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3-08-08赖小燕杨琼花阮风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3期
关键词:苯磺酸变异性氨氯地平

赖小燕 杨琼花 阮风霞

高血压好发于肥胖者、长期熬夜、高钠饮食以及长期酗酒及高龄人群,该病发病隐匿,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双亲或一方父母有高血压病史,其子女罹患高血压的风险超过他人。同时我国研究显示,伴随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风险也随之提升,患者典型症状为头痛、头晕、耳鸣[1-2]。高血压患者主要通过调整其生活方式、药物控制以将血压调整在适宜水平为主要目的。缬沙坦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常用降压药物,该品吸收速度快,但是个体吸收量存在较大差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一种具有降压作用的钙通道拮抗剂,其适用于高血压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因此,部分医学研究者提出在高血压缬沙坦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以提升治疗效果[3-4]。本次研究为完善相关研究,比较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86例分别采取缬沙坦治疗以及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患者,基于双色球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3例。试验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53~80岁,平均(66.71±1.58)岁;病程1~6个月,平均(3.65±0.08)个月;高血压分级:1级30例、2级13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21例,年龄55~80岁,平均(66.94±1.64)岁;病程1~7个月,平均(3.65±0.11)个月;高血压分级:1级28例、2级1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连续2次非同1天测量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符合1~2级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均接受专科降压治疗且不同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排除标准:(1)接受过其他治疗患者。(2)其他疾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合并本次研究用药禁忌证患者。(4)未遵循医嘱用药、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缬沙坦(华润赛科药业,国药准字H20030638,规格:80 mg×24粒)每次口服80 mg。试验组在对照组缬沙坦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京新药业,国药准字H20103356,规格 :5 mg×28 片),口服,5~10 mg/次。两组患者均每日清晨服药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持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指标、肢体水肿、头痛、头晕、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借助24 h动态血压检测仪分别持续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内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最高收缩压-最低低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最高舒张压-最低舒张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5~10 mL空腹静脉血,对提取的血浆采取放射免疫吸附法检测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等指标,应用全自动生活检测仪检测肝肾功能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变异性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血压变异性指标均降低且降幅大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变异性比较(mmHg,)

表1 两组血压变异性比较(mmHg,)

组别例数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4315.15±1.1411.48±1.1514.854<0.05对照组4315.11±1.1213.71±1.1711.375<0.05 t值-1.15214.781--P值->0.05<0.05--组别例数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4312.18±1.118.38±1.1312.813<0.05对照组4312.26±1.1510.32±1.1112.653<0.05 t值-1.52213.381--P值->0.05<0.05--

2.2 两组血压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血压均降低且降幅大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比较(mmHg,)

表2 两组血压比较(mmHg,)

组别例数24 h平均收缩压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43158.16±13.18132.57±7.3815.375<0.05对照组43158.14±13.14142.53±7.3515.420<0.05 t值-0.14313.531--P值->0.05<0.05--组别例数24 h平均舒张压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43108.28±8.1575.38±3.1615.863<0.05对照组43108.24±8.1185.13±3.1215.823<0.05 t值-0.84115.831--P值->0.05<0.05--

2.3 两组患者RAAS指标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RAAS指标均降低且试验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RAAS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RAAS指标比较()

组别醛固酮(pg/L)t值P值血浆肾素活性(nmol/L)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n=43)135.41±13.1592.71±11.3811.539<0.054.08±0.112.48±0.0912.409<0.05对照组(n=43)135.45±13.11118.43±11.3311.319<0.054.05±0.083.16±0.1213.464<0.05 t值1.97815.731--1.47216.263--P值>0.05<0.05-->0.05<0.05--组别血浆肾素活性(nmol/L)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n=43)145.41±17.44108.53±11.271.085<0.05对照组(n=43)145.46±17.41121.62±11.2311.468<0.05 t值0.65411.638--P值>0.05<0.05--

2.4 两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肝肾功能指标均提升,但提升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

表4 两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血尿素氮(mmol/L)t值P值血清肌酐(mmol/L)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n=43)7.35±1.098.21±1.2115.218<0.00186.15±11.4386.96±16.1714.213<0.001对照组(n=43)7.32±1.078.86±1.2515.243<0.00186.12±11.4186.52±16.1913.763<0.001 t值1.7311.465--1.0860.219--P值>0.05>0.05-->0.05>0.05--组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U/L)t值P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U/L)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n=43)42.65±2.6543.87±2.1114.521<0.00137.65±2.1538.61±2.1514.624<0.001对照组(n=43)42.61±2.6243.23±2.1414.387<0.00137.62±2.1138.08±2.1214.178<0.001 t值1.6451.574--1.3711.804--P值>0.05>0.05-->0.05>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血压变异性过高可提升动脉压力敏感性,损伤动脉内皮血管结构,造成动脉结构重塑,进而影响心、脑、肾等多个脏器正常功能,若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或高血压肾病[5-8]。缬沙坦通过影响高血压患者RAAS系统以达到降压的目的,RAAS系统中影响醛固酮与血浆肾素活性的激活剂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由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下形成的,血管紧张素Ⅱ可与平滑肌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强力收缩血管的作用,进而直接促使机体血压升高,同时该品可刺激醛固酮的分泌[9-12]。缬沙坦口服给药后与血管紧张素Ⅰ受体亚型结合,进而影响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减少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但是该品对心血管激素受体与离子通道无影响,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不会影响患者心率,安全性较高[13-15]。缬沙坦药代动力学研究,该品口服给药后平均绝对生物利用率在20%~30%,药代力动力学呈曲线,但是该品个体吸收量差异大,以原形的方式排泄,不会影响肝肾功能[16-17]。苯磺酸氨氯地平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与心肌,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膜外钙离子发生跨膜运动,从而避免钙离子内流引起血管平滑肌和心肌收缩致使血压升高[18]。药代动力学形式,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后,其生物利用率不会受到饮食的影响,给药后6~12 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绝对生物利用率60%~80%,终末消除半衰期约在35~50 h,该品经肝脏广泛代谢后为无活性代谢物,以原药的形式随尿液排出,不会在体内造成蓄积,血浆蛋白结合率接近100%[19-20]。

虞珊等[21-22]临床研究显示,在缬沙坦基础上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其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应用缬沙坦常规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后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以及RAAS指标均低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同时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常规药物治疗基础行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方案,两药可协同发挥降压作用,在有效降低患者血压的同时可显著减少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肝肾功能造成的影响小,未显著提升其不良反应,该治疗方案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此文的研究结果为高血压患者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猜你喜欢

苯磺酸变异性氨氯地平
分清氨氯地平和左氨氯地平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非杓性高血压宜选用左旋氨氯地平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预防和治疗
氨氯地平:“左旋”是否更好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甲苯磺酸拉帕替尼原料药中的7种残留溶剂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瑞舒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造影剂肾病的保护作用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