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3-08-08杨淑红陈惠珍邱淑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3期
关键词:石位体位直肠癌

杨淑红 陈惠珍 邱淑华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发生显著的变化,以及伴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使得一些癌症的并发率逐渐提升,比如结肠癌,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临床上癌症的治疗采取腹腔镜手术。据报道,选择有效的手术体位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2]。然而传统截石位这种体位方式在临床直肠癌手术治疗过程中已经应用了很多年,但通过后期临床实践,很多研究发现,患者由于这种手术体位在术后很容易发生一些并发症,包括术后下肢麻木或者下肢疼痛,以及部分肢体功能发生障碍等[3]。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截石位进行改良。本研究选取三明市第二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实施优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三明市第二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7∶3,平均年龄(52.52±2.52)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2,平均年龄(52.36±2.6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纳入标准[4]:患者通过手术病理诊断为直肠癌;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符合临床研究患者纳入需求,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其照顾者知情,已经签署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5]:纳入研究者与本实验中的诊断标准不符合;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语言沟通障碍;患者出现下肢静脉炎静脉曲张;患者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患有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

参与本研究的人员均知情,与院方协商后签署同意书;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截石位,安置方式:手术当天,进行下列情况的核查:手术室清洁度符合无菌标准,不存在任何风险情况。做好各项内容的核查以保证手术不存在误差。手术台两侧放置支脚架,对患者进行全麻,步骤为:首先选择合适位置进行静脉穿刺,建立好静脉通路后,进行手术的医生确认好患者的手术部位视野完整,并且患者不存在身体、精神上的不欢愉,进行全麻气管插管,麻醉后安置体位,患者采取仰卧位,套上棉裤腿,医护人员相互协作,将患者往下移动,骶骨尾部超出床板5 cm 即可,用软垫将超出部分垫好,同时患者的臀部抬高10 cm,双下肢放于手术台支脚架上,固定好膝关节后,撤去手术床脚板,将双上肢放置在身体两侧,约束好双臂[6]。 手术中需要保证手术床的上高下低,左侧高右侧低。该手术方式容易出现手术口污染,风险性较大。

研究组采用改良截石位,安置方式:在传统截石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患者在麻醉前套上棉裤腿,让患者积极参与体位摆放,根据患者仰卧屈髋高度将托腿架固定于手术床上,向后倾斜大约45°。为方便医生操作右侧托脚架放置较低位置,患者主动配合下移使骶尾部超过手术床背板5 cm,放一长条形软垫于患者骶尾处,托腿架置于小腿肌肉丰厚处,膝关节处于不屈不伸位,与腹部近似水平;改良后的截石位使小腿由下垂变为水平,双腿夹角<135°,询问患者并调整到最舒适位置,固定好膝关节后,撤去手术床脚板,约束好双臂,再实施麻醉。手术结束首先将一侧腿放平,2~3 min后再放平另一侧腿,减轻对循环系统的干扰[7]。

1.3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各时间点循环功能、各时间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循环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的体位舒适感,对患者术后48 h进行随访,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肩部、颈部、腰背是否出现酸痛、发麻等情况[8-11]。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三明市第二医院自行设计,根据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对身体各部位,包含颈、双肩、腰腹、后背、双下肢,进行感受评价;其中每个身体部位的分值为20分,总分计为100分。由每位临床医生进行收集。同时将满意度评分进行分级:(1)满意度≥90分为很满意。(2)满意度60~89分为基本满意。(3)满意度<60分为尚不满意,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满意度分级人数,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实验前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P<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循环功能比较

手术1 h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更低更平稳(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循环功能比较 ()

表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循环功能比较 ()

组别心排血量(L/min)中心静脉压(mmHg)心脏指数( L/m2)体位摆放后 手术1 h体位摆放后 手术1 h体位摆放后 手术1 h对照组(n=50)4.1±0.15.1±0.28.3±0.210.5±0.23.0±0.53.5±0.5研究组(n=50)4.2±1.06.2±0.88.4±0.311.5±0.53.0±0.93.9±1.0 t值0.7049.4321.96113.1310.0002.530 P值0.483<0.0010.053<0.0011.0000.013

2.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术后,两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研究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对比 ()

表4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对比 ()

组别下肢股静脉直径(mm)血流速度(cm/s)平均血流速度(cm/s)术前术后术前术后术前术后对照组(n=50)7.3±0.18.0±0.123.1±0.218.7±0.412.7±0.212.08±0.2研究组(n=50)7.3±0.19.8±0.322.9±0.112.7±0.512.8±0.29.5±0.1 t值0.00040.2506.32066.2602.50081.590 P值1.000<0.001<0.001<0.0010.010<0.001

2.4 两组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满意度比较 [ 例(%)]

3 讨论

传统截石体位要求患者长时间保持头低脚高的状态,错误的手术体位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医者的手术操作视野范围都有影响,进而引起患者在术后发生诸多并发症。在腹腔镜手术中,截石位是传统截石位的手术体位,在过去临床上常采用头低脚高截石位技术。而近年来很多研究学者发现采用这种传统的截石位技术能够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并且会引起较高的术后并发症产生,主要是由于将患者腘窝处放置腿架,而腘窝处静脉下方组织相对比较薄弱,当关节端顶在腘窝处时,很容易导致神经受压迫,进一步导致神经损伤[12]。

有研究对传统的截石位技术进行了改良,针对其临床治疗弊端进行优化分析,对肢体进行体位摆放优化,进而获取了适当的手术体位[13]。在改良过程中主要是以下几点内容:需要使小腿受到重力下垂,将这种下垂位转变为水平位,能够避免托架对患者静脉的造成的压迫,降低血管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有效改善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14]。将患者的支腿架与小腿肌肉丰厚处进行支持,能够尽量避开关节段和腘窝,避免受到严重的挤压,促进下肢血脉静脉回流,能够有效防止静脉出现栓塞和一些腓肠肌综合征产生,将患者的右腿与支腿板上放置软垫,将其膝关节抬高30 cm能使膝关节体位发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在经过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发生下肢麻木、静脉栓塞以及神经损伤、腓肠肌综合征的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研究组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18%。根据蔡灿锋等[16]研究发现,将改良截石位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可有效改善双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优化循环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传统截石位来说,能够优化其弊端,并且提高治疗效果,预后安全性也相对更好,所以患者的预后质量较高。相关的研究中指出,选择腹腔镜直肠癌患者,对照组传统手术,观察组改良截石位手术,观察组术后下肢平均血流速度(12.06±2.28)cm/s,高于对照组的(9.58±1.52)cm/s。下肢并发症发生率(8.89%)低于对照组(53.33%)(P<0.05)[17-18]。

除此之外,有研究发现传统头低脚高的截石位能够导致患者循环功能发生较大波动,很容易使回心血量在短时间的快速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问题[19-20]。我国直肠癌在目前临床上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升高的趋势,而目前我国所选择的预防方式为三级预防形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在发病初期对其进行尽早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使患者的直肠癌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健康人群的预防[21]。

综上所述,近年来临床上开展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采用改良之后的截石位技术,能够有效缓解下肢静脉动力学指标以及稳定患者的循环功能,以减少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舒适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石位体位直肠癌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斜仰卧-截石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效果及手术护理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右美托咪定对截石位患者镇静应用的临床观察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