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秘密
——“以交互式台历”课程为例
2023-08-05文孙玲
文 孙 玲
一、问题情境——从外部事件到内在驱动
清晨的一缕阳光穿透玻璃,照射在班级签到桌的台历上,西西和萱萱正用小手在台历上打转转,出于好奇,教师便凑近点瞧瞧。
西西:今天是“大雪”节气,所以日历上写着“大雪”。
萱萱:今天会下雪吗?
西西:“大雪”是节气,不是下雪的意思,“大雪”之后就是“冬至”节气,很快就要过年啦!
萱萱:什么时候过年啊?
西西:日历上有日期,我们来找一找吧。
日历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小小的台历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自主签到桌上的台历已许久无人问津,台历是景、是物,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有的幼儿对台历如数家珍,有的幼儿对台历一无所知,面对这样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核心经验上建立联系。于是,从一次偶发事件中,教师开始追随幼儿的脚步,希望透过日历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感知数学知识,寻找生活中的“数”时刻!
二、课程创生——从发现幼儿到发现课程
(一)认知冲突,激活探究需求
晨谈时光,借着幼儿的这股热情教师拿出台历。为了了解幼儿对台历的已有经验,教师问了一句:“你们会看台历吗?”西西第一个举手发言:“我们会看台历,我们知道日期。”瑶瑶说:“你能知道每一天的日期吗?”西西说:“当然了,一年有12 个月,每个月里面有30 天,也有31 天……”西西说得头头是道,其他幼儿却有点云里雾里,为了激发幼儿认识台历的兴趣,教师又问道:“你们喜欢过年吗?什么时候过年呢?”对于新年,幼儿充满期待,大家十分关注新年在哪一天,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秘台历之旅正式开启了。
第二天,幼儿带来很多台历。在集体观察中,大家捕捉到台历上的一些信息,如月份、星期、日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问题一:为什么日历上的数字有不同的颜色?这时,班级自主签到单发挥了作用。大家对照班级自主签到单寻找答案,不出所料,幼儿很快发现,原来日历上彩色部分的日期是不上学的日子(节假日),因而自主签到单上就没有相应的日期,黑色部分的日期是上学的日子(工作日),所以正好和教师自主签到单上的日期一一对应。
问题二:日历上的字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并不难,大班幼儿已经能初识汉字。彤彤指着台历上的字读道:“冬至、国庆节。”经过归纳、总结,幼儿明白了台历上的汉字是代表节日、节气的意思。
问题三:有的月份最后数字是30,有的月份最后数字是31,为什么不一样?那么哪几个月是30 天,哪几个月是31 天呢?幼儿通过数数,发现1 月、3 月、5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有31 天,4 月、6 月、9 月、11 月有30 天,并且还有一个特别的2 月,有28 天,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虽然认知有限,但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却十分强烈,在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借助“秒懂百科”来解惑,这次,也不例外。通过观看视频,幼儿了解了日历上月份的知识,还学习到用双手握拳的方法记住大小月。
(二)情感激发,唤醒内在动力
在活动的第一阶段,幼儿借助集体的智慧初识台历。课程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如何发挥台历在生活中的作用,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台历上的数学元素相融,形成属于幼儿的生活历,教师想,一种“共情式”的陪伴相当重要。
12 月16 日,一个普通的日子。这天的台历上却有一个显眼的标记:生日蛋糕。幼儿通过自主签到,已逐步养成看台历写日期的习惯。乐乐早早来园,他在签到时很快捕捉到了这个特殊的标记。“今天谁过生日啊?”他自言自语着。其他幼儿也注意到蛋糕的标记,大家都在猜测今天是谁的生日。“今天是刘老师的生日。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教师对幼儿说道,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出各种日期。为了提高准确率,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班级花名册,让幼儿对照姓名找到自己的生日日期,再回到日历上圈画日期。在圈画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好多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份,还有同一天的生日。一年12 个月,几乎每个月都有人过生日,这真的太神奇了。经过统计,教师创设了“班级生日墙”。生日墙上除了记录自己的生日日期,幼儿还绘画了自己的生日愿望。有的愿望可以独自实现,有的愿望可以通过互助实现。每个人都在思考和规划,一种属于幼儿的生活台历就这样形成了。
(三)赋权支持,促进经验联结
生成课程既是从幼儿视角出发的活动,也是为幼儿赋权的活动。教师常理解的赋权更多的是放手幼儿,但在放手的同时教师还要为其创造一种蓄能的空间。对幼儿来说,能够支持其不断探究的动力除了兴趣之外,还有同伴之间相互竞争的支撑。大班幼儿竞争意识越来越明显,他们喜欢在挑战中超越教师和同伴。因此,教师要在课程创生的过程中,为幼儿搭建“竞技场”。
基于前两个阶段对台历的认知,幼儿已经掌握运用对应的方法在台历上寻找相应的日期;运用统计的方法将具有相同元素的日期进行归类;能够顺利地计数一个月有多少天,还剩下多少天,等等。有了数学经验的支撑,如何将获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呢?教师可以建构以下游戏性学习场域,帮助幼儿在“玩转”日历中畅谈生活。
台历PK 大赛:幼儿两人为一组,主持人根据题卡出题,两组队员按铃抢答,答对组加一分,如植树节是哪一天、冬至是哪一天、12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哪一天,等等。
创意台历秀:自主设计月历,排版整齐美观,星期和日期能对应正确,凸显本月节日、节气及大事件,设计者能大胆表述自己设计的过程,班级投票选出十张最受欢迎的月历作品。
节日的相框:以创设班级节日播报站为目标,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根据台历寻找一年中的节日,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并统计,比一比哪组找到的节日最多。如果顺序记录无误,该组就可获得节日播报站创办权。
三、师幼共长——从生活经验到核心经验
(一)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直接感知
真情境才能真感知,真感知才有真收获。教师从发现幼儿到发现课程,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倾听,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共情、共频、共振的视角,与幼儿一起探秘台历,努力为幼儿创设可视、可探、可查、可问的环境,鼓励幼儿一步步走近台历,走进生活。生活经验是幼儿最直观、具体的经验,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的数学知识相连,能够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转换经验,内化知识。可见,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实习场环境,给予幼儿感知数学知识、建立核心经验的空间需求。
(二)在具体的驱动任务中实践操作
建立任务意识是探究性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教师适时、适宜地运用任务驱动幼儿的探究兴趣,以任务为契机,搭建从生活经验到核心经验,再由核心经验回归生活经验的“脚手架”。同时,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最近发展区”双轮驱动下的价值思考,引发幼儿逐步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在游戏性的学习场域中亲身体验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游戏的趣味性并非对立,而是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极大程度体现课程游戏化的理念。“课程游戏化”重心不在课程、不在游戏,而在“化”,即化课程为游戏、化游戏为课程。教师要巧妙运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产生问题—主动探索—质疑释疑”的思维,以此丰富幼儿的经验。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虽然数学是抽象的、理性的,但是生活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数学活动在自然、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充分的数学体验。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数学,就能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