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景观”视域下高校美育优化探索

2023-08-07吴树燕严小琴

艺术大观 2023年19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

吴树燕?严小琴

摘 要:声音景观是一种重要的非视觉媒介,在当代语境下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审美价值进一步得到彰显。声音景观兼具传统美育与现代美育的优势,为高校美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声音景观为切入点,剖析声音景观的审美价值及融入高校美育的意义,并探索高校音乐美育实践的优化路径,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丰富学生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构建新的思路,以供高校美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声音景观;高校美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9-0-03

声音景观是一种新兴的非视觉媒介,其源于人们对于特定空间需求、期望的感知与理解,是一种非视觉的观照与表达形式。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声音景观对人们的审美生活与审美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一个听觉的、充满意义的空间,人们通过它可以获得视觉之外的审美体验。同时,声音景观又是一种自然形成且在特定空间内存在的文化形态,它通过声音媒介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且独特的审美体验空间,让人们能够以全新视角认识周围世界。本文从美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声音景观对于高校美育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及意義,探讨声音景观如何在高校美育实践中发挥作用,并试图探索出声音景观与高校美育相结合的新路径。

一、声音景观的双重审美价值

声音景观是由声音构成的非视觉媒介,也是由声音建构的文化景观。声音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通过听觉感官,使受众获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其审美价值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即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

(一)审美情感

在审美情感方面,声音景观对受众的心理具有安抚和镇静的作用。声音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由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能够为受众提供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在这里,声音景观可以抚慰人们心中的不安,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同时,声音景观也能够唤起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励人们不断地奋斗进取。此外,声音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声音景观通过其独特的审美属性满足受众对自然的渴求与好奇,使受众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声音景观通过其艺术属性满足受众对美的追求。受众能够通过听觉感知来发现并欣赏自然之美,享受到自然之美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获得审美情感的满足。因此,声音景观这一种特殊文化形态,能以其审美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持续性和谐发展。

(二)审美体验

在审美体验方面,声音景观能够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它是一种声音文化,包含了自然声景、社会声景、音乐声景、文化声景、网络声景、科技声景等,在文化声景,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景观中,受众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各民族多彩的声音文化、各地域特有的声音文化,甚至不同国家的异域风情文化,如《湘西印象》《寻梦龙虎山》等。通过听觉感知,受众能够进入一个似有非有的视觉感受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音乐之美、文化之美、网络之美、科技之美。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感以感官感受为基础,并对声音景观所呈现出的外缘意义进行感知与解读,最终获得对声音景观自身及其他事物独特内涵与美感的体验,获得审美享受[1]。

二、声音景观融入高校美育的意义

在2020年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首次将“大力推动艺术学科融合发展”作为任务之一,足见国家对艺术学科发展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声音景观、探索美育路径、提升美育成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声音景观是一种新型媒介,其审美价值得到广泛认可,高校美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健全人格。声音景观具有独特的美学属性,与高校美育以美导真、以美润善、以美树信的功能相契合,两者融合,既可体现声音景观的美学价值,又可促进高校美育目标的达成。

(一)声音景观的“声”与“色”可促进审美能力提升

传统美育强调“声音美”的感受,即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先要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区分,根据不同的声音类型选取合适的作品或主题,以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而声音景观的可选范围可以是审美环境中所有的声音产品,其包含了自然、人文等多种类型,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而自然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自然界各种不同声音的组合。不同的声音组合有不同的美学价值,如高低音、尖顿声、重低音等组合构成了乐音的基本框架;自然与人文结合形成了“自然界声”;城市声音与乡村结合形成了“城市乡村声”;还有更多其他类型声音组合,如昆虫、动物、音乐等,这些不同的组合都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声音景观丰富多样的“声”“色”为审美对象提供更多审美可能性,有助于大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的提升。

(二)声音景观与音乐美学、听觉文化的研究可实现跨学科融合

声音景观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理论和方法滞后的问题,导致声音景观的美学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因此,如何将声音景观的美学价值应用于高校美育实践中,是声音景观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音乐美学领域,声音景观已成为音乐创作和审美鉴赏中的一种新媒介。在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利用声音景观研究其美学属性与音乐表现。例如,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形态;同一首音乐作品中不同段落,由于作曲家选取的音乐素材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个音乐主题,不同作曲家的创作也有天壤之别。因此,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运用丰富的声音景观作为研究工具,对音乐作品的呈现、审美者听觉的感受、作品分析的描述、美育的效果产生影响,借助跨学科交叉,实现审美创新,更好地达成高校美育目标。

(三)声音景观与其他媒介在高校美育中可实现互动整合

高校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相互交融的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养成方式。在传统的高校美育实践中,大多数高校选择使用音频视频资源、竞赛演出、社团活动等开展校园美育,注重审美知识与技能学习,忽视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及综合能力培养。当前艺术生态系统中视觉景观占据重要位置,声音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媒介,以聲音探讨听觉文化,重启声音媒介,结合其他媒介,可能产生新模式、新路径。声音景观以听觉为主线,可整合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信息,全息互动,多觉联动,充分发挥声音景观的审美功能,为美育助力。例如,在地方高校,将地方与声音关联在一起,做地方声音景观,强调某一特定地域的声景文化呈现,挖掘一个地方的声音文化遗产,当地的标志性声音,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审美素养,而且在历史人文知识素养、家国情怀等方面为美育成效加分。

三、声音景观优化高校美育的路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还提出要设计符合校园美育的声音,让师生在视听综合艺术感受中得到美感、美景的熏陶。实施美育的途径必须凭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手段。以地方高校为例,针对当前校园声音景观单一、缺乏美感、文化感不强的现状,根据美育途径、声景三要素,进行声音景观的设计[2]。

(一)校园声音景观

过去,在以“听觉审美”为主流的音乐审美领域,人们对音乐的感知更多停留在“听”的层面。当下,人们对音乐审美的感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音乐审美主体对声音景观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具备了主动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一方面,由于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声音媒介日新月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聆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且能够听到各种不同声音媒介所制造的不同声音景观;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音审美越来越依赖于数字技术,人们在听觉审美上也逐渐开始重视听觉以外的视觉感知。例如,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音频技术将歌曲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随时随地欣赏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不用等待定时定点的音乐会;此外,各种数字设备和网络软件所创造的声音景观也越来越多,给予观众的审美宽度、深度、广泛度大大增加。

在大学校园里,轻风拂过树木声、上下课音乐铃声、教学楼琅琅读书声、图书馆静谧古典音乐声、餐厅舒缓的流行音乐声、同学们欢声笑语声等,共同构成校园靓丽的声音景观,声景的合理设计对于校园美育有直接的影响,声源的美化、环境的创设、局内人的素质提升,都是优化的路径。例如,合理规划校园植被、每年植树防噪音;安排专业人员为校园不同场所(食堂、超市、广播站、宿舍等)、不同场合(会议、颁奖、运动会等)选配恰当的背景音乐,适当融入地方特色音乐文化;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校园内人员的审美素质、感性素质、个人修养等,整体提升校园声音景观的质量,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让师生在校园任何地方都能有美感的体验、受到美景的熏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二)课堂声音景观

美育是贯通肉体和精神领域的感性教育,它保护和发展个体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导和升华感性的抒发,启迪想象,维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并渗透于各学科中,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2015年9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在大学课堂中,最能完美、全面地展示声音景观的课程当属公共音乐课了,公共音乐课程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声乐”“舞乐”“器乐”“综乐”“世界音乐”等所有与音乐有关的声音文化,下面以声乐为例探讨如何优化课堂声景烘托美育。

1.声乐类声景素材的搜集运用、鉴赏体验

首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声音景观或熟悉的歌曲作品中,寻找可用于鉴赏与实践的声乐作品素材,将其与演唱技巧相结合,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通过模仿声音景观中的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感受声音景观带来的艺术美感。其次,师生共同对声乐类作品进行深入探究,通过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方式,在课堂中进行充分的审美实践与情感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体会声音景观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自身演唱实践与合作演绎中,获得更好的美育效果,使学生在互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育、获得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3]。

2.“以生为本”的高校音乐美育理念与实践

基于声音景观对音乐美育的促进作用,将其应用于高校声乐美育教学实践,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例如,在《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等经典歌曲中,选用富有渲染力的声音景观,让学生在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过程中,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民族风情和家国情怀;在《黄河大合唱》中,选用磅礴大气的声音景观,学生沉浸式聆听、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声音,感受黄河流域人民对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灯火里的中国》《春天的故事》等歌曲中,选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景观,通过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歌词等元素,让学生感受歌曲中所流露的内在深情。感受鉴赏作品后,学生以小组合作,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结合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总之,“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声景优化课堂美育,提高效率。

3.“以美育人”的声景艺术实践与创新思维

以美育人是高校美育的重要使命,在声景艺术实践中,首先,运用各种声音景观元素来营造出沉浸式的艺术场景,通过声景作品的聆听、欣赏和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加强学生的听觉体验与情感认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将美育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表达,发展审美个性,培育创新思维,促进其审美情感的形成;其次,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让学生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多感官交互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丰富听觉体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及音乐实践能力;再次,选用多维度声音景观,扩充审美内容,增强学生对声音景观的审美判断与审美想象,通过多觉联动让学生在听觉感受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最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策略,针对有音乐基础的学生,以表现、演绎为主,针对无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以感受、鉴赏为主,并合作开展小组活动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全员参与、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声音景观作品的深度理解与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四、结束语

声音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视觉媒介,对视觉的补充,为高校美育呈现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声音景观在提升人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也为高校美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声音景观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弥补了以往高校美育的不足,为高校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高校美育实践中融入声音景观,不仅丰富了高校美育实践活动的样式,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审美方式及途径,进一步助力学生审美水平及高校美育成效的提升,为高校美育实践带来更多创新可能。

参考文献:

[1]崔卉萱.声音景观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及传播策略研究——以杭州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01):31-34.

[2]李志飞,李佳蔚.听得见的乡愁:乡村旅游中的声音景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98-106.

[3]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体系的现代化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7(07):7-10.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与优化策略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