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记》人物形象研究评述

2023-08-07

戏剧之家 2023年19期
关键词:琵琶记高明琵琶

杨 麟

(重庆三峡学院 文学院,重庆 404020)

作为南戏的扛鼎之作,《琵琶记》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其成功的人物塑造息息相关。蔡伯喈、赵五娘、蔡公蔡婆、牛小姐、牛丞相、张大公每个角色都各有特色,这也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戏文中人物形象定位一直是学者的讨论焦点,当代学者独辟蹊径,抉微阐幽,多维立体地揭示了《琵琶记》人物形象的深层内涵,佳绩迭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人物形象研究

(一)蔡伯喈

学者们对蔡伯喈的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方面,多数学者认为蔡伯喈是一个矛盾、软弱、痛苦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关注蔡伯喈的孝心孝行,认为蔡是一个有良知的孝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董每戡、王季思等学者否定了蔡伯喈是负心汉这一说法,认为蔡与陈世美之流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戏文分析得知蔡伯喈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软弱的人;而后,侯百朋、黄仕忠等人沿袭了这一观点,并在此观点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蔡伯喈的人物形象,取得近现代大部分学术研究者的认同。当然在这一共识下,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些许微妙的差异。侯百朋从个体心理角度进一步阐发“矛盾软弱”,细致分析各个情节中蔡伯喈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达对蔡的同情;李树志将蔡伯喈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写到应选、抛妻等事件并非他所愿,是外在因素使得他妥协退让,同样表达了对他不自由处境的同情;朱云娴则联系蔡伯喈的言行举止与纲常伦理进行分析,认为是封建制度的忠孝矛盾造成了蔡伯喈的悲剧,同时也认为是蔡伯喈“一直没能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使自己的父母冻馁而死[1]”的怯懦造成了自己的悲剧,然而作者认为蔡不过是个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命个体,不但不加苛责还透露出对蔡的怜悯与同情;张艺则从蔡伯喈对待婚姻的态度入手分析,认为“蔡伯喈性格懦弱,缺乏责任心[2]”,批判他未尽孝道、停妻再娶的不负责行为,一个软弱面对逼婚,消极对待婚姻、仕途,为官不忠、不负责任的形象跃然纸上;王秀娟直言蔡伯喈不值得同情,他是一个“软弱、动摇、怯懦”的知识分子,并且视高明对蔡的歌颂为《琵琶记》中的人物塑造缺陷:缺少真实性,过于理想化;刘子菱认为蔡伯喈面临矛盾时三次半推半就的选择,是他软弱与妥协的体现。以上学者虽有观点上的差异,但殊途同归,都认为蔡伯喈是一个矛盾软弱的知识分子;但不同的是,他们创造性地从人物心理、情节、婚姻态度、伦理制度等多维角度赋予“软弱”多层内涵,使读者看到人物性格形象的丰富性。

侯百朋先生认为虽然蔡伯喈是行为上处处软弱妥协的违心郎,但正因为违心,所以,“心”是好的,这一系列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念着家人、念着旧弦,思念亲人的感情是真实而诚挚的,蔡伯喈本质是一个善良的人。陈志勇先生由此得到启发,在《元本<琵琶记>生角主线与乡村士子困局的书写》一文中强调“伯喈思亲”这一条暗线,他认为高明“目的是塑造出一位有良知、有底线的读书人形象,虽发迹变泰而不忘本[3]”。笔者认为蔡伯喈侍奉亲人的孝心、离家后对家人的牵挂,以及强就凤鸾之后的愁闷,诸此种种,都印证了蔡邕是一个内心善良、关爱家人的书生。当然,从高明的创作本意出发,回归作者的初衷,要塑造一个全忠全孝的形象,确实不应只看到蔡的软弱,他的善良本心和忠孝之行也是蔡伯喈形象的闪光之处。

(二)赵五娘

在针对女主人公赵五娘的形象讨论中,学者们一致认为赵五娘是一位贤妻孝妇,与此同时,学者对赵五娘的贤孝的深层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人物。

学者们认为赵五娘是中华民族勤劳、责任感和坚韧性的代表,体现出自古以来善良妇女的传统美德,表现出坚韧不拔、忘我牺牲的精神,这些都是赵五娘身上可以挖掘的闪光点。正如李昕、王秀娟、滕新才等学者所言,赵五娘的孝行已经超出传统孝道的范围,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神圣光辉,至今仍值得歌颂。谢雍君没有局限于欣赏赵五娘的贤德,他认为赵五娘是一个德、才、色兼备的贤妇,她既有桃夭之貌,也通晓琴棋书画。当然,对赵五娘质疑的声音随着研究的深入也逐渐增加,如李昕《从<赵贞女>到<琵琶记>》一文中认为赵五娘后期重逢丈夫而无丝毫怨言,这一情节“显得很不真实,因而损害了赵五娘这一美好的形象[4]”。曾伟也对赵五娘形象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高明为了宣扬贤妻孝妇的封建道德,在剧中加入道德说教的成分,降低了人物的真实性,使赵五娘“成为理念的表达,成为一种道德诱劝[5]”。批判更直接、否定更加彻底的是钱华,他在《赵五娘形象与古代戏曲中传统道德观再评析》一文中,首先肯定了赵五娘贤妇孝妻的形象,其次,钱华将赵五娘的善看成是一种“伪善”,他认为赵五娘选择做一个贤妻孝妇,是因为她知道“她对公婆的孝敬,是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会给她带来好处的[6]”,这种带有功利目的的孝行是一种伪善。这与学者们一以贯之的观点不同,但确实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还有学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展开讨论,如谯宜雪《从女性主义看<琵琶记>中的赵五娘》一文中,认为“戏剧中塑造了一个贤良守贞,诚孝仁爱的女人公形象[7]”,是封建礼教下的完美女性,但正因如此,谯宜雪认为赵五娘的美好品质是通过压抑自我、以道德规范为旨归呈现的,赵五娘漠视自我本身的情感表达,并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了封建礼教而活;王菊艳同样认为赵五娘这一角色是女性自我意识缺失的体现,她缺乏抗争精神,逆来顺受;孙玫、熊贤也将赵五娘的贤孝视为是以牺牲女性利益为代价换来的苦果。但客观综合两方观点,笔者认为赵五娘的孝行既有来自外在规范的压力,也存在善良本性,肯定了赵五娘闪光的一面,也指出了她的不足。

(三)蔡公蔡婆

相较于学者对男女主人公的讨论,对蔡公蔡婆的评价屈指可数,但这其中也不乏许多精彩的点评。徐燕在《<琵琶记>蔡母形象浅析》一文中分析蔡母阻止儿子赴选、对孝的争论两个情节,体现蔡母的真知灼见,预见蔡伯喈离开后可能发生的变故,故徐燕认为蔡母“能够对未来作出准确判断,是一位聪明的老妇人[8]”。续畅在《论<琵琶记>中的“婆媳关系”及“蔡婆”之形象》中分析蔡婆的三重身份:作为母亲,她爱子心切;作为妻子,她反对应试,一改顺从形象与蔡公相争;作为婆婆,她在猜忌儿媳后羞愧自亡。作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使读者看到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充满真实性的蔡婆形象。

蔡公则是公认的典型封建家长形象,他劝说蔡伯喈赴选,将光耀门楣的希望寄予在儿子身上。但戏文有蔡公劝说赵五娘改嫁这一情节,可以看到蔡公虽然是一个封建大家长,但比较开明,并没有完全为礼教所束缚。从另一个角度看,蔡公劝嫁这一情节是为了突出赵五娘誓死不嫁二夫的忠贞,那么蔡公的开明是人物的真实性情,还是为了剧情需要的设计,尚存疑虑。

(四)牛丞相牛小姐

牛丞相这一人物存在些许争议,其前后态度转变让众多学者认为这一人物缺乏真实性,他的存在是为了推动剧情,缺少自身独立的人格思想。蓝凡以《听女迎亲》这一出戏为节点,将牛丞相的性格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威权如火、古板迂腐;后期谦让温和、通情达理。结局中,他不仅听取女儿建议,还主动促成大团圆,这一转变过于牵强生硬,故多数学者认为牛丞相这一角色“几乎是完全依照剧作者的理想模式(以传统的封建道德实现清明政治)进行创作,缺乏现实生活基础[9]”,将前后矛盾的牛丞相性格视为戏文中的败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琵琶记》研究沿袭了这一基调,李昕从高明的改编意图出发,认为高明为了“让人物的性格发展服从于自己的主观创作目的[10]”,创造出牛丞相这一前后矛盾的形象。结论虽没有新意,但从人物性格发展规律来考察这一角色,却可以体现出其中的戏剧创作规律。张爽在《<琵琶记>中牛丞相形象浅析》一文中,从正面与侧面对牛丞相进行立体式分析,不仅使读者看到牛丞相极富极贵的一面,也使读者看到他爱女心切的一面,将牛丞相的改变归结为知错能改的态度转变,肯定他敢于悔过的品行,也肯定了高明对牛丞相的改造,使故事情节更添生趣,使作品耐人寻味。无独有偶,杨帆也肯定了牛丞相爱女心切的一面,以家长角度分析牛丞相身上的家长特性。

牛小姐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是大家闺秀的真实写照,但最初学者对这一形象几乎持否定态度。刘维俊认为牛氏是封建制度下的贤惠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五十年代的评价多少带有时代意识,因此完全否定了牛小姐的人物闪光点;黄仕忠认为牛小姐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完全是礼教的化身;李昕同样将其视为高明自身封建道德观念的图解,不像有血有肉的人。近代以来,对牛小姐的解读更加包容:黑娟认为虽然牛小姐是次要人物,但其通情达理、理解丈夫、同情五娘的特质最终促成了大团圆结局,这与部分学者将其视为大团圆的“工具”截然不同,肯定了牛小姐身上的美好品格;李占鹏则从牛小姐的出场次数考察其在戏文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客观评价。

(五)张大公

学者对张大公的评价出入较小,他急人所难、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形象一直都为学者们认同,没有过多争议,因而也容易被忽略。从董每戡“爱憎分明、讲道义、负责任”的评价开始,学者们大多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延伸,推崇张广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高尚品德。滕新才和王娟更是从承诺、分粮、助葬、赠米等七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张大公的善行义举,提醒大家这是一位不容被忽视的义士,极力赞赏这位义士的善行。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过于完美的形象、总是在男女主人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过于完美的侠义形象产生的类型化、脸谱化问题以及缺少小人物的真实性等等。但综上所述,张大公的形象仍是积极正面的。

二、拓展思路

在《琵琶记》的研究中,学者们苦心孤诣,怀着对戏曲文化的深深敬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赤诚之心,将自己的毕生心力花费在《琵琶记》的研究之中,以期阐发大义,推动文化学术向前发展。如今的累累硕果离不开先贤的潜精研思,其中的真知灼见,极具启发意义,也为后者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后者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也可从先贤未察之处生发大义。

首先,高明创作《琵琶记》不是凭空想象,人物形象塑造有真实的灵感来源,后来者亦可追本溯源,找到人物原型,进而考察高明如何剪裁、取舍、新创、塑造戏文中的人物,藉以窥探作者的主观意图、精神世界以及作者创作观念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揭示作者的价值追求,考察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入剖析该剧的艺术魅力,亦可借鉴于当下的戏剧创作,推动戏剧文化发展。

再者,学者对剧中的边缘人物研究较少,如丞相府的院婆、丫环等。分析社会下层人物,可以探究当时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这类小人物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旨思想的关键作用有待挖掘,此类人物形象身上体现的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在起到教化作用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提升作品的内涵价值,因而对边缘角色的人物分析也不可忽视。

猜你喜欢

琵琶记高明琵琶
Propagation of surface magnetoplasmon polaritons in a symmetric waveguide with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爸爸的“高明”之处
Study on the Perturb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Channel Laser Propagation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
Enzyme-catalyzed Synthesis of Vitamin E Succinate Using aChemically Modified Novozym-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