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思课件设计
2023-08-09黄三红河南汝南县第五小学
◇黄三红(河南:汝南县第五小学)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要求,基于自身教学实际,引入信息技术并将其融合于小学语文学科的课件设计实践,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赋能。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教师可以调整既有课堂教学理念及方式中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部分,进而通过改善课堂学习体验的方式为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能力掌握及核心素养培养铺平道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优化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小学语文学科课件的方式,以便在确保融合效果的基础上规避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为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件设计综述
当前,新课标改革为各个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在确保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课件设计优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性,教师要准确把握其具体内涵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一,教师要认识到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也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和发展其想象力,还可以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其二,教师要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及做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件设计
1.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
在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会直接决定其实际的课堂学习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小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学习意愿。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件设计,不仅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还可以为其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奠定基础。具体而言,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融合文字、图像、音频乃至视频片段于课件中,可以帮助小学生改善既有的课堂学习体验,进而使他们在更加生动的体验中理解并掌握原本相对抽象枯燥的知识内容。
2.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教师可以更好地借助课件展示语文学科中相对困难的知识内容,为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支撑。例如,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前,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设置与课文内容及小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音视频片段,引导小学生自主地进行想象,进而为后续的课文讲解提供有力的支撑,帮助小学生更加切实地感受和把握课文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3.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不仅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创新能力,并且,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件设计,也为小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创新的过程,进而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提升感受、加以模仿。不同的小学生在创新意识及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时,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差异化表现进行不同的启发与引导,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优化课件设计,为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融合信息技术现状
在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教育改革重要推手的背景下,很多教师按照新课标改革提出的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入和融合了信息技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赋能,而这主要是通过课件的形式来呈现的。当前,在融合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践,仍有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优化和改善。例如,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融合仍然停留于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并未真正地将其上升到教学理念的层面,实际所能发挥的促进作用也就相对有限。因此,教师要对既有的信息技术融合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整,优化信息技术的融合方式及思路,进而基于信息技术为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语文学科融合信息技术为课件设计助力
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方式,为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课件设计铺平道路。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赋能;可以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抓手,帮助学生发散语文学习思维;以优质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语文审美意识和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借助课堂教学过程优化,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
为了更加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应当着重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发挥信息技术对课件设计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还要针对既有课堂教学理念及方式体系中阻碍小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件制作中,为小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可感的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在有趣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思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动态化的课件,帮助小学生在生动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课堂所授知识。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小学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描述内容。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意愿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意愿,对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及效果极为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实践表明,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支撑下,小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进而为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入,可以为此提供有力支撑。这就需要教师不懈地实践与探索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思路和方式。例如,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制成包含山中景色相关图片及视频片段的生动课件,通过有序地排列组合为小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让他们真切感受和把握课文中山景描写的意境。
(三)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发散学习思维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但对感性的形象思维更加偏好,因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小学生发散学习思维,使其更好地完成语文课堂学习任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件设计,可以对此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以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为抓手,帮助学生发散语文学习思维,进而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围绕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搜寻图片资料,具体地以课件为载体,向学生呈现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民族文化相关背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异国穷人当时所处的生活状态,通过课文学习发散语文学习思维。
(四)增强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能力,并通过文本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感受其中包含的人文性情感要素,在情感体验的有力支持下形成契合社会主流的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件设计,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件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教学资源,展现课文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内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及能力。
(五)应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感性化特征,而小学生也在感性认知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小学生对语文的课堂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与熟悉感。相较于枯燥乏味的口头讲解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融入,更加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内容。直观可见的形式,能帮助小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知识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具象化地为小学生展现原本抽象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少年闰土》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课文的插图进行具体的课件设计,为小学生展现画面感更加生动的闰土刺猹图景,其间还可以融合鲁迅先生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时所用的手法,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课件设计,应科学合理地融入信息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和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