯(Michaels, S.)两位学者于1993 年发表的文章中。他们认为,回音作为课堂中的一种话语策略,通常带有表示推断的话语标记词,通过这种“有根据的推断”创建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IRE 模式”(教师引发—学生回应—教师评价)的参与者框架。[1]随后,两位学者在1996 年发表的文章中进一步界定了回音的概念:回音是指“由讨论中的另一个参与者对学生的贡献进行的一种特殊的重新表述(口头或书面)”。[2]通常是指学生在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并不直接对学生的回应进行评价,而是通过重新组织话语,对学生的回应进行重新表述,以开启学生的下一个话轮。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学生被限定为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即回音是为同一位学生创造的第四话轮。此外,两位学者还归纳出回音在话语结构上的三大语言伴随物(Linguistic concomitants),包括重新表述的内容、间接引语的使用、so 和其他有根据推断的标记的使用。[3]福曼(Forman, E. A.)及后来的研究者在奥康纳和迈克尔斯的基础上拓宽了回音的界定,并对回音的类型进行划分。第一是在话语结构上,不再强调需要具备“有根据推断的标记的使用”“间接引语的使用”这两大语言伴随物,只要是教师再次提及了学生的回答的话语就是回音;第二是不再将“第四话轮”的发言人限定为“第二话轮”中回答问题的那名学生;第三是福曼等人的研究中尝试将课堂回音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包括重复(repetition)、扩展(expansion)、转述(rephrasing)和宣告/间接引用(reporting)。他们认为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也是回音的一种形式。[4]在2002 年的研究中福曼等人对已总结的回音策略进行补充,增加了总结(summarizing)、加工(elaborating)和解读(translating)三种。[5]我国学者肖思汉在写作中初次将“Revoicing”译为“回音”[6],包含了原本的声音和回响的声音两层意思。[7]回音在课堂互动中承担着多种功能:教师通过重复、拓展、改述、宣告等方式,将传统的“IRF 模式”转变为“IRRvE 模式”(教师引发—学生回应—教师回音—学生评价),将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8]还能澄清或重新定义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的立场,将学生的视角和立场与教学内容联结起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互动角色和互动关系中,等等。[9]基于奥康纳和迈克尔斯等人对回音的狭义界定以及福曼及后来研究者对回音概念的拓展,本文认为回音是指学生在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再次提及学生的回应内容,以实现多样的教学功能。
目前,国内关于回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学和科学课堂,有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建构了回音话语语言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框架,试图对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回音话语进行分类。[10]有学者通过对14 节小学数学课堂视频进行转录、编码与分析,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三类回音和九大话语组织策略。[11]在与小学语文相关的研究中,有学者对20 节优秀教师汇报课视频中师生话步进行编码和统计,发现深度学习的课堂话语在话语序列上突破了IRF 简单话步类型,教师对学生不仅是简单地评价,还出现了质疑、批准、回音、反驳、悬置等话步类型。[12]有学者基于某省30 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课堂话语变革的探索,发现新课改之后,IRF 结构的顺序向度相对稳定,但是其选择向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直接的反馈话步变成“回音”,课堂上出现了大量“回音”(Revoicing)结构[13],已有研究较多关注的是回音话语出现改变了传统“IRF”的话步类型,但并未针对语文课堂中的回音话语展开具体分析,本文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①,主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回音话语的使用情况,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小学语文教师使用的回音话语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表现形式的回音?旨在以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境为基础,对课堂中教师的回音类型进行划分,并探索各类回音的教学启示,以期为一线教师有效使用回音话语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课例选择
本研究选择的课例为宁波市鄞州某小学L 老师于2022 年10 月执教的一堂公开课,教学材料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该篇课文节选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篇观察日记。课文按照观察顺序,先写作者发现蟋蟀的住宅,接着写到了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再写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选择该课的原因之一在于该课是“基于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设计”理论指引下的一次教学实践,以“我帮蟋蟀来卖房”为核心任务,串联起“中介语言要正确”“住宅信息要知晓”“建筑流程要会找”这三个子任务。在由情境引入、任务驱动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良好,有益于收集到教师的回音话语数据。原因之二在于笔者全程参与了该公开课的授课与评课过程,对于该课例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比较了解,有利于之后的转录和分析工作。
(二)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借助录像设备,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记录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场景,通过转录形成课堂实录。二是借助录音设备,对评课的过程进行记录,通过转录形成评课实录。三是收集了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学习单。
(三)课堂话语转录说明
转录是课堂互动分析的基础,即对录音或视频数据进行转化,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鉴于回音主要是一种话语策略,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课堂的言语行为进行了转录。在转录文本中,T代表教师,Sn 代表学生(n 为教师叫答的顺序),Ss 表示多名学生,Sx 表示通过视频无法识别的学生,序号代表每一话轮的具体顺序。在下文呈现具体案例的时候,为方便阅读,使用“下划线”的格式来突出显示教师的回音话语。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采用话语分析方法,教师的回音话语所在的师生对话片段就是一个分析单位。下表为本节课转录的部分片段示例。
表1 《蟋蟀的住宅》课堂话语转录示例
(四)教师回音话语表现形式分析框架
基于福曼等人的研究,将回音话语表现形式初步划分为重复、转述、扩展和宣告四类[14],类别的划分参考国内学者对小学科学教师回音话语表现形式的分析框架[15],再结合本节语文课的实际教学情境,将“扩展”表现形式之下的“添加推理”改为“补充解释”,将“宣告”表现形式下的“直接宣告”和“寻求确认”进行简化,不考虑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最后对每一个类别进行重新描述,形成本文小学语文教师回音话语表现形式的分析框架,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回音话语表现形式的分析框架
笔者邀请一位同专业方向研究生一起按照本文构建的回音表现形式分析框架,两人背靠背独立地对本课例中所有的回音话语进行统计,通过比较发现,分析的一致性达96%,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情况描述
根据表3 统计结果可知,本节课中一共出现教师回音话语26 次,包含重复、改述、扩展、宣告四种表现形式,重复形式的回音出现11 次,占回音总数的42.31%;改述形式的回音出现10次,占38.46%;扩展形式的回音出现5 次,占19.23%;宣告形式的回音出现4 次,占15.38%。
表3 教师回音话语整体情况描述
(二)重复形式的回音
重复形式的回音,顾名思义即教师重复学生的话语,包括直接重复和部分重复。直接重复是指教师重复学生的全部话语,部分重复是指教师选择学生发言中的部分话语进行重复。
表4 所示对话片段中的教学情境是教师让学生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继续补充蟋蟀住宅的特点,他先引导学生回忆小组汇报中提到过的特点。大部分学生提到了“排水优良”和“墙壁光滑”,教师分别在第69 和71 话轮中进行了直接重复,并将这些学生提及的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表4 重复形式的回音(部分重复)
如表5 所示的对话片段为本节课中,教师在小组展示的环节邀请一个小组汇报填写的房产信息表;在该小组汇报结束后,邀请其他学生对该小组的汇报进行补充。学生S21 提出在描述蟋蟀住宅面积9 寸深时,可以加上“最多”这个词,用“最多九寸深”来描述(62)。教师有选择性地重复学生回答中的关键信息“最多九寸深”,并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强调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加上“最多”这个表示限制的词语,更能凸显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63)。
表5 重复形式的回音(直接重复)
(三)改述形式的回音
改述形式的回音是指当学生在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在不改变学生回应原有含义的前提下,对学生回应的再次提及。在改述形式的话语内部可以分为替换部分词语、精练归纳、增加部分词句三种。第一种是替换部分词语,即替换学生回应中的部分词语,将一些口语化、生活化的字词替换成书面化的语言,使之更加规范;第二种是精练归纳,在不改变原有含义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总结,用更加简练的话再次提及学生的观点;第三种是增加部分词句,通常是学生回应时在表述上存在困难,教师会在学生回答的话语中增加部分词语,使之表述流畅,较为完整地还原学生的回应。
如表6 所示的对话片段,教师将蟋蟀住宅内部特点的板书在右边,将住宅外部结构特点的板书在左侧,并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规律。学生S26 指出“右边的是写他住宅里面的。”(88),教师以替换部分词语的形式进行回音,将“里面”这个口语化的词语替换成了“内部”,以更加专业的方式复现学生S26 的知识贡献,同时为下一轮问答做了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学生S27 的回答“左边是写外部的”。(90)
表6改述形式的回音(替换部分词语)
如表7 所示的对话片段,教师要求学生试着说一说“随遇而安”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S2 认为是“随便遇到什么都很满足”的意思。(10)学生S3 认为是“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12)教师通过精练归纳对两位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将随遇而安的意思总结为“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能感到满足”。(13)
表7 改述形式的回音(精炼归纳)
表8 所示的课堂互动情境是小组的第一位成员在汇报“房产信息表”装修信息一栏时存在困惑,表述困难,教师通过在学生的回答中增加一些词句,完善学生回答,推动教学进程。
表8 改述形式的回音(增加部分词句)
(四)扩展形式的回音
扩展形式的回音与改述形式的回音在表面上看有些类似,但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在回音时,是否改变学生话语的原有含义。改述形式的回音是在基于不改变学生原意的条件下进行的,而扩展形式的回音是当教师再次提及学生回应,在学生原有话语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概念或进行一些适当的补充说明。在扩展形式的回音内部又可以分为增加概念和补充解释两种,增加概念通常是引入一些新的概念、术语;补充解释是指通过补充和解释让概念更加清晰具象,更易于学生理解。
如表9 所示,教师在PPT 上呈现出学习任务一第3 题的内容(详见图1),来请学生分析加点字的写法,学生S8 指出“这些加点的词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24)随后,教师以增加概念的形式进行回音,在回音的过程中引入“拟人”这个概念,拓展了学生话语原有的内涵(25)。在赏析“工作”这个词语的时候,学生S11 指出“蟋蟀的工作是挖洞”(30),教师进行补充:“就是我们常理解的挖洞造房子,这就是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用上人的一些行为和动作。”(31)再一次对拟人这个概念进行解释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并要求学生进行迁移运用,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写其他动物。
图1 《蟋蟀的住宅》学习任务一
表9 扩展形式的回音(增加概念/补充解释)
(五)宣告形式的回音
宣告形式的回音是众多研究者重点关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回音。“宣告”形式的回音是教师在重新提及学生回答话语内容的时候,将其中的观点、主张归结于发言学生,突出强调该学生对于课堂的知识贡献。宣告形式的回音话语包含两部分语言结构:一是学生姓名或人称代词,如××、你、他/她等;二是复合动词,如说、觉得、认为等。根据教师在回音时是否寻求发言学生的确认,可以分为直接宣告和寻求确认两种。
如表10 所示的对话片段是教师请学生上台来填写蟋蟀的住宅结构图,学生S24 率先举手,并上台指出了出口的位置。教师在第81 个话轮中再次提及学生S24 的主张,“他觉得这个是出口”,将知识贡献归结于学生S24 身上。
表10 宣告形式的回音(直接宣告)
如表11 所示的课堂情境在上文表5 中已经提到过,这里就不再重复描述。学生S22 提出补充意见:“我觉得它的位置是朝着阳光的堤岸上的青草丛中。”(64)教师部分重复了学生S22 回应中的内容“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并向学生确证“还要加得更详细一点是吗?”(65)随后,学生S22 对教师的推断表示肯定。
表11 宣告形式的回音(寻求确认)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回音话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数据统计结果可知,本节课中教师使用的回音话语占比:重复>改述>扩展>宣告,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四种形式的回音在使用难度上存在一定差异:“重复”一般不需要教师对学生原有的话语内容做出处理;“改述”需要教师在不改变原意的条件下,对学生的话语内容进行替换、增加词句或精练归纳,做出一定处理;“扩展”则需要教师在学生原有话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概念或补充解释;“宣告”因其复杂的语法结构,在本节课中使用频率最低。
(二)教学启示
1.重复形式回音:正视“重复”的价值
从形式上来看,重复的回音是一种最简单的话语形式,通常表现为教师直接重复学生的全部话语或者重复学生的部分话语来突出重点部分。在传统的基于经验的听评课中,往往会将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这一教学行为视为浪费时间、低效的课堂行为。排除一些教师习惯性的无意义重复,已有研究显示出重复形式的回音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如有学者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重复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认为重复结构的话语能推进课堂交际和促进学生习得。[16]也有学者指出,教师进行重复是对学生观点的某种认可和强化,学生不仅能感到被尊重,而且全班其他学生也会知道教师认可了那位学生的观点。②教师在使用重复形式的回音时,在语音语调上可以略加以变化,如适当拉长语调、放缓语速、重读想要强调的部分。如表5 所示的重复形式的回音,教师选择性重复学生回答中的“最多9 寸深”,通过重读的方式来突出强调,从而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说明文用词严谨、准确的特点。
2.改述形式回音:关注锻炼语用能力
改述形式的回音是教师在不改变学生原意的情况下,通过替换部分词语、精练归纳、增加部分词句的方式再次提及学生的回答。在实际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改述形式的回音存在着“教师代替学生说”的现象。如,许多观点是教师进行总结,并最终完整地表述出来;许多回答或者汇报中的一些话语最终是由教师进行完善的。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中缺乏有效的语言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开篇在课程性质中就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7]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教师在通过改述形式回音完善学生回答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或回答重新完整地进行表述,并给予鼓励,使之获得自我效能感,在发言中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如表7 所示的对话片段,教师对两位学生关于“随遇而安”的发言进行精练归纳,随后要求全班学生自行练说成语的意思。
3.拓展形式回音: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拓展形式的回音是教师在学生原有话语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和术语或对概念进行一些补充和说明,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将文中出现的拟人化的语句集中呈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特点。当学生S8 回答“这些加点的词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后,教师在回音中引入“拟人”这一新概念,“这几个词语用的是拟人的手法”。随后在请学生逐句分析的时候,教师结合具体词语“住宅”“唱歌”“弹琴”“工作”,对“拟人”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最后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拟人这一修辞手法来描写其他动物。从识记这一新概念到理解,再到迁移应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4.宣告形式回音:突出学生知识贡献
宣告形式的回音是一类特殊的回音,教师在重新提及学生回答内容时,将其中具体的观点、主张和想法归结到发言学生身上,明确了该观点、主张和想法是哪位学生提出的,突出了发言学生知识贡献者和知识建构者的身份,彰显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主体者的地位。然而,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在本节课中,教师使用宣告形式回音的情况并不理想。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多尝试使用宣告形式的回音话语,如直接宣告类别的“××/你/他/她+说/觉得/认为+观点/想法/主张”,来明确发言学生的知识贡献,或使用寻求确认类别的“所以说/也就是说+××/你/他/她+说/觉得/认为+观点/想法/主张+对吗/是吗”。在提及学生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征询学生自己的再次提及是否正确。由此,学生也获得了评价教师的权利,并且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
注 释:
①该课由宁波市鄞州某小学L 老师执教。
②内容源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的“课堂回音与教师发展”的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