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开展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2023-08-09陈洋
陈洋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完全不同,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儿童的学习环境、内容、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但两者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对幼小衔接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应通过结合两个学段的特点,总结儿童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趋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儿童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最终实现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的有效衔接和过渡,使儿童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一、幼小衔接的内涵和意义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这是小学与幼儿园两个学习层次的转换,同时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园多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小学阶段则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良好的幼小衔接可以让儿童在进入小学后,能根据不同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第二,有利于儿童适应小学环境。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如果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儿童会感到突然袭来的压力和不适应。而通过幼小衔接,儿童能提前了解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二、幼儿园数学活动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笔者通过对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幼儿园和小学的数学教学目标,看出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幼儿园数学活动以启蒙为主,将让儿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与有趣放在第一位,注重对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培养,重视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体验,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儿童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感受和认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有更明确和更高层次的目标,其强调儿童对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要求儿童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内容侧重于简单的数字计算,注重对儿童计算能力、识别数字的能力和数数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不涉及具体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量和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数学方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在幼儿园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细化,难度有所加大,要求儿童不仅要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而且要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相互间关系。同时,小学数学内容的编排增加了代数、统计和概率等内容,其知识的结构性更强,有相对完善的数学学科体系,更加注重教学的综合性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
从教学方法的差别来说,小学强调课堂教学,幼儿园重视游戏与生活。幼儿园教学以低结构化的活动为主,重视游戏与生活对数学活动的作用,推崇“一日生活皆课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在玩中学,教学方式比较自由灵活,教学更具有互动性。小学数学以高结构化的教学活动为主,强调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为主,教学活动中游戏色彩减弱,即便是动手操作也更强调儿童在操作中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更注重条理性和有序性,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教学评价的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的考核模式、考核方法、考核范围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评价对象上,幼儿园数学活动侧重评价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主要评价儿童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在评价侧重点上,幼儿园以了解儿童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是评价重点;小学数学评价重视儿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评价方式上,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评价综合采用观察、谈话等多种方法;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以书面测验为主,以儿童的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估依据。
三、幼小衔接视角下开展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时,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加、减法等基础知识,而是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思维空间,以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数学才能。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对商品的购买数量进行统计,促进学生对数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颜色鲜艳的图片或有趣的动画来创设教学情境,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等。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他们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在该动画视频中,光头强砍了许多树,熊大和熊二感到十分气愤,它们要求光头强按照砍掉的树木数量来赔偿森林中小动物们的损失。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数一数视频中光头强一共砍掉了多少棵树。以这样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起到激趣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二)创新教学模式,掌握基础知识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要特征是兴趣广泛、好动、喜欢表现自己,灌输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学生无法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要将教材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更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道具和教学资源,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教师除了在室内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将数学教学与户外活动相结合。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并将学生平均分成三个小组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结合1~10这几个数,发出如“3+5”这样的口令,由其中两个小组分别根据教师发出的口令变换人数,由另一个小组根据这两个小组人数的加减情况算出正确的人数。活动要求是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迅速给予回应,答案正确的小组获得加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在室外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从而可以全身心地参与活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與掌握,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游戏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方式,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优点,将游戏化教学模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游戏化教学模式能够为小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小衔接视角下,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中与“0”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与学生玩手指游戏“五只小猴荡秋千”,以活跃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游戏的最后,“小猴”全部被“鳄鱼”吃掉了,此时学生的五根手指会收拢握成拳头,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还有小猴吗?”,从而让学生理解0就是代表没有。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的简单问题,达到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像在“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中,扮演老狼的教师可以将指令转换为问题,如“现在是短针指向3,长针指向6,请问现在是几点钟?”。这可以提高游戏的挑战性,同时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钟表。
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编排各种各样的益智游戏,如棋类游戏、表演游戏、运动游戏、建构游戏、智力游戏等,打造趣味课堂,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环节时,必须把握好度,使学生能从游戏中习得知识,有所收获。
(四)注重理解与应用,培养数学思维
一年级阶段正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给予高度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幼儿园数学活动内容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少重叠之处。在幼儿园里,大多数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刚进入小学的学生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列出正确算式,这说明他们还不明白加减法的意义;有的学生能背诵10以内数的分与合,但在做加减法时仍要依靠掰手指进行计算,这说明他们对数的组成所蕴含的意义和作用并不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交换加数位置结果不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列出“3+7=10”这个算式,再让学生观察“7+3”这个算式,让学生找出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3+7=7+3=10”这个结论。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对等式和数量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又如,规律填数的题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给出两组数字,分别是“4、( )、8、( )、12、( )”和“1、
( )、5、( )、9、(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组数字,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貴州省安顺市若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