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霞客游宾川
2023-08-05袁蕊文/图
●袁 蕊 文/图
明崇祯十一年(1638 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初次踏足宾川,两日后登临鸡足山,开启了考察鸡足山的旅程。崇祯十二年(1639年)农历八月二十,从丽江、保山、临沧再次折返鸡足山,继续考察鸡足山的行程。徐霞客两次登临鸡足山,驻山约半年,鸡足山是徐霞客一生考察时间最长,题咏诗词最多和唯一为之修过山志的名山,是《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是徐霞客一生壮游的终点站。
从祥云到鸡足山的过程中,徐霞客沿途记录了宾川境内的所见所闻,成为研究宾川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近年来,研究徐霞客的学者专家们大都把方向定在了鸡足山,县内其他区域研究的较少,因此,追循徐霞客的足迹,“三人行”加上一位驾驶员决定专门走一次从乔甸到鸡足山的霞客路(黄老师、李姐我们3人经常一起探寻徐霞客踪迹,因此被大家戏称为“三人行”)。一个周末的早晨,我们踏上了重走“霞客路”的行程,因考虑到时间问题,我们采取了半徒步的方式。正值暮春,宾川的气温已经有些偏高了,万亩金黄的橘园和初挂果实的葡萄园真正展示着热区宝地的魅力,我们此行的起点便从乔甸开始。
前所坡还是铁城坡
徐霞客两次游览并考察宾川,第一次是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从祥云西门过梁王村,到宾川州城,经宾居、牛井、炼洞、沙址,最后到鸡足山,于次年正月廿二离开宾川。第二次是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从祥云西门到宾川乔甸,经州城、牛井、炼洞、沙址,再到鸡足山,次年正月离开宾川。乔甸素有“宾川南大门”之称,是远近闻名的“海稍鱼之乡”,是徐霞客第二次来宾川的第一站,本来徐公从临沧过来,进入宾川不需要经过乔甸,因其马夫是乔甸人,主动绕道乔甸,于是《徐霞客游记》里便有了乔甸的记录:“坞中村庐累落,即所谓乔甸。度西南峡所出涧,稍北上坡,又一里而止于骑夫家。下午热甚,竟宿不行”。如今的乔甸村落比较集中,大多居于公路东西两面,驾驶员把我们送到乔甸孔邑村村口,也就是徐霞客笔下的冯翊村。我们3 人下车比照了一下村子现在的样子。村口有个水潭,四周被杂草包围,因是旱季,对地下水资源匮乏的宾川来说,水潭里水少得可怜,不知道是否是《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水潭,村里的人家已经比明代时期增加了几十倍了,出村后我们又坐上了汽车。原本乔甸这段路文化遗存点较少,我们可以直接开车前往州城、宾居,但关于徐霞客从乔甸进州城坝子的路,当地研究者有两种争议,一种认为是翻越前所坡进入州城,另一种认为是翻越铁城坡进入州城。为了能够弄清楚徐霞客当时走过的准确路线,我们只能驱车前往两条山路的路口进行考证。这段路都是土路,且凹凸不平,极为颠簸。大约经过了5 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臭水井箐,臭水井箐因这里有一口水臭难闻的井得名。路遇一位放牛的老人,向我们指明了以前从此地前往州城的路,从前所坡走的是大路,稍远,小路则近很多,直接从铁城坡翻过去就到铁城,再往北走便是州城。徐公当时来的时候正值宾川的雨季,在山箐里遇到暴雨,成了“落汤鸡”。我们选的季节却正合适,气候适宜,微风不燥,虽然一路灰尘扑面,但也算好走的了,若雨季在这样的土路上行走的话,车子应该行进困难,根据放牛老人所指的方向,我们沿着大路前进,在前所坡南面坡脚停车,登上山顶,学徐霞客在山顶远眺,“于是西瞰大川,正与宾居海东之山,隔川遥对,而川之南北,尚为近山所掩,不能全睹,然峰北荞甸之水,已透峡西出,盘折而北矣。”西北面是宾居,乌龙坝高山上发电风车在飞速转动,绵延千里一路向西北方向延伸到鸡足山,远眺金顶楞严塔高耸天际,令人神往;正前方是宾居州城坝子,上万亩田园风光直奔眼底,与附近低缓的山坡、河流为伴,一直往北延伸,周边村庄炊烟缭绕,眼前的景色在朦胧中尽显乡愁本色;东北面山脚有一方池塘,往前就是铁城,再往北为州城。徐霞客下山后,观察了乔甸进入铁城的山脉,梁王山北面的支脉到了尽头后,北边是乔甸水隔为深堑,南面则从峰顶又坠成一个坑谷环绕着它,此岗悬在其中,向西独立。站在山顶,更加敬佩当年徐公对地理知识研究的透彻,如果没有东面升起的太阳作比照,我或许都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而徐公第一次登上这个地方,却把地形、山脉、水流走向等描述得如此准确。认真研究《徐霞客游记》中所记载的里程和方向,与他立于山头所看到的景象,我们可以再次确定当年徐霞客是翻越前所坡进入州城地界的。
见证州城历史
从前所坡下坡折回车中,我们又驾车直达州城。
徐霞客两次经过并记录州城,第一次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 年),他一心只朝鸡足山,故没进州城,在桑园河西岸的山崖上观看“东倚大山,西临溪流”的州城。第二次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徐霞客从乔甸翻越前所坡,到坡脚“而北随之,或行水中,或趋碛水边浅石滩上,或涉水左,或涉水右,茫无正路”,到州城过南薰桥后,穿过州城古街道,在北门外吃了一餐肉。
州城,又名“白霞城”,且此地出现过白霞焕彩的奇景而得名,因长期为州治所,故称州城,是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民间一直有歌谣流传至今:“好个宾川城,九官十八营,前后两把锁,铁打一座城。”《宾川县地方志》记载,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宾川州,治所州城,另筑大罗卫城,设知州和大罗卫指挥使司,为维稳而驻军宾川,实行军屯并移民,形成前所(前锁)、后所(后锁)、铁城以及“九官十八营”等村名。
我们重点考察徐霞客详细记载过的南薰桥、州城古街道及知政桥。
村里人午饭吃得比较早,我们到南薰桥的时候,已有一些老人孩子在桥头悠闲地聊天、嬉闹了。南薰桥坐落在古城南门外离娄河(古名钟良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牌楼式风雨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由宾川知州朱官主持兴建。现存的桥梁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由黎元熙主持重修,桥长15.6 米、宽5.16 米、高3 米,条石为基,木瓦建牌楼。桥身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廊桥卧波,古朴坚美,历经风雨数百载,仍巍峨壮观。省、州人民政府曾两次拨款修缮,现保存完好。这里也是红军长征的历史见证,由此,又名“红军桥”。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在州城与反动势力在这里展开了途经滇西时最为激烈的攻坚战。1988 年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首批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南薰桥往北步行就进入州城古街道,街道西面可以看到州城文庙、武庙建筑群,州城文庙、武庙是中国唯一文武合璧的古建筑群,占地2万多平方米,整体格局完整,规模宏大,建筑艺术精湛。文庙设“学宫”,武庙设“武宫”,是祭祀孔子和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以及办官学的地方。孔子和关公比邻而居,破了自古“文武庙不并存”的惯例。武庙照壁长40 米,高13 米,宽1.6 米,堪称全国之最。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 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庆、光绪年间曾多次修复和添建。2006 年,国务院公布州城文庙、武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往前300多米有当地标志性建筑钟鼓楼,也叫宾兴楼,雄踞古镇中心,是宾川县最高,保存较为完好的土木结构建筑,也是全省唯一一座建在乡镇的钟鼓楼,是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徐霞客经过州城时,这里是宾川州所在地,即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文庙、武庙、钟鼓楼等建筑,当年徐霞客急于登上鸡足山,并未进行考察记录,也是州城历史上的一大憾事。
走出古城,已经过了午饭时间了,到街上找到一处家常菜馆用餐,我们还是比较喜欢州城的饮食,时鲜小炒、酸辣小鱼、粉蒸羊肉、凉菜等,口味极佳。出城驾车往北,大概两公里后往西转进田间道路,就到知政桥。知政桥横跨纳溪河上,因有五个孔,因此当地人也叫五孔桥。据《雍正宾川州志》载,知政桥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知州王思珩所建,原为五孔石拱风雨桥,今桥廊废。桥全长105 米,宽8 米,高约9 米,是我县建筑年代最早、跨径最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桥梁,对研究宾川县明代桥梁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1989 年2月,被宾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明、清至1934年宾川未通公路以前,它是昆明、楚雄、姚安、祥云经宾川通往永胜、丽江、中甸、维西、德钦,进入西藏的重要桥梁之一。
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农历八月,徐霞客游历丽江、大理、腾冲、保山后,重返鸡足山,途经知政桥。他在游记中记述:“其(州城)北有拱桥五洞,颇整。”却因当时桥下“涧水仅一衣带,故不由桥而越涧”,沿着知政桥西面的山麓往西北前行,投宿小江股。这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为辉煌的一次壮游,知政桥即是见证。眼前的知政桥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已经有些摇晃,难以承受过多的重量,只是附近村民去田间劳作时偶尔路过,因长期缺水,又无人打理,桥上两边长满了野草,桥身五孔也只有两孔能正常使用,桥下被人用木棍并排支撑着,防止桥梁倾塌。至此,州城的游览暂告一段落。
其实,州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经500多年沧桑,饱受战火洗礼,仍保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除了国保单位文庙、武庙外,还有济川桥、知政桥、笔山书院、四川会馆、古城墙遗址等,尚存有重点保护单位及古建筑单位32 处、古碑刻12 通、古树名木9 棵、古井8 口。还有近几年修建的红军长征过大理纪念馆等文化旅游资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可惜我们这次的重点是寻找与徐霞客有关的文化遗存,因此未能一一参观考察。
从“金牛溢井”到“炼法龙潭”
我们一刻都不愿停歇,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10 分钟后到宾川县城金牛镇,牛井(金牛)镇地形似一朵蘑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是宾川坝区的一个乡镇,因“金牛溢井”的传说而得名。路过徐霞客两次夜宿过的小江股,在县城段没有过多停留,只是在车上走马观花了一下。小江股位于城乡结合部,是游客经宾川上鸡足山的必经之路,现仅存小段古道,徐公记载的桥已不复存在,村口已形成一个小集市,村旁是大攀高速进宾川县城的大道,两旁路灯被打造为橘子样式,是宾川盛产橘子的意思,东面的白塔路两边开满蓝花楹,只是树龄较短,开的花也完全没有省府昆明的那么热闹。
金牛镇桑园河徐霞客广场
《徐霞客游记》载:“有村在路旁,上有坊,曰‘金牛溢井’,土人指溪北村旁,有石穴为金牛溢处,而街则在其外。”《徐霞客游记》最早指出牛井(今金牛)地名的由来。据《雍正宾川州志》载:“金牛溢井——在河祥庄内,俗传邪龙欲撼山塞河,潴川为源,化金牛形,负犁耙排山,大士制之,牛没入井,今其山形,若耕犁,川名牛井以此。”如今,“金牛溢井”牌坊已无从考证,翻阅了许多资料也不能确定牌坊所在的准确位置,根据史料记载的方位,咨询了当地的一些老人,也只是大概知道“金牛溢井”典故的遗址。车子能开到彩凤井头营村,然后步行穿过田间小道,田里种植的基本都是葡萄,4月果粒已经很大了,农户们正在疏果(即把营养不良的小果、坏果剪掉)。葡萄田间有个犀牛庙,只有一间耳房大小,小门被上了锁,无法进入,旁边的犀牛塘就是“金牛溢井”典故的出处。犀牛塘不大,是一个直径2米多的天然池子,池边有树有草,水不多,在众多的葡萄田园间,有这么一个小庙,一方水潭,也是这个地方的一道风景。出村后大概考察了一下以前的老路和《徐霞客游记》中所记载的方位,我们认为“金牛溢井”牌坊大概就在彩凤村附近的沙祝公路边。
沿沙祝公路往鸡足山方向行驶10 公里后,我们转入了以前经过炼洞街的老路,大概3公里后到达福田庄龙潭。相传,迦叶祖师赴鸡足山佛教圣地讲经传教,曾居福田庄白桥下一石洞内修炼。在洞门口石壁上书留一对联曰:“炼就金钢体,洞达万古春”,横额“炼法龙潭”,后人以上下联首字取村名“炼洞”。炼洞乡驻地炼洞街,于1999 年3月,撤乡建镇,更名为鸡足山镇,驻地随迁至鸡足山脚下的沙址街后,变为炼洞村委会驻地。炼洞因河水流淌其间,所以,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徐霞客游记》两次经过并记述炼洞,过“广甸流芳”、公馆街、中谿庄、炼洞街、“炼法龙潭”坊、龙潭和茶庵,第一次侧重记述村庄分布、经过路线和“炼洞”地名的由来,第二次侧重记述村庄密集、炼洞坝子的地势,然后以“李中谿公(元阳)以年老,炼洞米食之易化,故置庄以供餐”之事补记炼洞坝水好土肥,所产大米米质优良。“又北二里,村聚高悬,中有水一池,池西有亭覆井,即所谓龙潭也。深四五丈,大亦如之,不溢不涸,前濒于塘,土人浣于塘而汲于井……村北有巨树一株,根曲而出土上五六尺,中空,巩而复倒入地中,其下可通人行。”在龙潭旁,徐霞客指出大部分人都以为由此开始进入鸡足山,还描述了炼洞街“鼓吹填街”的迎亲习俗。我们没有遇到徐霞客当年记载的“鼓吹填街”的迎亲队伍,所幸游记中的龙潭、井和炼师洞都还保存得比较完好,水潭周围被茂密的大树覆盖,在家家都有自来水的时代,大家也不再取潭中之水来洗衣服,井上亭子已不知所踪,然而井边却贴心地摆着一个土碗供口渴者从井中取水饮用。水潭南面还有一处年代久远的老房子,现已无人居住,当地人也说不清楚以前这里住的什么人,但从建筑来看,猜测是谁的庄房,常有好奇者入内参观。路的北面有一棵大树,枝干弯曲,形态奇异,据村民讲,这棵树种植的年代不久,应该不是徐霞客记载的下面可以通人的那棵树。龙潭周围聚集着聊天纳凉的村民,孩童在开心玩耍,狗狗蹲在人群中休息。在福田庄,能够感受到这里文化深厚、民风淳朴、古树阴翳、生活幸福。从龙潭开始,道路上坡形势明显,植被也渐渐好起来,以前大部分人都以为由此开始进入鸡足山,其实,离到鸡足山还有10多公里的路程。
静闻 霞客 悉檀寺
离开炼洞,已临近下午,我们准备直接登鸡足山,去拜谒静闻墓塔和徐霞客雕像。一路在车上讨论着徐霞客当年行走的古道,一路回想着他记载的景象。过花桥、拈花寺遗址、白石崖、盒子孔、洗心桥、沙址村等,想象着徐霞客站在见佛台,看到鸡足山“顶耸西北,尾掉东南,高悬天际,令人神往”的惊叹。
静闻和尚墓塔位于文笔山,东南距佛塔寺200米左右。静闻墓塔来了许多次,每一次都被徐霞客和静闻的情谊所感动。静闻是江阴迎福寺的僧人,刺血书写了《法华经》,发愿供奉于鸡足山。明崇祯九年(1636 年),与徐霞客结伴远游鸡足山。后来在湖南湘江遇盗受重伤,至广西南宁病卒,病危之际嘱付徐霞客:“我志不得达,死愿归骨于鸡山”。徐霞客怜其志,携其经书与骨骸,步行五千余里至鸡足山。经供奉悉檀寺,在文笔山建方塔以瘗其骨,太史闪仲俨为之塔铭,“霞客静闻,山水为馨”,后因山溃掩埋。1988 年,为纪念徐霞客登鸡足山350周年,静闻墓塔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省州县文物部门拨资重建,并于1997年重修。
静闻病逝后,徐霞客悲痛至极,写下了《哭静闻禅侣六首》。《徐霞客游记》记载:“ 二十六日晨起饭。弘辨言:‘今日竖塔心,为吉日,可同往一看。幸定地一处,即可为静闻师入塔。’……静闻是日入窆。”
现如今,静闻与徐霞客的故事和《哭静闻禅侣六首》被刻在碑上镶嵌在墓塔后的石墙上,后人还在墓塔前方种了一棵梨树,默默陪伴着静闻。北面立有静闻铜像,该铜像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刘瑞升先生倡议并捐资,由青年雕塑家樊青球设计及制作、江阴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汉章撰写碑铭、江阴徐霞客书画院院长周湘云书丹碑文、宾川黄向实老师题写“静闻”二字,于2022 年1 月28 日,也就是静闻法师当年落葬的日子——明崇祯十一年(1638 年)农历十二月廿六举行落成典礼。我们3人拜谒过静闻和尚墓塔,立于铜像前,想起今年3 月,粉嫩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竞相盛开,徐霞客后人登上鸡足山,向大家诉说徐霞客与静闻的情谊时,桃花梨花随风飘落的情景,心中生出些许感伤。
虽生伤感,也不能过多停留,随后便匆匆上车前往悉檀寺遗址。
徐霞客两上鸡足山,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悉檀寺,并写下第一部《鸡山志》。在《徐霞客游记》记录鸡足山的日记中,悉檀寺内容记载较多且详细,正月十五“注茶为玩”、温泉浴、观灯、鸡足山“三道茶”等都是在悉檀进行的,为悉檀寺的历史考证提供了重要资料。民国元年(1912 年),云南著名学者赵藩、李根源上山,在悉檀寺住了十余日,搜集佚文,编纂《鸡足山志补》四卷。1942 年春,著名画家徐悲鸿游山住寺,留下众多传世名画。但于20世纪60年代被毁,现仅存遗址。
因为长期做鸡足山文化研究工作的缘故,悉檀寺我们也是来过多次,路边悉檀寺入口处现立了一块碑,上写着“《徐霞客游记》终篇之地悉檀寺(遗址)”。进入寺院的古道也于2007 年被清理出来,踩在徐霞客曾经走过的青石板路上,一不小心就与徐公的某个脚印重合。从古道一直上坡,每一次总喜欢给古道和竹林合个影,历史久远的韵味更加显现出来。遗址前的两棵杉树也被命名为徐霞客杉,遗址已被杂草淹没,只能从残砖断瓦、残檐断壁去体会其曾经的辉煌,一块宾川县人民政府立的“悉檀寺”界碑站在遗址前方的杂草丛中。旁边空地上建有“徐霞客驻足掷笔处”雕像,由人教社出资30 万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宿志鹏副教授设计制作,著名作家梁衡以《鸡足山,徐霞客的最后驿站》为主题撰写碑铭,2022 年3 月在鸡足山悉檀寺落成。
因太阳马上就要落山,我们无暇再对遗址进行考察,只是在徐霞客雕像前静静地注视着,再次感谢徐公为鸡足山留下的宝贵资料,随后便匆匆结束当天的行程伴着夕阳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