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路径优化研究

2023-08-06肖杰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资助高校学生群体

肖杰

精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落实是开展精准资助的前提,本文通过对江苏8所高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线上问卷调查,比较不同的资助政策宣传方式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性影响,找出对资助政策认知产生偏差的原因,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队伍、宣传途径、宣传内容、宣传效果,提升政策宣传的覆盖面与时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具有了施展人生才华的极为有利的历史机遇。为推动建设教育强国,要进一步深入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真正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推动高等教育的公平优质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本文通过对江苏8所高校部分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受助者角度评价当前政府、高校、社会资助宣传体系的宣传途径、宣传内容、宣传效果,找到当前宣传工作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着力点,为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建言献策。

高校要适应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不仅仅着眼于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入学需求,它同样强调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的均等。[1]由此,也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横向来看,它强调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资助主体的交互性,更大程度上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从纵向来看,它强调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与资助群体的匹配性,强调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与高校整体情况的适应性,构建符合高校学生资助群体实际情况的资助体系,最大优化学生资助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价值。

高校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资助体系化工作中有着促进教育公平、塑造高校形象和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意义。[2]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宣传工作,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具有明显的宣传对象受益特点。而近年来,资助宣传面临的困境却显然与这一特点恰恰相反。刘军指出,部分家长对助学贷款的借贷认可度比较低,大多数家庭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来补充学费缺口。[3]张思静则指出,朴实善良的农村家庭对于惠民政策所持的态度是半信半疑的,甚至是全然不知的。[4]由此也可窥见,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困境也恰恰是高校资助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经济困难的家庭了解资助政策、相信资助政策、享受资助政策。

除此之外,资助宣传工作整体上也面临着各宣传途径空间、时间隔绝所导致的宣传受众覆盖不全面、不及时问题。客观来说,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源地,往往是交通条件有限、资讯传达欠佳的偏远地区,各个地区的宣传工作问题成因也往往具有差异性,从而使得宣传工作调研改进的方案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律。但资助宣传群体却不仅仅只有家长,学生作为高校资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是每一次资助行为的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也是走出偏远地区与高校直接接触的群体。因此,有必要站在资助政策受助者的角度,探究高校资助宣传工作在受助者群体中的满意度,从而分析宣传途径的有效性,找到新时代下高校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的实践进路。

高校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开展情况调研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研方法

1、调研目的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以江苏8所高校在校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调研对象,旨在通过了解各个高校的有被资助需求的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以及相关满意度的评价,探究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开展的着力点和薄弱点,并探究相应的实践进路,以增强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成效,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质量。

2、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问卷的整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参与到调研中的调研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共计10项内容;第二部分是有关对资助政策宣传知晓度的评价,共计7项内容;第三部分是有关对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共计7项内容;第四部分是有关对影响资助政策宣传效果因素的评价,共计5项内容。

3、样本情况

本次调研利用线上进行问卷投放,共计发放12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164份,有效率93.12%,调研对象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高校资助政策宣传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文结合调查问卷中的四个部分信息,先从总体情况和群体特点两个角度呈现和分析调查对象对于资助政策的知晓度,再从总体上呈现和分析调查对象对于资助政策宣传的满意度情况,以期找到當下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的特点、趋势以及具体情况。

1、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政策宣传知晓度分析

调查对象对于资助政策的知晓度很直观地反映了资助政策宣传工作、资助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该部分将从总体情况和群体特点两个方面呈现和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知晓度具体情况,找到资助对象的总体政策了解度和群体差异性。

(1)资助政策知晓度的总体情况

从总体宣传效果来看,高校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取得了不错的广度,但宣传深度仍有待提高。从现有的1164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来看,约有43.9%的资助对象从高中阶段就开始了解大学生资助政策,约54.1%的学生集中在高考结束后至开学开课后的时间段了解到资助政策,了解起点时间分布比较均等。但也要看到,仍有2%的资助对象反映,现在仍不了解资助政策,这说明,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取得了比较好的覆盖面,具有较好的宣传广度,但仍有小部分的宣传盲点存在。同时,将目光着眼于了解程度上,约有66.1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示对资助政策了解比较清楚,约33.8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处于对资助政策了解但不太清楚或者不清楚的程度。这也表明,当前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在宣传深度上所取得的进展还远远不够,宣传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视角反观家长对于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家长对于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整体上弱于学生,这既反映了资助作为学生的直接需求所带来的更高的需求紧迫度和更多的政策接触频次的结果,但也要注意加强资助政策对于家长的宣传。

从知晓政策类型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集中在“奖、助、减”三个方面,对“贷、补、免”相关政策知悉程度不高,宣传群体对政策认识存在结构性分布不均。从调查数据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生对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校奖助学金等具有较为普遍的了解,其知悉率(表示了解的样本数比总样本数)普遍在58%以上。而对于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知悉人数骤减,整体知悉率低于20%。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资助政策宣传过程中,由于不同政策的群体受众差异导致了部分政策宣传的着力点不足。奖助学金的受众群体较多、存在一定程度的普惠性和激励性,这可能是政策所带来的固有宣传优势。但是,在资助宣传工作中,不仅仅要利用好优势,也要弥补相关政策的劣势。以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为例,资助政策一方面不仅仅在为学生创造克服经济条件局限的困难,同时也作为一种导向性政策引导学生就业,为学生就业择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因此,资助宣传工作仍是要铺开地、体系化地宣传,这样才能让不同宣传政策落到实处,让资助政策更加贴合群体、吸引群体。

从获取政策途径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生获取资助政策信息的渠道呈现出途径众多、较为分散的特点。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直观分析出,目前学生能接触到的资助政策宣传途径众多,其中较为突出具有宣传效果和覆盖面的仍是与学生具有或直接性、或高频次接触的高中班主任、大学招生宣传、辅导员老师宣讲三个信息传达渠道。同时,《新生手册》作为新生初进校园、了解校园的咨询手册,在资助政策宣传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要看到,一方面,在众多信息传播渠道中,辅导员老师的宣讲作为覆盖调查对象最广的渠道,其覆盖率也仅仅达到55.93%;另一方面,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信息传播覆盖率仍是有限,在本次调研样本中的覆盖率仅仅达到32.39%。这两者体现出目前的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正处于多地点、多阶段共同发力的起步阶段,但资助管理中心作为资助政策的第一知悉部门,其宣传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建立一个具有专业化服务的集中性资助政策宣传中心,势必会进一步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群体分布特点

在调查结果的处理中,将家庭经济困难生样本的分布作为因变量,将生源地特点、家庭收入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交叉分析,探究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群体分布特点。

在本次调研中,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群体分布呈现出生源地多为发展滞后地区、家庭年收入较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特点。在调研统计的1164份问卷中,有66.92%的受访者来自于农村地区,24.57%的受访者来自于县城地区,仅有8.51%的受访者来自大中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仍以农村地区为主。与此同时,31.53%的受访者表示其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55.67%的受访者表示其家庭经济收入在1-5万元之间,仅有约1%的受访者表示其家庭收入在12万元以上。这表明,当前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成因仍旧是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但由于家庭变故等所造成的经济窘迫现象仍然极少地存在着。不仅如此,在观察受访者父母文化程度分布时,40.12%的受访者表示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学或以下,43.9%的受访者父母文化程度在初中左右,13.14%的受访者父母文化程度在高中或中专,仅有2.84%的受访者父母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从分布上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分布与家庭经济收入分布具有相似性。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尚不能确定,但仅从单个点来看,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而言,家庭经济收入极易受到父母的经济收入能力影响,而家庭经济困难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则集中在小学初中。由此来看,资助工作促进教育公平意义不只在于受资助者,更在于受资助者的下一代。

(3)资助政策知晓度的群体化差异性

在调查结果的处理中,将调查对象对于资助政策的知晓度作为因变量,将调查对象的生源地特点、家庭收入情况等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交叉分析,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生对于资助政策的知晓度呈现出生源地差异性、家庭收入差异性。来自发展滞后地区、家庭收入低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较之于发展领先地区、家庭收入高的普通学生,对资助政策具有更加全面、更加主动的了解。

生源地差异性上,主要针对的是调查对象生源地的发展状况,将其细分为大中城市、县城、农村三个等级。从样本呈現的调查结果来看,来自大中城市的困难生更早了解资助政策,来自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对资助政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具有更加强烈的主动知悉资助政策意愿。这些调查情况反映了当下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得益于大中城市宣传媒介的丰富性,在大中城市的宣传取得了更好的宣传广度;农村地区生源地学生仍然具有极大的、强烈的被资助需求。这些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对资助政策的需求度差异,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学生有更加紧迫的需求,与现实情况以及资助工作促进教育公平的愿景相一致。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宣传上仍要克服农村地区宣传的不利因素,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满足农村地区学生的敏感需求。

在家庭收入差异性上,家庭收入越低的经济困难学生越早开始了解资助政策,也对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资助申请流程更加了解,同时其家人对资助政策的知晓度也更高。因此,从知晓度情况来看,家庭收入更低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对于资助有着更为紧迫的需求,这促使了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资助政策。

显然,以上两种差异性对群体资助政策知晓度的影响与现实情况是基本相符的。在进一步将以上两种差异性与资助政策知悉意愿做交叉分析时,其结果也呈现出与知晓度相应的一致性: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本身就具有着更为主动了解资助政策的意愿。这也客观解释了在相对一致的宣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助政策宣传呈现的群体性差异,具有更为主动了解资助政策意愿的群体能带来更佳的宣传效果。

2、调查对象资助政策满意度分析

在对已有调查样本的调查对象资助政策满意度分析中,本文在采用群体差异性与各项满意度进行交叉分析时,发现不同群体对于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存在一致性。因此,本节对于资助政策满意度我们仅进行总体上的呈现和分析。

在总体满意度上,逾六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资助政策宣传工作表示认可,超三成学生认为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仍有一定的优化空间,约5%的学生表示现有宣传工作非常不到位。从总体评价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现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现阶段的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但仍有31.66%的学生勾选了一般作为评价结果,这表明现有的资助宣传工作的质量仍然有相当的进步空间。而近5%的学生表达了对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的不满,则表明在实际的资助政策宣传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小部分的宣传盲点值得注意。

在宣传时机满意度评价上,近70%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示满意,约26%学生表示仍有优化的空间。在宣传时机的倾向性调查中,约90%的学生表示在大学入学之前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效果最好。因此,在具体的宣传工作实践中,仍要留意资助宣传在时间布局上的优化。考虑到资助体系的构成同样包含各阶段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以及资助需求往往诞生在高等教育入学前夕,一方面,高校的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不应当是孤立的,而应该是同初高中宣传教育、生源地政府资助宣传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体系化的效应,更好地消除宣传盲点;另一方面,高校资助工作仍要将新生的入学前资助宣传工作、招生资助宣传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及时为学生的需求带来资助性的解决方案,让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具有及时性。

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促进教育公平的公平性意义,更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继承人的育人作用。[5]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是学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是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资助工作宣传广度和阐释深度决定着资助工作的实施效果。

(一)建立具有立德树人、人文关怀意识的专业化宣传队伍

优化高校学生资助中心的人员构成,加强高校辅导员、招生老师的资助政策培训工作,建立具有专业化宣传技能的宣传队伍。一是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是带有育人性质和人文关怀性质的宣传工作,这就在要求面对高校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时,宣传主体不仅要有过硬的宣传技能素养,还得有能与学生贴近距离的人文关怀品质和立德树人意识。过硬的宣传技能素养能够帮助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具有更好的着力点,在宣传实施、捕捉学生需求、扩大宣传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关怀则能够帮助资助工作者与受资助群体实现良好的心灵沟通,避免出现受助者出现心理窘迫等不利心理影响,营造良好的资助氛围。而立德树人,则是资助工作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这既是对资助工作公平性的保证,也对进一步促进资助工作落到实处,满足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我们要加强对于辅导员、招生工作人员的高校资助政策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调研结果不难看出,辅导员、大学招生教师队伍作为与学生产生第一接触的教师群体,在高校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关注辅导员以及招生宣传教师的资助工作水平,资助宣传工作开展没有阻塞点,避免宣传主体出现工作盲点,为宣传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二)建立具有时效性、广泛性的资助对象需求收集机制

对资助政策宣传工作而言,只有明晰宣传对象需求,才能够更加精准地实施宣传活动。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学生、以及高校学生家庭的被资助需求在四年乃至更久的时间跨度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促进资助资源紧紧跟随被资助群体的实时需求,就得有实时更新的资助对象需求收集机制。一是要明确宣传客体的构成,建立与学生、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路径。资助政策的宣传,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群体的信息接收,同样也要注重学生家长群体的信息接收。对尚在求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家庭经济压力的主要承担者、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要知悉者通常是学生的家长,学生家长对资助需求具有更加明確的判断。二是要建立学校资助信息收集机制,以学期、学年为单位作广泛性资助需求调研,以辅导员、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接口时刻对接学生的资助求助。

(三)建立体系化、全覆盖的多层次宣传途径

依照宣传客体人群及其需求构建的宣传途径,才是最有效的宣传方式。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应当构建覆盖全部宣传客体、敏锐触及客体需求的资助政策宣传网络。一是要建立资助宣传工作政府、高校、社会的联动宣传机制,促进宣传信息的全范围流通性,不让宣传阵地成为孤岛。二是要找到资助需求产生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区域范围,重点开展资助宣传工作。在高考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高校可以联动高潜在被资助需求的县级生源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宣传人员深入乡村开展政策宣传工作,从家长侧、家庭侧开始资助政策的宣传,避免因经济原因产生学生无学可上的现象。

(四)生产具有直观性、需求捕捉性的丰富宣传内容

宣传内容的高吸引力和高价值性,会直接增强宣传客体的了解意愿,进而极大提高宣传效果。一是充分从受助者、需求产生者的角度出发,构建具有直观印象和吸引力的宣传内容。在资助政策宣传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数据化的图片展现一般高校学生高校生活期间的花费构成,帮助宣传客体形成直观的需求空间。同时,通过数据化的形式,将资助体系对学生的经济资助力度直观地表现出来,构造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产生的实际花费与资助政策提供的经济支持关系,帮助其产生更加明晰的资助价值。二是依托于校园宣传大使等途径,宣传自立自强学生的受资助经历,以具体案例展现资助价值,从而使宣传内容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赢得宣传客体的进一步认同。

(五)健全合理的、高效的资助对象认定机制,做好助后工作

进一步扩大高校资助宣传工作影响力,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重要前提,要动态把握资助全过程各环节,提高政策透明度,强化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受助的同时,要加强对其进行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蔡婕萍:《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宣传工作浅析》,载《改革与开放》,2018(11):156-157+160页。

[2]王俐、张霞、陈溢诗:《对新时期做好高校资助宣传工作的探讨》,载《高教论坛》,2014(03):88-90页。

[3]刘军:《广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下乡行宣传工作效果检视——基于乐昌市的调查分析》,载《煤炭高等教育》,2017,35(03):105-108页。

[4]张思静、李小霞:《国家资助政策认知现状及宣传报道调查研究——以广东省英德市横石水镇为例》,载《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8):142-143页。

[5]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68-70页。

作者简介

肖 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高校学生群体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