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英语对话创造活动应用评价量规的实践探索

2023-08-09叶文贤

现代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量规评价活动

● 叶文贤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到教师要充分理解评价的作用,基于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将评价结果应用到进一步改进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上,落实“教—学—评”一体化。[1]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学生根据评价改进学习状态,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对话课作为英语课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语感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小学英语对话课的评价方式基本以教师口头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教师因课堂时间限制无法细致点评,学生也认为教师的点评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这样的课堂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出的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而评价量规作为一种新的课堂评价方式能有效避免以往课堂评价中的问题,在充分点评每一位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不足、自我调整,也有助于学生在对话课中发展核心素养。本文以牛津上海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4 Unit2 At Century Park”这一单元为例,通过确定量规类型、等级及内容等方式设计出适合对话创造活动的评价量规,再根据试评结果进一步调整评价量规,以此实践探索评价量规在小学英语对话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一、小学英语对话课应用评价量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量规的含义

评价量规对应的英文名称是“Rubric”。Rubric原意是“涂红之处”或“红色标记”,是中世纪宗教用红笔书写的指导语或解说词。而在法律文件中,法典的标题通常用红色标明。之后,Rubric 被引申为用于教学中的简要、权威的准则。近年来,Rubric 作为教育评价的专业术语,被一些教育工作者运用于学习评价体系之中,用来描述表现性评价的标准的专门术语,解释为:“量规”,即“评价”或“评分标准”。[2]量规是用于评价、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某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或一套标准,能够有效地观察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是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评价工具。教育中的评价量规多数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呈现,主要由评价准则和等级水平这两部分组成,每个评价准则都被恰当地描述,学生根据标准自我确定自己在任务活动中达到的等级水平。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评价量规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评价过于单一、不够高效、主体局限等问题。

(二)量规的作用

首先,评价量规中的等级描述清晰地呈现了英语活动所要达成的要求和目标,有助于实现高效评价。在传统英语课堂上,部分重视课堂评价的教师会认真反馈学生的回答,但这种课堂评价低效且耗时。在对话课演练表演前,教师首先需告知学生表演的注意点;然而教师口头要求的标准,学生们在演练中容易遗忘,导致出现重复错误。当想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或者想要对表演的小组成员提建议时,教师往往需要时间引导学生。如此,既占用了课堂时间,又无法保证学生都能理解且记住。通过评价量规呈现评价标准和等级描述,教师更容易向学生解释活动要求,学生也更方便理解。教师能够在充分点评每位学生的同时又减少了课堂评价的时间,有利于达成高效课堂。

其次,评价量规作为一种公平、清晰的评价方式,避免了教师在评价时的主观偏向,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点评。对于小学生而言,多数学生无法理解过于复杂、高级的词语、句子,因此,教师习惯性地使用 “Good try” “Good job” “Great”“Excellent” “Nice” “Let’s clap for them”等简单、笼统的语句对学生的回答或对话表演进行评价反馈,并且多数都是教师在未经过仔细思考的情况下进行的口头评价,评价内容带着随意性。长此以往,学习评价显得单一而又枯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评价也已熟记于心,因此以往的课堂评价无法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评价量规清晰地呈现了活动要求与评价标准,有助于提升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保持一致性。

再次,评价量规拓展了评价主体,不仅教师可以依据评价量规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也可以根据表格中的等级描述自我判断是否达标。一般常规的课堂评价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向学生单向发出评价。教师多是依靠个人经验做出的主观性判断,存在独断性与片面性。在仅有教师评价的课堂里,教师变成了枯燥的输出者,学生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此外,小学阶段的班级学生数量往往较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实现动态追踪。而参照评价量规,学生能在明确活动要求的同时,减少错误,并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活动中及时弥补、自我调整,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的学习能力。

二、评价量规在小学英语对话课中的设计与实施原则

(一)内容明确原则

一个合理的评价量规需要筛选适合评价量规的英语学习活动。每一节对话课有多个学习活动,但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适合用评价量表的方式。例如,对话课中的“Listen and imitate”环节,学生需要集体跟读、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在跟读过程中,学生无法自我判断发音是否准确,同伴之间也无法给予建议,这时更需要教师评价,教师在学生跟读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提供建议即可。其次,一个合理的评价量规需要实现准则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量规的内容决定了学生的表现,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判断标准。对话课的评价量规需要涵盖对话课的重点目标,如能够利用目标句型问答,能够表演课文等。当然,在设计量规标准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太难或太容易都会削弱评价量规的实效性。

(二)条理清晰原则

一个合理的评价量规需描述明确、条理清晰。许多教师对课堂评价的内容十分明了,但学生并不然。学生既作为评价的主体,也是被评价的对象,评价标准、评价形式等都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阶段和生活经验,同时以学生看得懂的语言对评价细则进行描述,确保学生能理解评价量规中的每一条标准。若表格名目繁多,学生容易感到迷茫,无从下手;若描述不够准确,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犹豫不决。评价量规需要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我们评价的重点,如对话课中什么样的表现能够得5 分,什么样的表现只能得1 分,这些评价规则都应该写明。不够清晰明确的评价量规容易导致评价缺乏准确性,也容易使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投入评价量规中而不是听课上,耗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操作简易原则

评价量规是为了使用而设计的,不能操作使用的量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量规的评价方式也应操作便捷,如写数字、打钩、画五角星等,避免较长时间的书写。评价量规的设计也要关注适切性,让学生能够按照这些表格中的标准去做。评价时,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学生的对话表现快速判断出学生处于哪个等级,并在等级评定上没有任何争议与迷惑,这个量规才能突出其可操作性。内容再明确、条理再清晰的评价量规,如果操作起来很麻烦,不仅会给学生、教师带来麻烦,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争执、抱怨或敷衍的心态,从而影响量规的最终评定效果,也会弱化评价量规的实用性。

(四)主体多元原则

评价主体主要是指实施评价的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我们常见的评价主体是教师,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单向地做出评价,这一种单向的评价使得学生成了被动学习者。又因学生较多,教师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也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心理。这既打击了想要积极展示自我的学生心理,又无法鼓励因缺乏自信而不愿主动举手的学生,更不利于学习评价的落实。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帮助他们展开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主动反思和评价自我表现,促进自我监督性学习,并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总结经验,规划学习。[1]多元的主体不仅能丰富评价形式,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突破原本由教师单向评价所带来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自信。

三、针对小学英语对话创造活动的评价量规设计

下面,以牛津上海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4 Unit2 At Century Park”为例,阐述小学英语对话课中评价量规的设计步骤。

(一)选择适合运用评价量规的学习活动

设计评价量规的第一步需要筛选本课中适合评价量规的英语学习活动。一节对话课包含多种学习活动,但并非所有学习活动都需要用评价量规的方式展开评价。选择任务活动时,设计者应关注以下几点。

1.适合全员参与评价

评价量规是一种需要全班一起填写的检测表,若学习活动无法全员参与,量规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对话课中,师生间简单的对话或问答往往是教师点名让某位学生回答,这是一师与一生之间的问答对话。这种“一对一”的问答在对话课中是一种抽样检测,方便教师判断学生是否理解对话内容,而其他学生仅是聆听判断,并未参与回答。

例如,“Oxford Book 4A M4 U2 P1”对话课中“Listen and answer”这一活动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听文本录音回答两个问题“Q1:Where is Century Park?Q2: How do they go there?”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选择两位学生分别回答。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细节旨在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本,并通过问答的方式推进文本阅读。而这类简单的问答仅需教师的语言肯定或同学们的掌声认同即可令表达者收获自信与满足感,其他学生聆听并判断回答者的正误即可,无需点评他人。因此,将这一活动放入评价量规表中便显得意义不大。

2.适合学生自评或生生互评

评价量规是用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表格。学生需要自主观察并根据量规细目给分,这是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倘若学生无法自评或互评,评价量规也无法发挥其作用。

例如,在对话课中“Listen and imitate”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一起模仿录音读课文。在集体跟读过程中,学生都在认真跟读;但对于自己的发音,学生无法辨别正误,也无法同时判断同伴的发音。这时,教师评价显然胜于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因此,教师应避免这类不适合学生自评或生生互评的活动编入评价量规中。

3.包含本节课的重难点目标

评价量规是用于辅助教学的,一节课的教学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因此脱离了教学目标的评价量规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只会增加工作量而无帮助。

一 节 对 话 课 中 包 含“Warm up, Lead in,Presentation, Practice, Consolidation, Homework”等大环节,其中“Presentation, Practice, Consolidation”是一节课的三大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学会目标语言,因此其中的各类活动都围绕着本课的教学目标展开。例如,在本节对话课“Consolidation”环节“Let’s act”活动中,需要学生理解本课的对话并演绎出来。这一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熟悉文本,重复操练重点语言,带领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练,利用情境表演让学生将课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由此,在“Let’s act”这一活动中利用量规的方式进行评价有助于教师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指向本课重难点目标且适合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的“Let’s act”和“Make a new dialogue and role play”两项任务活动来应用评价量规,以使评价量规提高课堂评价效率,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选择量规类型

量规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整体性量规和分析性量规。整体性量规将任务看作为整体进行评价,将任务完成程度进行划分,为每一个水平附上分数,得分情况反映了学习质量。分析性量规的评价指标具有更加细致的维度和水平划分。分析性量规收集反馈信息更加具体,因此给予学生的反馈是更加有效的。就本节对话课而言,学生在每个活动中的表现属于过程性表现,如“Let’s act”和“Make a new dialogue and act”都需要学生依照量规细目判断自己是否达成目标,因此分析性量规更适合。

(三)确定评价维度

评价维度就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力体现,学生在对话课中的能力培养就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评价维度是根据学生在对话创造活动中需要达成的目标设立的。例如,在对话课中,我们经常会设计“Let’s act”的活动。该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在情境表演中配合肢体语言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准确地表达交流,以此模仿真实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以此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师可以明确学生在这一对话创造活动中需要达到以下四个维度:第一,有模仿真实情境的肢体语言;第二,语音语调正确;第三,表达准确;第四,能用丰富的语言创造符合逻辑的对话。明确学生在对话活动中需要达成的目标与要求后,再设计围绕目标的评价维度,如此,评价量规在对话课教学中才有实用意义。

(四)划分量规等级

在整体性量规中,需要注意等级之间具有明显的可区分性,不要设立两个难以辨别差异的等级。例如,在设立任务活动等级时,你设立了A、B、C 三个等级,但是A 和B 非常难区分,那就排除A 或者B,仅设立A、C 或者B、C 二个等级即可。分析性量规的等级可以在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维度进行划分,可以是等级,也可以是积分。

等级划分后描述量规细目也非常重要。评价量规需要对每个等级详细描述。描述语言需要清晰、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价内容,也有利于学生依据细目开展评价。当然,对于等级的描述应该具有区分度,等级层次是递进的,高等级的要求应该包含低等级的要求。等级细目的描述必须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储备,也需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综合以上评价量规的设计步骤,笔者最终设计的评价量规如表1 所示。

表1 小学英语对话创造活动的评价量规

四、评价量规在小学英语对话创造活动中的实践应用

评价量规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辅助教学,达成高效评价。在对话课中合理应用评价量规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指导、自我评估的学习能力,也有利于达成高效课堂。

(一)教师、学生试评

评价量规需要不断地完善与调整。在每一版评价量规成型后,设计者先请教师和个别学生试评。试评主要关注以下几点:评价量规中的等级设计是否合理?评价量规中的标准描述是否简明清晰?学生能否根据评价量规在对话活动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生能否根据评价量规快速评价?在本课例实践中,教师与学生试评初版量规后发现了以下问题:(1)量规中对于评价标准的阐述不够清晰,对其中的“表达准确”,学生无法自我判定。(2)量规中对于“丰富的语言”这一标准界定有争议。(3)评价结果统计积分数量耗时且容易打乱课堂节奏。

根据试评反馈意见,设计者对评价量规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尽量使量规设计严谨、合理,易于学生评价操作。在评价量规改版中,教师摒弃了统计积分的设计,改用简洁明了的等级制,设置两个等级,避免了统计的混乱。考虑到小学生的语言水平有限,在表格中教师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详细描述学生需要达到的标准,其中将“表达准确”改成“但有1-2 处漏词加词现象”,方便学生判定。此外,为精准表达量规标准,教师明确了“用了除课文句型外3 个以上的句型来丰富对话”,如此更方便学生界定“丰富的语言”的概念。

(二)课前发布量规

在使用评价量规前,教师应在课前下发评价量规供学生们细读。因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需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评价量规,并解读量规表中的各项标准,一起学习评价量规的使用方法。这样有助于在实际课堂中充分利用量规表提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学生能根据评价量规来调整自己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能根据评价量规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分析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评价量规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并依照评价量规中的标准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足之处积极改进,以此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堂最后,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同学的优点,并在最后选出一个优秀量规评价案例,规范学生们的评价行为,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衡量样本,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案例,更准确地做到自主学习。在本节对话课后,教师收集了学生们的评价量规,并根据他们的得分分析总结学生们的不足之处,以此反观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量规评价活动
师生共同制定评分量规——基于文献与实践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体育学习评价量规的研究
浅谈评价量规在音乐翻转课堂中的作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量规检定和使用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