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乡贤
2023-08-07高海涛
高海涛
开始
春天开始于某个清晨,夏天开始于某个黄昏。
地方
美丽的地方和快乐的地方,往往不是同一个地方。美丽在远方,快乐在故乡。
樱桃熟了
故乡人都诚实饱满。男人们走路,都像谷穗一样,微微弯着腰,在田里是这样,回到村里也是这样。谁家办事,男人们就这样弯弯地笑着喝酒。这些年日子好了,他们的笑意也实实在在,无论春夏,看上去都自带丰收景象。
而女人则个个透着甜美,姑娘媳妇去赶集,你随便看她们一眼,就仿佛听见有人喊——樱桃熟了!
蒲公英
不是世界上所有的蒲公英,你只爱故乡那种。
故乡的蒲公英有个非常土气的名字:婆婆丁,是普通的野菜。小时候一到春天,男孩儿女孩儿就上山剜野菜,用铲子剜,剜满一筐,挎着回家。偶尔,野菜也被叫成苦菜,还有人编过几句话,说苦菜也是菜,苦瓜也是瓜,苦人也是人,苦笑也是笑。意思很乐观,人就得这样,多苦的日子都要学着过。
所有的野菜中,婆婆丁的味道最苦,但苦得有滋味,蘸酱吃,卷饼吃,那苦味都让人振奋,让人精神。所以老家人很待见婆婆丁,仿佛它们就是粮食的补丁,蔬菜的补丁,连缀着当年捉襟见肘的日子。
但实际上,老家人吃的都是小婆婆丁。“蒲公英色黄如菊,一柄惟擎一朵花”,而故乡的婆婆丁却连一朵花也开不起,或者说,人们不等它开花,就把它剜走了,因为开了花的婆婆丁,作为野菜就不好吃了。甚至,老家人都忘记了婆婆丁会开花,也忘记了它结籽之后,攥在手上会像一把星光,然后随风飞扬,满世界飘散。
2010年在上海参观世博园,他们说英国馆就是蒲公英的造型。看到那么华美、巨大的建筑形象,想到故乡那样朴素、本分的婆婆丁,你几乎泪奔。
人们
你喜欢看人们热爱生活的样子,不屈不挠、多才多艺地活着的样子。
田野风习
一个扶犁耕作的人,若环顾左右,看别人耕了多少地,这是不好的,这句话好像托尔斯泰说过。而在你的老家,生产队队长谭国相也同样说过。你当时中学毕业回生产队劳动,管他叫大哥。大哥说记着,不管你旁边是二毛楞、三混子还是大连女知青,你都不要乱看,只管把犁扶好。
辽西小调
农夫的意志是风的意志,农夫的思想是雨的思想。
如仪
大舅是个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大舅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你叫表姐。后来表姐走了,舅妈相继也走了,再后来大舅也走了。仿佛《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说没有就没有了。但有一件事你忘不了,说大舅临终之际,身边几乎没有至亲。大舅命若琴弦,还坚持自己给自己梳头,梳得纤毫不乱,才咽下最后一口气。生死如仪者,虽死犹生。
故居
故居不一定是你建造的房子,但一定是建造了你的房子。
去乡下
去乡下,到一个村子,原来是贫困村,现在是小康村,你是去采访的。村主任自我介绍,说除了广大村民,没人认识他,不过他在全乡举世闻名。这时村妇女主任走了进来,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补充说:也许吧!
出去参观,妇女主任引导,说地里正在收割。红色的收割机旁,几个姑娘媳妇摆拍似的站在田野上,胸脯鼓鼓的,很骄傲的样子,仿佛她们并不是谁家的姑娘媳妇,而就是这无边秋色的恋人。
斯万家
这村子靠着凌河湾,河湾里有鱼有虾,却以天鹅闻名。
每年十月份,总会有几百只,从北方到这里过冬,直到来年三月,才会随着大批的天鹅飞走。村民们对此深以为幸,说以前没有,也许老辈子有,现在又有了,说明啥呢?于是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守护天鹅。冬天给天鹅投食,穿高靿水靴,直到化冻。春天桃花开了,天鹅飞走了,就在河边种芦苇,等着天鹅回来。这样八九个人,都是志愿者,有男有女,有说有笑,显得颇不寂寞。
放暑假,有个大学生回来了,问父亲要干啥去,就也跟着去看,说给你们起个名吧,可以叫“天鹅驿站”。大家听了,都说好,你儿子真棒。没过几天,又有个大学生回来了,听父亲说起“天鹅驿站”,很羡慕的样子,就说,那咱也起个名,叫“斯万家”吧。
斯万家,这是什么意思呢?儿子说了几句,夹杂外语,父亲没听懂。志愿者中还有两个乡里的退休干部,问他们,也不懂。于是这个父亲很自卑,感叹自己的儿子大学白念了,连个名字都不会起。
直到村里来了个第一书记,是大学教师,才算遇上了知音。他说有一部书,你儿子肯定看过,法国人写的,第一卷就叫《在斯万家那边》。至于这本书讲了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这么说吧,如果外国人来到咱们这儿,你说天鹅他不明白,你要说斯万,他就明白了,因为不管是法语还是英语,斯万,就是天鹅的意思。
是啊,真是呢,那个父亲挺直了腰,志愿者们也都更加振奮。现在如果你去那个小村,到谁家找人不在,就会告诉你:去驿站了,或者:去斯万家了。仿佛斯万是他们的一个很有名的邻居。而且还有个结论,说随着来这里的天鹅逐年增多,村里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爱雨主义
辽西农民都是爱雨主义(rainism)者,大雨、中雨、小雨,就像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他们都喜欢。
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小雨。大雨勤劳,中雨憨厚,小雨顽皮。如果他们恰好知道辛弃疾的那首《清平乐·村居》,一定会改动后面几句,这样吟诵起来:“大雨锄豆溪东,中雨正编鸡笼,最喜小雨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乡贤
每次回故乡,你都要去看望一些同学。有个同学特爱看书,很有才,却一直在家种地,见面辄自称农夫,傻笑。这两年境况好了,被村里推为乡贤,还得到许多照顾。
乡贤眼神不好,却喜欢措个词、凑个趣,很乐观。人家说英雄所见略同,他非说农夫所种略同。不对吗?我们年复一年,种的无非是高粱谷子、大豆玉米。而且他说农夫啊,连愿望也都略同,不过是:一年五谷丰登,一生子孙丰登,而已而已。
白满川
乡贤同学还有个雅号,叫“白满川”。其来历是这样的,说辽西老家那个县级市,古称白川州,记载见于《汉书》,至于何以是白川州,已不可考。有人就此事咨询乡贤,他一撇嘴说:这有何难?知道《乡村四月》那首古诗吗?你看头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就是指我们这里啊,白满川,就是白川州的来历。有人质疑,说这诗是宋代的,比《汉书》晚了一千多年,也对不上啊。再说写诗的是江南人,叫翁卷,能到过我们白川州吗?乡贤一摆手,说谁管那些事啊,走,喝酒去!
白满川爱喝酒,雨天尤爱喝。他还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每临大事有酒气;另一句是:子规声里酒如烟。
没关系
乡贤同学会背许多古诗,时常用来考问别人,这让他活得很有趣。有时别人答不上来,他也颇为大度,鼓励说:你要不会背这首唐诗,没关系,也可以背一首宋词。什么,宋词也不会?没关系,那你就说几句英语吧。
干啤
下雨天,朋友来了,“最难风雨故人来”,赶紧让上屋,坐炕上,说看你浇的,快成落汤鸡了。两人想喝酒,但偏赶上家里没白酒了,于是乡贤很有品位地说,你来了正好,前两天我儿子刚送回一箱酒,叫什么雪花干啤,咱俩就整干啤吧,去去湿气。
十月蟋蟀
邻居家原是矿工,下岗后男人在家,女人外出打工,一年也难得回来一趟。中秋节,男人过来请教,想给女人发个短信,问怎么写才显得有文化,又情真意切?
乡贤略一沉思,说要有文化,那你引两句《诗经》吧:“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说要是你老婆看不懂,你就再加一句:哪怕你像个蟋蟀,十月份回来看看我也行啊!
千万人
其实你很敬佩这位乡贤同学,他特立独行,做事往往和别人不一样。比如种地,全村人都种朝天椒,可他偏种谷子,而且是老品种,红小米,还振振有词:“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话可能出自孟子,别人不懂,但听着就大义凛然。其实全村人加在一起,也不过几百口。
后来这句话成了他的一个姿态,一个标志,只要他想干什么,或不想干什么,就用这个句式。有病了,别人来看他,对人家说:“虽千万人吾病矣。”劝他去医院,头也不转过来,只说:“虽千万人,吾不去矣。”别人说他傻,有新农合为啥不去?他说:“傻就傻,虽千万人吾傻矣。”
村里要评他家贫困户,拒绝。干部来送米面,也不见。有时去赶集,碰见熟人,夸他不见老,闻言收住脚步,把声音拔高,很豪迈地说:“虽千万人,吾不老矣!”
霜降
辽西霜降之后落叶的香气,一如江南谷雨之前的茶。
比较级
英语老师说,有些形容词不能用比较级,比如说这张桌子是木料的,没问题,却不能说那张桌子是更木料的。还有很多,比如真正的,不能说更真正的;唯一的,不能说更唯一的;中等的,不能说更中等的;所谓的,也不能说更所谓的,等等。但英语是英语,我们中国的汉语还是比较有弹性的,特别在你的辽西老家,这种规则从古至今都没人遵守。谈论劳动,说谁谁干活儿不紧不慢,随他爹,他爹干活儿更不紧不慢。谈论年景,说去年的收成不好不坏,今年看样子,应该更不好不坏吧。还有谈婚论嫁,介绍对象,开始时男方媒人不好意思,说那边是离过婚的,女方媒人闻言大笑,说巧了,这边是更离过婚的。
天真蓝
老家其实是个很偏远的地方,除了山沟里的几十户人家,山坡上的大豆和高粱,就几乎一无所有了。但前几年来了个女大学生“村官”,却发现这里很美。“天真蓝啊!”她喊道。
不知为什么,这句话震撼了乡亲们,那清脆文雅的声音,连同她俊俏单薄的模样,都深深印在村民的心里。后来女大学生走了,却留下了一个传说,村民们纷纷猜测,说她可能是当年某个女知青的女儿,因为太像了,都那么俊俏,都那么单薄,都那么能干,还有那没有任何土腥味的声音:天真蓝啊!
這不仅是一句感叹,也是一次价值重估,甚至是一种发现和赋予。祖祖辈辈住在这里的人们,怎么没看到天是这么蓝呢?女大学生说,天蓝得让人想哭,村民后来想起这句话,也都相互点头,擦眼抹泪地表示认同,而且,他们不约而同地也学会了那句感叹,并使之迅速变成了整个村庄的流行语,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甚至也不分天气,见面就这样问候:“天真蓝啊,吃了吗?”“明天说有雨呢,天真蓝。”“快过年了,天真蓝。”“这雪下得好,天真蓝啊!”……
这个故事是乡长对你讲的。他说,这里的乡亲们就是这样快乐淳朴,烂漫天真。是啊,天真,也许世界上确实有一种蓝色,就叫天真蓝;或者说,如果天真也有颜色,那一定是蓝色的,而且蓝得让人想哭。
立冬与小雪
民间传说,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来自月宫的二十四只小兔子,虽毛色各异,却均可亲可爱。它们来到人间,每月双兔,每季六兔,从容淡定,各司其职,按时接替,不争不抢,守护着中国历法。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立冬可能性子急一些,它往往会对后面的小雪说,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故乡不老
有人说故乡老了,许多村子只剩下几个老人,还有留守的孩子。但既然还有孩子,村庄怎么会老呢?故乡怎么会老呢?
你走在辽西的大地上,几乎每个乡村,都有他们的振兴规划,这让你不禁想起爱尔兰诗人叶芝的那首《当你老了》。是的,即使故乡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沉沉,她也会梦见自己的往昔:“目光曾有的轻柔,眼波曾有的深邃”,而这些正在重新显现。不是吗?就像几年前的一天晚上,你和朋友们漫步大凌河边,其中一位说刚接到调令,要去省里工作了,大家纷纷向他祝贺。他披着风衣,以领导视察的姿态,站在新建的大桥上,说明天要出发了,看着夜景,流连不已。忽然回过头来,像一个已经在外多年的游子,深情感叹:家乡的变化真大啊!
因为有爱,故乡不老。那一刻你看见凤凰山上的星辰,就像一串金色的耳坠,或像辽西所独有的“金步摇”那样晶莹闪烁。
作者简介
高海涛,一级作家、评论家。曾任《当代作家评论》主编。
[责任编辑 铁菁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