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技艺劳育”课堂改革育人路径探究
2023-08-09肖志芳
肖志芳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410151,湖南长沙)
2022 年5 月1 日,新的教育法颁布实施,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职业教育迎来了更好的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将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成为高职院校思考的话题。高职课堂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尤其是机电类专业的实习实训课堂,更是培育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更加重要的育人任务。
1 实习实训“技艺劳育”课堂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赋予的使命、学校承担的责任、学生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将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有机结合。因此,对机电类专业的实习实训课堂进行“技艺劳育”改革,很有必要。
1.1 国家层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新时代职业院校大学生是既掌握本专业精湛技艺,又具备将技艺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这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1]。
1.2 学校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历史赋予了高职院校新的使命和责任,新时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本落脚点,也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通过技艺的传授,将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技能操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品质。技艺育人和劳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2]。
1.3 学生层面: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的大学生,内在需求上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样重视。社会对他们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希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将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又能培育学生的优良品质[3]。
2 实习实训“技艺劳育”课堂改革的育人路径定位
2.1 技艺育人:学习技艺也是劳动
不仅技艺传承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且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课堂中,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是高职院校值得研究的课题。技艺的传授过程一般包含观察、模仿、迁移等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思考动作要领,通过模仿教师的操作来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拓展迁移培养创新能力。观察的过程就是开动脑筋的过程,是脑力劳动的一种;模仿的过程需要动手操作,是体力劳动的一种;创新更不用说,需要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因此施展技艺也是劳动[4]。
2.2 劳动育人:劳动涵盖技艺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劳动,劳动一般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知识的学习无疑需要开动脑筋,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实训课堂上,需要学习大量的工艺流程、操作标准和规范,花费脑力,这些尽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同样也是劳动。技能的训练需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转化成操作实践。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练习,熟练掌握技能,可见,技能的训练掌握与体力劳动密不可分。因此,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课堂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操作的训练,劳动都贯彻始终。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品质[5]。
2.3 技艺劳育:技劳可以合一
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两者在育人目标方面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在育人过程中互融,两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可分割。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在育人阵地方面是协同的,机电类专业学生通过实习实训习得技艺,需要充分的实习实训场地作为保障,劳动育人同样需要场所,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学校设置的一些劳动岗位,比如在办公室搞卫生、在图书馆清理书籍、在绿化区域修剪花草等,实习实训场地同样是很重要的劳动阵地,两者密不可分。因此,“技艺劳育”是将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有机结合,技艺育人通过劳动来实现,劳动育人通过技艺传授来实施,两者完美契合[6]。
3 实习实训“技艺劳育”课堂改革的育人路径构建
3.1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是课程体系改革。第一,多元呈现技劳形式。课程体系中,“技艺劳育”的呈现形式需要多元化,可以分成两条主线呈现,一条以集中开设课程为主,一条以融入课程为主。两条主线相互交织,互相补充。第二,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对于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标准,要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以能力为本位、任务为载体,开发课程训练任务。学生通过任务训练劳动,掌握技艺,动手能力得到提升。第三,整体统筹课程衔接。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针对“技艺劳育”,每门课程的前续课程、后续课程是什么,课程之间有什么关联,一定要清晰。
二是课程项目改革。针对某门课程,在传统课程训练项目基础上,围绕知识、技艺、劳动、品质四个维度,形成“技艺劳育”课程训练任务。针对机电类专业,以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为例,课程可以围绕“技艺劳育”,以“守初心、铸匠魂、强技能”为目标,设计分层式逐步递进的“技艺劳育”训练项目,教学按照“明任务→探新知→练技能→精技艺→验品质→拓视野” 六个环节组织教学,将“爱岗、敬业、合作、规范、安全、求精、创新”等“技艺劳育”元素全面贯穿课程始终,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技艺劳育”元素融合,迭代递进式培育职业素养和工匠技艺,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明职责、知匠心、严要求、精技艺、守匠品、乐创新”的技艺工匠。
3.2 教师双师能力培养
一是开展定制式培养。第一,制定双师标准。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以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等维度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明确教师的努力方向。第二,编制培养规划。实施“一师一方案”,每名教师结合学院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标学校制定的双师型教师标准,编制个人5 年发展规划,明确自己5 年的发展目标、行动措施和需要的保障支持。第三,实施定制培养。学校根据个人规划提供支持条件,助力教师成长。通过开展讲座、分组讨论、报告分享、企业考察、专家对谈等形式,培养教师教学素养和创新素养,打造课程建设、技能竞赛和教学竞赛等教师发展共同体。每位教师结对一位企业导师,紧密跟踪一个前沿技术方向,参加一个企业真实项目,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提升产品研发和项目开发能力。
二是开展验收式考核。第一,实施双师能力测评。制定“教学能力测评标准”,要求教师每人独立按照职教课改理念完成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分批次实施教学能力测评。同时,按照技能竞赛国赛标准分专业大类制定“专业实践能力测评标准”,开展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测评,逐步推进教师双师能力提升。第二,实施课程认证。可以推进“达标课程、优质课程、金课”三级认证,实行课程与教师的全覆盖,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资源、课程评价等四方面进行认证测评。第三,人人过关考核。建立年度教师成长诊断改进制度,开展人人过关考核,对教师年度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围绕“一师一方案”确定的目标,认真总结反思个人规划年度执行的效果与不足,制定下年度发展目标,明确需改进之处,并形成“教师成长档案”,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
3.3 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构建制作习得的教学模式。以劳育赋能课堂,围绕技劳高度融合的企业真实项目、技术开发项目、三创比赛项目,按照“知识建构-创意构思-作品制作-优化迭代-路演分享” 五步连环教学法构建制作习得教学模式。学生在创意构思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习得技艺,在优化迭代的过程中强化劳动素养,从而快速进入能力生长轨道,达到知识内化。以机电类专业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火灾报警器的研制”项目为例,学生通过团队学习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确定火灾报警的传感器类型;接着头脑风暴打造创意构思;之后通过报警器的制作习得传感器开发技艺。在学生制作和优化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精神及劳动素养的养成。作品完成后,学生使用“知乎”“学习通”等开放式网络平台展示作品、互动交流。通过火灾报警器的制作,学生在内化传感器知识、习得技艺、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提高了劳动素养,收获了劳动创造成果。
二是试行“多证融合”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第一,完善“多证书”制,将“劳动能手”等荣誉证书、“可编程序系统设计员” 等岗位职业资格认证、“KUKA 机器人技术认证”等企业技术认证、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获奖证书等“多证书”融合到课程项目、专业项目、毕业项目中。第二,工学交替,开展“三段式”教学。将三学年分为技艺体验、技艺适应、技艺融入三个阶段。在技艺体验阶段,到企业学习职业文化、机电装配技能等,在学校学习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等知识;在技艺适应阶段,到企业学习机电控制系统调试等技术,在学校学习制图、液压、检测、控制等知识;在技艺融入阶段,到企业学习岗位综合技能等,在学校学习专业方向课程。通过校内外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的交替,学校与园区、师生与企业形成良好互动,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
3.4 实习实训场地拓展创新
一是“线上+线下”共同建设“技艺劳育”场所。按照“线上+线下”互相联动的原则,建设“技艺劳育”场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技艺、用技艺、强技艺为导向,可以分别搭建技艺工场、技艺超市、技艺擂台等多层次技艺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的“技艺劳育”场所。依托技艺工场这个载体,学生可以通过线上不同教学平台学习不同工艺技能,线下实训场地反复练习工艺技能,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依托技艺超市,学生可以不用学习工艺技能而点单他人技能,也可以用自己的工艺技能挂单,获得劳动报酬,实施技艺菜单式服务;依托技艺擂台,通过多层次技能竞赛平台历练,学生不仅可以强化自身工艺技能,也可被企业优先提供实习或就业岗位,实现学生“零距离”进入企业,融入职场。
二是“课内+课外”联合打造“技艺劳育”实践。按照“课内+课外”互相联结的理念,可以围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打造“技艺劳育”立体实践,课内通过劳动精通技艺,课外将技艺服务于社会劳动实践。课内志愿服务以学生全员参与的课堂为主轴,围绕制定“技艺劳育”日历与每周一次的导师制活动开展技艺实践,为课外开展义务维修进社区、开展科普教育进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实践主要按照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开展订单班培养,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理论,课外顶岗实习,达到上学等于上班、上课等于实习、毕业等于就业;按照“一生一作品”的总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大三毕业设计中必须做出一个实物产品才算合格,课内培养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专业技能,课外为企业生产提供多种技术支持,代表企业进行技艺比武,获得技艺工匠称号。
4 结语
时代赋予了高职教育重要的育人使命,高职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课堂教学也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进行改革,将技艺育人和劳动育人相结合,形成“技艺劳育”,有效地将“技艺劳育”融入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课堂。如何更好地发挥“技艺劳育”的育人作用,值得业内人士作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