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累”的现代人需要怎么调适

2023-08-07孙冶周洋

大众健康 2023年8期
关键词:状态心理指标

孙冶 周洋

认识心理疲劳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亲友、同事提到一个词——“心累”。

身心本是一体的。在身体极度疲劳的状态下,我们的精神状态会变得不好。同样,在持续高度精神紧张的状态下,我们也会感到身体疲惫。

后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累”状态,更准确的表述是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也被称为“精神疲劳”,是指由于脑力劳动繁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或者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精神倦怠现象。

英国心理学家海德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疲劳都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单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疲劳十分少见。

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以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容易造成人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如家庭关系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事业遭遇挫折等,都是诱发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在竞争中失败,所以学习、工作过度,导致精神紧张,也是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称:“工作紧张是威胁许多在职人员健康的因素。”这一结论明确指出了长期心理疲劳对人体的危害。

简单测一下

如何了解心理疲劳的程度呢?以下测定方法供大家参考。

客观指标 在生活或工作过程中,累积的心理疲劳会导致人出现失误甚至事故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可以留意生活状态,评估工作绩效,以此来推测个体的心理疲劳程度。

生理指标 我们的呼吸功能、心脏功能、神经功能,与心理疲劳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包括能耗率、呼吸率、心率、皮电传导水平、脑诱发电位、肌电等生理指标的数据变化,来评定心理疲劳的累积状况。

感知觉指标 心理疲劳增加,会影响我们的感知觉能力,降低心理感知觉指标,如视觉频率感知、反应时感知、皮肤敏感距离感知、神经反射等,表现为对外环境刺激不敏感,反应迟钝等。

个人主观感觉 就是将我们主观感知到的心理疲劳(如体力不支、乏力等)的特征描述出来。与其他心理疲劳测定方法相比,主观评定具有省时、简易可行的特点。如果您对自己的状态不是很确定,可以寻求心理门诊等专业机构的帮助。

心理疲劳不仅是精神心理问题,也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隐患。受心理疲劳影响的人群,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以及较为负面的情绪影响下,如果心理症结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容易出现精神萎靡或恍惚,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一些心理疲劳的初步表现时,一定要重视起来并及时在生活中调整,以免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

保持規律 适当放松

如何缓解心理疲劳?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注意劳逸结合,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能够帮助身体形成良好的习惯,降低不必要的消耗,对消除疲劳有明显的效果。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或步行等。可以根据自身状态进行选择和调整,提高肌体的活力,保持一定的精力,提高应对枯燥工作的能力。

第二,培养良好兴趣,积极面对生活。

从事感兴趣的工作,相对不易产生疲倦的感觉。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对工作不那么感兴趣,但我们也不必因忧虑而产生思想负担。可以想办法调整自我状态,将工作和其他兴趣结合起来,比如在完成某项工作后,奖励自己可以进行某一兴趣爱好活动。这样的调节机制,可以有效地将单调的工作和积极的兴趣联结起来,从而降低心理疲劳。

第三,合理设定目标,正确评估自我。

凡事要讲究适度,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比如对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应学会适当说不,给自己内心“松松绑”。

第四,加强人际沟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和健康的身心状态。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积极构建和亲友、同事等的关系,形成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便在感到心理疲劳时,能及时获得心理支持。

猜你喜欢

状态心理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状态联想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