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校园原创话剧的育人价值

2023-08-06朱先前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王阳明原创话剧

原创话剧是高校原创文化的典型样式,是高校推进文化育人、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创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认同的重要手段。大型原创历史话剧《王阳明》采用穿插式结构,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青春版的历史正剧,也为探寻新时代校园原创话剧的创作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传播体系提供了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校园原创话剧内容取材于校园,主导的价值取向根植于校园,创作人员是学校师生,创作过程完成于校园,观众群体主要集中于校园,是一种来源于校园,传播于校园,服务于校园的戏剧形式。其融思想教育于艺术创作与表演之中,具有鲜明的德育价值、美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切实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由贵州师范大学师生集体创作的大型历史话剧《王阳明》就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众多校园原创话剧中非常出色的一部,从这部话剧入手,可以发现当下中国校园原创话剧的大体风格和特色。

校园原创话剧的德育价值

校园原创话剧受众群体是学生,在其剧本创作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主流价值,特别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训精神等内容。校园原创话剧通过舞台呈现给观众生动的剧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使得受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共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探寻世界和生命的价值。与此同时,和改编的作品不同,校园原创话剧最大的特点便是从剧本到演出全都由学校师生共同完成,参演学生通过对剧本解读、情感酝酿、角色把握和剧情冲突的理解,悟得了真、善、美的本质,逐步提升了对社会和人性的进一步认知,逐渐达成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从而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从剧本策划、角色分配,到创作编排、正式演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和相互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参演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原创话剧《王阳明》是国内第一部呈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话剧作品。其在创作过程中坚持既还原历史又忠于历史,客观呈现了王阳明被贬悟道、立院讲学、平定叛乱、病逝归途的传奇一生,不同的场景,交织出王阳明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对于探索世界的吉光片羽,从而刻画了王阳明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光辉形象,向观众介绍了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深邃心学思想,其始终如一的“读书做圣贤”的人生理想、“成圣之路”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

话剧《王阳明》在塑造角色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仕途,更是从亲情、爱情、友情等多方面展开,细节的刻画使得王阳明的形象更加立体,除此之外更借鉴了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让王阳明遭遇了一番现代式的“主体异化”和“精神分析”,在对自我的拷问中最终超越自我,这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蓝本。此外,话剧《王阳明》的主创人员均为贵州师范大学师生:王阳明的扮演者廖承承,女主角慕青的扮演者卢梦莞、李玉茹、舒心等都来自贵州师范大学201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角色分配到彩排练习,再到正式演出和高校巡演,所有演职人员一直团结协作,默默坚守,相互支持,不管再小的角色,再琐碎的事物,没有一个人放弃。他们在成就了话剧《王阳明》的同时,也成就和历练了自己,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了团结向上的集体文化,收获了多彩而又唯一的大学生活。

校园原创话剧的美育价值

道德感动是道德意识的起点,也是道德哲学的重要范畴,校园原创话剧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人们通过观看话剧对话剧人物的德性及德性所体现的道德价值表示了认可。[1]校园原创话剧的美育价值就是通过感动实现的。校园原创话剧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碰撞实现了德性互动,而碰撞的载体和媒介是剧本和剧情。剧本作为话剧的核心,决定了剧目的基本性格。剧情是由演员通过对话、独白、表情、动作,配之以舞美来呈现的。审美主体通过欣赏话剧,领略演员之美、舞台之美、音乐之美、表演之美、心灵之美,启发对人生与社会的新思考,收获快乐、放松和满足,获得心灵的启迪与震撼,升华和完善人格,实现了审美价值的完成。

话剧《王阳明》共四幕十二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尊重历史再现历史,又要向人们呈现一个生动丰满、有血有肉的王阳明?如何通过描述王阳明的思想碰撞、坎坷一生反映王阳明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需要有丰富处理技巧的。话剧《王阳明》采用了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使得王阳明在主体异化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能够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去感知王阳明的内心世界,并且时刻注意到此剧的形式,对形式本身进行审美。此外,《王阳明》又以辩论的方式来阐明心学思想,使得舞台立刻丰富和活潑了起来,充满了逻辑思辨的光彩。观众则在穿越中见证了传奇,在奇妙中领略了崇高,在悲痛中感慨人生,使得人们在观看剧目的同时对阳明一生、阳明心学、明朝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

校园原创话剧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建立大学生文化自强,是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要求,也是建设文化强国和拓展大学功能的需要。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文化的理论创新、价值创新、文艺创新、舆论创新等内容。校园原创话剧是校园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高校自觉运用文化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代表性做法。校园原创话剧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之中,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生活化,把先进的人物典型化,把育人的手法艺术化,对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往往起着一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原创话剧《王阳明》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阳明文化的继承,而且也是对话剧艺术形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一种创新。王阳明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倡导将道德伦理融入日常行为,以良知代替私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精神境界,[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原创话剧《王阳明》采用穿插式结构,既呈现了阳明一生的故事,又穿插介绍了阳明思想,在探索与对抗进程中塑造和刻画了王阳明的光辉形象,让观众亲临其境体验了其“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光明一生。而这样一种创作手法、教育方法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贵州师范大学将原创话剧《王阳明》作为保留剧目,作为每年新生进校的第一课,更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工作做出的一种创新。

校园原创话剧的发展路径

新时代校园原创话剧的发展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文艺创作规律,[3]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创作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传播体系,在这一点上,校园原创话剧《王阳明》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1、要坚持价值融入,激发多元主体,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创作体系

校园原创话剧的创作首先应坚持价值融入,这就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动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时代精神、鲜明风格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其次,校园原创话剧的创作要以校园为根基,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在办学历史、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中找灵感找素材,注重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校友的教育作用,讲好身边好故事。校园原创话剧的创作还要注重激发多元主体,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学生、校友和学生社团参与创作,形成多元的创作来源。

2、要坚持分层提升,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全面的课程体系,培育原创话剧发展的艺术人才,是高校原创话剧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课程体系,首先应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计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艺术教学普及化、艺术活动课程化、艺术训练专业化、艺术演出体系化”和“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舞台育人、环境育人”。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课程体系,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现状,分层次开设专业课程、提高课程和普及课程,从而兼顾校园原创话剧发展的普及与提升、分散与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内外兼修,使艺术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形成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要坚持舞台检验,依托社团实施,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实践体系

艺术教育的规律决定了艺术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实践体系,首先要突出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实践,而这都离不开舞台检验。坚持舞台检验,要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施——舞台检验——展演交流”的实践模式,引导学生在鲜活的艺术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实践体系,还要注重发挥艺术类学生社团的引领带动作用和创新示范作用,要为艺术类社团配备专业指導教师,强化理论学习,加强骨干培训,搭建演出平台,做好艺术实践,让学生将所学、所爱以艺术的形式凝练综合并通过舞台展示,全面提升学生艺术创作、艺术实践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话剧文化氛围。

4、要坚持引育并举,注重新媒体平台,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立体交流传播体系

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立体交流传播体系,首先要注重舞台交流与传播,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在校园里努力形成“年年有节日,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多层次演出团体的学习,努力提升校园原创话剧的艺术欣赏力。构建校园原创话剧的立体交流传播体系,还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以多媒体为样式,打破校园和社会的壁垒,让更多的作品在青年学生喜爱的平台呈现,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艺术活动、感受艺术魅力,提升艺术修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艺术的方式达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提升文化自信,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注释

[1]王庆节:《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4页。

[2]李春林:《王阳明道德文章穿越时空的价值》,载《光明日报》,2014-07-29(6)。

[3]张永:《文化传承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校园戏剧创新发展路径——以陕西高校典型校园戏剧实践为例》,载《当代戏剧》,2018(3):39-41页。

作者简介

朱先前 长安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王阳明原创话剧
话剧《坦先生》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话剧《二月》海报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