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专业群服务陕西特色文化产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2023-08-06穆宝宁杜倩文王晶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陕西艺术设计特色

穆宝宁 杜倩文 王晶

随着城镇化进程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陕西丰富的特色文化濒临失传。艺术设计专业群凭借独特的专业优势,在传承特色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在研究陕西特色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立足艺术设计专业群,提出多项可以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群服务陕西特色文化产业能力的改革途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也彰显了现代城市的魅力。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可以采用设计美学、设计符号、创意文创等多种可结合特色文化产业的方式进行设计能力提高,进而提升服务特色文化产业的能力。[1]

陕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在历史上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省会西安更是十三朝古都,在古今中外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关中地区,有着著名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关学”,以及多种特色文化的延展。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特色文化正在经受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而传统的技艺、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则是网红经济、外来文化、新媒体艺术。

1、陕西特色文化种类众多、资源丰富

陕西地区自古以古朴的民风著称,特色文化更是种类丰富,西安地区的关中文化,陕南的特色民俗,陕北的黄土艺术都具有独特的魅力。陕西共有74项特色文化艺术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其中近几年影响较大的有华阴老腔、安塞腰鼓、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等,而“凤翔泥塑” “西秦刺绣” “安塞剪纸”“凤翔木版年画”“陕北艺匠丹青”等,这些民间艺术包含了浓浓的地方特色,是泥塑类、剪纸类、版画类以及建筑彩绘类的典型代表,每一种艺术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当地的技艺大师。多年来,陕西陆续有特色文化艺术形式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

2、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特色文化面临危机

建国以来,陕西地区较东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本土的经济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大,地方特色文化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艺术形态,而如今,受经济发展影响,一些技艺大师轉行,很多原始的艺术形态受市场环境影响逐渐做出了让步甚至淡出人们的视线。例如剪纸艺术、版画逐渐被更高效的自动化机器裁剪所替代,泥塑等立体艺术则被3D打印技术替换。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导致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古老的民俗民风缺乏生存的土壤,民间技艺大师的精湛技法也缺少了可传承的后人,最终导致地方传统文化面临毁灭性的冲击。[2]

3、中西文化冲突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带来挑战

地方特色文化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与西方文化不断发生着排斥与融合。西方的符号象征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中西方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决定的。如基于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的传统民俗,必然与基于“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近代西欧民俗大相径庭。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西方的先进技术为文化的发扬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互联网可以让本地的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新媒体的形式推广出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甚至可以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体验传统的剪纸、泥塑等美术工艺。

深化文化传承职能,挖掘艺术设计类专业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给陕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华阴老腔、陕北剪纸、户县农民画等艺术形态逐渐引起了全国艺术工作者的兴趣。陕西的各类高校也开展了大师进课堂、社会实践、文化讲座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块,以促进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和陕西的特色文化进行融合。陕西的特色文化发展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城市特色的提炼、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再生远远不够。[3]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服务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在地方从事创意、设计等相关工作,他们的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这就对高职院校深挖自身专业优势,构建新形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服务

陕西特色文化产业途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该纲要为陕西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中职业院校的作用指明了方向,也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如何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思路。

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凭借多个相关专业相互支撑,在特色文化的传承转型及服务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将传统技艺引入课堂,开展相关课程进行技艺传承,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则可以在虚拟现实、新媒体传播层面进行特色文化的推广和延展。

1、架构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提高服务产业的能力,方案应该参照陕西特色文化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借助第二课堂、专项实训、课程改革来融入特色文化。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特色文化传承模块,根据不同的学期设置不同的专项实训,对标陕西当地不同的文化进行实训。实训的形式可以采用实地考察、技能拓展、专题报告、校外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4]

2、依托企业行业,进行课程改革

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大部分学生知之甚少,在学习和研究方面做不到系统化、深入化和产能化。鉴于此,学校在课程改革的时候应该邀请相关企业参与进来,深挖课程的内涵建设,有机融入陕西地方特色文化,以课程的形式开展技艺传承,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软件课程教学的项目部分融入特色文化,将其设计成有趣的项目,在项目的设计完成中进行课程思政、文化传承。经过实践检验,学生对项目中融入的文化教育接收程度更高。

陕西地区的文化公司、设计企业众多,他们丰富的经验是设计类专业开展教学的宝贵资源。学校应该与这类企业展开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开展校企共建课程,做到与企业共同进退、与行业不脱节。[5]

3、深挖产教融合,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的基本途径。校企一体化育人,根据不同的企业属性和需求,院校要做到合理灵活地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生态。本课题组深入研究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及相关企业的各自特征,力求在校企合作中找到平衡点。

校企合作使学生接受了企业文化、设计标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的熏陶,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该偏重于地方特色明显、原创属性较高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课程共建、企业项目进课堂、企业第二课堂、订单式培养、学徒制管理等手段可以灵活运用。例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和陕西的文创产品设计工作开展合作,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校企平台的建立,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前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创意筛选和成型设计,并且可以围绕某一项目开展校内设计竞赛,以赛促教,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4、建立大师工作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设立大师工作室,是建立行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径。所谓“大师”,均为某传统艺术的领军人物,对于陕西特色文化有着资深的造诣。聘请大师进高校,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建立工作室,既能將特色文化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建立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对于传统艺术的推广有一定的作用。大师以其精湛的技能和丰富的成长经历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和职业精神。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使特色文化产业与技能教育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统一。例如设计专业群建立“铜川耀州瓷大师工作室”,邀请耀州瓷大师进校讲课,举行拜师仪式,将对耀州瓷艺感兴趣的同学纳入工作室,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管理,最终创作成品进行展览展示。对于适合批量制作的创意作品可以面市销售,增加学生的市场敏感性。

5、关注产业动向,提高师生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服务地方产业除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之外,还应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定期开展关于陕西特色文化主题的教师培训,督促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开展教学项目改革。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只有教师自身真正熟悉了特色文化,真正明白了文化传承的意义,才能将传承和再生落到实处。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老师可以研究陕西本土特色的传统纹样和图案,借助符号语义学的设计方式将其延展到其他领域,例如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图案,提炼户县农民画中的元素到文创产品中。

学校应关注产业动向,与政府、企业对接,参与政府的文化项目,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建立落到实处的校企合作,用项目实战展开课程研究与改革。学校应完善教师关于陕西特色文化培养的途径,并积极引入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来校进行项目跟进,完善特色文化项目开展所需要的实训室等硬件条件,并对于校内基于特色文化的各类竞赛提供支持,解决实际问题。

6、对标地方特色文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考察讲座、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等,在合作过程中,尽管学生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对企业生产有一定帮助,但是创新能力不够。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知识与行业脱节,二是教师对于市场和行业的研究滞后。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极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从业者。艺术设计类专业应该对标地方特色文化,进行课题项目研究,将高校多学科多专业资源优势与项目整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围绕陕西特色文化,如民俗、纹样,展开艺术创新设计研究,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突破。科研项目进教学,在教师、专家、企业人员的合作下展开课程讲授和技术研发,促进高校与社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深化,切实提高教师对于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深度,提升创新意识,助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效能。

7、开展社会服务,助力文化衍生

针对陕西特色文化,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服务,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社会项目中,加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高全校的社会服务意识,健全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内涵发展,最终实现学校与地方经济互惠发展。例如,学校设置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将社会服务项目纳入课程建设和质量考核,教学上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激励机制,对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教师给予评定、评奖、评优,从而激发师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学校对于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应该鼓励针对陕西地方特色文化展开社会服务,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文化衍生。例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与地方特色文化代表机构展开合作,通过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将特色文化融入农产品包装、农业品牌设计、手工艺衍生品、文化创意产品等经济载体。

艺术设计类专业应以“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创新性与专业性培养理念,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学科、学生等优势,有力助推陕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结 语

在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背景下,地方特色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艺术设计专业群深化各专业优势,提升地方特色产业服务能力与特色产业共同协调发展是必经之路。传承陕西特色文化,对艺术设计专业群而言既是优势,更是责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等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不同的领域可以传承及再生地方特色文化,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升级并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仲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载《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54-55页。

[2]鲁丽彬:《职业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地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载《电子世界》,2016(15)19-22页。

[3]康广、王静:《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双创”人才培养》,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67页。

[4]张赟、杜文娟、张乘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课程标准建设——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载《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1):117-118页。

[5]李茹冰、周红燕、洪艳:《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载《浙江建筑》,2014(1):60-62页。

作者简介

穆宝宁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杜倩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艺术设计

王 晶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陕西艺术设计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星.云.海》
《花月夜》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