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

2023-08-05萍,杨

科教导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中华心理健康传统

刘 萍,杨 彬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 330350)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一书中论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论题的相关探讨也正是对该论述的践行。

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作用及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讨方面。张忠华(2005)重点阐述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教育价值;景怀斌(2007)针对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现代心理咨询价值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尝试构建儒家视域下心理咨询的方法论[2];王丽坤(2012)基于外在环境中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际交往、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杜富裕(2020)进行了儒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何国萍(2021)主要围绕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探究其融入方式,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在于所挖掘的蕴含心理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如何规避零散无序的状态及其融入路径如何形成系统化和可操作化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足的现状,通过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真正促进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培育具备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勇于实践创新、懂得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此研究目标,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入手,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同时结合研究概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路径等,全方位全过程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育人工作格局中,以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2 研究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和影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基本精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健康人格的培育、情绪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生死观的树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心理教育价值。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现状,寻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融合,从而实现育人目的。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从沿用西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到结合我国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人文特点进行本土化转变的过程。不同于西方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这几大范畴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这意味着仅仅靠照搬或者借鉴国外的成果无法满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需要,还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正如《重要论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困难、困惑,能够提供强大而有益的精神滋养和价值影响。”[3]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际调研情况。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们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星的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展开网络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0 份,收集有效问卷1620 份,有效回收率为81%。调研对象中男女比例基本达到均衡状态。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会集中存在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人生理想、学习困难、亲密关系和情绪处理等几大问题。这些心理困扰究其根源,除了基因遗传、神经发育、家庭教育的原因之外,还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自私、脆弱、盲从、逃避等人格特质,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

4 以“四端教育”为代表的文化价值理念契合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卢爱新(200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主文化流的儒家文化是关于‘人’,以及如何‘成人’的文化体系,所提出的理想人格,体现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4],儒家思想的“四端教育”即是对这种理想人格的生动诠释。孟子主张性善论,曾强调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和恻隐之心,同时指出“四心”为“仁义礼智”之端,“仁义礼智信”诠释着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如“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礼之用,和为贵”“知者不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5]如何引导呢?首先从“四端”做起,明白恻隐之心,是仁,是爱心、同情心;知晓羞恶之心,是义,要能够学会辨别善恶,因行恶感到羞耻;理解辞让之心,是礼,是合作,是互利共赢而不是零和游戏;懂得是非之心,是智,是明辨是非的智慧与能力。通过启发学生发展“四端”,让其学会善推其所为。

当然仅仅做到“四端”是不够的,我们仍需传统文化中的其他价值理念来进一步加强品行修养,正如孔子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荀子言“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以“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为最高标准,“内圣外王”既强调了个体内在道德境界的修为和升华,又注重个体外在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建功立业,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秉持义以生利、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的原则,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要摆正群和己的关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成和败、得和失,能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坦然对待。面对困难与挫折,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自我激励,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5.1 教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其教学内容涵盖健全自我意识认知、培育健康人格、探究学习心理、处理人际关系、情绪—压力管理和生命观塑造等多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教育教学融合时,应当基于具体课程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基于教育教学内容,寻找传统文化中与之精神内核一致的心理学理念,诸如融入“浩然之气”“内圣外王”“君子坦荡荡”,引导学生培养健康人格;融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心路等。依据教学内容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讲述故事”“援引论述”“与历史对话”“经典吟诵”等多种方式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融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5.2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心理育人的重要载体,促使学生于具体活动中塑造积极心态和锻炼健康人格,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心理知识应用于学习和生活,做到知行合一。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真正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值得深思和探究。

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拓多元文化的心理育人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助力学生成长。以心理中心、学院、宿舍作为开展文化心理育人的教育实践基地,围绕“人与自我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实践主题,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这对于学生学会理解情绪,梳理认知,调节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

5.3 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出现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并希望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为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帮助来访者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共同找寻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从而帮助来访者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状态,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西方主流心理治疗技术有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等。在心理咨询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有效的东方心理治疗技术逐渐映入眼帘,而这些技术中的核心理念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森田疗法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其学说来源于道家;箱庭疗法的精髓为“人文关怀,明心见性。以心传心,无为而化”,颇有禅宗的意味;正念冥想起源于佛教的构念,在淡去宗教色彩之后包含了更丰富的含义,即一种有意识的、不评判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被研究发现对缓解抑郁、焦虑症状,防止抑郁复发,维持情绪稳定性、提高生活质量等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系统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调适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咨询当中。

5.4 预防干预

预防干预是指在某种心理问题产生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系列心理措施,介入其心理状态发展过程,改变发展轨迹或形态,从而避免或者减轻不良后果产生的预防性措施。

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预防干预重在预防,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利用宣传版、广播、新媒体等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思想精华,如“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哲学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从热爱到践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这个过程中滋养自己,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除了在认识上帮助学生树立“鸿鹄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调理身心的方法。如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对于经络适当的调整,有益于消除疲劳,放松身体,学生可以学习一些消除疲劳的按摩法。中医健身功法能运行气血,协调脏腑,强健筋骨,宁神定志,练习时要求精神放松,意念集中,可以调节中枢神经,减轻焦虑情绪,因此也可向学生推荐“八段锦”等健身功法。书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传统,练习书法可以调节心律和血压,调整呼吸节奏,控制全身肌肉,表达情绪,调养性情。如练习楷书可以消除急躁情绪,隶书使人气血平和,草书可以渲泄情绪。长期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调整性格,陶冶情操。这些来自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法均可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6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其融入路径需要心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文章在此方面初步尝试进行系统化研究,但无论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还是咨询服务、预防干预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诸如教育教学方面,有待形成“文化浸润式”教学模式;咨询服务和预防干预方面也有待形成系统的文化调适和干预方法论等,这些都是本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中华心理健康传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