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2023-08-06卢铠笑

甘肃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卢铠笑

【摘要】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是实施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文章认为,生命教育可以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并从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锤炼生命以及欣赏生命等方面的内容入手,创新小学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教学;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3—0071—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身心发展仍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巨大的外界压力等都是他们需要面对的困境。部分学生为逃避所面临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据调查,在我国成年人自杀死亡率显著下降时,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不仅未下降,部分地区还呈现上升趋势[1]。在此背景下,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要途径之一,探求小学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新路径,能有效丰富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生命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珍惜自身生命

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逆性等特性无一不在昭示着生命的可贵,死亡教育是难以避免的话题。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课文是一篇以种子为主人公的童话,主要讲述了一粒种子慢慢长成一棵大树,后又被做成手推车、椅子以及木地板的逐渐衰老的历程。多数教师会将教学重点落在感受童话的情节以及重复的写作手法上,是帮助学生了解人生历程的良好载体之一。在本篇课文中,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都有其象征意义。“种子”象征着生命的起点,“大树”则意味着生命的成长,“手推车”代表着长大后远离家乡四处奔波的时期,“椅子”则代表着人的衰老,“木地板”代表生命旅程的尽头。种子的五段历程实际暗喻着人的生命历程。作者在文中也有明显的提示,如“慢慢变老”“真是老了”等短语。除此之外,农夫及儿子的人生经历同样与种子的历程一一对应。如,文中的结尾处,变成了木地板的种子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相对应的是农夫慢慢地衰老,而农夫的儿子慢慢长大,最终也成为了农夫,这都预示着生命的循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种子的生命历程,以及与农夫及其儿子生命的循环往复的对应之处,从认识种子的生命历程进而转向感悟人生的生命旅程,体会生命的异彩纷呈,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二)关爱他人生命

关爱他人生命,旨在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感。人具有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好坏、社会能力的高低都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属性发展[2]。引导学生去自我化、产生利他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关键。如,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十五课《掌声》,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对他人责任感的极佳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腿脚残疾的英子,因为同学们对她的掌声,从自卑忧郁到开朗自信的转变,强调了他人的言行对生命个体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英子因同学们的掌声而转变,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关注他人,进而培养利他行为,关爱他人生命。

(三)保护绿色生态

除却关爱人类的生命,生活于这地球之上的其他生命同样值得人类去敬畏。如果仅将生命局限于人类,未免显得狭隘。因此,将生命教育放置于自然界、整个地球更有意义。恩格斯曾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如,在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十八课《只有一个地球》中就有自然之于人类重要性的描写。教师可以本篇课文为切入点,延伸至其他自然灾害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多样性,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存在某种微妙的平衡,是相互制约的共生体,激发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意识。

(四)勇于面对逆境

人活于世难免会遇到坎坷和荆棘,生命若不坚毅,在风雨侵袭之时就容易落得个花折枝落的结果。当下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家庭和学校的保护,未经历挫折磨难,而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陡增,若不能及时调适自身心理,极易出现极端行为。教师应适时引导,培养学生身处逆境也能坦然处之、学会笑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二、生命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

(一)深挖教学内容,探寻融合点

1.以阅读课文为主,浸润内心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文占据大部分篇幅。正如前文所分析,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众多与生命哲理有关的文章以及值得学生深思的道理。这些内容一经教师合理加工,即可成为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师应树立起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将生命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完美融合,实现语文教学的“生命化”。进行两者融合的第一步就是深度研读课文,找寻两者的融合点。教师应树立起生命教育的意识,并对教材进行“本土化”的加工。教师进行教学时不应将生命哲理生搬硬套到课文中,而是引导学生真实感受生命哲理。

2.关注习作板块,书写生命华章。如果说阅读是感他人之感,那么写作就是对于自己情感的抒发。目前存在部分教师违背作文应遵循真情实感的原则,教学生所谓的写作技巧或是模板。在这样的教导下,学生极易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生搬硬套、随意拼凑故事等问题。教师应摒弃为了高分而教的理念,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生活经历、所思所想抒发出来,并从中体验情感的涌动、感悟生命的精彩。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去记录生活的点滴小事。当代作家王蒙说:“我认为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求助于自己的头脑,而且求助于自己的心灵,还要求助于自己的皮肤、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每一根末梢神经。”[4]因此,只有学生全面地接触、感受这个世界,有所体验才能涌现出真实的情感。

如,在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匆匆》《那个星期天》等文章都与时间有关,前者作者以自身对光阴逝去的无奈和惋惜等真情实感呼吁人们珍惜时间,后者以时间为线索讲述“我”一直等待母亲带我去玩的生活小事。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要先帮助学生选定内心有实际感触的事件,再教写作技巧,同时注意不可让写作技巧成为教学中心,而是理解抒發内心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关键。

3.利用口语交际,抒发内心感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这一板块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绝佳平台。相较于其他版块,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学生拥有更多的表现自由,过程中也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把握机会,深入挖掘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进行个性化加工,本土化处理,使其适应班级乃至每个学生的情况。

首先,教师要深度理解口语交际主题所设置的意义,以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教材共设置口语交际四课,主题分别是“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安慰”“讲历史人物故事”。教师应对不同的主题,确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的目标。前三课内容可分别归类为“敬畏生命,保护绿色生态”“珍惜生命,感悟人之可贵”“关爱生命,探寻人之道义”。而“历史人物”同样绕不开生命教育这一主题,极易与人生挫折、人生大义等相挂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主题设置差异性的目标,使生命教育能具体落实。

其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更易投入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并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生命教育有趣化

1.角色扮演,体验人间万象。角色扮演也是生命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根据活动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以及活动内容,并从所扮演的角色出发揣摩其心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各类人物的差异,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获得不同的情感经历[4]。如,在诗朗诵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研读角色的语言,大胆想象每一种角色是以何种情绪说出这句话,道出此话时又是怎样的神态、动作、语气、表情等,从而深入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2.交流讨论,思考人生百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生命教育的重点是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的基点在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在沟通交流中,影响着师生个体的生命发展[5]。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曾言:“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6]因此,交流沟通并不只是小学语文教学所需,也是生命教育的必需品。在人本主义的理念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抓住机会对课堂中意外生成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把握课堂节奏。此外,生生之间的沟通同样值得重视。教育所面对的并非是一个只接受不表达的生命个体,而是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生命个体。有学者言:“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7]即在教师树立起学生的生命各有其精彩之处的理念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个性。还有,沟通交流的具体对象不单囿于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之间同样存在对话。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就是一场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丰富生命教育的形式

1.奇思作业,浇灌心灵绿地。作业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延伸,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完成纸上的任务之外,还可以拥有其他更加富有奇思妙想的形式[8]。手抄报是学校进行课外延伸的主要途径之一。手抄报可以有效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学生所完成的手抄报,可以将其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或是教室外的宣传墙上,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除手抄报之外,表演课本剧也是实现生命教育的有趣途径。课本剧是指将叙事类的课文改编为剧本,并将其表演出来。学生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能深入了解故事中各人物的特点、各个情节的发展以及故事带给学生的启发。在表演课本剧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让学生具有沉浸式的体验,感触更深。而树叶画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方式。大自然中树叶的形状千姿百态,颜色五彩缤纷,大小更是各有殊异。在学生的奇思妙想之下,通过收集树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将树叶变为一个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树叶画。学生在创作中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更能在一幅幅美丽的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品味生命的趣味。

2.深情朗诵,唤醒本真灵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朗诵对于生命教育也具有别样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朗读的作用,那么如何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生命化、有效化?首先,朗读应联系现实生活。当朗读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无法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时,这样的朗读只是流于表面,存于形式。如,《长相思》描写的是将士为戍守边关、守卫家国平安而远离家乡的故事,表达的是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这样的场景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不可谓不陌生,但教师可以列举出同样为了家国责任而舍弃小家的人物,如维和部队、戍边战士、支教老师等,促进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其次,在朗诵时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多媒体等媒介,如,可以播放影片、图片、视频等,使情境更加真实直观。最后,可以拓展朗读时间。朗读不止局限于课堂中,在早晨、中午、傍晚等闲暇时间同样可以进行。

3.课外活动,演绎百味人生。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外活动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之一。当学生对于何为生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教师可以适时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个纪念馆、博物馆等,将参展物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味。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生命教育极佳的融合途径,教师应积极给予关注。关注融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珍惜自身生命、关爱他人生命、保护绿色生态、勇于面对逆境;同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关注实践多样化的融合路径,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肇瑞,黄悦勤,马超,等.2002-2015年我国自杀率变化趋势[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10):756-767.

[2]馮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25-2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王志华.人类的关爱与生命的体贴—铁凝小说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5]许萍.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艺术,2020(10):10-11.

[6]刘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37-51.

[7]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12.

[8]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02):11-14.

[9]程洁.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学探究[J].教师博览,2020(30):79-80.

[10]纪嘉婧.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6:23.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