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2023-08-09刘巧云新疆裕民县哈拉布拉乡中心学校
◇刘巧云(新疆:裕民县哈拉布拉乡中心学校)
科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高质量的科学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原来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强化,让学生对各类抽象、难懂的知识形成更深度的了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渗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整体氛围更融洽,内容呈现更完整,最终大幅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个人的自主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缺位
实操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根本不重视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导致实操浮于表面。而本身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的实验内容较丰富,如果教师严重忽略这部分课程的教学,最终就会导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严重打击,课堂的气氛也无法被充分调动起来,但当下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另外,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目标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也缺乏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导致课堂教学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状态,这将极大制约学生学科探究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二)教学一刀切
在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学生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去展开教学、布置作业,但现在许多教师并未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别,也没有就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引导,所以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最终会极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一)重视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想要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充分激发个人的探究欲望,教师最好可以向学生提出各类不同的问题,以此作为导入,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展开学习。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设定问题的时候,必须以分层次的方法去把控,确保这些问题能以循序渐进、彼此关联的方式呈现,通过这样问题的导出,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所设定的分层次问题中快速搜索,找到与自己能力匹配的问题,给出对应的答案,此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大家全身心地投入问题的探索和学习中。
比如在围绕《种子的萌发》这一课程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豆子是怎样萌发的吗?在豆子萌发的过程中会经历哪几个环节和步骤?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然后再将事先准备好的豆子分发给学生,向学生分享种植豆子的具体条件和操作流程,再引导学生学习豆子种植过程,做好后续豆子成长过程的详细观察和记录工作。
(二)提供实践材料,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动起来,为实现这样的目的,在备课环节,教师要结合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准备各类丰富的实验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先向学生分享视频、图片以及专业知识内容,然后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展开个人的实践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展开更细致的观察,并且知道不同实验的最终结果,此举可以让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形成个人的自主探究意识,快速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比如在围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程展开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这样做:首先向大家讲解一下马铃薯在水以及浓盐水中的沉浮情况,接着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大家展示马铃薯被放在水、浓盐水中的画面,然后在现场向学生展开具体示范,最终学生就会反复确认一个事实,在清水当中马铃薯被放下去后会直接沉到杯子的底部;如果是放在盐水中,马铃薯却会浮在水的表面。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在盐水中马铃薯会漂浮起来?在其他的液体中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会被充分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就应该将主要时间留给学生,向学生分发清水、糖、盐、醋、酱油以及淀粉等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调配不同的液体,然后再将马铃薯放入不同的液体中,详细记录马铃薯放入各类液体中的实际沉浮情况。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展开亲自探究的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达到更好的效果。经过实践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主动展开思考,围绕着“为什么有的液体会让马铃薯沉下去、有的液体会让马铃薯漂浮起来”这一问题展开小组内部的讨论,最后大家会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只有当液体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马铃薯才会浮起来,如果液体浓度没有实现基本要求,那马铃薯就会沉到杯子的底部。
值得一说的是,学生在自己动手展开实验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得出结论之后,这一结论未必是正确的。如果结论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向大家补充相关的知识点;如果学生给出的结论与实际的结论存在一定偏差,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你们的表现非常棒,但这个结论还存在一定细节的偏差,你们能不能再认真探讨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结论?然后将课堂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开进一步地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慢慢形成通过彼此间的有效探讨得出最终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三)展开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观察和比较属于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如果可以在课堂中积极应用这些教学方法,就能够让学生在不断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持续强化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同科学原理、事物的彼此内在联系,快速地发现不同知识的规律,借此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围绕《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这一课程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定:首先提前准备好显微镜以及两个烧杯,这两个烧杯以不一样的方式来呈现,其中一个放入自来水,另外一个放入过滤后的纯净水,然后让学生取不同烧杯中的两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认真地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肉眼发现两者存在着明显差别,比如说自来水当中有较多的物质,而纯净水中几乎没有太多可以看到的杂质。接着教师应该让学生的视线转移到玻璃杯中,引导学生将哪杯是自来水、哪杯是纯净水区分开来,这时很多学生就无法通过肉眼区分清楚,当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得清楚,而用肉眼却看不清?引导学生围绕“显微镜存在的价值”这一话题作为基本的核心点去展开深度的探讨,让大家知道原来显微镜下的是微观世界这一事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推进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启发,让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四)借助理论知识,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之所以需要设定小学科学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形成更优化的探究能力,能结合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各类实际问题。为确保学生能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各类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导入,将问题跟科学理论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更新的学习思路,同时此举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究习惯。比如在围绕着《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程展开教学时,在向学生分享了光的传播基本知识和内容、光传播的现象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分享,在光线的照射下树会形成一个影子,然后再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树的影子为什么会形成?为什么树的影子总是偏向于树的一侧?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中展开快速的思考,并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很多人还会结合在课堂上所涉及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知识点展开进一步分析,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生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而在遇到障碍物的时候,光就会偏离原来传播的方向,所以影子肯定是歪向一侧的,毕竟树属于不透明的物体。
(五)引导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构建与教材、与他们的身心规律维持高度适配的教学情境,如此可以让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强化,让他们在与其他同学各自发表观点的基础上发现彼此观点存在的不同,在不断探究、彼此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将各个不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并且得出一个最终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观点作为该问题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家知道探究有多个不同的角度,让他们学会从多个不同角度出发去展开探究,提升个人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围绕《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程展开教学时,在结束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弹射器、润滑油、软尺、轮子等诸多不同的工具,然后创设一个与教材适配、学生又喜欢的游戏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这一情境中展开竞技游戏,比一比谁的作品能够跑得更远,因为这一游戏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不建议以单人的方式去完成,建议以3~5 人为一个小组,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喜欢的工具来进行组装,这时部分学生会将轮子和木块组装起来,形成滑板车,有的小组会在地板上涂抹润滑油,由于不同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所以如果大家可以彼此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实现取长补短,最终就能让自己小组的作品更快到达终点、获得胜利,接着教师需要向获得第1 名小组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会在场地上抹油呢?抹油的目的是什么?然后以此为切入点联系到关于“摩擦力”专业知识点的教学上,通过这样顺势过度,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他们的探索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这是迎合新课改要求的必然做法。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实践材料、展开比较探索、借助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合作探究等诸多方式来引导学生实施进一步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以上多举措引导下、实现对于小学科学理论知识的高质量学习,并且借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持续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