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探究
2023-08-09程冰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潇湘路学校
程冰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潇湘路学校
近年来,素质教育持续深化,我国各地教育教学事业迎来了更高的挑战,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了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中,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逐渐渗透到了各学科教学实践当中。对于地理学科而言,亦是如此。将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有利于全方位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化地理教学实效。那么,在实际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达成上述目标呢?具体如下:
一、传统初中劳动教学的状况
劳动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就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成效。就当前的课程设置而言,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社会实践相关课程,有助于劳动教育的实施,学生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来实现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的养成。然而,在不少地区,劳动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许多学校都未能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即便是有,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无法得到具体的落实。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未聘请专门的劳动教师,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科学的指导,使劳动教育成效大打折扣。除此以外,部分教师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灌输上,依旧沿用陈旧的方法、手段授课,使课堂沉闷、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参与其中。渐渐地,学生丧失了对劳动课程的兴趣,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未能真正融入课堂。显然,学生课堂状态不佳,最终效果必定不如人意。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新时期劳动教育要求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我国各地教育教学事业面临全新的要求,即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除了必修课程以外,还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专业之中。在初中阶段,地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关系着学生地理素养、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地理学科有着非常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包含了大量的劳动教育素材,初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彰显其育人价值、达成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目标的要求。而且,劳动教育不能一味地局限在教材、课堂上,需要组织相关实践探究活动,这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极为契合。在具体实践探究中,学生灵活地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增强地理实践力这一素养,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增强其劳动技能,为其劳动素养的发展提供帮助。而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正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切实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在地理课程设计、实施中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传授地理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推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这项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坚持和努力。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当将乡土地理作为切入点,紧扣自然、社会情境中的地理实践,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在亲身学习中实现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也倡导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实践体验,培养学生良好劳动观念,锻炼学生劳动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不论是初中地理教学还是劳动教育,都是为了给国家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不但能够全面激发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发展其劳动素养、技能,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地理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总的来说,二者融合是满足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劳动元素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它系统地反映了学科内容,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深入钻研地理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不少劳动元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开发,这些都可以成为一把“利剑”,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就有必要从教材入手,深层次地挖掘、解读教材,探寻隐含于其中的劳动元素,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劳动观念。以“农业”这部分知识内容为例,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由古至今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切实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珍惜粮食。以“交通运输业”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节课讲述的是与人文地理相关的知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正确认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有着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其实,不论是上文提到的“农业”还是“交通运输业”,其发展都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的坚持、劳动,可启发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树立创新实践的劳动精神。当然,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劳动元素不局限于此,还有很多内容都值得深入探索,教师要重视这一点,并积极实践,在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二)引入地理史,唤醒劳动精神
地理史立足于地理学科实践,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地理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其劳动成果的有利印证。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结合具体讲授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入地理史,积极传播、发扬地理学家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探索地理奥秘的精神品质,将他们身上的劳动精神融入地理课堂之中,在完成地理基础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劳动精神,以此实现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以“海陆变迁”这部分内容为例,它涉及“地壳变动,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相关知识,在讲解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这一学说的历程:在野外考察中,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不断重复着观察、搜集、核对、验证以及推论的程序,走遍了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多次去格陵兰岛探险,从多个角度寻找证据,来验证大陆漂移学说,为后续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最后不幸失去了生命……这样,将地理史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当中,体现了科研这条道路是艰辛的,也彰显了劳动的价值,引领学生感受地理学家持之以恒、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体会他们不畏艰险、不辞劳怨的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并积极参与到劳动当中。
(三)创设优良情境,增强劳动感悟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许多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它凭借自身的优势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青睐。基于劳动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综合考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发挥已有资源的功效,为学生创设优良情境,在情境中融入劳动元素,以此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劳动感悟的提升,在获取地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劳动意识,助推良好劳动品质的形成。以“工业”这部分知识内容为例。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掌握重要基础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搜集在工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人物资料,如李万君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代表人物,获得了许多荣誉,为国家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与视频,让学生认真观看。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相比,这样的教学显然更具吸引力,学生踊跃参与其中,在图片和视频的辅助下了解到国内工业持续发展的成果和相关人员的信念,体会到我国工业发展迅猛,靠的是一代代具有责任感、创新意识的工作人员甘于奉献、热衷劳动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劳动体验
地理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它富含实践、体验以及探究活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并非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要立足于体力劳动,促进体脑结合,如此才能够达成更加显著的成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探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在这个环节检验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认知,也能够有效锻炼地理技能,属于体脑结合、身心融合的智慧劳动,值得引发广大教师的关注。所以,教师可以围绕具体讲授的内容,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探究,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劳动体验,提升劳动意识和能力。如“世界的地形”这部分内容涉及“等高线”相关知识,教师要事先准备好相关材料、工具,包括陶泥、锡纸等,让学生自由寻找伙伴,共同制作等高线教学辅助工具。在此期间,各个小组合理分工、互帮互助,一起制作了许多教学辅助工具,有“山谷”“山脊”等模型。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加强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达到了劳动创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课堂上的实践探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学校的学农基地实践,在播种的季节种植农作物,如玉米、土豆、大豆等;在收获的季节,参与收庄稼、拔萝卜等活动。这样,学生通过学农基地实践,深刻理解和掌握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的过程,感知劳动者的艰辛、伟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义卖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从而对社会现实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切实感受劳动者的不易,理解、尊重劳动,逐步形成劳动素养,为日后学习和成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设计比赛活动,感知劳动乐趣
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比赛活动,在其中渗透劳动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点评、打分,肯定学生的劳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喜悦感,更愿意投入到后续劳动当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劳动品质会有质的飞跃。具体来说,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校园清洁”比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4—6 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捡拾校园垃圾。比赛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打分。总分是100分,其中,团队纪律占了25%,合作精神占据了25%,团队成果占据了25%,汇报展示占据了25%。在此期间,教师发现各个小组基本都可以有序地完成本组的工作,且效率、质量较高。究其原因,原来是他们事先确定了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工,两名成员负责提垃圾袋,两名成员则负责将垃圾夹进垃圾袋(一段时间后,双方可以更换“职务”,原本负责提垃圾袋的成员负责将垃圾夹进垃圾袋,原本负责夹垃圾的成员负责提垃圾袋)。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予以了肯定、表扬,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通过比赛活动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树立了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还真正投入到劳动当中,感受到劳动的欢乐,更愿意参与到后续劳动中,实现劳动品质、素养的良好提升。
四、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融合劳动教育时,应当注意四点,即:首先,必要时可以重构主题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引领作用,教师在运用教材实施劳动教育期间,要在有一定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教材的合理运用和整合。在必要时刻,还可以就劳动教育的主题,对单元进行重构,为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做好准备。其次,统筹地理学习资源。教师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探究,从中查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并且加以有效结合,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层面来认知劳动教育。再次,注重课内外资源的整合。基于劳动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地理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全面整合课内外地理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强化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最后,增强对课程评价环节的重视。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一环,与整体教学成效密切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师也要高度重视评价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点评、打分,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反映出来,让学生对自我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保持学习动力,提升参与地理学习、劳动实践的兴趣。
总而言之,促进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与新时期劳动教育要求相契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措施,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刻意识到二者融合的价值、意义,积极探寻二者的契合点,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融合,力求打造高效地理课堂。如此,则能够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