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培育

2023-08-05张明进

科教导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毕业生价值职业

张明进

(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9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大学生仍然固守传统的就业价值取向,导致“慢就业”现象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对于破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实现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分析

近年来,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一些政策性岗位招考推迟、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缩减,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与此同时,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向往美好生活,也期待待遇优厚、舒适温馨的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由此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新的变化,呈现新的特点。

1.1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更加务实理性

由于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的收入减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选择受到一定的冲击。他们更多倾向选择有保障的工作。因此,在就业选择中更加理性务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就业区域上,大城市仍是多数毕业生的选择,但选择去中小城市、县城和基层就业的意愿和比例有所提升。尤其地方高校毕业生更为明显,以某西部地方二本学院为例,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分布在本校办学所在地市,其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64.37%。二是就业行业分布选择多样化。虽然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以进“体制内”为首选,但在就业压力下,更多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在调研中,某地方二本学院,在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中,毕业生到各种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最多,占当年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8.31%;三是在福利薪酬方面。相比以往追求简单的高薪资,毕业生更看重个人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关注工作的人文环境、工作氛围、人际关系等因素。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势。

1.2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更加乐观向上

虽受环境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困难加大,但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系列保就业稳就业的有力措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局面总体稳定向好。在调研中,在问及对未来找工作的求职态度时,大部分毕业生对未来找到工作充满信心,只有极少数学生为找不到工作感到忧虑。而大学生对找到工作的信心来源,一方面来自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新时代国家欣欣向荣,社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能量和希望。以调研中的某地方二本院校为例,该校2020 年至2022 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达到90%以上,连续三年荣获省级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这从侧面说明,在国家、社会和毕业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就业行业的选择来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和政策支持下,近年来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比例不断上升。从个人求职表现来看,毕业生无论在求职礼仪、求职履历材料,还是面试应答、专业展示等方面都彰显出新时代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1.3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倾向于自身的兴趣爱好

作为“00 后”的大学生,其成长的物质发展环境更为优越,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相对于以往一味听从父母、师长或亲朋好友的决定或指导,在职业选择中他们更趋于考虑自身的个性兴趣爱好,更主动积极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地点、职业和择业方式,期待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发展机会,拓展成长舞台,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特别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支持大众创业创新的体制和政策不断优化加强,各种社会资源和要素不断涌现,人员和资源流动更为频繁,新的领域、新的动能和新的模式不断出现,就业形态更加自由多样化。在这一社会发展趋向下,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不再只青睐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或“为五斗米折腰”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他们的“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2]。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诸如快递外卖、网络主播、自由媒体等灵活新职业,其工作时间和空间相对独立自由,工作弹性大、机会多且自我掌控,比较符合现代青年人自由选择、自我负责、不断创造“自我”的生活方式。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更多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就业期望过高,认识定位模糊

在不断的教育引导下,当代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目标,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到基层一线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但总体而言,选择“北上广”等大城市或所在地城市的学生还是占较大比例,选择县城以下的乡镇、街道、村屯的比较少。而之所以出现就业期望值盲目攀高,就业目标过于理想化的原因,就是“精英情结严重束缚着大学生观念,不合时宜的就业观与职业价值取向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3]。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滞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态势把握不准,体会不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就业政策了解不深,对个人的能力水平缺乏客观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眼高手低”的就业思想观念,导致就业目标定位过高,错失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不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现实实践相脱节,对自身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够清晰,定位不够精准。要么过于高估自己整体实力,自鸣得意,要么过于妄自菲薄,放任自流,就业心态过于偏执、狂妄或自卑,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或不敢就业。

2.2 侧重个人价值,淡化社会价值

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比重不断增大,但他们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的成长和未来、自身价值实现,对社会价值关注偏少,呈现功利性明显,社会性不足的特点。部分大学生摆脱不掉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虚荣心作祟,体现为“一步到位”“公务员身份”和“白领意识”。受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多从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出发衡量工作的取舍问题,对工作的环境、福利待遇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尤为关注。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一些学生故意夸大自己在校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或与多家单位签约在相互比较中作出有利于自我的选择,这容易导致就业材料弄虚作假、就业协议毁约等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而不能较好把个人发展和国家要求、社会需要综合考虑,缺乏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偏重个人眼前利益,淡化社会价值和社会担当。如,一些学生一味追求热门岗位,而对“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兴趣不浓,选择不多。

2.3 趋于安逸保守,奋斗奉献不足

当前多数大学生仍然喜欢较为稳定的职业,他们更热衷那些“旱涝保收”,行业薪水高、工作稳定性强、认同感强的职业,比如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教师行业、银行系统等。特别是当前多数家庭生活富足、家庭溺爱和父母观念对毕业生的就业价值的影响,呈现出家庭养得起、不差钱,毕业了要休息或旅行一段时间、先考研再就业等观念,导致学生有业不就、懒就业慢就业、等待观望、眼高手低、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部分大学生更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倾向安逸稳定的工作环境,从事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不是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关系身上,把自己的工作和前途归结于外部力量。是否找到用人单位,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在于靠学校靠老师靠家庭,缺乏求职择业的精气神,内生动力不足,就业过程中呈现依赖、消极与被动。对自主创业、新就业形态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一些毕业生甚至选择“啃老”“躺平”“佛系”。

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育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

新时代高校做好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工作,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大学生的具体实际,采取多种有力举措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3.1 优化机制体制,构建培育生态

构建科学有效、多层次的培育机制体系,培育良好的就业工作生态。首先,要健全和优化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系。要严格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符合校本实际的科学和完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切实把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全面强化就业创业优先政策,层层压实责任,落实落细就业工作举措,构建上下联动、相互协同配合的就业工作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资源和力量的有效整合,发挥效能。其次,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加强校内各部门、科室、院系的协同合作,理顺关系、优化流程、统筹协调,实现资源融通,发挥最大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合作联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校、校政、校企、校协(学)会等联合,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圈。同时,要加强家校联系合作,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家校协同教育。再次,完善就业质量反馈机制。要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服务,总结分析就业情况,通报专业就业质量,及时调整专业,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构建好教育帮扶体系。根据不同毕业生遇到的求职择业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困难大学生群体帮扶力度,重点帮扶重点人群毕业生,实施优先指导、优先推荐就业,做好“一对一”“一对多”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做到精准帮扶,有效帮扶。

3.2 整合资源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而在其中教师的教育引导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一是整合育人资源,凝聚师资力量。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的育人资源,打破部门、人员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与就业创业教师队伍的联系交流平台,加强两支队伍之间的对话研讨,各自的教育资源,如思政课的智慧思政大平台、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匹配测验等均可相互分享、借鉴,克服各行其是,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内耗的现象,以达到同频共振,相向同行。二是善用校外力量,壮大师资队伍。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离不开多方面主体的教育。要善于借助校外资源,通过引进、聘用或其他灵活的方式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基层劳模、行业精英等力量纳入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壮大教育的主体力量,破解校内就业创业教育队伍结构的单一性,以充分发挥校内外师资队伍各自的优势,促使校内外资源和力量融通融合,相互促进发展。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育人本领。要通过理论研讨、专题学习、调查研究、挂职锻炼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队伍的学习培训,提升队伍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熟悉就业政策、掌握指导方法技巧,以更好教育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求职择业选择。

3.3 改进教育方式,提升培育实效

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00 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成长特点和规律,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引导,才能达到培育效果。一是加强学生职业理想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规范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切实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促使不同学科课程同频共振,相向同行,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选择适当的职业理想。二是提升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无网络不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更喜欢通过网络获取社会信息和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喜欢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的快捷便利、形象多样性等优势,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拓展教学时空,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实效。三是改进教育方式。一方面要采取小班教学,克服大班授课等传统方式。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和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存在的就业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测验、模拟应聘、心理辅导、行业调研、访谈成功人士导等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要突出问题导向,改变偏重理论说教灌输的方式。要紧密围绕高校毕业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实际,通过讨论、演讲、辩论、报告等教育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感悟、思想观念得到升华和提高。

3.4 强化实践锻炼,促使知行合一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的实践育人体系。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育人力量和平台,整合校内资源,加强校外教学实践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帮扶力度。借助校外企业事业单位、专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力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锻炼动手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善用大思政课程资源。在当前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和“三全”育人体系的有力推动下,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育资源,诸如善用红色资源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依托“课程思政”引导学生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关系等。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将这些资源有效嵌入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中,使学生树立“强国有我”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最后,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通过就业形势的调查、专业见习实习、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让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与就业现实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现实和自身期望的差距,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变思想,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事实说话,促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清自我,合理定位,知行合一。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坚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深入研讨、大胆创新,以有力的举措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毕业生价值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