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动词类型异同及其与论元关系
2023-08-08徐芸芸
徐芸芸
内容摘要:根据动词所带具体论元数量,英汉语动词可以分为零元动词、一元动词、二元动词和三元动词,本文以此为研究问题的起点,对英汉语零元、一元和三元动词与二元动词的转换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在英汉语中,部分一元和三元动词可以借助EXIST、EXPERIENCE和DO等隐形轻动词实现向二元动词的转换。同时,英汉语零元动词在语义上包含两层意义,即可以将零元动词看作是两个论元合并后的结果,零元动词能否在句法上实现向二元动词的转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动词类型 论元结构 轻动词
行为事件普遍存在于人类世界之中,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人类语言之中,动词是表达行为事件最主要的途径,且动词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具体展开:1)梳理学界普遍赞同的英汉语动词分类及英汉语动词类型的异同点;2)探讨英汉语动词与论元的关系;3)分析零元动词、一元动词、三元动词与二元动词之间是否存在转换关系。
一.英汉语动词类型概述
到目前为止,关于英语动词分类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从动词及物性(Ralph 1966;Quirk et al. 1985)、配价(Biber et al. 1999: 358-360; Herbst 2004)等角度进行的。根据动词后面可否带宾语,Ralph(1966)认为根据动词后面有无补语成分可将英语动词分为及物动词、连系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三种类型。Quirk et al.(1985)将英语动词分为三类,分别是及物动词、复杂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从配价角度来看,Biber et al将动词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Herbst(2004)将动词分为零价动词、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及三价以上动词。
和英语类似,根据动词带宾语情况,学者赵元任(1979:292)从语法上根据动词所带宾语将汉语动词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双宾动词。马庆株(2007)把汉语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并在此基础上对及物动词进行了更近一步的细分。袁毓林(1998:99)对动词的配价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和系统分类,将汉語动词分为一元动词、二元动词、准二元动词和三元动词。学者王俊毅(2001)将汉语动词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兼类动词,并依据动词所联系的论元的数量将不及物动词进一步细分为一元不及物、二元不及物、三元不及物动词,将及物动词分为二元及物动词和三元及物动词。
总体上说,英汉语从及物性角度上都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且英汉语在及物性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对应关系。从配价角度来看,英汉语都可以分为一元动词、二元动词和三元动词,此外,英汉语中还有一部分动词被认为是零价动词,这些动词通常和天气有关,英语中“rain” 、“snow”对应汉语“下雨”、“下雪”(周统权 2006)。同时,本文也注意到英汉语动词所可支配论元的数量不总是确定的,部分被认为是一元或三元动词可以转化为二元动词。此外,轻动词在一元、二元和三元动词的转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英汉语中的轻动词
自Chomsky(1995)的著作中出现轻动词以来,轻动词研究一直语言学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轻动词也被引入到汉语之中,为汉语的句法研究提供新的策略。
何谓轻动词?从句法上来说,一个动词可以受到一个或者多个轻动词的扩展,因而轻动词可以被视作论元层扩展动词的功能范畴(司富珍 2018;熊仲儒、杨舟 2020);从语义上来说,轻动词属于语义被漂白了的动词,其具体的语义内容可以划分为四类,分别是:DO、OCCUR/BECOME、BE/HOLD、CAUSE类(黄正德 1997)。轻动词的引入实际是为解决格的核查问题和非核心论元的引进问题,引进轻动词可以使格的指派方向达成一致,也可以使动词不再强制性地选择非核心论元(熊仲儒、杨舟 2020)。自黄正德将轻动词引入汉语句法推导认为汉语中实际存在轻动词语类后,张智义(2013)认为轻动词可以帮助实现作格动词和部分三价动词的结构推导。蔡维天(2016)指出轻动词为半功能中心语(semi-functional head),实际用来引出外论元。
由此可见,轻动词在英汉语句法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轻动词角度分析英汉语不同类型动词和所带论元关系以及对不同类型动词的转换做出解释。
三.英汉语动词与论元关系
英汉语动词和论元的关系问题可拆分为两个问题,其一是动词所带论元数量问题,其二是可以看作是英汉语论元结构问题。前文所述配价语法中的“价”的概念其语法性质相当于论元(高明乐 2018),根据英汉语谓语动词所带论元数量我们可以简单分类为零元、一元、二元和三元动词。詹卫东(2004)认为动词的论元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动词的论元性质、动词的题元角色性质和动词对题元角色的语义选择限制。郭洁、顾阳 (2020)认为论元结构涉及谓词所含的论元与其句法投射间的关系。动词与其论元之间的语义关系通过题元角色来描述,而英汉语论元结构的差异性可以体现在题元层级顺序不可逆性和动词所带宾语形态上,虽然英汉语中都存在相应的题元层级,但是汉语较英语而言汉语中部分题元层级顺序是可以逆转的,如(吴鑫月 2015):
(1)a.小杯喝绿茶。
b.绿茶喝小杯。
在汉语中“喝”为二元及物动词,(1)a中主语(小杯)为工具,宾语(绿茶)为客体,而在(1)b主语(绿茶)为客体宾语(小杯)为工具,也就是说在(1)a、b的题元层级发生了逆转,但是没有影响到两个句子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和英语相比,汉语的及物动词和论元之间的题元关系更加灵活。此外,汉语要求具有内涵宾语的动词必须在语音层面有所体现,而如果英语二元动词的宾语可以从动词的语义中直接推测出来内涵,那么这个动词可以省略内论元只带外论元(马志刚、李浩杰 2022)。
四.英汉语论元转换分析
动词按照所带论元数量可以简单分为一元动词、二元动词和三元动词,其中一元动词在句法结构上和不及物动词相对应,二元动词和三元动词和及物动词相对应。然而,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着不及物动词既带主语也带宾语的现象,即被认为是典型的一元动词带领两个论元。以汉语为例:
(2)a.张三来了一个亲戚。
b. 王冕死了父亲。
在例(2)a、b中,汉语“来”和“死”一般被认为是一元动词通常只带一个论元,如“问题来了”,“张三死了”。但是例(2)显然违背了一元动词的常规用法,(2)a中“来”的论元是“亲戚”而不是“张三”,但仍在句中占了位置,不及物的说法显然就不能成立了。在汉语中,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比如“他来过两封信”,“去年一共来过两个台风” 等。至于一元动词“来”和“死”是如何获得二元动词的用法,本文认为是隐形轻动词辅助一元动词引介了第二个论元,并使句子符合语法,即一元动词在轻动词的作用下获得了二元动词的功能,实现了及物的用法。如(3)所示:
(3)[vP张三[v来了[DP一个亲戚[VP来了]]]]。
如(3)所示,在“张三”和“一个亲戚之间”存在了一个隐形轻动词EXIST,在轻动词的作用下,原位的“来”经过复制向上移动到了轻松词EXIST所在的位置并与这个隐形的轻动词合并形成了“来+EXIST”的形式,原位的“来”因而被删除。值得注意的是,隐形轻动词虽然发挥了作用却并没有语音形式,所以读者无法在句子“张三来了一个亲戚”中感知轻动词的存在。基础形式为[张三EXIST[一个亲戚来了]],在张三和一个亲戚之间加入了一个轻动词,张三由轻动词指派成为了句子的主语,“一个亲戚”也就因此成为了核心动词“来”的补足语,“来”向上移位和EXIST合并形成了最后的结构,由此一元动词完成了向二元动词的转换。“王冕死了父亲”也可因此解释为[王冕EXPERIENCE[父亲死了]]。
轻动词同样也可以解释英语中一元、二元动词活用的现象,张智义(2013)认为轻动词可以帮助实现作格动词结转换,其中轻动词可以被引入用来提示语义而提示语义的强弱为结构的转换成了可能。英语动词“break”既可以用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可见例(4)a、b:
(4)a.The window broke.
b.He broke the window.
动词“break”在语义上既包含作用力撞击玻璃之义,也包含玻璃在外力的作用力下发生破裂的意思,而在“the window broke”中仅仅显示了窗户破裂这个结果,作用力作用窗户这一过程却并没有得到体现。我们可以在例(4)a中引入一个轻动词“BREAK”是原本的句子变成“(BREAK)the window broke”,这样“break”的双重语义都可以得到体现。借助(4)a的语义推导,我们可以将(4)b的具体句法推导写为(5):
(5)[CP He [vP broke [VP the window [V broke]]]].
如(5)所示,“(BREAK)the window broke”中的“broke”在“he broke the window”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失去了显性的形式,轻动词“BREAK”表示作用力打破玻璃这一语义得到增强,促使原位的“broke”向上提升与具有强语义的“BREAK”合并,“break”及物和不及物用法由此得到解释。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隐形轻动词确实可以为论元结构的转换做出合理的解释,那么这样的分析是否也同样适用于三元动词呢?英语动词“give”是典型的三元动词,可以出现在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中,如例(6):
(6)a.I give you a book.
b.I give a book to you.
句子(6)b是英语的与格结构,中心动词“give”后紧跟者受事论元“a book”,标事“you”通过介词“to”引出。如果将与格结构中的介词“to”看作是一个轻动词的话,此句中的每个论元都可以得到归属。但是在(6)a双宾结构当中,“give”后面不仅带有一个间接宾语“me”还有一个直接宾语“a book”,前面作所解释便失去其合理性。Chomsky认为轻动词是一个强性词缀,它总是吸引实义动词到它的位置,也就是说及物动词被吸引到轻動词处。那么,我们可以将(6)a的句法推导过程写做如下:
(7)[vP I [v give [VP you [V give [DP a book]]]]]].
如(7)所示,轻动词“TO”的引入迫使中心动词进行自我复制与删除后向上提升来到轻动词“TO”的位置,动词“give”与轻动词“TO”进行合并得到一个“新”动词,我们把这个处在v下方的动词记作“Give”,这个动词即拥有原来动词的能力又被赋予了轻动词的功能,使的句子合理。而原本的轻动词没有显性形式,即语音形式,因此无法被说话者所感知。此时,双宾句“I give you a book”可以被写作[I give (TO) you a book]。在汉语的与格和双宾结构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张三给李四一本书”,“张三送一本书给李四”和英语的推导过程几乎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在英汉语中,部分三元动词可以由二元动词和轻动词转换得到。
前文暗示着二元动词实际在英汉语动词中具有很强的活跃性,那么零元动词是否也具有向二元动词的转换的能力呢?本文认为,在英语“it rains”中实际包含着“it drops rain”的语义,即从语义出发英语中动词“rain”实际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雨”这个自然存在,二是“使雨下”的动作,即动词“rain”实际是两个论元合并后的结果。对于汉语“下雨”来说,同样也可以分解为类似英语“天下雨”这样的结构。上面所分析“下雨”所代表的只是一类气象动词,其他类型的零元动词与这类动词在句法、语义上还存在许多差别,零元动词和二元动词是否能进行转换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在对英汉语动词类型梳理过程中,发现依据动词带宾语情况可将英汉语动词简单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且英汉语不及物动词具有很强的对应性;而根据配价理论,英汉语动词可以分为零元动词、一元、二元和三元动词。在对英汉语动词类型整理中,本文发现轻动词在英汉语一元和三元动词存在向二元动词转换的现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隐形轻动词如EXIST、EXPERIENCE和DO等可以实现动词的转换。然而,对于零元动词是否能实现向二元动词的转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G., Conrad,S., Finegan, E. 1999.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2]Chomsky, N.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3]Huang, C. -T. James. 1997. 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J].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 45-89.
[4]Quirk, R., Greenbaum, S.,Leech,G., Svartvik, J.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56.
[5]Ralph,B. 1966. The English verb: a traditional view[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7.
[6]蔡维天,2016,论汉语内、外轻动词的分布与诠释[J].《语言科学》15(04):362-376.
[7]高明乐,2018,论元与题元角色及其理论地位[J].《外国语言文学》35(01):23-39.
[8]郭洁、顾阳,2010,汉语形容词论元结构的再分析[J].《当代语言学》22(02):217-236.
[9]马庆株,2007,《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二编》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马志刚、李浩杰,2022,论元结构/及物性转换、动能传递/原型度与致使-移动构式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39(01):3-21+134.
[11]司富珍,2018,轻动词结构的层级制图[J].《语文研究》(01):11-17.
[12]王俊毅,2001,及物動词与不及物动词分类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 5).
[13]吴鑫月,2015,英汉论元和题元结构比较研究[J].《海外英语》(15):222-223.
[14]熊仲儒、杨舟,2020,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的引进[J].《世界汉语教学》34(04):451-465.
[15]袁毓林,1998,《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6]詹卫东,2004,论元结构与句式变换[J].《中国语文》(03):209-221+286.
[17]张智义,2013,轻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J].《外语教学》34(02):17-20+38.
[18]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92.
[19]周统权,2006,从逻辑配价看语言中的“零价动词”[J].《外语研究》(01):7-10+80.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