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数字乡村发展模式探究
2023-08-06张鸿董林辉
张鸿 董林辉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自数字乡村战略提出以来,陕西省坚持谋划先行,积极推进试点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本文通过对长武县“数字乡村长武红”模式的探索,提出陕西数字乡村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建设特色乡村;要加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提升,重视农村电商发展;要坚持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更要加强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推进部分地区先试先行,为陕西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先进经验。
我国自2018年首次提出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各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特别是在数字农业、智慧旅游、健康医疗等领域,出现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数字乡村。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各地也逐渐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探索乡村建设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陕西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省级数字乡村试点,探索符合陕西乡村实际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位于陕西西部的长武县,是著名的“秦岭南麓护林县”,全县总面积567平方公里,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油菜、苹果等农产品。随着数字化农业的推进,长武县数字乡村建设也成为该县促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武县坚持以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为抓手,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数字乡村长武红”建设。本文以长武县数字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剖析其具体建设措施,并放眼陕西数字乡村发展,从长武经验中获得启示,推进陕西数字乡村发展稳步推进。
文献综述
数字乡村戰略最早出现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此后至今连续五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数字乡村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和部署。
国内学者也对“数字乡村是什么”的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索。郭红东等认为数字乡村是指乡村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数字技术创新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实现乡村生产数据化、治理数据化与生活数据化,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1]王耀宗等提出数字乡村是新时代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社会建设在乡村的延伸。[2]彭超认为数字乡村是以数字技术和产业引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体,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3]
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出台明确定义了数字乡村的含义,即“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是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巩固拓展数字经济帮扶成果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4]
张鸿教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了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AHP-熵权法综合测评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5]王廷勇等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于数字乡村的理解,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并不是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的简单融合,而是通过数字经济及数字技术的延伸,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方式及状态的重构。[6]赵成伟等对数字乡村建设本质做了阐述,指出数字乡村建设本质上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乡村转型的过程。[7]
2020年,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先后发布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和《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农村数字化未来几年发展趋势进一步明晰。
赵早认为数字治理是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并列举了数字乡村如何助推乡村治理转型以及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最后提出构建数字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路径。[8]崔凯等学者基于数字乡村的内涵特征,构建了数字环境、数字投入、数字效益和数字服务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对应的16个二级指标,对数字乡村进行科学评价。[9]
2021年,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分别出台了数字乡村具体实施办法,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局部试点建设工作。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2021年数字农业农村工作要点,近期又制定了《江苏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贯彻落实〈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行动方案》,积极谋划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加快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强大动能,为新时期“三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基础网络体系逐步完备,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全面建成,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城乡“数字鸿沟”逐步消除的总目标,并细化为四个主要指标和四项共17条重点任务,为浙江数字乡村发展指明方向。广东省提出以点带面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发展,确定了10个试点县20个试点镇,推动广东数字乡村试点建设。2022年,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提出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目标,着力建设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对数字乡村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各省份基于国家政府文件以及自身的发展优势,对于数字乡村进行了各方面的实践与规划,数字乡村建设已初显成效。但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着数字鸿沟过大、数据高端人才缺乏、数据共建共享有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以长武县数字乡村建设为例,通过探索其建设模式,为陕西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经验。
长武县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及成效
(一)“数字乡村长武红”发展模式
近年来,长武县紧跟时代潮流,抢抓国家和省、市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以数字乡村试点村建设为抓手,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以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为突破,创新探索“数字乡村长武红”发展模式,打造了以槐庄村、宇家山村为代表的一批“数字乡村”标杆村,初步形成网店运营、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营销矩阵网络模式,走出了一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武路径。
“数字乡村长武红”模式是基于长武县产业文化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的适宜长武数字乡村发展的特色模式,主要包含以长武苹果为代表的产业红、以党建为引领的党建红以及以红色基因为代表的文化红。
长武县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长武苹果以“个大、色艳、细脆、香甜、无污染、耐储存”著名,并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奖项50余項。为确保苹果品质,长武县引进中医农业技术,鼓励绿色生态发展。立足苹果主产区,围绕苹果全产业链,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整合生态资源,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走出一条“有机苹果种植+苹果贮藏加工+良种肉羊繁育+副产物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党建方面,长武县通过总结挖掘长武县域历史人文和党建创新元素,创建出“初心长在”长武特色党建品牌。并以“初心长在”党建品牌为统领,推动全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广泛凝聚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红色动能”。
在文化方面,长武县先周文化积淀深厚、丝路古驿历史悠远,革命遗存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长武县积极挖掘特色资源,凸显地域文化优势,不断提升老龙山、青龙山、十里驿站等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富民强县。
长武县数字乡村建设按照“数字基建+两智能三体系”构架,具体包括数字基建、数字乡村智能中枢、数字乡村智能应用、政策标准评价体系、建设运营保障体系、发展环境保障体系等内容,形成从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到乡村数据智能中枢搭建,再延伸到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乡村网络文化、信息惠民服务、智慧绿色乡村等全方位的智能应用体系,确定了“党建引领、数字赋能、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十六字建设方针。党建引领一切是长武县数字乡村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持续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为长武县数字乡村发展提供新动能,长武县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乡镇数字化可视平台,打造乡镇基层治理一张图,实现“一屏观全县、一网达乡村”的发展目标;围绕乡村数据要素、乡村管理要素、乡村服务要素等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开发,建立县级数据中心,通过乡村大脑对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长武县发展提供精准的数字依据,助力长武县巩固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二)长武县数字乡村建设成效
长武县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导,数字乡村建设对于长武县农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农村现代化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长武县探索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已走在陕西省前面,主要模式是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富裕,数字赋能生态乡村产业振兴,打造长武县“数字乡村长武红”陕西样本。实践证明,“数字乡村长武红”模式成效显著,长武县数字乡村发展势态良好。
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长武县聚焦城乡融合,不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据调研数据显示,长武县全县已实现4G网络全覆盖,近年来共新建4G基站28处、5G基站110处、千兆光网小区15个,升级改造基站80处、改造千兆光网小区22个,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同时,数字技术设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化。长武县全面建设提升教育局域网,建设智慧教育公共平台,全县已建成网络直播教室16个、虚拟教室1个,配备智慧黑板324套、创建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5所,目前85%的中小学已实现无线网络教学。另外,长武县还建设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镇村医疗机构实现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县、镇、村医疗信息与省市的互联互通,简化相应的看病就医流程,解决乡村居民就医难问题。
2、数字农业进程加快
长武县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在生产环节,积极打造智慧产业园区,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
2022年,长武县依托省级项目,在亭口、巨家建设两个监测板块和控制中心,实现了产业园区对环境、气象进行科学预测以及对雷、雨、霜冻、虫情等的及时预警。另外,长武县高度重视苹果产业的发展。2022年全年建成3处苹果示范园,安装了自动气象监测站5套,墒情监测站26套,虫情测报站2台,物联网太阳能杀虫灯15盏,网络室外球机44台,大屏展示系统3套,开发软件平台3套,建有果园智慧大脑中心、手机APP、VR系统、云平台等,目前全部建设、正常运行,数据暂时共享于宇家山村数字乡村平台。在经营环节,建立农产品大数据中心,打通产、供、销等农业单品全产业链关键环节从管理决策、科学生产、数字服务、品牌营销等维度构建单品全产业链数字化生态,破解产不好、卖不动、管不住、服务难等难题,为农业单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增长动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管理环节,依托数据基础,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气候水情、作物品种、病虫害等,制定出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案,包括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服务环节,对市场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并形成可视化报告,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收购等各种便利、优质、高效的服务。
3、数字治理水平提升
长武县不断深化数字化治理体系改革,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不断深化行政服务机制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镇村延伸,探索村民事务一网通办的便捷新模式。长武县目前已形成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以8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为纽带、以137个行政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基础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数字化政务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等目标。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乡村公共区域的监管力度,增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的数字化水平。在公安重点部位、交通卡扣等关键地区安装摄像头630个,长武县全县8个镇(街道)、137个村(社区)实现了视频监控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用共享,为数字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4、农村电商发展迅速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乡融合步伐,推动乡村振兴。长武县建设并巩固“数字乡村长武红”品牌,深入实施“数商兴农”战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2018年,长武县成功申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获得项目扶持资金2000万元,进行农村电商建设。
一是完善县镇村物流体系。依靠项目共建成1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8个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6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开通了快递、物流4条运输专线、91处快递收发点,覆盖率95%以上,每年完成农产品上行约9.9万余件、乡镇下行快递配送约14.8万余件。二是健全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共完成培训60期3862人次。三是特色品牌建设。打造了“长武苹果”县域公共品牌,4个子品牌的品牌培育。四是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在合作的電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中安装溯源设备,通过一户一码将农户与企业进行绑定,形成供应产业联合体,能够对农产品进行溯源追责,保障农产品的销售质量。目前长武县已有电商企业88家,其中电商龙头企业10余家;快递企业10余家;在淘宝、京东、抖音、寻秦集、拼多多等平台开设店铺120多家,线上销售农副产品260多种。农村电商促进就业3329人,电商销售额达2亿元。
5、乡村试点稳步推进
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长武县积极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在“数字乡村长武红”模式中提出“1+8”规划,即一个县级总体规划加八个试点村建设方案。2022年,建成了亭口镇宇家山村、彭公镇槐庄村两个第一批数字乡村试点村,探索形成数字化促进三产融合的“亭口模式”和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彭公模式”。
亭口镇宇家山村以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探索打造“云上宇家山·链上党建”工作新模式,创办数字电商培训学院,聚焦商产融合,引领和发展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农产品众筹、预售、定制等农村电商新业态,着力提升农业发展、农民素养、稳岗就业、人才培养、红色资源、基层治理和农民生活的数字化水平。
彭公镇槐庄村是整体搬迁新村,位于县城城北5公里处,拥有集中式关中风情民居194套,由于交通便利、居住集中、功能齐全、民风淳朴,成为全县首批打造的数字乡村试点村,建成“数字监控”“云上槐庄”“智慧养老”“数字治理”四大平台,整合便民服务中心和“七室一院”软硬件资源,推动协作共建、协同共治和协力共荣,为全县数字乡村试点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下一步,长武县将根据其余六个村的特色优势,进行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例如十里铺村将重点以窑洞文化、驿站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对其文旅方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孝村将加强“孝”文化场景的打造、一村一史文化中心的建设以及数字果库、智慧养殖、日照中心智能化的建设;牛王村将重视数字果园可视化信息接入,打造智慧果园+数字养殖模式以及治理一号通+智慧养老健康小屋的建设等。
长武县发展模式对陕西数字乡村发展的启示
(一)加快设施建设,促进共建共享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建设之前,首先要针对当地的设施基础以及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乡村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确定优先发展的项目和区域,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其次,在规划制定以后,需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多渠道投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工程量大且惠及众人的大型项目,不仅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还需鼓励和引导资本以及农民合作社等多方进行资金支持。
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电信普遍服务,对于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继续加强4G基站建设,确保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对于网络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以需求为导向,逐步推动5G以及千兆光纤网络向乡村蔓延。其次,对乡村原有的传统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完善农村道路设施建设,提升农村路况监测自动化能力以及管理自动化水平;加强农村电网建设,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乡村提供清洁能源支持;实施农村电网数字化改造工程,逐步建设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力度,包括灌溉系统、水库、水井等,提高农田灌溉和农业用水效率,增加农业产出。建设完成后,要加强对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整合各级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数据服务,为农村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二)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特色乡村
陕西省地处三秦大地,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样,陕南、关中、陕北资源禀赋各不相同。陕南地区生态宜居环境水平较好,是中国第二大富硒区,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茶区,也是我国的传统生态农业基地;关中地区科技资源雄厚,数字基建布局水平相对较高;陕北地区是中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同时也是农作物、杂粮、羊的重要产地。数字乡村建设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模式,助力乡村发展。
2021年,陕西省发改委印发《陕西省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方案》,结合陕西发展实际,划分先进制造类、科技创新类、创意设计类、商贸流通类、文化旅游类、体育运动类、三产融合类等七类特色小镇,下发各地区进行申报,对申报成功的地区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考核,考核优异的进行重点建设,并予以一定倾斜支持;考核一般的予以发展指导,连续两年考核均一般的予以除名。目前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势头强劲,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中存在良莠不齐、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在建设特色乡村时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引领,严格划定特色小镇边界,合理规划产业、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弘扬传统文化,形成“一镇一风格”。
(三)鼓励电商发展,提高数字素养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正逐渐改变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传统的销售模式逐渐被更加便捷的网络模式替代,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陕西省十分重视农村电商的发展,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例如:武功模式、照金模式、山阳模式、电商平台下乡模式等,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农村各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数字鸿沟”是制约陕西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因素。政府要加强资金、政策等资源向农村倾斜,不断探索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联动机制,加大对农村电商建设的投入力度。此外,依托陕西强大的科教资源,积极开展农村电商培育工作,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立起当地电商人才团队,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坚持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兴则乡村兴,党建强则乡村强。加强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是党的建设和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握发展机遇,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心骨”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适当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要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培养党组织对乡村工作的领导水平,增强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强村两委建设,不断增强党的组织优势,努力打造一支互帮互助、敢打敢拼的农村干部队伍,引导他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五)加强试点建设,强化先进引领
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陕西省横跨10个纬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北气候差距较大,各地区的数字乡村发展也各不相同,一种数字乡村模式根本不能满足陕西实际的发展需求。试点建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探索适应性强的模式和路径,找到适合本地区的乡村振兴方案。通过试点建设,可以对新的政策措施进行验证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为全面推广提供经验教训和政策优化建议。同时试点建设也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吸引资源和资金向试点地区集聚,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就业增加,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试点中,陕西省需要根据陕南、关中、陕北不同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发展需求,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作为试点,明确试点地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制定细化的数字乡村实施方案,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农民合作社、特色小镇等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吸引资金和人才聚集,推動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可以建设试点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促进试点之间的经验互通和合作,形成联动效应,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步伐。通过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方法,为其他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 结
“数字乡村长武红”是基于实际发展情况与自身资源禀赋所提出的发展模式,基于该模式,长武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数字农业进程加快,数字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电商飞速发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成效显著。长武县的发展模式也为陕西数字乡村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与方法,陕西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在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更要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农村新业态,同时找准自身发展特色,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乡村。
参考文献
[1]郭红东、陈潇玮:《建设“数字乡村”助推乡村振兴》,载《杭州》(周刊),2018(47):10-11页。
[2]王耀宗、牛明雷:《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建议》,载《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3):1-8页。
[3]彭超:《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载《人民论坛》,2019,651(33):72-73页。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19年5月16,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content_5392269.htm。
[5]张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载《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01):51-60页。
[6]王廷勇、杨丽、郭江云:《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建议》,载《西南金融》,2021(12):43-55页。
[7]赵成伟、许竹青:《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问题与策略》,载《求是学刊》,2021(05):44-52页。
[8]赵早:《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载《领导科学》,2020,775(14):45-48页。
[9]崔凯、冯献:《数字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设计研究》,载《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06):899-909页。
作者简介
张 鸿 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
董林辉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