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加速构建“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枢纽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3-08-06陈智霖杨鹏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信息港广西数字

陈智霖 杨鹏

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的殷殷嘱托。国家明确在广西布局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这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科技创新中心之后作出的重大布局。广西作为国内和东盟两个大市场的主要通道和交流桥梁,亟需借势发力、乘势而上,抢抓国家布局发展数字经济的新机遇和政策新红利,加快推动广西数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枢纽,在国家“数字丝绸之路”布局中下好“先手棋”。

2020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方愿同东盟一道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三十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合作,共建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倡议开展数字治理对话,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数字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赛道”、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广西作为国家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主战场”,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具有天然独特区位优势。

近年来,广西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广西数字经济发展也遇到亟待破解的难题。为此,广西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针对性解决当前问题,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和面向東盟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进一步发挥数字广西集团等市场主体作用,奋力开创广西“数字丝绸之路”,加速将广西打造成为“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枢纽。

广西不断构筑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

近年来,广西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不断提升数字经济企业发展的韧性与活力,2022年全区数字经济规模超过9300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5.5%,①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同时,广西持续推动共建共享中国-东盟信息港,不断构筑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

一是推动中国-东盟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运行不断优化,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使用,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建成开园,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云计算中心建设完成,菲律宾、越南数据中心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加强数字技术在东盟国家民生领域应用。建成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跨境旅游服务平台、职业教育云平台,实现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五国跨境远程诊疗。推进北斗道路应急救援服务在泰国、老挝等落地。

三是深化数字领域合作,“丝路电商”趋势向好。建成运营中国-东盟跨境支付体系等一批面向东盟的跨境平台。边境口岸互市贸易结算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将业务办理时长由每笔一小时缩短至一分钟。通过跨境电子银行落地全国首笔NRA账户跨境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当前制约广西数字经济发展“四大梗阻”

(一)“东数西算”形成环广西态势,广西数字经济发展面临被边缘化局面

数字经济框架由大数据、智能算法、算力平台三个基本要素组成。2022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在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从全国范围内实现东部数据与西部算力的协调互补。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有力促进地区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数字发展格局形成环广西态势。此外,2022年3月,科技部发布《“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东西部地区科技合作唯独缺少广西科技合作,而“科技入黔”中提出实施贵州数字创新结对合作,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广东研发+贵州制造”合作模式,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这将进一步强化粤黔的数字基础优势,广西数字经济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二)产业结构性短板突出,广西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

数字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产业,要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整体提升。从数字产业化来看,2020年,广西数字产业化规模850亿元,仅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4%,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此外,广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核心产业规模偏小,占比偏低。如2020年,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为546亿元,③全国排第16位,而湖南(全国第14位)是广西的近2倍,辽宁(全国第13位)是广西的3.5倍,北京(全国第1位)更是广西的28.8倍。从产业数字化来看,广西产业数字化规模6400多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8.8%左右,全国排名第17位,但工业数字化水平亟待提升,企业信息化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涉及生产、销售等其他方面的数字化程度不高。根据《202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广西两化融合指数目前位于全国第三梯队,排在第26位。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数字产业活力不够和传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目前,广西产业数字化距离形成规模型联动式的产业集群仍有较大距离,产业低端化碎片化独立化问题突出。现有电子信息等产业以加工制造等价值链低端为主,参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市场主体少,广西没有一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仅有一家企业跻身“中国软件百强”,缺少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能够引领全行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企业。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多年来传统产业形成的技术、工艺、产品和市场已趋于成熟,生产、管理思想易固化。而数字技术投入信息量大、投资专用性强、转换成本高、见效慢、试错成本高,更弱化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动力。

(三)广西数字经济量低质弱,科技创新有效支撑不足,发达地区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创新频发,倒逼态势明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产业提质扩量增效的关键动能。广西数字经济规模总量不大,2020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省市有13个,广西数字经济规模达7267亿元,排名全国第18位,相当于GDP的3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6%)近6个百分点。同时,广西数字经济行业创新能力较弱。一方面,行业创新能力弱、研发能力不足。从研发投入看,202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173.2亿元,增长3.7%,低于全国增速6.5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5.4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专利申请来看,广西数字专利申请量虽然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但对比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从产品来看,广西缺乏适合各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现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工业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关键工业软件等基本被外部企业垄断,高质量融合创新项目、关键技术、著名品牌和拳头产品极其缺乏。另一方面,广西缺乏数字领域的高水平研发平台。全国3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广西仅有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3家,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仅有2家,广西国家级研发平台基本集中在传统优势行业,而战略新兴产业、数字领域高水平平台较少,难以支撑广西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广西数字经济人才流失和培养储备不足,招智引才育才面临内外部“双重挤压”,亟待在体制机制上破题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受区情、环境等条件限制,当前广西数字企业人才总体数量较少、质量偏弱,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引进区外人才又缺乏竞争力,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人才供给不足与人才流失快速“双重挤压”。根据自治区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分析报告,2021年1-11月,广西数字经济相关企业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30.6%。其中,仅占全国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0.5%,低于广东(17.9%)、江苏(16.4%)、浙江(11.5%),整体来看,高学历人才较为缺乏。同时,广西数字人才流失严重,广西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广东及沿海地带。更需关注的是,就业于本地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也仅将广西企业作为“回炉”培训的跳板,工作两至三年,掌握一定行业技术后再流向外省。上述问题根源在于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在数字经济人才薪酬待遇、创业环境、政策扶持、生活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分行业门类看,2022年广西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为250695元/年,但这仅是全国同行业同類型职位平均工资的0.66倍。截至2022年底,广西数字经济领域平均薪酬为8700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03万元,较江西(1.01万元)、重庆(1.05万元)、辽宁(9240元)、新疆(9875元)等还有一定差距。④此外,广西人才吸引力不强还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与周边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广西营商环境还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发展平台不足,激励数字人才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制定的一些政策不够接地气。

推动广西构建“数字丝绸之路”

重要节点枢纽的对策建议

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的殷殷嘱托。国家明确在广西布局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这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科技创新中心之后作出的重大布局。广西作为国内和东盟两个大市场的主要通道和交流桥梁,亟需借势发力、乘势而上,抢抓国家布局发展数字经济的新机遇和政策新红利,加快推动广西数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枢纽,在国家“数字丝绸之路”布局中下好“先手棋”。

(一)强化顶层设计:全局谋划顶格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一是进一步扭住中国-东盟信息港核心关键,全面引领带动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高位谋划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全面融入全区开放战略。聚焦RCEP、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自贸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开放战略,以中国-东盟信息港为依托推动战略联动发展。以数字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自贸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平台,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数字经济总部基地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开拓面向东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推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产能“走出去”,共建“海上数字丝绸之路”。

二是进一步加强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围绕中国-东盟信息港战略联动建立完善会商、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制度和会商机制,采取临时召集和定期会议相结合方式,及时协调解决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发展困难。

三是进一步谋划出台新一轮发展规划。对《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进行总结评估,加快谋划新一轮建设实施方案,强化中国-东盟信息港全局性牵引作用,积极研究落实促进广西数字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二)数字“强基补短”:加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应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补齐数字发展的短板。

一是适度超前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围绕我国与东盟数字经济未来发展需要,在中国-东盟信息港策划一批重大算力基础设施项目,包括绿色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区块链算力中心、超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大算力中心,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二是加强对引爆性项目重点发力。整合集中相关资源,重点支持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小镇、地理信息小镇、南宁远洋大数据产业园、海上丝绸之路空间信息应用示范项目、浪潮集团东盟运营总部基地、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华为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钦州华为数字小镇等业主单位扩大项目运营规模。

三是从自治区层面统筹建立健全数字经济重大项目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全生命周期统筹项目规划、要素保障、项目立项、资金资源平稳、组织实施、调度督办等工作,系统加强对数字产业重大项目的培育和支持力度。

(三)引龙头育集群:栽植培育数字经济的产业森林

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广西要实现数字经济的跨越发展,集聚数字经济产业,必须要有旗帜性企业。

一是加强对央企等龙头企业的招引。探讨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行业龙头中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整合盘活存量,培育做大增量。围绕“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实施“一企一策”,在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央企的创新能力与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促进政务服务、医疗健康、通信、高铁、民航、金融等重点场景的数字化建设。

二是加强对本土企业支持和培育。数字广西集团是广西面向东盟发展数字合作业务的重要主体,但由于成立时间不长、核心技术与产品缺失等因素,在建设中国-东盟数字经济门户中排头兵的作用还不够突出。应借鉴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以壮大数字广西集团为重点,进一步优化集团的组织架构,考虑升格广西数字集团为省直平台企业,选优配强运营管理队伍,努力将数字广西集团打造为广西数字标杆企业,争取在“十四五”末跻身全国大数据知名企业。

三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以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家居、生物医药等行业转型为重点,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生产线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快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普及应用,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

(四)提升创新硬核:打通广西数字经济“产学研用”链条

创新是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一招。对广西而言,更要将有限而宝贵的创新资源投入到主战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一批产业化研发成果。

一是实施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补短板工程,摸清广西数字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找准广西数字经济“卡脖子”技术的清单,针对“卡脖子”技术最为集中、最为严重的环节,面向国内外集聚高端创新优势资源实施“揭榜挂帅”制,聚力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在数字技术创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加快谋划组建综合性的广西数字经济研究院,打造出若干个自治区级实验室,实现广西数字经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商业应用、产业化、效益化全流程闭环的创新体系。

三是推动科研组织范式创新,支持广西企业与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设数字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研发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深入开展面向东盟的数字技术应用合作,以中国-东盟信息港重点项目为抓手,优化调整项目库,提高与东盟直接合作的项目比例,增强信息港项目建设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机构作用,加强与东盟高校、企业、联盟等合作,打造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面向东盟的数字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典型应用场景,为我国拓展东盟数字技术应用市场提供应用示范。

(五)打造聚才“洼地”:致力构建面向东盟数字人才高地

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2023年,我国数字人才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之间,⑤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各地招贤纳士的“抢人大战”仍在持续,在此背景下,广西不仅要考虑引得进外地人才,还要考虑育得好本地人才,更要守得住已有人才,需要综合施策,用政策、事业、环境、待遇等留住人才。

一是引才应突出以用为本聚人才,支持条件好实力强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人才需求,集聚一批能主持关键技术攻关、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對基础条件较差的地方,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千方百计让各类人才为我所用。用人单位可灵活运用顾问指导、兼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退休特聘、候鸟服务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人才。

二是育才应突出学用结合,要发挥企业在综合型数字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型数字人才内部选拔培养体系和人才开发投入体系。提高高校数字人才培养能力,引导高校根据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研究方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为数字经济长期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三是留才应突出以才为本,不断完善人才制度,如大数据企业员工,在广西工作时间超过一年的骨干人才,可按其个人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全部予以返还奖励。又如对柔性引进的数字人才,可在引进单位参加职称评审,享受广西人才补贴政策,并对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所支付的奖励和劳务报酬,可以按照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优化人才环境和丰富人才发展空间。以引育留并重,坚持久久为功,致力打造广西成为面向东盟的数字人才高地。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gx.people.com.cn/n2/2023/0627/c179430-40471587.html。

②《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

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整理。

④数据来源:《2022年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报告》。

⑤数据来源:《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

作者简介

陈智霖 广西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发展等

杨 鹏 广西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与战略决策研究学部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等

猜你喜欢

信息港广西数字
答数字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数字看G20
探究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的“技术内核”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成双成对
信息产业携手信息化建筑——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项目BIM实施
数字变变变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