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活用好统编教材开展教与学方法初探
——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为例

2023-08-09李春忠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3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课程标准

李春忠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从2020 年开始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与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有的省市称之为等级考)不再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取消高考考试大纲或说明后,高考命题与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而且只能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精神为行动指南。

一、聚焦大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进一步提出要“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何为大概念?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每个学习单元或专题复习备考时,要仔细分析每个学习单元或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学习专题的探讨和认识。

1.聚焦概念,建构思维模型,打开思维之门

思维导图是建构知识体系的一把钥匙,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概念的思维模型,打开思维之门,多角度理解历史概念,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时,首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概念间的上下级关系构建思维导图。“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包括“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两课内容,从大的历史概念来说是世界近代化的进程中“思想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的重要内容。而“近代化”这一大的历史概念之下,除了思想和政治近代化,还有经济近代化,也就是下个单元的“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内容。这样在进行这一单元的复习时,就可以引领学生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建构“倒金字塔”形思维模型(图1),打开思维之门,多维度理解历史概念。

图1

在此还可以联系中国近代化内容,进一步追问中国近代化模式与西方有何不同。在图1 思维模型图的基础上衍生图2“中西方两种不同形式的近代化模式”思维模型图。

图2 中西方两种不同形式的近代化模式

目前学术界许多学者认为近代化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种,“内生型”指的是英、法、美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自身政治、经济、思想和科技等内部因素的积累而实现的自我转变。“外生型”指的主要是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或地区因受到外部侵略等刺激之后进行的“回应”和“学习”,其走上近代化进程中缺少必要的原始资本积累,资金、思想、科技、技术、人才等都准备不足。这种在西方侵略的“冲击—反应”下的被动反应决定了其近代化的道路必定是艰难曲折的。

思维模型图2 的建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中外贯通的视野;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关注时空,建立时空思维坐标图,形成知识的体系化

高效的思维导图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各知识的延伸性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概念,提升历史思维。比如“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和前一个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合在一起形成“资本主义崛起”学习主题,在复习该主题时可以按照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三个维度构建时空思维坐标,形成知识的立体化、网状化(图3)。通过构建坐标图,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工业革命前(14 至18 世纪)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各历史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

图3 资本主义的崛起坐标图

二、提炼单元主题,明确课时立意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综合性主题学习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地重新整合,也可以对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不同模块进行整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进一步提出要基于单元学习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历史课程内容是由若干个学习专题组成,在复习备考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将单元中的相关专题内容连为一条教学线索,并明确单元下各课的侧重和关联,尤其要发掘和梳理单元主题学习内容中蕴含的具有培育核心素养意义的要素,从而整体发挥单元学习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每一课的内容及其立意,而且要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考量。

1.聚焦单元主题,整体把握单元教学

主题是一个学习单元内容的中心思想,是价值判断,是学生在经过一个单元或一课的学习应该形成的价值认识。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之单元四“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共包括2 课时,分别是第8 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 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可以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理念的形成与实现。从历史纵向发展看,这一时期是西欧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中世纪的欧洲长期在基督教神权统治下,人性遭受禁欲主义长期压抑。14 世纪至17 世纪初的文艺复兴率先冲破神权统治,追求人性的解放和现世的幸福,使人文主义成为时代解放的先导,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提出了“因信称义”和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等主张,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但也成为维护王权专制统治的工具。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专制王权的束缚,17 至18 世纪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应运而生,提出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主张,批判神权统治,反对专制主义,追求经济自由和政治平等。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照亮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征途,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开辟了以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为主要政权组织形式的崭新时代。

2.明确课时立意,扎实提高课堂学习实效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思维奔跑的课堂,是学生在主动探究基础上的素养与能力升华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时,必须要关注教学立意,有无教学立意直接关系到学生素养与能力培育发展的最终效果。何为教学立意?立意,本指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聂幼犁老师认为“教学立意系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师对历史概念及其背后所揭示的价值规律的主观把握,决定了教材整合的思路和课程资源的选择。那么,“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具体到单课的课时立意如下:

第8 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四个子目,通过对这四个子目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本课的课时主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之路。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进一步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科技革命则更加凸显了“人”的地位,最终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启蒙运动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赓续人文精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9 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包括“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扩展”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英、美、法三国通过革命推翻旧的制度,建立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新政治体制。第二子目主要讲述欧美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相应的民主制度。第三子目主要讲述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俄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纷纷建立了以民主政治为基本特征的新政治体制。通过对三个子目内容的梳理,可以得出本课的主旨是革命的意义、代议制民主影响历史走向。

三、梳理教材知识,概括阶段特征

虽然现在高考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科核心素养),但是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素养也无从培育、发展与体现。素养不是知识,但知识的积累、识记、迁移与运用则是素养的表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砖石木料与高楼大厦。知识作为历史学科基础性的建构材料,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论从史出,历史阶段特征的凝练离不开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梳理。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归纳阶段特征,总结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连点串线,梳理基础知识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因此历史教材在编写时虽然会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对内容进行板块划分,但是在编写同一板块内容时依旧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历史学科及其教材的编写特点要求我们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时间轴的方式将众多的知识点串成线,例如在梳理“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内容时,关于英、美、法的内容可以按照国别把“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的扩展”三个子目内容进行整合,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进行知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教材知识内容。

问题1:观察时间轴,指出英国国王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什么政治诉求?

问题2:美国在赢得独立战争胜利后,有人建议“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观察时间轴,结合史实说明当时的美国领导人是如何处理这一建议的。

问题3:有人说“法国的共和制优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观察时间轴,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点线”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时间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脉络,而且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内容、主线知识。在厘清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探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艰难性、曲折性,领悟资产阶级革命的诉求,认识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的特质。

2.概括阶段特征,形成宏观认识

课程标准规定“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这凸显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阶段特征归纳概括的重要性。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对具有阶段性的长时段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在进行历史阶段特征教学时,不仅要注重从宏观上精准提炼、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且要选择适当的角度;不仅要对历史知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而且要凸显其时代性、规律性,尽量突出重点。在分析历史阶段特征时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为指导,以时空观念为统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去考虑。例如在进行《中外历史纲要(下)》之单元四“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的阶段特征教学时,可以把本单元与前一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整合为“资本主义崛起”时期。学生在梳理基础知识,厘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各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后,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关系四个维度总结历史阶段特征,14 世纪至18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又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是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的阶段。

四、利用问题情境,探究核心问题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梳理基础单元知识时,不仅要明确该单元所涉及的范围及重要史事;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概括和确定该学习单元中的关键问题,并将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起联系,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材正文及史料阅读、历史纵横等辅助栏目并适当提供课外一些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解决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寻找教材内容内在逻辑关系,启发学生思考

教材正文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形成的,比较注重谋篇布局,对内容的组织和逻辑结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基本是前后一贯、相互照应。在日常教学设计时要从教材内容整体出发,在对历史知识梳理中寻找其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创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如以第8 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的“文艺复兴”为例,需要仔细阅读教材正文、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习聚焦等主要学习资源,寻找本课内知识与教材其他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解决核心问题,如:

问题4: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欧洲城市为什么会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

教材第45 页第8 课的课前引言指出,13—15 世纪的佛罗伦萨“为新文化、新思想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沃土。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在此可以结合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二子目“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所学内容创设一个探究题: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欧洲城市为什么会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

结合前面的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因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实现了自治,市民阶级可以广泛参与政治生活和商业活动,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由、奋斗、创新、冒险、享乐等精神,这种生活态度、价值观和自治活动,激励他们追求更加幸福舒适的现世生活,最终会导致封建社会的瓦解,推动新文化的产生。

问题5:为什么说文艺复兴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

在教材第46 页第三段文艺复兴的意义部分提到:“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在此可以结合教材第17 页的最后一段提到的“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和教材第45 页第三段提到的“(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创设探究问题:为什么说文艺复兴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艺复兴这个重要历史事件。

2.教材知识情境化,在“学教材”中发展素养

历史教材编写者一般会基于“相关”和“集中”的原则,根据知识发生发展规律,把同一主题内容以直线式或螺旋式进行组织架构,编排成一个单元。而且“选入教材的知识,并不以‘权威性’和‘专业性’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其是否‘有价值’和‘有用’”。“用知识”就需要把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要把知识根植于真实情境,通过问题解决与文化实践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进而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创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在尊重教材选择的知识内在价值的前提下,对知识进行整合,把知识进行情境化创设。通过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与情境文本对话,在对话中习得知识,发展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9 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正文知识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比较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方式及其原因、影响等。

示例:

材料16—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640 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 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 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1775 年4 月,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8 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789 年7 月14 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861 年,面临空前危机的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

19 世纪中期,意大利和德意志都处于分裂状态。意大利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于1871 年实现了国家统一。1864—1871 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

19 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日本有识之士于1868 年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问题6:英、法、美、日、意、德、俄等国家通过哪些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些国家为什么会以不同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对后一阶段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什么影响?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归纳,很容易得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及其原因、影响等。

新高考背景下,课程标准是教学与评价的重要行动指南,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学要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正文及学习聚焦、思考点等各类辅助栏目开展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也主张教科书的功能要从“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转变为“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教师既要依据课程标准走进教材、读懂教材、尊重教材,又要走出教材、读懂学生,尊重学情,合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发挥教材立德树人的真正价值与功能。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