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美妙的地方哪里有呵
2023-08-06甘建华
一
尕斯库勒湖简称尕斯湖,蒙古语意为“白玉圈子”“镶着银边的湖”——因为湖的四周不断有析出的结晶盐,如同白玉,又有“苦咸”之意。清代蒙古族称噶斯淖尔或噶顺淖尔,哈萨克族称格孜库勒湖,又有蒙维合音“自然湖”的意思。
这个柴达木盆地西部最大的湖泊,位于茫崖市驻地花土沟镇五六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7°57′~38°11′,东经90°40′~91°10′,发育于茫崖拗陷的尕斯库勒凹陷中。湖水面积十年前是103平方公里,由于近年降水增多、气温升高等因素而扩容,现在一般说法是140平方公里。水深一般为0.5~0.8米,平均水深0.65米。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镁亚型,是一个以石盐、芒硝沉积为主的盐湖。湖表卤水及晶间卤水中富含钾、锂资源,湖表卤水矿化度333克/升,晶间卤水赋存于石盐和白钠镁矾沉积层中,埋深0.1~0.3米,分布面积为138平方公里,属固-液相并存的特大型盐湖矿床(据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研究》2016年第2期)。
尕斯库勒湖面海拔2835米,这是一个封闭型内流湖,主要由阿拉尔河(又称铁木里克河)、大河坝河(又称卡尔马玲河)以及季节河的潜流补给。东西两端分别是切克里克和阿拉尔草地,南面是终年积雪巍峨雄峻的昆仑西支祁曼塔格山(一说阿喀祁曼塔格山),北面是黄砂弥漫逶迤腾浪的阿尔金余脉阿哈提山(一说扎哈北山)。
在尕斯库勒湖岸和铁木里克河形成的沼泽、草原上,分布着梭梭、柽柳、盐爪爪、猪毛菜、唐古特白刺等盐分很高的沙生植物,其间零星分布着冰草、野葱、针茅、甘草、麻黄、锁阳、枸杞、罗布麻、菖蒲、芦苇等草本植物。尕斯库勒湿地是青海省鸟类重点保护区,生活着斑头雁、天鹅、灰雁、黑颈鹤、野鸭、鸬鹚、戴胜、环颈鸻、反嘴鹬、白尾鹞、蓑羽鹤、灰椋鸟、粉红椋鸟等三四百种鸟类,其中不乏欧亚鸲、靴隼雕、乌雕等珍稀鸟类。尕斯库勒盆地及其周边山区繁衍生息着百余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級一类保护动物17种、二级保护动物24种,包括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藏棕熊等,它们美丽并优化了茫崖地区的生态环境。
茫崖行政区内还有两个小湖泊,一个是位于老茫崖附近的茫崖湖,为内陆积水湖,湖水面积0.32平方公里,湖底沉积以石膏为主,由昆仑山雪融渗透水补给,湖东、南、西岸有诸多冒泉、沼泽地,芦苇、水草生长茂盛,是比较理想的天然牧场。另一个是淡水湖蒙达里克湖,位于茫崖石棉矿与农林科研所之间,面积0.12平方公里,现在这个湖面积正逐年减少。
柴达木盆地曾被称为“生命的禁区”,是人类的文化活动让这片山水广为世人所知。尕斯库勒湖曾经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当然是诗人李季1954年写的《柴达木小唱》:
辽阔的戈壁望不到边,
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
镶着银边的尕斯湖呵,
湖水中映照着宝蓝的天。
这样美妙的地方哪里有呵,
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
黄河长江发源在昆仑,
柴达木井架密如林。
油苗遍地似春草,
风吹油味遍地香喷喷。
这样富饶的地方哪里有呵,
我们的柴达木是个聚宝盆。
工业化的祖国要血液,
无数的飞机汽车要食粮。
愿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年轻人呵,
柴达木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战场。
这样理想的地方哪里有呵,
柴达木是我们光荣的家乡。
这是尕斯库勒湖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首诗,写尽了这块沉雄大荒的神奇瑰丽。茫崖花土沟地区在这之前无诗,自兹之后再未见到如此霸气雄强之作,堪称孤诗独芳,此空其群。
二
事实上,最先深入尕斯库勒湖畔并有文章传世的,并不是咱们中华各族儿女,而是一百多年前的外国考察队和探险队。有史可查的第一人,是19世纪最著名的探险家、旅行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列热瓦尔斯基。这个出生于白俄罗斯贵族家庭的旧式军官,曾在波兰华沙军事学院教授地理,后来成为俄国皇家地理学会荣誉会员。他毕生致力于中亚考察,先后四次来华探险,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度过了十年左右的时光。1876年8~9月间,他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时,发现了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尔金山和“真正的中国历史上的罗布泊所在地”。原来,在当时欧洲流行的地图上根本没有阿尔金山的踪影,从罗布泊向南直至昆仑山一带,都被划为沙漠地带。而普列热瓦尔斯基所见到的,则是在此区域内横亘着一条巨大的山脉,这就是阿尔金山。1884年6~7月间,他和同伴第四次进入柴达木盆地,翻越布尔汗布达山西端,行至达布逊、格尔木。10月初,由此沿盆地南部地带直向西进,经过托拉海、大小灶火、乌图美仁、塔尔丁、甘森,在尕斯库勒盆地休整月余。12月1日,从与新疆接壤的茫崖尕斯口出青海,“一旦找到了翻越阿尔金山脉的通道,就等于跨过了进入塔里木盆地的门槛,而且这个门槛是马可·波罗以后的欧洲人一个也没有跨入的。”
在普列热瓦尔斯基《走向罗布泊》一书中,有他对尕斯库勒盆地卓有成效的考察。他没有满足于单纯地理学上的探险,而是尽可能地搜集一些民族、习俗、人种、传说、古生物及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物学家。他们在现今网红打卡地艾肯泉边宿营,这个泉名是“可怕”的意思。“据向导说,连野兽也害怕这个泉,绝对不会喝泉里的水,但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个泉可怕。艾肯泉是由两个相距400步的涌泉组成,各自周围形成相当深的小湖,西边那个湖是一个矿泉湖,散发着硫磺臭气。”“从艾肯泉向西前往巴尔根巴什,再向前走10公里,到达诺干郭勒河的发源地琼崖尔。”在他看来,“尕斯比格尔木和乌兰格日尔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要差得多,但蒙古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却对这个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甚至从当地人那儿搜集到了清朝雍正初年,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率部叛乱,被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麾下奋威将军岳钟琪(岳飞第21世孙)彻底打败后,男扮女装经尕斯口独自逃往新疆准噶尔的轶事,并将其创作的民歌《尕斯滩的芨芨草》记录下来,使之传唱到了欧洲。
瑞典斯德歌尔摩人斯文·赫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家,有人甚至将他与诺贝尔齐名赞颂。1886年,他师从德国地理学家和中国学专家李希霍芬,获得博士学位,先后5次游历、探险中国西北各省区,两次进入柴达木盆地。1896年7月,在确认了罗布泊位置后,他率队由新疆和田经柴达木西端尕斯口,闯进可可西里无人区,经历55天与世隔绝的孤独旅程,翻越布尔汗布达山脉,到达柴达木盆地南部地带,经托素湖、可鲁克湖、尕海、茶卡、布哈河,到达青海湖、湟源,丹噶尔古城、西宁府,最后去了北京。1899年6月,沿塔里木河到达罗布泊洼地,发现楼兰古城,再翻越阿尔金山,于翌年7月初到达尕斯库勒湖畔,再入藏北高原,之后返回新疆若羌。1923年脱稿的《亚洲腹地旅行记》,详尽地记述了考察经历和沿途见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曾经有人以为斯文·赫定没有到过尕斯库勒湖,《亚洲腹地旅行记》中不见这个湖的名字,其实第三十八章《在藏东历险》已明确写到:“后面的几天里,我们翻越头两座山脉——阿斯丁塔格和阿卡多塔格。在阿卡多塔格的垭口上,我们看见南边的第三座山脉祁曼塔格。在此山和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之间,有一道长长的宽阔山谷,里面有一个湖泊,我们就在湖畔安下营地。走到铁木里克河边时,已到海拔9700英尺(2956米)的高度,我们正在向荒凉的青藏高原上更高的高度挺进。我们在河边待了一天,让牲口休息休息。这时,一支商队运来我们从切克里克订购的粮食。”这些地名都是尕斯库勒湖周边的山河,而那个湖泊就是确凿无疑的尕斯库勒湖。
在他俩之后,也曾有过其他外国探险家到过这儿,大都可以忽略不计,英国皮特·傅勒铭却不能不提。他是伦敦《泰晤士报》记者,撰写《刺刀向着拉萨:1904年英国侵略西藏详记》一书,1996年被改编拍摄成中国电影《红河谷》,由冯小宁执导,宁静、邵兵、多布吉、应真等共同出镜,演绎了一段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其胞弟伊恩·傅勒铭,著名小说家、特工,以自己丰富的间谍经验(一说胞兄是作品原型),创作了风靡全球至今不衰的007詹姆斯·邦德系列作品。1933年,皮特·傅勒铭主动要求派驻中国。1935年,他成功地从东到西横穿柴达木盆地,到达南亚西北部的克什米尔,随后在伦敦出版《鞑靼通讯:从北平到克什米尔的旅程》,内附路线图及关于今海西州境内的人物及景物照片多幅,对海西州的描写有数万字,内容涉及盆地内的蒙旗王公、避居于柴达木的白俄哥萨克、沿途地名、风土人情等。
与皮特·傅勒铭同行的,还有日内瓦女士艾拉·凯瑟琳·梅拉特。她曾是瑞士陆地冰球团队女队队长和国际滑雪运动员,还是一位探险家、旅行作家和摄影师。1934年,号称“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小巴黎人报》,派遣她到中国满洲里,负责报道日本占领军的情况,在那儿遇到傅勒铭。翌年2月,他们相约去克什米尔,确定那儿会否发生战乱,途经柴达木盆地,穿过噶斯淖尔(今尕斯库勒湖)、噶斯口(今茫崖石棉矿),历时7个月完成了这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37年,她在巴黎出版法文游记,并在伦敦出版英译本《禁忌之旅:从北平到克什米尔》。除了记载因人而异,该书其他方面与傅勒铭差不多,都写到了尕斯库勒湖。
三
著名作家李若冰与诗人李季、新华社记者姚宗仪,是最早走进柴达木盆地的三个文化人。在李若冰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散文名著《柴达木手记》《在柴达木盆地》中,也有关于尕斯库勒湖的多处描述,文字非常生动,赞叹之声不绝。1982年第2期《人民文学》,发表其《致尕斯库勒湖》,开篇写道:“呵,尕斯库勒湖,你多么使人神往!多少年月,多少春秋,我日日想呵夜夜盼,何时再回到你的身边?尕斯湖,有时仿佛凌空开放的雪莲花,有时犹如拍浪而起的鲲鹏。而更多的时候,却好像引颈远飞的天鹅,悠然在太空穿云过雾,发出声声呼唤。噢,我正是听到了呼唤声,才匆匆地赶回来。我一路走来一路想,想起第一次看见你那难以忘怀的情景。”这篇佳作后来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1982):散文集》。
在其前后行世且有一定文学、文史、文献价值的篇目,首先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冬,地质学家朱新德随甘青新边区及柴达木盆地工矿资源科学考察队,对盆地地质、矿产、土壤、牧草、工业原料、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有关人文状况,做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艰苦卓绝的田野调查。其所撰《盆地考察历险记》,有关茫崖花土沟部分被我编撰成《尕斯盆地民国科考记》。1956年初冬时节,《光明日报》著名记者盧云前来采访,翌年3月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柴达木盆地访问记》,这是柴达木盆地有史以来第一部专著,其中一篇名为《尕斯草原之行》。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七位即将毕业的学生,受命奔赴柴达木首府大柴旦实习,创办工委机关报《柴达木报》(今《柴达木日报》前身)。其中陈清所撰《尕斯库勒湖畔的鲜花》,入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文学选本《青海风云》。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金士畊1981年在《青海科技报》发表《尕斯库勒湖畔的鸟群》,收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的《富饶美丽的青海高原》。1982年5月,新华社播发青海分社记者马集琦特写通稿《尕斯库勒油田的开发》,收入他与张万象、张荣大合著的《祖国的聚宝盆柴达木》,1984年9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散文家、青海省作协主席朱奇《尕斯库勒湖礼赞》,见于《百泉》(今《散文百家》前身)1984年第6期。在下甘某1990年创作长篇散文《湖浪摇荡的大荒》,先是载于《青海石油报》1991年5月8日聚宝盆副刊整版,陆续增写、修改并见诸国内各种报刊及选本。余嗣后又相继写下六七篇散文,钩沉中外名流巨公与尕斯库勒湖的各种渊源。1954年随郝清江首批进入柴达木的石油地质勘探队员洪武平,晚年所撰美文《尕斯湖上斑头雁》,2000年8月连载于《江苏石油报》。青海第一个冲上《人民文学》的小说作者、地方文史专家程起骏《尕斯湖的多情天鹅》,载于《意林文汇》2010年第5期。大港油田作家王红江采风之作《尕斯库勒湖畔的足迹》,载于《地火》2015年第4期。当年在西部勘探指挥部开推土机的高国昌,近年陆续写下数篇关于尕斯库勒湖南岸及切克里克草原的回忆,文字清新脱俗,语言铿锵有力,同辈人中无出其右,读之令人击节赞叹。由我策划选编的“尕斯库勒湖散文专题”,见于《柴达木》文学季刊2016年第3、4期合刊,计有十人十篇,包括《美妙的尕斯库勒湖》(甘建华)、《尕斯草地,最后的石油羊倌》(凌须斌)、《尕斯湖畔的爱情》(刘元举)、《尕斯滩及其一首歌的传说》(斯琴夫)、《你好!尕斯湖》(尉亚民)、《大雁翱翔尕斯湖》(甘恬)、《在敦煌思念尕斯湖》(方连花)等。
其中一个插曲颇值一说。2004年8月29日,以《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陈忠实,率领中国作协西气东输采风考察团,驱车500多公里,从敦煌赶到尕斯库勒湖畔,疲惫的眼睛蓦地一亮,说:“人在干枯单调的荒漠里整整走过9个小时,对眼前突然出现的这一湖好水的亲近是强烈的,况且是融雪汇聚成湖的纯净的水,绿色就环绕着湖水而蓬勃着生气了。”得知采油一厂文学青年们想办一本刊物,他欣然题写刊名《尕斯湖》。由于身体状况不太好,围观者和索字者太多,他将“尕”误写成了“孕”。经人提醒,回到西安后,马上另写一幅寄来,并再三表示歉意。据说现在青海油田内网上挂着的《尕斯湖》电子刊物,就是他重新题写的三个字。这本民刊我虽然迄今没有看到,但可以想见油田文学青年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回想起当年花土沟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春风》 《沙舟》《钻工情》《西北风》《戈壁草》等油印刊物是我心头隽永的回味。
四
尕斯库勒湖虽然深居西北大漠腹地,远离东南尘嚣世界,但它既是文化之湖,也是大雁之湖,据说每年夏季有成百上千只大雁在此栖息生存。大雁学名斑头雁,因为头顶有两道黑色带斑的饰纹又名黑纹头雁,体态非常优美。它是人们最为喜爱的一种候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留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汉朝使者曾用“鸿雁传书”的托词,迫使匈奴单于释放了被无理流放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牧羊长达19年的苏武。唐朝薛平贵远征西凉,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忽闻空中鸿雁连声鸣叫,于是从罗裙上撕下一块布,咬破指尖写下一封血书,请求鸿雁带往远方,倾诉对夫君的思念之情。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唐代诗歌天才王勃《滕王阁序》有此佳句。我的家乡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处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之南,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城南的回雁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也是湖湘文化的一个地理坐标,自古至今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阳春三月,青藏高原的湖泊尚未解冻,从湖南衡阳飞来的大雁,排成“一”字或“大”字形的整齐队伍,万里迢迢飞到尕斯库勒湖。到了十月下旬,它们又排着井然有序的雁阵,飞回南国遥远的故乡过冬。春来秋去,年年如是,引人无限遐思和感喟。唐代大诗人李白《菩萨蛮》诗云:“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地火》文学期刊2014年第3期曾用此诗首句为题,发表李玉真七八千言记述我当年在西部之西引领文学大潮的往事。
2014年8月底,在离开青海高原22年之后,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庆典组委会之邀,我得以重返梦境之旅,目睹了中国西部一座戈壁新城的蓬勃崛起,以及一个亿吨级大油气田的整装待发。
那天下午,夕阳金红的余晖中,伫立在油砂山烈士纪念碑旁边,举目远眺尕斯库勒湖和祁曼塔格山,再度想到曾经想过的那个问题:青海油田和地方政府能不能在此竖立一尊“柴达木勘探一号尖兵”木买努斯·伊沙·阿吉老人的铜像?或者立一组阿吉老人与放歌油砂山、赞美尕斯湖的李季、李若冰先生的群像?因为这是柴达木石油文化真正的根脉所在,后来者理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另一个问题我一直纳闷不解。海西州号称出了那么多的诗人,出了那么多的著作,我竟然孤陋寡闻到没有看见一首赞美海西之西尕斯库勒湖的诗歌。1977年9月,州委宣传部、州文教局组织编选,交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本《啊,闪光的柴达木》,荟萃了几十个后来有名或无名的诗人之作。1984年5月,海西州文联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一套8本“瀚海丛书”,声称“人们将从这里看见正在开发和建设中的柴达木”。1989年,陕西人民出版社也为海西州作家出版了一套无名丛书。尕斯库勒湖是盆地西端第一大湖,尕斯库勒油田是海西州域内第一大工业企业,也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引擎,海西诗人们为什么不抒发情感“啊——”一声呢?那一刻,我产生了要为尕斯库勒湖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编一个同题散文选本吧!这就是如今呈现在各位面前的《天边的尕斯库勒湖》。
五
同题散文古已有之,最知名者莫过于现代文学大家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1923 年8月的一个晚上,朱、俞二公相约同游南京秦淮河,俞是初泛,朱是重来,二人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下船,桨声汩汩中,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既游秦淮,身为文人焉能无作?二人遂相约各作一文,以志其事,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珠玉美文。尔后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以风格不同、光彩各异而传世,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中国文学史也因而增添了一段佳话。
同题散文选本尤其是以地理为背景的选本,且在每篇题目冠以同一地名的选本,恕我见闻谫陋,迄今未见有之。我之所以做此尝试,一方面缘于本书篇章原有题目多载“尕斯”或“尕斯库勒湖”字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团结所有的力量,为西部之西的神山圣湖催绽一朵文学奇葩。不同年代的作家,穿越不同的时空,弱水三千,他们曾取同一瓢饮。正所谓:风花雪月人人有,表达之处却不同。《中外名家同题散文妙笔》编者张昌华、汪荣修说过:“如同一片月色,有人惋叹,有人乐赏。同一个题目下的不同文字,由于这种强烈的情感对比和文化差异,却能让阅读者在瞬间产生兴趣,多了些阅读的欲望,也成就了用这样方式编排经典散文的意義。”
本书现有中外60位作者68篇作品,可谓几代同堂操觚,连接青海柴达木盆地百余载悠悠岁月。由此可见,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相约为文,而是各自的浪漫文学之旅。虽然同题而作尕斯库勒湖的佳构,而且都写得感人、缜密、真实、细腻,情景相生,文情并茂,但是风格毕竟各有千秋,更加能够让人领悟到散文的异质之美。按作者出生年代为序,从19世纪著名探险家俄国普列热瓦尔斯基将军发轫,又有瑞典与诺贝尔齐名的伟大探险家斯文·赫定,他们都曾到过尕斯库勒湖并有文字留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有17名中国作协会员(其中陈忠实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徐光耀、李若冰、朱奇是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另13人是钱佩衡、单士杭、孙柏昌、郭雪波、和谷、康胜利、刘元举、张建伟、董得红、唐涓、甘建华、斯琴夫、张怀存),他们许多人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又有二三十名中国散文学会、诗歌学会、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员及省市作协会员,11个女作者,4个少数民族作家抒写畅怀。作者队伍中,有原石油工业部两位副部长(李敬、阎敦实),厅局级干部和知名记者各十余人,六位知名专家学者(李文实、朱新德、芈一之、程起骏、赵宗福、安福元),还有多位知名书画家、歌唱家、摄影家。就此而言,这个阵容站在中国高度,具有国际眼光,堪称比较豪华壮观的了。
文化地理需要文学描写,文学艺术让山和水魅力无穷。在著名作家王蒙看来,中华山水不仅仅是自然风景,更是文化的依托。文学、绘画、书法及摄影作品,使得人们发现了以往从山水中发现不了的东西,同时人又依托自然来提高自我。到同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如果当地已有前辈学者、作家、诗人及书画摄影家等的足迹、记载和作品,整个层次就不一样了。我对这位衡阳老姑爷的话深以为然。
用“同题”这样一种特殊的编排方式,编辑一个中国文化地理散文选本,我的耳际一直回响着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一句话:“只有在第二故乡才能检验灵魂的强度和载力。”同时不忘吾湘前辈作家韩少功所说:“文学肯定比我们活得更长久。”
最后,我要感谢海西州委书记王定邦,还有海西州文联主席王韬,他们慧眼相中并适时出版了《天边的尕斯库勒湖》。同时,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我的师友,以及亲爱的读者!
【作者简介】甘建华,生于1963年,湖南衡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德令哈市作协荣誉主席。出版有《西部之西》《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盆地风雅》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