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攀比心理的成因及正确引导方式
2023-08-05黄礼也
文 黄礼也
如今,攀比行为在幼儿中越发普遍。据调查,70%以上的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同时,采取恰当的方式正确引导,使幼儿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幼儿攀比心理的成因
攀比在心理学中属于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即主体发现自身与参照对象特征发生偏差时,主体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攀比可分为正向攀比与负向攀比。其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三类,即嫉妒心理、面子问题、习惯性攀比。虽然表面看来是幼儿之间简单的攀比行为,但是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只有在了解各方面原因后,教师与家长才能共同努力,对症下药,正确引导。
(一)家长方面
有些家长事事攀比,爱慕虚荣,为幼儿带来了不良影响。家长的虚荣心会潜移默化地滋生幼儿的攀比心理。两年前,我偶然听到一个小男孩和同伴的对话:“我们家又开了一家新店,就在幼儿园旁边。我们家的房子很大很大,比城堡还要大。你们家呢?”小男孩声音不大,但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有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动不动就用“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来数落自己的孩子。这样,幼儿会逐渐形成与旁人攀比的习惯,认为只要自己比其他人做得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喜爱。幼儿萌生攀比心理后,可能会提出诸多物质要求。这时,如果家长一味地纵容,无疑助长了幼儿的攀比心理。长此以往,他们无法体谅父母的辛苦,无法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知道无尽索取,认为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可见,幼儿时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家长不注重引导幼儿关注、寻求自身价值,就会使幼儿误入盲目攀比、模仿的歧途。
(二)教师方面
“芳芳!你今天穿得真好看!”“明明!你今天带给大家的玩具好特别!”教师的这些话本来无可厚非,但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感受。每一个幼儿都想获得教师的赞赏与喜爱,然而,教师的不当表达会给幼儿传递错误的信号:“只要穿漂亮的衣服,带新奇的玩具,就能得到老师的青睐。”殊不知,教师这一本意为幼儿建立自信的行为,却导致幼儿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引起其他幼儿产生攀比、嫉妒的心理。
每一个幼儿都希望有存在感,被教师喜爱,被同伴羡慕。这时,教师的言行无疑成为幼儿行为的准则之一。教师与幼儿互动时,一些不恰当的提问同样会误导幼儿。例如,“今天我们班谁最漂亮?”“大家告诉我,今天谁分享的玩具最好玩?”……这些提问无形之中将幼儿注意力转移到外在的物质方面,加剧了幼儿的攀比心理。
(三)幼儿方面
幼儿单纯,年龄小,未建立起完整正确的是非观,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此时,幼儿会观察、效仿身边的人、事、物。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尊重客观事实,对幼儿科学疏导。其实,幼儿攀比的心理有时并不复杂,也许只是为了获得关注或羡慕。因而,幼儿往往会盲目模仿一切可能让自己得到关注与欣赏的行为。教师和家长应谨慎对待这一现象,共同合作,让幼儿卸下心理负担,轻松成长。同时,保护好幼儿的美好天性,不要让复杂的成人世界污染了幼儿纯洁的心灵。
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幼儿心理的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幼儿明是非、辩真理。幼儿常常渴望获得存在感,被教师、家长、同伴关注和赞赏。教师和家长应细心观察,理解和尊重幼儿的感受。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好奇心强,容易被一切新奇的事物吸引。例如,看见同伴新奇的玩具,就会希望自己拥有。另外,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初步形成自尊心,并希望自己可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有时,幼儿会互相攀比家境、父母职位等,而落于下风的幼儿往往会通过撒谎来维护自尊,从而形成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家长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举止,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不为这些负面情绪所累。
二、攀比心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一)对幼儿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幼儿园,如果教师表扬优秀的幼儿,其他幼儿会收到这样的信息:“老师喜欢优秀的孩子,我也要做得更好。”这一做法能够引发幼儿的好胜心,无疑是幼儿进步的动力。这种攀比心理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让幼儿看到自身不足,从而积极向上,不断成长。
(二)对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攀比中落于下风的幼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失去自信。而在攀比中占上风的幼儿,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幼儿之间的互相攀比还会影响合作相处,容易产生“我超过你,你不如我”等不当想法,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甚者,不良的攀比心理还会使幼儿产生嫉妒心。个别幼儿为了“胜过”对方会做出不良的行为,如损坏同伴玩具、偷窃同伴物品等。
三、对幼儿攀比心理进行正确引导
(一)家长方面
如今,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是,家长要科学教养,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如果孩子要求合理,家长就尽量满足。如果孩子的要求出于攀比心理,家长就要谨慎对待。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得到相应奖励。这种方式会让幼儿明白一切都来之不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幼儿会逐渐学会平衡自己的欲望,并懂得通过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
许多家长自身爱慕虚荣,盲目追求享乐,与他人攀比,这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幼儿的模仿天性,而应严于律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攀比心理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引导正确,就可将这种心理转化为幼儿前进的能量,帮助幼儿进步和成长。负面攀比更多的是物质上的攀比,家长要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进行正向引导,如谁算数更快更准、谁更勤劳、谁更懂礼貌等。
(二)教师方面
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自身言行。例如,教师穿着应朴素大方、避免谈论幼儿家境,以免误导幼儿。教师要考虑到每一个幼儿的感受。例如,尽量避免使用“你今天的衣服真漂亮”之类的话。这些话在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幼儿眼中,往往误以为“老师喜欢穿漂亮衣服的孩子”。渐渐地,幼儿会形成攀比心理。
教师要注重以恰当的方式表扬幼儿。例如,教师可以当众夸奖爱劳动的幼儿、上课认真听讲的幼儿,并鼓励其他幼儿继续努力,而不是贬低他们。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自由、自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幼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此外,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助力每一个幼儿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