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之“盐”融入专业课程
——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名菜制作与创新”课程为例
2023-08-08王洪贞
◎ 刘 晨,王洪贞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于肩负育人重任的高校、教师来说,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寻找符合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形成正确的实施路径,是推动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
1 烹饪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1.1 浙江菜肴的历史文化
浙江烹饪,源远流长。浙江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称,拥有江南山水的灵秀、精致。浙江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再经越国先民的开拓积累,历经汉唐时期的成熟定型,后至宋元时期的繁荣推广,在明清时期已形成了醇正、鲜嫩、细腻、典雅的菜品格局。作为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浙江菜取料丰富,烹饪精心,以清鲜味真闻名于世,早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美食瑰宝。
1.2 浙江菜肴的育人价值
烹饪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传承是让烹饪技艺发展前进的基础,创新则是不断进步的动力[1]。宋代,台州人陈仁玉撰《菌谱》、德清人赞宁撰《笋谱》;明代,慈溪名厨潘清渠写的《饕餮谱》,绍兴人童岳荐书的《调鼎集》等,对后世烹饪界产生久远的影响。战国时期,《庖丁解牛》是烹饪专业必讲的德育故事,庖丁技艺精湛,在文惠君面前节有间、刀无厚,游刃有余地宰杀了一头牛,问及,庖丁因日常刻苦练习才掌握了这高超的宰杀技艺,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与当代工匠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2]。
2 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的意义
2.1 学习舌尖上的国学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饮食文化早已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形成富有特色的饮食风俗。历经沧海桑田,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演变和积累,更富创意和激情,不断向外输出,变得更强大与自信。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了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的理念,现代人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了工匠精神、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绿水青山、“一带一路”等元素,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奥运会、G2 峰会、青岛上合峰会等宴席上名菜肴的制作就是最好的体现。
2.2 讲述舌尖上的名菜典故,感受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烹饪大学生、烹饪爱好者,除掌握菜肴口味、讲究色香外,更需要领悟其“意境”。浙江为文化之邦,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佳肴美,对于每道名菜必讲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形成“一菜一典”。以“东坡肉”的教学为例,老师往往会把家国情怀深深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讲述“东坡肉”的前世今生,讲述苏东坡为民为国的无私奉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立志好好学习技能,扎根餐饮行业回报国家。
2.3 保障舌尖上的食品安全,坚守餐饮底线
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健康,是小康生活的一把重要标尺。我们应加强原材料知识的学习,了解、熟悉、掌握原材料的产地、品种、性能,把好食品安全关,弘扬敬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开展诚信教育,提升舌尖上的安全幸福指数,杜绝“瘦肉精”“僵尸肉”及一切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材,让每一位热爱美食的人香在舌头、甜在心头,使美好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2.4 提升舌尖上的菜肴质量,树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执着专著的理念,融入技术、产品、质量、服务等每一个环节,超越一个个高山险阻,实现更高的升华[3]。从古至今,中国的饮食文化灿烂辉煌,工匠精神处处绽放光芒,如尝百草的神农氏、造酒大师杜康、农学家贾思勰、营养大师忽思慧、美食家袁枚等。菜肴质量是菜肴的灵魂,正如“东坡肉”的制作,“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这一过程的反复体验中。
2.5 满足舌尖上的不同需求,凸显创新意识
菜肴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名菜的制作经过无数次的改革与创新,才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菜肴在传承中创新是烹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更是相关从业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把创新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中,开发更多、更好、更受消费者喜爱的新菜肴。例如,因G20 等国宴需要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美食家在“东坡肉”基础上开发了“东坡羊”“东坡牛扒”“东坡鲍鱼”等新式菜品。
3 烹饪专业思政课程的建设措施
本课程秉承“厨艺立身,厨德立人”的育人理念,结合专业实际,积极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品牌,围绕“名菜制作与创新”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打造该课程“课程思政”的系列品牌——打造特色风景、品出旅烹“味”来,并结合专业特点,打造4 个“课程思政”特色风景,不断加强“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
特色风景一——爱国爱民,品出情怀(代表名菜:东坡肉)
特色风景二——立德树人,品出正气(代表名菜:西湖醋鱼)
特色风景三——工匠精神,品出极致(代表名菜:大煮干丝)
特色风景四——团队融合,品出未来(代表名菜:西湖明珠宴)
如何将上述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教学团队对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课程建设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打造出“欣赏、演示、操作、品味、游览”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如表1 所示),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秉承“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育人目的[4]。
表1 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表
4 课程思政的成效分析
通过3年的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课程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授课教案的完善、教学方法的优化、课程内涵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1 教学成效
2021年7月,“浙江名菜制作与创新”课程获浙江省教育厅第一批课程思政教学项目建设立项,经过立项前后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众多学生的好评与肯定。
4.1.1 课程融入,学生称赞
目前,我院共有10 门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无缝融合,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收获。自“浙江名菜制作与创新”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以来,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从惊讶、好奇,变成接受、喜欢、称赞,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不仅可以传授专业知识,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甚佳。
4.1.2 初见成效,学生受益
将课程思政、价值观引导穿插到知识的传授中,可确保“浙江名菜制作与创新”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可实现效果最大化,利于完成培养目标。许多烹饪系专业学生,从专业课程中领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企业实习中,能尊敬师长、注意个人言行、吃苦耐劳、勤学苦练、与同事保持融洽的关系,得到师傅们的肯定与好评。
4.1.3 毕业反馈,影响深远
从2018年课程思政建设以来,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将“浙江名菜制作与创新”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深深影响着同学们的择业观。21 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35%,尤其在走访毕业生时,部分同学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仍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例如,餐饮管理专业21 届毕业生郭某,刚毕业3 个月就走上了店长的工作岗位。由此可见,思政元素的融入深深影响着每一位毕业生的人生之路。
4.2 成效分析
4.2.1 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体现立德树人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底色”要素与“特色”要素,结合浙江名菜典故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我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潜移默化融入专业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大师授课、企业考察、实地参观,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以及对专业的忠诚度。尤其通过省级、国家级、世界级专业大赛,充分展现团队创新、工匠精神、爱党爱国的情感,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厨艺立身,厨德立人”的理念。
4.2.2 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体现爱岗敬业
对于学习烹饪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学习做菜,不仅是简单的做菜,而是要用心去做,用心去体验做菜的全过程,在做菜中体现精益求精、展现工匠精神。首先,烹饪工作者担负着人民饮食健康的重任;其次,烹饪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是中华民族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最后,烹饪职业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菜肴原料选择、烹调方法、口味变化来提升生活的品味。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体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5]。
4.2.3 智慧职教融入教学全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充分运用职教平台,提高网络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网络教学更需要授课教师认真、仔细进行备课,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网络学习,甚至缩短与知名工匠间的距离,更好地学习工匠的敬业精神、高超技艺,在学习中把握制作菜肴的关键与要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浙江名菜制作与创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几项要求。首先,是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其次,是授课教师团队的凝心聚力与敬业精神;再次,是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并与专业课程的自然融合;最后,是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有激情的、美妙的、有“盐”融入的专业课程,既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感,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不断进步与完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