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在闽时期教育论述的政理、教理和事理

2023-08-07陈国龙

关键词:福州办学发展

陈国龙

(福州大学, 福建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孕育地与实践地。在闽时期,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专注于改革创新,致力于适度超前发展,提出一系列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本文拟采撷系列具有原创性且为教育界熟悉的命题作出政理、教理、事理阐释,以期展示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教育论述的创造力、生命力与解释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深入推进系统化建构、体系化解读、学术化表达。

一、习近平在闽时期教育论述的政理

“政理”是治理的基本范畴,同时兼具鲜明的文化属性。西汉著名经学家刘向《说苑·政理》:“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2)刘向:《说苑校证》卷七《政理》,向宗鲁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第143页。此处的“政理”,则为“为政之道”。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教育论述充盈着丰富的教育“为政之道”之痕迹,是关于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根本问题与核心命题,生成了五个原创性政理命题。

(一)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

1993年10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与闽江职业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并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瞄准了教育与政治关系的靶心,表明了“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的政理之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具有真理性、革命性和人民性。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中国的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鲜明底色,持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持续巩固和加强教育领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一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教育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大任务、重要举措、重要保障顺利且持续进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政之道”的“道”,亦指“道路”。中国教育必须按中国特点、中国实际办,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推动教育充分发挥“四为”(4)四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智力与技术支撑。

(二)教育事业是承上启下的事业

1994年11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更是我市实施‘3820’工程,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迫切需要。”(5)《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习近平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福州晚报》1994年11月26日。习近平同志不仅提出了教育地位的政理之道,也澄清了“重经济轻教育”或“经济、教育两张皮”的错误认识,破解了教育地位的政治困惑。

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几何?“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突显。”(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这一政理鲜明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教育论述中的时代精神和政治智慧。1989—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正确处理好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鞭辟入里地阐明了教育的基础地位,指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其基础在教育。”(7)习近平:《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3页。处理好经济、教育、科技、人才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8)陈金章:《习近平在福建时期的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8期。,强化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实践。同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谁能创造科技、教育、人才的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9)《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习近平在福州调研社会事业建设情况时要求》,《福州日报》1999年10月22日。、“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基础……科教兴省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纲领”(10)《办好教育要有激情——习近平在集美大学祝贺教师节时指出》,《福建日报》2002年9月10日。等政理命题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教育”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口号、政策提得再好都需要落实。在福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题,提出四个维度系统性、原创性政理命题。

牢固树立“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思想。习近平同志强调:“振兴福州要把振兴教育放在首位”、“进一步深化对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11)《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市隆重庆祝教师节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福州晚报》1992年9月6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应对教育战略地位再学习、再认识,尊重和钻研教育,切实把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努力成为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

把教育发展目标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党组要强化教育领导、教育管理、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推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牢固树立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的观点。习近平同志强调:“宁可在其他方面忍耐一点,甚至砍掉一些项目,也要保证必要的教育经费。”(1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习近平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福州晚报》1994年11月26日。要克服短期行为,在人财物方面贯彻教育优先的原则,切实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提供服务、排忧解难。

依靠全社会的积极支持。“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必须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13)《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福州晚报》1991年9月14日。形成教育发展合力,这一政理更是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得到重申:“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1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引自《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80页。

(四)振兴教育事业

“宁可牺牲一点眼前的利益,也要把教育事业搞上去。”(15)《发扬尊师重教传统 振兴福州教育事业——在振兴福州教育献计献策座谈会上的讲话》,《福州晚报》1993年9月21日。相似的论述,习近平同志曾在振兴福州教育献计献策座谈会、福州市教育工作会议等场合论及,无不突显教育的战略性、长远性和重要性。在谈及福州五到十年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初步构想时,他强调主要方向是“两个体系、两个基地、两个中心”。“两个体系”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和多层次教育体系;“两个基地”即现代技术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推广基地;“两个中心”即高教、职教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16)《科技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福州晚报》1991年4月6日。

如何振兴教育事业?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扬,体现了精湛的政理逻辑:第一,面向现代化,教育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发展战略培养大批人才,在为现代化服务过程中实现教育事业自身现代化;第二,面向世界,教育要解放思想,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加强互容、互鉴、互通,创造性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与教育先进经验模式,为区域扩大对外开放服务;第三,面向未来,教育要用超前的战略眼光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破除教育滞后现实需求的问题,以未来的视角推动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动力。这“三个面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衍化为“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教育政理的核心主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按照‘试验、突破、特色’的要求,在‘综合’‘放权’‘活力’‘服务’八个字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一个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的管理体制、教育结构和运行机制。”(17)《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福州晚报》1992年4月11日。这一原创性政理论述,体现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法论要求。

关于“试验、突破、特色”,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大胆试验,寻找突破口,闯出一条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需要,有福州特色的教育体制的新路子。”(18)《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福州晚报》1992年4月11日。无论是哪一学段的教育,其改革创新发展的途径,无不需要兼具试验、突破、特色三大特质,试验在于求变、突破在于求优、特色在于求新,集中统一于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关于“综合、放权、活力、服务”,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开放式、立体型、多元化办学、多功能服务的‘大教育’体系”(19)《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福州晚报》1992年4月11日。,其蕴含政理包括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以及突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高质量发展四个关键词。教育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围绕这一政理要求,着眼于“教好”“学好”和“管好”,切实高质量谋划、推进、落实和评价,促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习近平在闽时期教育论述的教理

《辞海》中“教理”,亦指“教化之理”,其内涵包罗万象。《荀子·大略》提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20)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第494页。宋朝李觏《广潜书十五篇并序》:“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21)李觏:《李觏集》卷二十《广潜书十五篇并序》,王国轩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第222页。教理作为学术基本概念和公共话语,体现了教育的规律性、普遍性,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判断与共识。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教育论述形成了六个原创性教理命题。

(一)办好教育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时,认为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前,闽东的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并不能成为我们沾沾自喜的资本,应该用新的教育观衡量我们的教育事业。新的教育观“不再是过去那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看这个地方的教育是不是适应并且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2页。。办教育的观念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办好教育的标准是能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主政宁德时期,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我们是在闽东这块土地办教育,只能立足于闽东的实际。”(23)习近平:《摆脱贫困》,第174页。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要因人而异。“必须把发展基础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结合起来。”(24)习近平:《摆脱贫困》,第176页。例如,农民需要实用技术,就需要把扫盲教育同学习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多培养熟练劳动力及初、中级技术人才。从调查研究入手,以改革精神为指导,是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强调的工作思路。调查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了解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闽工作期间,针对教育工作,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方针,多次深入福建各高校调查走访,与师生交流,极大地推动了福建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4页。办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有战略思维、系统观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我们遵循教育工作规律,推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国内与国际的统一,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式创新,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开展工作,使新时代教育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二)学校发展从抓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着手

教育发展具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但以内涵提升推动质量提高是亘古不变的教理。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教育论述无不强调“内涵”这一重要教理要求,“内涵”是一个目标概念,既是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向目标,也是过程目标。

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人才强国的应然要求,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紧紧围绕内涵式改革来进行。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和各类建设人才”(26)《振兴福州应把振兴教育放在首位——习近平在我市庆祝教师节暨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福州晚报》1994年9月9日。,“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代‘四有’新人”(27)《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习近平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福州晚报》1994年11月26日。。学科专业结构层面以及教学与课程内容方面,“根据福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所设置的专业均为社会急需”(28)《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第117页。。

推进内涵式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形成以高质量为导向的内涵改革道路,才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强国等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推进内涵式改革关键要深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课程课堂等多领域改革,难点与重点在于强化推进“深水区”“攻坚区”改革,把“理念上的教育”变为“行动中的教育”。

(三)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育才由育师始。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教师是第一要素。这是“1”和“0”的关系。如果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就会失序、失真、失当。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工作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教师的价值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直至一所学校的价值。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提出了引、育、用、留“四字经”。引,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人才”(29)《努力适应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把闽大办成更具特色的职业大学》,《福州晚报》1996年4月4日。。育,要“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措施”(30)《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习近平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福州晚报》1994年11月26日。。用,要“善用人才,防止人才浪费”(31)《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素质教育 努力地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在省委六届十次(扩大)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福建日报》1999年9月3日。。留,要“努力改善教师待遇,为他们创造工作、学习、生活的必要条件,以留住优秀教师”(32)习近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习近平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福州晚报》1994年11月26日。。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于此,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来。

(四)坚持学以致用、产学研相结合

“在继续做好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密切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联系,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33)《继续深化教育改革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习近平在福大师大调研时要求》,《福建日报》1999年12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的这一教理命题深刻揭示了产、学、研、用的逻辑关系。从这个命题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另一个论断,即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必须走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产学研的过程“要坚持生产、教育、科研一体化”(34)《科技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福州晚报》1991年4月6日。,产学研的目的是“保持科技研究的良好态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35)《推进素质教育科技创新 抓紧落实科教兴省战略》,《福建日报》1999年10月19日。。

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关于产学研用的认识不只停留在其重要意义上,更是概括了这一教理的内涵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是教育的重大课题,需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推进企业与高校等创新主体联动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对外交流

扩大教育交流合作是教育外向的核心概念,多元化合作办学、对外交流成为关键的教理。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多次提及加大教育交流合作力度,提出“坚持扩大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36)《推进素质教育科技创新 抓紧落实科教兴省战略》,《福建日报》1999年10月19日。,“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抓好落实,充分发挥我省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地缘人缘优势,吸收、消化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纵深推进与台港澳的科技、教育交流”(37)《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素质教育 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福建日报》1999年9月3日。,“积极吸引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和外资、外智来闽办学,走多元化办学路子”(38)《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增强高校为经济服务能力》,《福建日报》2000年11月8日。。

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对外交流,具体而言,优质资源“引进来”,关键是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国际合作新途径、新模式,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教育资源,同国(境)外高水平学校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促成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优质教育“走出去”,重点是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境)外合作办学,长期性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使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影响力“再提升”,核心是建构中国教育话语权,加强与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渠道,参与制订教育国际标准,输出中国特色的教育品牌。

(六)两个“从实际出发”

两个“从实际出发”,即从实际出发,讲求办学方向和办学宗旨;从实际出发,讲求办学质量和效益。(39)《努力适应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把闽大办成更具特色的职业大学——习近平在闽江大学座谈时强调》,《福州晚报》1996年4月3日。习近平同志强调:“衡量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效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验证教育改革的成败,最根本的要看是否有利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40)《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习近平在我市教育体制改革调研座谈会上强调 要求教育战线在近期内从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福州晚报》1992年4月1日。这些论述把质量观与效益观作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教理。

“质量观”与“效益观”相统一,理应涵盖办学的全过程全方面各环节。分而言之,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要强化高质量标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突出办精办特办强;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要强化高质量要求,凝练形成在一定领域的竞争优势、潜力优势;领导班子与管理队伍注意力要转向高质量,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广大教师要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人才培养的全环节全领域始终对标一流;各类优势教育资源要体现高质量供给,消除资源重复供给、无效供给、低效供给的弊病;办学条件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校园环境体系;激励约束机制要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公平公正、奖惩并重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习近平在闽时期教育论述的事理

何谓“事理”?《管子·版法解》:“是故,明君审查事理,慎观终始。”(41)戴望:《管子校证》,中华书局,1954年,第340页。也就是说,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应然的发生机制、因果联系与内外逻辑,是事件运行的客观规律。如何办好教育?“好”如何进行界定?习近平同志在1990—1996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两个方面七个原创性事理命题,点明了教育发展或教育运行的质量范式与应用要求。

(一)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质量是永恒主题中的主调。“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这一理念的内核就是“质量”问题。(42)《闽江学院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肩扛新使命 展现新作为》,《中国教育报》2022年7月4日。“一个不求、两个但求”,“求”是一个动作,点明教育的目标指向。“不求最大”,不是不要规模,而是不能仅把规模作为最重要的追求,不能只有空壳子没有精装修,合适的规模才更有竞争力;“但求最优”,“优”就是质量,在现有基础上,既不好高骛远又要顶天立地,把质量做到极致,进而推动第二次质量改革,螺旋上升;“但求适应社会需要”,是质量的适配性要求,质量不是“自己觉得自己好”,而是让“社会有需要、对接的好、用的好”。

“不求最大”:教育的质量定力。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学段的衔接推动受教育者终将成为产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这是基于中国的整个国情、学情所决定的,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选择。但是,对于学校而言,只要涉及规模扩大,任何一个领域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历程。无限度、无节制扩大规模,将导致资源分散,破坏教育发展慢变量规律,阻滞存量规模质量提升的步伐,进入恶性循环的局面。“不求最大”即是面对规模扩张的大环境,始终保持质量定力,紧扣办学实际、社会需求,把扩规模的精力、资源转向提高质量、增效赋能。

“但求最优”:教育的质量能力。“最优”是一种追求,体现了学校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在深化内涵式改革中提高质量,把质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优”是一种目标,突显了学校发展的愿景,在国内外可比较、可比拼中脱颖而出,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首选,抢占阵地;“最优”是一种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和国家有期待、社会各界有要求,没有“最优”就经不起历史和师生的检验。“最优”是一种标准,即“一流标准”,通过构建完善的一流发展理念、一流发展战略、一流发展方案、一流发展路径、一流发展措施,达到一流的最优状态。“最优”是一种能力,深刻洞悉教育发展规律和办学路径,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办学模式。

“但求适应社会需要”:教育的质量动力。以质量推动适应社会需要,重点要增强“五个力”。增强需求结合力,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适应内需要求,按照办学实际、办学特色谋篇布局,培养和造就更多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解决首先要面临的需要问题。增强资源整合力,坚持“优、新、需、特”的发展原则,将资源规划、投放、配置转移到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上。增强产教融合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促进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以结构融合推进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持续推进高素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培养联合力,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人才培养全体系,全面提升学习者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前沿竞合力,面向全球竞争,主动对标找差距,突出补短板、强弱项、上水平、锻长板和堵漏洞,集中力量谋求创新,提升适应社会需要的竞争力。

(二)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

市场是教育的主要面向,应用是主要面向中的主线。习近平同志在闽江大学建校10周年庆典上致辞,倡导“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43)《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126页。的宗旨。这一宗旨的根本就是“应用”问题。“立足福州”是区域概念,教育首先要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服务,这是办学的立足点,也是聚焦点。“面向市场”是方向概念,教育办学脱离市场,就缺乏生存空间、发展潜力,必须按照市场的需要、变化同步推进教育改革,在同频共振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注重质量”是前置概念,教育要应用得好,关键是质量要过关、过硬,把质量贯穿办学的全过程全方面各环节。“突出应用”是核心概念,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应用,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服务,均需做好应用大文章,做到办有所用、教有所用、学有所用、研有所用。

“立足福州”:教育的应用区域。此处的“福州”可作泛化表述。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教育最基本的职责和职能。要始终秉持“当地的学校首先要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理念,扎根地方、融入地方办学,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顶层设计、方向定位、改革发展、落地落实的第一参照条件,把教育教学下落到中微观,全力化解同质化办学趋势,紧盯区域特色化办学的“最后一公里”,建成区域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面向市场”:教育的应用方向。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教育为特定职业或岗位培养人才,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紧密对接就业需求,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让教材、课程对接市场需求,创新发展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推动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增长才干、提升技能。

“注重质量”:教育的应用基础。高质量是前提条件,也是基础条件,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高质量是最核心的支撑要素。要推动教育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制定完善系列质量标准,提高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推动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系统化质量改革,形成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力构成的“五维质量观”。

“突出应用”:教育的应用要求。应用的关键就是精益求精,粗放式解决不了应用的问题。要把突出教育应用能力作为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精准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应用供给图谱,加强基础知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深刻重塑教与学、精准供给与应用需求的关系,实现教师精准教学、学生精准学习、服务精准供给,使教育真正服务好全产业链、全生活领域和全生命周期,构建高质量应用新跑道。

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教育论述具有丰富的、系统的、广博的内涵,可采用不同路径方法开展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路径和方法,对此作出若干说明。第一,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教育论述的政理、教理、事理博大精深,其经典命题不胜枚举,本文仅撷取十八个命题进行研究。第二,各政理、教理、事理含义丰富,本文仅就核心要义进行阐述。第三,各命题的阐述以原文原话为参考依据,力求开展各时段的共性研究。第四,各政理、教理、事理命题的划分归类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统一、相互印证的。习近平同志在闽时期教育论述的政理、教理、事理“三理”旨在重现、重温、重学理论实践图景,展现出教育理念创新与重大实践的“生动之美”。当然,没有一种成熟的理论是凭空产生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同在闽时期教育论述有机结合起来,同党的二十大的新提法新论断新要求结合起来,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更加绚丽的华章。

猜你喜欢

福州办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