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路径思考

2023-08-06张天乾张南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全球化国际化

张天乾 张南

当前,逆全球化浪潮给广西民办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广西民办高校可充分发挥广西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推进民办高校“在地国际化”建设,研发校本特色国际课程,调整教学模式,通过提升教育国际化项目品质,主动应对教育国际化的各种挑战。

当前,逆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地缘政治压力也持续增大,国际教育合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挫折,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更是产生了明显的“蝶变效应”,对我国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造成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国际环境,广西民办高校开展教育国际化面临异乎寻常的挑战。广西民办高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起点低,在深受疫情影响、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的大背景下,开展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逆全球化下的教育國际化环境和

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逆全球化下的教育国际化环境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教育资源在世界不同国家进行重新配置,各种教育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许多国家在满足本国、本土化的要求的同时,还根据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确定本国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以及采用教育手段和方法,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本国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逆全球化是指反对因为全球化而导致的相互依赖及整合的过程。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但随着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逆全球化也随之而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反全球化向逆全球化转变的一个重要事件。从那以后,逆全球化的思想和理论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的外交政策。近年来美国两届政府不断出台措施,在美国国内强化了“逆全球化”思潮,在国际上构建小团体,掀起全球范围新一波的“逆全球化”。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逆转体现在多个层面,在教育理念上,美国政府抛弃了过去大力提倡的“全球公民”理念;在经费支持上,削减了针对中国的国际化交流项目经费;在具体政策上,通过调整签证政策等限制和筛选国际学生,限制我国学生赴美留学。

持续了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业已出现的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对全球教育国际化带来重大影响和挑战。“逆全球化”导致各国之间经济联系、人员往来、教育交流受到限制,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在招生、专业选择、就业、移民等方面采取收紧政策,导致我国学生出境留学受阻,也对全球留学生教育构成重大挑战,冲击着全球留学生教育。当前,全球留学生教育呈现五大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是国际学生流动呈现多向特征,留学目的地多中心格局正在形成,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学生流动中的吸引力将增强。二是影响国际学生流动的因素更趋多元化,健康安全因素的重要性凸显。三是国际教育的教学形式发生变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得到普遍应用。四是教育国际化模式更加多样化,“在地国际化”受到关注和重视。五是国际学生流动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留学生教育竞争更为激烈。

(二)我国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后疫情时代,在逆国际化大背景下,我国仍然倡导教育国际化。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教育开放,提出我国高校要利用世界一流资源,和国外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会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该方案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列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要求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对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广西高等教育的现状,广西政府把教育国际化视为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重要路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明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但根据全国国际化大学排名,广西高校留学生总人数位于全国中游,出国留学规模总量不大,学历教育数量较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数据也反映出广西各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的规模过小。

截至2022年,广西民办高校有22所,其中本科民办高校12所。研究表明,广西民办高校开展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例如:(1)对外交流合作形式单一,缺少明显双向互动的深层次合作,难以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2)广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普遍偏低,目前广西民办高校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不多,引进的外籍师资数量比例偏低。(3)广西民办高校的学生少有机会开展对外交流,一些民办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尚处在初始阶段。

广西民办高校开展教育国际化具有独特优势:(1)区位优势。广西是华南、西南乃至中南地区连接东盟的交通枢纽,是中国面向东盟各国的桥头堡,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2)同源文化优势,广西与东盟多国有相同的语言与文化基因,例如广西京族方言与越南语基本相同。因此,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开展广西民办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广西教育发展战略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建议

(一) 发挥广西区位优势,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转型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教育国际化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教育国际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并存,国际合作与民族主义同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等思潮相互斗争,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区域合作。随着新型合作形式的出现,出现新的国际合作圈,呈现块状协作与利益分享等新的教育国际化合作形态,这为教育国际化带来新的合作空间,全球留学版图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广西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东盟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以“一带一路”为牵引,紧紧抓住教育国际化的转型机遇,在积极推动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目的国的同时,突出和东盟国家高校教育国际化深度合作的特色。

(二)重塑教育国际化形态,推进民办高校“在地国际化”建设

教育国际化除了具有跨境教育形态外,也可以采取“在地国际化”形式。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为“在地国际化”提供了极大便利,重塑教育国际化形态。相较于跨境教育国际化,“在地国际化”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内容更为丰富,范围更加广泛,实施更加容易。广西民办高校尽管存在教育国际化起点低、资源少的劣势,但在开展“在地国际化”合作方面,基本和公办院校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地国际化”可以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突破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实施容易。廣西民办高校可以积极创新国际合作范式,通过“在地国际化”形式,可以有效应对师生难以开展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以及难以引进高水平师资等现实问题。

(三) 教育合作以项目为抓手,以质量为导向

项目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民办高校为提升教育国际化效果,实施项目合作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立足本校实际条件和基础;二是增强多元主体,多渠道、多路径找资源、找项目,依靠多方合力,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是精选项目,提升项目竞争力,确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合作品质。广西民办高校可以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对接新兴技术产业,引入优秀国际课程,共建国际化项目,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四)自主研发校本特色国际课程,积极布局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保持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广西民办高校可以结合本地、本校的优势,自主研发校本特色国际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布局线上教学,采取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广西民办高校开展教育国际化新路径。在推动国际化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时,民办高校要做好校园网络基础建设,围绕学生国际化素养、能力培养,有效推进智慧教学,加速学校数字化转型,提升国际化效能。

结 语

当前,逆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的重构给广西民办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挑战,面对困境,广西民办高校可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特有的灵活性、机动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信心,也要在适应挑战的同时主动寻找机遇,利用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国际教育的发展。世界在变,国际教育也在变。危机中育机遇,变局中开新局,广西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广西面向东盟区位优势,借力国家扩大教育开放的方针政策和“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在经历过疫情和逆全球化的淬炼后,通过加强全方位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必将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子云、刘晖:《论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转向》,载《世界教育信息》,2018(23)。

[2]王成斌:《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形势和战略》,载《江苏教育报》,2019(3)。

[3]李军、段世飞、胡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阶段特征与挑战》,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1)。

[4]刘传熙:《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探析》,载《教育观察》,2019,8(20)。

[5]覃绍娇、夏国恩:《“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探析》,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14(6)。

[6]蒋玉梅、陆小兵:《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载《江苏高教》,2020(3)。

[7]格蕾丝·卡拉姆·史蒂芬森:《加拿大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策略与创新》,吕耀中、陈锡鑫编译,载《世界教育信息》,2019(17)。

[8]霍然:《近30年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以菲、马、新三国为例》,载《江苏高教》,2018(12)。

[9]姬芳芳、吴坚、马早明:《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新变化》,载《比较教育研究》,2020(5)。

[10]方中雄、冯洪荣:《北京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1-2022)》,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11]赵辉:《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外企业家》,2020(16)。

[12]李碧:《面向东盟的广西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载《广西教育》,2020(7)。

[13]唐艳艳:《RCEP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载《广西教育》,2021(5)。

作者简介

张天乾 南宁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外语教学

张 南 任职于深圳华大制造公关与品宣部,研究方向为教育国际化、传媒经济学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全球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全球化陷阱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